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教育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英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更为高涨。尽管我国青少年在英语学习上花了近十年甚至十几年的学习,但其英语应用水平仍然较低,“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等情况普遍存在于我国广大英语学习者身上。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给英语教学带来巨大挑战。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也突出强调了英语课程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
(1)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
(3)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英语课程标准,2002)
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必须有正确的理论的支持,经过广泛的科学实践,尤其在信息技术广为应用的今天,如果不能合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有可能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在多年的英语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中,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何克抗,2005)
抓住学科特点,“以言语交际为中心”
何克抗教授在“语觉论”中指出,“和真实的交际者进行实时双向言语互动是语言学习者形成与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外语课堂教学必须强调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即“以言语交际为中心”,而不是“以语法分析为中心”,也不是“以听力训练为中心”,更不是“以读、写为中心”。多年来,我们国家的英语教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前后花了十多年,最终培养出的大多数仍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英语教学思想没有紧紧抓住“以言语交际为中心”,而是过分强调语法分析(或词语讲解),实际的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都是“讲解型”、“跟读型”、“演示型”、“操练型”、“模仿型”、“活动型”、“游戏型”……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主要特点就是偏重读写或自主听说,忽视言语交际。
为了使“言语交际为中心”这一外语教学思想落到实处,必须实施“交际型”外语教学模式,并要围绕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来设计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交际型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教学环节。(何克抗,2005)
1.“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
不论教新单词还是新句型均要采用这种方式。这是课堂上贯彻实施交际型教学的一种最佳方式。因为在这种场合,作为交际者之一的教师是语言的熟练掌握者,他能随时纠正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语法或语义错误。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和个别学生对话,也可以和全班学生一起对话;教师在和个别学生对话时要注意抓两头,即既要选择学习好的学生也要选择学习差的学生:选择前者可以起教学示范作用,选择后者则可以起帮助促进作用。
2.“邻座学生的俩俩对话”
俩俩对话的优点是参与度高(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交际),缺点则是交际双方都是语言初学者,往往不能互相纠正彼此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可见,学生的俩俩对话和师生对话各有千秋,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3.让学生扩展听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自主听)
尽管自主听方式和双向言语互动方式相比效果要差一些,但仍不失为一种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手段。通常可用于弥补英语听力环境的不足。为了取得较好的听力训练效果,应从两方面落实:一是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听力材料提供保证——即听力材料既要能与课文内容密切配合又要生动有趣(有故事性、趣味性、益智性、幽默感),而且每节课配合4~5篇这类材料;二是要通过教学设计保证课上有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能听完这些材料。
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既然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当然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否则将会迷失方向——把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变成纯粹的技术手段运用与操作。如果进行这样的整合,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实质来整合,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结构相比发生了哪种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改变了,哪些还没有改变,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这也正是衡量整合效果与整合层次深浅的主要依据。
重视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也就无从说起。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为学生提供大量阅读材料外,还应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并茂的自主听读语境,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对话语境,弥补英语课本会话材料的不足。
结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中学英语案例有一定的创新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两个案例的优点如下:
1.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
英语语言能力包括四种:听、说、读、写,针对我国“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状,在教学中应多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创设有利于“听、说”的语境,促进学生开口说英语、用英语;“读、写”,尤其是“写”可适当向课下延伸。
在现有两个案例中,两位教师都是以“听、说”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听、说”的机会。樊春燕老师在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一课中,引导学生展开Pairwork进行口语交际,要求学生先通过调查,询问同伴最喜欢的颜色、季节、水果等来广泛灵活运用所学的目标语言。冯影老师在 I’d like some noodles 一课中为学生提供了三篇与所学语言相关的听力材料,并设计了一周食谱大调查活动,促进了学生语言的运用。
2.以游戏的方式促进学习
中学生不像小学生那样在课堂中表现积极。在单词教学中,两位老师都采用了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单词的快速学习。以游戏的方式来促进学习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可以在单词、句型等教学中广泛运用。但在中学阶段最好避免单纯的单词教学,最好用句型来带单词,在语言运用中来巩固单词。
3.课堂体现了“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这两个案例都较好地体现了“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首先,教师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者。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事先准备了大量与本课相关的资源,制作成课件,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这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总体把握,是教师为学生选择、设计的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安排的教学活动。
其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两个案例中学生拥有较多俩俩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最后,信息技术既充当了教师教的工具,也是促进学生学的工具。教材也不是本课唯一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从教师的示范对话、提供的课件等教学资源中都可以获取有效的知识信息。
4.创设了较好的语言运用的情境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特定环境。语境一般可分为小语境和大语境,前者指上下文情境,后者指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言语能力,都是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习得的,而交际一定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即语境中进行的。两个案例中的教师都为语言的运用创设了较好的语境。
以上两个案例在中学英语“听、说”教学方面做了较好的尝试,但还有一定的可改进之处。
1.应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活动和情境。语言的运用有几个层次:模仿、复述、表演故事、灵活运用。在现有的案例中,教师虽在最后创设了一定的语言运用的情境,但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基本都是以单一句型为主,没有引导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问自己想问的问题。要想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单词和句型表达自己的思想,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每节课中进行渗透和练习。
2.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多提供一些“听、读”学习材料
英语语言能力包括四种:听、说、读、写,其中听和读是说与写的前提与基础。学生要进行口语交流,必然要能听懂对方的话;要用口语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必然要以一定的听读积累为基础,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牢牢抓住“以交际为中心”这一指导思想,以“说”与“写”的训练为主来带动其他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多为学生提供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听、读”材料,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入。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给英语教学带来巨大挑战。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也突出强调了英语课程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
(1)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
(3)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英语课程标准,2002)
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必须有正确的理论的支持,经过广泛的科学实践,尤其在信息技术广为应用的今天,如果不能合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有可能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在多年的英语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中,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何克抗,2005)
抓住学科特点,“以言语交际为中心”
何克抗教授在“语觉论”中指出,“和真实的交际者进行实时双向言语互动是语言学习者形成与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外语课堂教学必须强调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即“以言语交际为中心”,而不是“以语法分析为中心”,也不是“以听力训练为中心”,更不是“以读、写为中心”。多年来,我们国家的英语教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前后花了十多年,最终培养出的大多数仍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英语教学思想没有紧紧抓住“以言语交际为中心”,而是过分强调语法分析(或词语讲解),实际的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都是“讲解型”、“跟读型”、“演示型”、“操练型”、“模仿型”、“活动型”、“游戏型”……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主要特点就是偏重读写或自主听说,忽视言语交际。
为了使“言语交际为中心”这一外语教学思想落到实处,必须实施“交际型”外语教学模式,并要围绕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来设计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交际型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教学环节。(何克抗,2005)
1.“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
不论教新单词还是新句型均要采用这种方式。这是课堂上贯彻实施交际型教学的一种最佳方式。因为在这种场合,作为交际者之一的教师是语言的熟练掌握者,他能随时纠正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语法或语义错误。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和个别学生对话,也可以和全班学生一起对话;教师在和个别学生对话时要注意抓两头,即既要选择学习好的学生也要选择学习差的学生:选择前者可以起教学示范作用,选择后者则可以起帮助促进作用。
2.“邻座学生的俩俩对话”
俩俩对话的优点是参与度高(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交际),缺点则是交际双方都是语言初学者,往往不能互相纠正彼此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可见,学生的俩俩对话和师生对话各有千秋,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3.让学生扩展听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自主听)
尽管自主听方式和双向言语互动方式相比效果要差一些,但仍不失为一种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手段。通常可用于弥补英语听力环境的不足。为了取得较好的听力训练效果,应从两方面落实:一是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听力材料提供保证——即听力材料既要能与课文内容密切配合又要生动有趣(有故事性、趣味性、益智性、幽默感),而且每节课配合4~5篇这类材料;二是要通过教学设计保证课上有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能听完这些材料。
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既然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当然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否则将会迷失方向——把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变成纯粹的技术手段运用与操作。如果进行这样的整合,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实质来整合,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结构相比发生了哪种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改变了,哪些还没有改变,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这也正是衡量整合效果与整合层次深浅的主要依据。
重视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也就无从说起。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为学生提供大量阅读材料外,还应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并茂的自主听读语境,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对话语境,弥补英语课本会话材料的不足。
结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中学英语案例有一定的创新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两个案例的优点如下:
1.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
英语语言能力包括四种:听、说、读、写,针对我国“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状,在教学中应多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创设有利于“听、说”的语境,促进学生开口说英语、用英语;“读、写”,尤其是“写”可适当向课下延伸。
在现有两个案例中,两位教师都是以“听、说”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听、说”的机会。樊春燕老师在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一课中,引导学生展开Pairwork进行口语交际,要求学生先通过调查,询问同伴最喜欢的颜色、季节、水果等来广泛灵活运用所学的目标语言。冯影老师在 I’d like some noodles 一课中为学生提供了三篇与所学语言相关的听力材料,并设计了一周食谱大调查活动,促进了学生语言的运用。
2.以游戏的方式促进学习
中学生不像小学生那样在课堂中表现积极。在单词教学中,两位老师都采用了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单词的快速学习。以游戏的方式来促进学习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可以在单词、句型等教学中广泛运用。但在中学阶段最好避免单纯的单词教学,最好用句型来带单词,在语言运用中来巩固单词。
3.课堂体现了“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这两个案例都较好地体现了“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首先,教师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者。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事先准备了大量与本课相关的资源,制作成课件,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这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总体把握,是教师为学生选择、设计的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安排的教学活动。
其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两个案例中学生拥有较多俩俩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最后,信息技术既充当了教师教的工具,也是促进学生学的工具。教材也不是本课唯一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从教师的示范对话、提供的课件等教学资源中都可以获取有效的知识信息。
4.创设了较好的语言运用的情境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特定环境。语境一般可分为小语境和大语境,前者指上下文情境,后者指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言语能力,都是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习得的,而交际一定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即语境中进行的。两个案例中的教师都为语言的运用创设了较好的语境。
以上两个案例在中学英语“听、说”教学方面做了较好的尝试,但还有一定的可改进之处。
1.应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活动和情境。语言的运用有几个层次:模仿、复述、表演故事、灵活运用。在现有的案例中,教师虽在最后创设了一定的语言运用的情境,但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基本都是以单一句型为主,没有引导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问自己想问的问题。要想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单词和句型表达自己的思想,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每节课中进行渗透和练习。
2.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多提供一些“听、读”学习材料
英语语言能力包括四种:听、说、读、写,其中听和读是说与写的前提与基础。学生要进行口语交流,必然要能听懂对方的话;要用口语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必然要以一定的听读积累为基础,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牢牢抓住“以交际为中心”这一指导思想,以“说”与“写”的训练为主来带动其他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多为学生提供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听、读”材料,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