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界出了新门派

来源 :小哥白尼·军事科学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dan718121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枪械制造师有了新想法,他们决定为驾驶员、装甲兵、飞行员、后勤人员等这些非一线参战人员做些什么。虽说非一线士兵不用直接端着步枪上战场,但他们同样是战争胜利必不可少的一份子,而且人数也占了军队总人数的大半。然而,平时各司其职的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专业训练,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提升射击技术。这要是上了战场,缺少个人自身防御,他们的安全不仅是个问题,还可能造成战场局势的改变。
  方便携带的手枪和射速快的冲锋枪,是他们的主要自卫武器。然而,手枪射速慢、容弹少;冲锋枪没有经过严格训练,使用时命中率会很低。再加上防弹衣在不断改进,9毫米手枪弹的穿透力太弱,已经不被敌人当回事。要不换成短突击步枪试试?威力果然大了,可个头大、分量重,自动射击时的后坐力也不好控制。怎么办?
  非一线士兵们开始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他们在各种不完美的选择中犹豫,并急切需要枪界为他们做些什么。于是,PDW单兵自卫武器便诞生了。
  
  自立门户当新派
  
  PDW的出生宣言是:取代手枪、冲锋枪和短突击步枪。口气挺狂,不过在非一线士兵的眼里,它似乎已经做到了。
  PDW有不输给冲锋枪的小巧身材,加上大量使用塑料聚合物,握在手中很轻巧,更便于举枪和瞄准。大多的PDW容弹量都有四五十发,每分钟射速都在千八百,几乎接管了冲锋枪的所有优势。而且,不用训练,不用刻意瞄准,拿起一把,甭管你用右手还是左手,用它制敌一只手足够。如此的可操作性,简单的和手枪都有一拼了。
  在弹药方面,大多PDW放弃使用9毫米手枪弹,选择研制小口径的新型弹药。反正个人自卫主要就是在一两百米内,用子弹织出张防御网,阻止敌人进攻。适当减小子弹口径不仅不会影响火力效果,还能减轻弹药重量,增加携弹量,也为减轻后坐力作出了贡献。
  不是手枪,不是冲锋枪,更不是突击步枪,PDW自立门户,成为了枪界的新新枪类。
  
  P90当先锋
  
  PDW的概念刚一冒出来,比利时FN公司便打头阵设计出了P90 PDW,并于1987年进行了第一次样枪射击表演,成为世界上第一支单兵自卫武器。
  P90有着独特的外观设计,全长50厘米,无枪托,总重近3千克。枪身有三分之一的零件是塑料制品,减轻了重量,方便携带。整把枪的结构非常简单,在野外不用任何工具,15秒内便能将它全部分解,因此很容易维修和保养。为了对付防弹衣,P90发射新开发的5.7毫米小口径高速弹,有效射程150米。容弹50发的弹匣采用半透明塑料材质制造,便于随时观察子弹的消耗情况。
  虽说是PDW的元老级枪,但由于新型的子弹未能普及,所以P90的市场情况一直不如意。
  
  HK家族抢风头
  
  P90的不景气,并没有影响PDW时代的到来。德国HK公司紧跟其后,将PDW这朵浪花,生生地推成巨浪。
  
  MP5K-PDW先登场
  1991年,HK公司以MP5K为基础,推出了MP5K-PDW。当时的MP5在冲锋枪界已经混出了名堂,有着不小的名气。将它改造成单兵自卫武器,自然也备受大家期待。MPSK-PDW加装了可向右折叠的塑料枪托,并稍稍延长枪管,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加装消焰器、消声器等附件。弹匣容量有15发和30发两种,供个人选择。身材小、火力猛,更重要是精度高于很多小型冲锋枪,MP5K-PDW打响了HK公司的第一炮,受到很多特种部队的青睐。
  在单兵自卫武器里尝到了甜头,HK开始不满足于只是改造,他们决定制造一款真正的PDW。于是,在2000年,MP7诞生了。
  
  MP7夺头冠
  MP7全长38厘米,加上容弹40发的弹匣,重量仅有1.8千克,体积更小,质量更轻。弹药方面,它开发出了4.6毫米口径的钢芯弹,比P90的弹药更小,却有着很强的穿透能力,在100米内穿甲能力和现有的小口径步枪普通弹不相上下。而且这种钢芯外面加铜的子弹,经过淬火硬化后硬度超强,在打中防弹纤维制品后不会变形,遇上防弹衣也能保证良好的侵彻力。
  除了自身能力外,MP7也十分注重可操作性。更换弹匣,仅用单手便能操作自如;枪口加上了螺纹,方便加装战术附件;握把进行了防滑处理,真是很贴心。原本MP7的射速定在950~1000发/分,相比它的容弹只有40发来说,实在有点不协调。于是HK公司换装,推出了MP7A1,将射速减到约900发/分。
  性能全优的MP7迅速走红,短短两三年时间便已出口到17个国家,销售量直线上升,成为众PDW中的佼佼者。而整个PDW家族,不仅备受非一线士兵的欢迎,甚至替代冲锋枪进入室内作战的领域,成为枪界必不可少的新枪派。
其他文献
歷史是中國人的宗教。殷有貞人,周置太史。晋之乘,楚之祷杌,魯之春秋,“其文則史”。《太史公書》出,紀傳體立。二十四史,流傳至今。正史之外,更有别裁。伴隨着歷史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