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鲁迅的《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的一篇散文,文章意蕴丰富而深刻,有作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对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忘却怨恨的深沉感慨。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文章表现出的亲情美。但因认知水平的限制,阅读作品往往停留在表面,仅仅被故事所吸引,很难关注语言背后深刻的意蕴。所以,我在这节课中创设情境,采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把握主旨、品味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能力目标
1.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学习作者善于剖析自己、勇于自省的可贵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投影仪、实物风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回忆小时候自己和弟弟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下面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课文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听配乐录音。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品的情感和美感。
1.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2.你读了这篇散文有哪些感受?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作者为什么把对往事的回忆放在故乡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
3.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4.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态的语句,请分析一下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感情?
5.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研讨问题,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浓浓的手足情,感悟到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精神。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到什么?本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5—12段),对课文内容交流探究。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作者为什么说是“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3.我懂得了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5.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三、体验拓展
1.阅读《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四、课堂小结
《风筝》这篇散文,用充满诗意的笔调,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深深地感受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
荣百凤,教师,现居黑龙江五大连池。
鲁迅的《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的一篇散文,文章意蕴丰富而深刻,有作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对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忘却怨恨的深沉感慨。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文章表现出的亲情美。但因认知水平的限制,阅读作品往往停留在表面,仅仅被故事所吸引,很难关注语言背后深刻的意蕴。所以,我在这节课中创设情境,采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把握主旨、品味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能力目标
1.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学习作者善于剖析自己、勇于自省的可贵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投影仪、实物风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回忆小时候自己和弟弟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下面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课文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听配乐录音。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品的情感和美感。
1.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2.你读了这篇散文有哪些感受?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作者为什么把对往事的回忆放在故乡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
3.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4.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态的语句,请分析一下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感情?
5.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研讨问题,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浓浓的手足情,感悟到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精神。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到什么?本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5—12段),对课文内容交流探究。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作者为什么说是“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3.我懂得了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5.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三、体验拓展
1.阅读《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四、课堂小结
《风筝》这篇散文,用充满诗意的笔调,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深深地感受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
荣百凤,教师,现居黑龙江五大连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