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转变学习方法旨在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日渐被广大师生认识和重视。我试图谈谈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借助阅读的学习方式和手段,实现“学文、明理、导行”的教学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能否顺利进行学习,“首先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而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从实际情况看,中学生的学习,其中70%—80%都是通过阅读这种方式进行的。鉴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尝试了短文阅读,通过阅读的学习方式和手段来实现“学文、明理、导行”的教学目标。
一、尝试
目视为阅,口诵为读。我国现代写作学学科建设者之一的林柏麟先生说:“阅读是通过视觉接受书面文字材料,获得生活经验、科学知识、社会信息及观念情趣的一种行为。”
1.以提出问题为基础,在阅读中学文。
例文:《这球该不该让?》
《珍惜新起点》是七年级《思想品德》的起始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新学校、新班级产生一定的归属感。教材中并没有给出班集体需要什么样的目标,这一内容需要在教学活动中生成并进一步拓展,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在教学中我引入了上段有关女排的“争鸣”短文,让学生首先通读材料理解内涵,再回答问题:为什么女排的成绩让人争议?接下来我又补充背景,学生以此为基础再读材料,把已获取的信息和再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继续提出问题:一个集体关注的仅是本集体的利益就可以了吗?短文中女排的行为能解释成是竞赛策略的应用吗?小团体主义并不是为个人,为什么还要受指责?……这样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通过学习生成问题,学生逐步认识一个集体应有共同的不同层次、阶段的目标,而只有在对高层次、高境界目标的追求中,一个优秀的集体才会具有前进的动力。
2.以体验内省为基础,在阅读中明理。
例文:《法国人的自我检错》
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下)《走向自立人生》的学习中,我选择上则短文,鼓励学生对短文中的事件进行解读、理解,一方面整合出间接经验:领略法兰西民族长期奉行的自我检错习惯的优秀品质及其成效,另一方面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善于找出责任.敢于承担责任。鉴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性不明”的实际,在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谁对学习负责”这个话题,借此反思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引起学生对学习、对自身生命主体负责的思考:学习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一种责任的体现,从而认识到学习是国家、时代的需要,民族素质提高的需要,更与学生自身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意味着个体的完善和发展。
3.以迁移探究为基础,在阅读中导行。
例文:《门》
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整体,导行凸现了学习价值,导行是教的目的,也是学的目的。对于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的第五课《自我新期待》的学习,要求学生形成更为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所以我有针对性地选读了《门》。在阅读中,我引导学生进入短文的情境,用小品的形式想象不同角色的心理,体验不同情景的感受,检验不同行为的效果,并用心得《我与门的对话》的形式记录下来,在“探究、经历、活动、实践”之后,期待进一步实践和完善。于是,短文中抽象的“师生冲突”(学生的期待与老师的愿望)、“规范的实行”(无形的规范与有形的规范),等等,比较容易地被学生感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而学生也开始较为自然地关注自己的言行,因为他们开始懂得一个人的言行可以比照出他内心的境界。
二、思考
20世纪90年代.美国劳工部在一个报告中就指出现代人才应具备三个基础,即基本技能、思维技能和个性品质,其中基本技能表现为读写算听说,从排序看阅读首当其冲。而目前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背负着巨大的学业压力,逐渐失却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难以形成读书的氛围和风尚,这些被认定是教育改革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和危机。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必由之路,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有充分的理由应该被认识、重视。
首先,“材料进课堂”及“新教材”的推广使用自然地涉及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为例,从教材编写理念看,基于“生活德育论”,教材既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文本,因此是“适合学生阅读的”。从教材结构上看,上册教材为16K本96页,其中相关链接36个,古今中外名人名言23条,相关专题材料90个,阅读显得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因此,阅读一方面使思想政治课成为“有米之炊”,另一方面使思想品德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有了捷径。
其次,新课程改革,使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思想品德学科不容忽视的内容。在思想品德学科考试改革中,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中考、高考等各年级政治考试中的材料阅读题型得到普遍认可,使得阅读能力与学生的解题能力之间有了密切联系。
最后,“阅读被视听取代”的倾向开始被人们反思,“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信息化社会提供的信息形式各异、内容广泛,使阅读和感受、体验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人们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林柏麟先生在谈到阅读的益处时曾说:“我们必须承认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进入‘知识的海洋’、‘信息的仓库’,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经验的精髓’、‘思想的遗产’。”培根也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同样,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阅读也显示了其独特的作用。
1.阅读可以增强教学信度。
文章内涵着作者的情感和观念。从心理学角度看,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一方面是读者的内心斗争和体验,另一方面是读者的外部发现和争议,两方面结合起来,往往能够比较自然地实现人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在认识、信念上发生与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相一致的变化,从而增强教学信度。
2.阅读可以促进思维发展。
思想品德教学特别提倡学生归纳、演绎能力的培养,这恰恰是阅读过程最常用最重要的能力和方法。阅读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因此,阅读必然具有也必定会达到“阅读促进思考,思考深化阅读”的效果。
3.阅读可以帮助个性成长。
在阅读之前,学生往往已有一定的积累,在阅读之中又会产生如下反应:信服、排斥、疑惑,无论是哪一种反应,都将是学生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他个性中独特的一部分。
三、其他
通过短文阅读在教学中的尝试,我觉得有以下三点事项务必注意,以达完善。
1.阅读材料的选择和要求。
事实是学生较少有课外阅读时间,课堂阅读的时间非常有限,要求选读的短文必须简明扼要,引人入胜,值得挖掘,有能够展开讨论、深化的主题,同时要讲求阅读的速度和效率,一般课堂阅读不超过10分钟,一次阅读400字左右。
2.阅读的多元化和氛围。
阅读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方式,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构成、智力发展相符合,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从而使学生领略多元信息,拓宽视野。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氛围中互相感染、激励,逐步学会主动地、清醒地建立和提升自己的价值观。
3.阅读不是语文的专利。
不能把阅读误解为是语文学科的专利。出于学科的特点和需要,阅读在各学科中应该有所侧重。思想品德学科通常以语文学科培养的阅读能力为基础,侧重收集信息,阐发、评价和质疑,培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这个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能否顺利进行学习,“首先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而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从实际情况看,中学生的学习,其中70%—80%都是通过阅读这种方式进行的。鉴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尝试了短文阅读,通过阅读的学习方式和手段来实现“学文、明理、导行”的教学目标。
一、尝试
目视为阅,口诵为读。我国现代写作学学科建设者之一的林柏麟先生说:“阅读是通过视觉接受书面文字材料,获得生活经验、科学知识、社会信息及观念情趣的一种行为。”
1.以提出问题为基础,在阅读中学文。
例文:《这球该不该让?》
《珍惜新起点》是七年级《思想品德》的起始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新学校、新班级产生一定的归属感。教材中并没有给出班集体需要什么样的目标,这一内容需要在教学活动中生成并进一步拓展,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在教学中我引入了上段有关女排的“争鸣”短文,让学生首先通读材料理解内涵,再回答问题:为什么女排的成绩让人争议?接下来我又补充背景,学生以此为基础再读材料,把已获取的信息和再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继续提出问题:一个集体关注的仅是本集体的利益就可以了吗?短文中女排的行为能解释成是竞赛策略的应用吗?小团体主义并不是为个人,为什么还要受指责?……这样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通过学习生成问题,学生逐步认识一个集体应有共同的不同层次、阶段的目标,而只有在对高层次、高境界目标的追求中,一个优秀的集体才会具有前进的动力。
2.以体验内省为基础,在阅读中明理。
例文:《法国人的自我检错》
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下)《走向自立人生》的学习中,我选择上则短文,鼓励学生对短文中的事件进行解读、理解,一方面整合出间接经验:领略法兰西民族长期奉行的自我检错习惯的优秀品质及其成效,另一方面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善于找出责任.敢于承担责任。鉴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性不明”的实际,在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谁对学习负责”这个话题,借此反思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引起学生对学习、对自身生命主体负责的思考:学习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一种责任的体现,从而认识到学习是国家、时代的需要,民族素质提高的需要,更与学生自身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意味着个体的完善和发展。
3.以迁移探究为基础,在阅读中导行。
例文:《门》
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整体,导行凸现了学习价值,导行是教的目的,也是学的目的。对于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的第五课《自我新期待》的学习,要求学生形成更为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所以我有针对性地选读了《门》。在阅读中,我引导学生进入短文的情境,用小品的形式想象不同角色的心理,体验不同情景的感受,检验不同行为的效果,并用心得《我与门的对话》的形式记录下来,在“探究、经历、活动、实践”之后,期待进一步实践和完善。于是,短文中抽象的“师生冲突”(学生的期待与老师的愿望)、“规范的实行”(无形的规范与有形的规范),等等,比较容易地被学生感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而学生也开始较为自然地关注自己的言行,因为他们开始懂得一个人的言行可以比照出他内心的境界。
二、思考
20世纪90年代.美国劳工部在一个报告中就指出现代人才应具备三个基础,即基本技能、思维技能和个性品质,其中基本技能表现为读写算听说,从排序看阅读首当其冲。而目前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背负着巨大的学业压力,逐渐失却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难以形成读书的氛围和风尚,这些被认定是教育改革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和危机。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必由之路,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有充分的理由应该被认识、重视。
首先,“材料进课堂”及“新教材”的推广使用自然地涉及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为例,从教材编写理念看,基于“生活德育论”,教材既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文本,因此是“适合学生阅读的”。从教材结构上看,上册教材为16K本96页,其中相关链接36个,古今中外名人名言23条,相关专题材料90个,阅读显得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因此,阅读一方面使思想政治课成为“有米之炊”,另一方面使思想品德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有了捷径。
其次,新课程改革,使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思想品德学科不容忽视的内容。在思想品德学科考试改革中,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中考、高考等各年级政治考试中的材料阅读题型得到普遍认可,使得阅读能力与学生的解题能力之间有了密切联系。
最后,“阅读被视听取代”的倾向开始被人们反思,“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信息化社会提供的信息形式各异、内容广泛,使阅读和感受、体验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人们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林柏麟先生在谈到阅读的益处时曾说:“我们必须承认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进入‘知识的海洋’、‘信息的仓库’,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经验的精髓’、‘思想的遗产’。”培根也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同样,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阅读也显示了其独特的作用。
1.阅读可以增强教学信度。
文章内涵着作者的情感和观念。从心理学角度看,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一方面是读者的内心斗争和体验,另一方面是读者的外部发现和争议,两方面结合起来,往往能够比较自然地实现人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在认识、信念上发生与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相一致的变化,从而增强教学信度。
2.阅读可以促进思维发展。
思想品德教学特别提倡学生归纳、演绎能力的培养,这恰恰是阅读过程最常用最重要的能力和方法。阅读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因此,阅读必然具有也必定会达到“阅读促进思考,思考深化阅读”的效果。
3.阅读可以帮助个性成长。
在阅读之前,学生往往已有一定的积累,在阅读之中又会产生如下反应:信服、排斥、疑惑,无论是哪一种反应,都将是学生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他个性中独特的一部分。
三、其他
通过短文阅读在教学中的尝试,我觉得有以下三点事项务必注意,以达完善。
1.阅读材料的选择和要求。
事实是学生较少有课外阅读时间,课堂阅读的时间非常有限,要求选读的短文必须简明扼要,引人入胜,值得挖掘,有能够展开讨论、深化的主题,同时要讲求阅读的速度和效率,一般课堂阅读不超过10分钟,一次阅读400字左右。
2.阅读的多元化和氛围。
阅读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方式,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构成、智力发展相符合,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从而使学生领略多元信息,拓宽视野。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氛围中互相感染、激励,逐步学会主动地、清醒地建立和提升自己的价值观。
3.阅读不是语文的专利。
不能把阅读误解为是语文学科的专利。出于学科的特点和需要,阅读在各学科中应该有所侧重。思想品德学科通常以语文学科培养的阅读能力为基础,侧重收集信息,阐发、评价和质疑,培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这个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