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讯逼供罪的犯罪构成及转化犯问题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刑讯逼供罪的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对刑讯逼供罪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指出刑讯逼供罪转化犯的情形不尽合理,应当根据危害结果按照同一罪名分段处罚。
  关键词 刑讯逼供罪 犯罪构成 转化犯
  作者简介:李沣桀,广西民族大学2010级刑法学硕士研究生。
  2010年4月30日,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老王集乡赵楼村被“杀害”十多年的村民赵振晌突然回家,使得尘封在晦暗的牢狱生活中多年的赵作海冤狱案得以洗血。但是从赵作海无罪释放后对其前妻阐述的“折磨”,到在审理过程中无确凿证据的的情况下赵作海的多次有罪供述,不禁使民众陷入对司法机关是否采用了刑讯逼供措施的种种猜疑。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不断健全的大背景下,禁止刑讯逼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法制建设的一宏大叙事。
  一、刑讯逼供罪法律特征之我见
  (一)刑讯逼供罪的客体特征
  关于刑讯逼供罪所侵犯的客体,有学者主张,“是复杂的客体,即侵犯的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完全否定一个方面都是对客观事实的不尊重。”①但是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存在诸多缺陷。
  1.将公民的人身权利列数为刑讯逼供罪的客体违反了我国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单从“公民”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其所囊括的人群十分庞杂,具体运用到刑事审判这一环节,那么就不仅包括正在接受刑事侦查和审判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还包括除二者之外的证人等其他参与主体。而我国刑法条文明确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实施刑讯逼供的……。由此可见,将公民的人身权利列数为刑讯逼供罪的侵犯客体显然违反了我国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
  2.把司法机关正常工作的秩序作为刑讯逼供罪的客体不利于人权保障。人权是法制建设和社会文明的标尺。人权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了国际法制建设的主流,我国现代法治发展正在顺应这一价值趋向,不断的更新进步,纠正传统刑法价值认识的偏差。过分的强调司法机关在刑事侦查和刑事审判中司法秩序和自身职能实现途径的重要性,而对司法过程中当事人的公民权利淡化漠视,只会使国家的法制建设走向专断和黑暗。赵作海冤案中,犯罪嫌疑人十年牢狱之灾较于司法机关正常的侦查审判秩序而言,更加的惨不忍睹。况且,司法机关的正常秩序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其受侵犯的状态无法客观感知或者度量,以此作为刑讯逼供罪的客体,将会使罪名认定的司法过程或者迷惘,或者恣意。
  3.笔者认为,纵观刑讯逼供罪的整个构成体系,违反刑事政策原则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刑讯逼供对犯罪人的人身侵害和强迫犯罪人自证其罪的行为,仅仅在附属体系中的司法活动的正常秩序遭到了间接的破坏。《世界人权宣言》第11条规定:“凡受刑事指控者,在未经受辩护所需的一切保证的公开审判而依法证实有罪之前,有权被视为无罪。”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将刑讯逼供罪的客体定义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和不被强迫自证其罪保持沉默的权利。
  (二)刑讯逼供罪的客观方面特征
  理论界通说的观点认为刑讯逼供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侦检审的过程中为了快速获取证据材料尽快侦破案件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的行为。处罚措施会依据危害后果的不同程度分别定罪量刑。
  1.刑讯逼供罪的犯罪对象划分的标准即诉讼活动进行的不同阶段。以检察院是否向人民法院起诉为标准,分别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而在自诉案件中,被指控当事人自始自终都被称为“被告人”。那么对于除此之外的参加案件侦查审判的参与人进行的刑讯行为该如何定性呢?对于证人而言,刑法典中明确规定了“暴力取证罪”,直接试用即可。那么对于公安侦查机关采取暴力刑讯或者变相刑讯侵犯被侦查人的人身权利或者不被自证其罪的权利时是否使用刑讯逼供罪?
  笔者认为,对于被指控人在不同阶段的称谓,往往是依据审查机关不同、被指控人地位的差异、司法机关掌握的证据情况进行划分的。诉讼的程序层层推进,被指控人的境遇大相径庭,但不乏拥有一个共性:都是司法机关在掌握了各个阶段所要求的证据标准的基础上对被指控人所采取的或者盘问,或者审讯,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等措施,此时形成了一个司法机关和案件当事人这样一个对立的体系,在这些阶段,当事人实际上已经应该享有了人身不受侵害和不被自证其罪的权利。此时如若采取刑讯行为,从侵犯的客体和刑事政策视角来度量,与刑讯逼供罪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对于违反治安管理活动和民事案件中的违法行为人,笔者认为应将其列入刑讯逼供罪的对象范畴,前文已经提及,在此不做赘述。
  2.“伤残”的界定。《刑法》247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的第234、232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所以刑讯逼供罪依据犯罪的客观危害结果不同可能发生罪的转化问题。那么转化的标准—伤残的界定是怎样的情况呢?《人体伤残鉴定标准》中规定,鉴定依据的是人体损伤当时的伤情及损伤后果,损伤程度包括损伤当时原发性病变和与损伤有直接联系的并发症以及损伤引起的后遗症。②关于伤残的理解在理论界存在诸多争议,学者们口诛笔伐据理力争。
  笔者认为“伤残”的解释可拆分为“重伤”和“残疾”两个区段。那么这两个区段属于并列的关系还是重复修饰的关系呢?笔者拙见,“重伤”这一标准主要是针对“轻微伤害”而言,指侵害行为对犯罪对象的肉体或者精神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使犯罪对象遭受较大的身心折磨。倾向于伤害的程度描述,对于机能是否尚存在所不问。而“残疾”顾名思义是指被害人身体的某项机能出现损伤无法正常运作,依据损伤程度不同划分为不同级别。据此,不难定论,“重伤”和“残疾”是截然不同的客观危害结果。如果假设按照一些学者所言,二者为重复修饰关系,即要求刑讯逼供罪的转化标准为双重标准,即重伤的同时残疾,那么对于那些对人身尚未造成重度伤害而只是造成被害人某项机能丧失的,这种行为就会在刑法条文中则被架空,为法律所宽恕。但是这完全不符合法的精神和立法者构建犯罪转化的本意。   同时依据相关的司法实践来看,另外一些人主张此处转化的标准不是指重伤和残疾,而是指因伤致残这样一个因果关系,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残疾的后果。但是笔者认为此时刑讯行为导致的重伤后果就失去了立足的空间。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重伤给被害人的身心造成的伤害程度不亚于残疾给被害人带来的痛苦,而且重伤后果往往会给被害人带来诸多的并发症和后遗症,这样,如果将重伤后果排除在犯罪转化的标准之外,将会给这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刑讯犯罪提供了逃脱严峻刑罚的可能并给违反犯罪行为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三)刑讯逼供罪的主体
  刑讯逼供罪的主体只能是从事侦检审特殊职能工作人员,具有很强的限定性。对于其身份判定标准在刑法理论界存在“血统论”与“职能论”,笔者认为从行为主体的职能属性来划分极其片面。
  首先,公安机关确实在多数的案件中充当了案件侦查角色,但是公安机关这一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能并非是单一的。在一些治安管理活动和民事调解行为中采用相关刑讯行为应否将其纳入刑讯逼供罪的主体,虽然前文笔者已表示赞同观点,但是在法律上尚无明确定论,不能以理论学说一言蔽之。
  其次,在相关组织协作司法机关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违法刑讯造成的危害后果是否属于刑讯逼供罪的范畴?有些学者给出的答复是否定。其依据系为法律条文的规定,认为刑法典已经明确的将刑讯逼供罪的主体限定为具有侦检审只能的国家司法机关,不存在将其他主体纳入的可能性,并且一些学者们主张对此种情形以故意伤害(杀人)定罪处罚。但是笔者认为,虽然此情况下主体特征明显与法律条文不符,但是从主体行为的特征、目的、后果来考察,二者并无差异。它们的行为都构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造成侵害,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通过严苛的肉刑或者变相肉刑迫使犯罪嫌疑人自证其罪获取证据材料,侵犯的客体都是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和沉默权。同时联系《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93条第2款的解释》的规定,尽管村委会等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不属于国家公务员身份,不符合《刑法》第382条对贪污罪主体的规定,但《解释》规定农村基层人员在协助国家机关执行公务过程中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适用贪污罪处理。可见从立法的目的精神来考量,将负有侦检职责的公安司法人员之外的但侵犯了刑讯逼供罪法益的人群纳入刑讯逼供罪主体的范围,也是符合法的精神实质的。
  (四)刑讯逼供罪的主观方面
  通说认为,刑讯逼供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故意的内容为犯罪行为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刑讯行为获得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提供的证据以便获侦破案件。相反,如果行为人出于复仇、伤害等其他的主观目的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重伤或者死亡的,以故意伤害或者故意杀人定罪处罚。可见二者犯罪的目的动机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刑法》第247条规定,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处罚。这属于刑法理论上的转化犯。但是笔者认为,犯罪行为人在实施从刑讯逼供到最终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恶果的行为过程中,主观目的并未发生改变,希望通过刑讯逼迫犯罪分子供述罪行或者提供证据的目的贯穿始末。那么如果此时强行迫使刑讯逼供罪戛然而止,代之以故意伤害(杀人)罪,违反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那么当刑讯逼供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达到了前文所述的伤残标准时该如何判定?下文将详述。
  三、刑讯逼供罪的转化问题研究
  《刑法》第247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的第234、232条的规定定罪处罚。”理论界这种情形为转化犯。那么转化犯的特征是什么呢?学界通说认为包括三点:其一,法定性,即明文规定;其二,转化性,即罪质转变;其三,递进性,由轻到重。
  由此关于刑讯逼供罪的转化问题引发了笔者诸多的困惑不解。前文已经提到,在犯罪分子实施刑讯逼供的过程中主观目的是获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和证据以期迅速破案,采取暴力行为在实施者看来往往是在其预想的“合理”的范围之中,大多数人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的伤残后果持反对的态度。在犯罪的实施过程中不存在罪质的改变,违背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也不符合转化犯的法律特征。着眼现行刑法中关于犯罪行为危害后果加重的处罚措施,许多是采用结果加重犯的形式,绑架罪即使典型。绑架过程中造成被害人重伤和死亡的,仅仅作为加重处罚的情节。
  此外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刑讯逼供行为其实屡见不鲜,但囿于特殊的司法政治体制,当行为仅仅是给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造成轻伤后果的情况下往往无人问津,给侦检审工作人员的职权恣意提供了司法空隙。案件当事人的人权更无从保障。当刑讯行为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等严重恶果的时候,刑讯逼供罪瞬间转身为故意伤害(杀人)罪,使刑讯逼供罪成为了刑法典华而不实的一个空架罪名。笔者主张,以前文提到的伤残标准为界限,当刑讯逼供行为造成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轻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重伤或者残疾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尤其徒刑,造成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其他文献
摘要 简易程序不是简单程序。关于刑事简易程序制度,本次刑诉法修正从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到适用机制等诸多方面,较之于1996年刑诉法,修改力度都堪称具有颠覆性,可谓“旧瓶装新酒”。伴随着简易程序制度的修正,有关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被告人认同、检察官出席法庭、庭审氛围等司法实务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及时在观念与机制上作出理性应对,以最大限度发挥“新简易程序”的制度效应。  关键词 简易程序 司法人权
摘要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逐步成为了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作用于司法领域的涉法网络舆情,是人民群众监督司法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涉法网络舆情一方面具有监督司法活动,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也具有干预司法审判活动,损害司法公信力的负面作用。近年来,虽然国内法院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和管理日趋复杂的涉法网络舆
摘 要 非歧视在很多场合被视为平等的等意词,俨然已经成为衡量平等的重要标准。但是歧视一词有不公正的区分和区别对待两层含义,且存在贬义和中性两种词性。作为平等衡量标准的非歧视中的歧视应是不公正的区别,指的是贬义词意义上的歧视。同时,不公正的区分可以由区分目的的不公正和区分实行效果的不公正两方面构成。歧视的两层含义紧密相关,基于对合理区别的考虑所给予的特殊保护会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不公正的区分,从而
摘要: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从法律层面上树立了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制度,这是我国刑法在保护人权上的又一大进步。本文将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制度的合理性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法理思考。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八)》平等原则从宽处罚  作者简介:冷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摘要 商标权平行进口是法律问题,也是国际贸易问题,对于商标权平行权进口理论界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应用商标权权利用尽原则解决商标平行进口问题陷入了困境,应用知识产权领域的地域性原则解决商标权平行进口又处于不安定的状态。本文通过逆向思维的角度来考虑商标权平行进口问题,商标权平行进口其实是对权利的限制,而权利的限制的本质在于利益的平衡发展,从利益平衡原则的框架下,来分析商标平行进口及立法建议。  关键词 
摘 要 传统和谐观主要体现在天人和谐、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几个方面,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传统和谐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传统和谐观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霍佳,中共延安市委党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法制建设。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范畴之一的和谐观,贯穿突显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阶段和流派之中,积淀和凝聚为中国文化的显
摘 要 为规范治安辅助人员的使用管理,推动社会治安辅助力量发展,落实由政府出资,公安使用社会治安辅助力量,提升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能力,本文对治安辅助人员刑事犯罪略作调查分析。  关键词 治安 辅助 刑事犯罪 预防对策  作者简介:何蔚,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8-077-02  一、基本情况分析  2009年至2
摘 要 与其他的刑事案件相比,毒品犯罪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行为人否认其具有主观明知的情况下,综合把握客观事实对其主观明知进行推定,于打击毒品犯罪、对行为人准确的定罪量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毒品犯罪 主观明知 推定  作者简介:王维丹,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五分院公诉一处助理检察员。  一、叶某、焦某贩卖运输毒品案基本案情  2010年3月中旬,叶某前往A市向其上家求购毒品欲转手贩卖牟利,并与其上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近年来长三角海域环境的总体恶化已然成为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本文在论证长三角海域进行区域环境管理立法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之基础上,依托现有制度并借鉴国外经验,探讨长三角海域区域环境管理的立法方式与制度构想,为其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长三角海域 区域环境管理 法制建设  作者简介:郑派,华东政法大学法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
摘 要 注册商标和未注册驰名商标可能发生冲突。我国商标法规定了未注册驰名商标持有人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申请撤销在后的注册商标,但没有明确规定未注册驰名商标和在先的注册商标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应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形,确认商标权由注册商标人单独享有或者由其与未注册驰名商标持有人共享。  关键词 注册商标 未注册驰名商标 冲突  作者简介:张振中,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法学硕士,江苏君谊律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