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茨是“冒牌的”博物学家吗?

来源 :世界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ngjia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俄罗斯女孩狄世卡把一只棕熊从当地的野生动物园里救了出来,并把它当做宠物来喂养,她与棕熊的感情堪比好友。

  1903年3月,美国久负盛名的博物学家约翰·巴勒斯(1837—1921年)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题为《真假自然探究》的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文中将加拿大“诗歌之父”、著名作家查尔斯·乔治·道格拉斯·罗伯茨(1860—1943年)及其他几位动物小说作家称为“冒牌的博物学家”,谴责他们创造了“看似荒诞的野生动物形象”,“无论熊、豹、猞猁、野兔、驼鹿还是其他动物,都不过是装扮成动物的人类而已,它们像我们一样思考、感觉、计划、受苦。事实上,它展示的几乎是完整的人类心理历程。”巴勒斯认为,动物虽然能做出理性的动作,却没有推理能力;动物有智能,恰如大自然有智能一样。
  这些动物小说作家及其拥趸随即在各类报刊上对此观点进行了批驳,而罗伯茨回应了巴勒斯的责难。他指出,自己的动物故事是“明确的小说”,同时这些故事是真实的,“所有的观察记录都无可争议地得出了一个结论:动物的大脑活动远比观察者猜想的复杂,而人们却只能用‘本能’来解释那些复杂的思维能力。”
查尔斯·罗伯茨(左)和约翰·巴勒斯(右)。

一场文学与科学的争论


  就在双方的争论渐渐地偃旗息鼓之时,1907年9月,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人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界的骗子》的文章,重新引起了民众对这个问题的兴趣。罗斯福喜欢户外运动,喜欢追捕大型动物,是业余博物学家。在工作之余,他喜欢阅读与自然有关的文献和书籍。他在文中对巴勒斯严词批评过的动物小说作家们进行了强烈谴责,指责他们对儿童读者进行了误导,向儿童灌输了不正确的博物学常识。
  罗斯福对罗伯茨的动物小说《在夜晚的小径上》里的细节提出了质疑。他指责罗伯茨说,这个故事当中的1只猞猁在和8只狼搏斗时,其幸存的几率相当于1只家猫和8条斗牛?狗搏斗一样,根本就没有机会逃脱被咬死的命运,可是作者却让这只猞猁安全脱身。对此,罗伯茨郑重地进行了回应:“我相信,总统先生头脑中的猞猁,毫无疑问是他所熟悉的落基山脉的小型猞猁,而他心目中的狼也是西部的大灰狼。事实上,我这篇故事里的猞猁是加拿大猞猁,是一种凶猛而有力的动物,生活在加拿大的東北区域;我笔下的狼是体型较小的东部狼,也称郊狼,身材只有大灰狼的一半大。”
  这场争论的焦点在于,传统的博物学家认为动物没有心理活动,只有本能;动物应该不会学习,只会模仿。因此,作家应该实事求是地描写动物,不能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而进行夸张,误导读者。而罗伯茨等动物小说家却认为人类和动物的区别仅仅在于智能程度的高低不同,动物同样也有简单的心理活动,某些高等动物甚至还有某种推理能力。作家是写小说,不是书写博物史,不能每个细节都像科学家那样精准。

罗伯茨真是冒牌的博物学家吗?


  人们不禁要问:罗伯茨真是冒牌的博物学家吗?他的动物小说对当时的读者真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
  罗伯茨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他对动植物进行细致研究。他出生在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在靠近坦特拉玛沼泽的韦斯考克地区长到14岁,家园周围是广袤的森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闲暇时,精通博物学的父亲经常带着他到森林里细心观察各种动植物,罗伯茨由此培养起喜欢追踪动物足迹、观察动物的爱好。他在读书、干家务活之余,走遍了周围的每一寸土地,用眼睛和心灵记录着自己的所见所得,为后来写作动物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博物学基础。他在自己的动物小说集《足迹观察家》的前言中写道:“我在森林边缘地区度过了大部分少年时光,除了对森林中的动物感兴趣外,别无其他爱好。因此可以说,我非常熟悉那里的森林,熟悉森林里的动物,并将自己亲眼观察所见记录于此。”
  19世纪90年代,罗伯茨根据自己青少年时期观察动物的体验撰写的动物小说,同时在加拿大、美国和英国出版发行。除了1896年出版的《大地之谜》,截止到1903年巴勒斯对其发难前,罗伯茨还出版了另外3部动物小说集:《猎物的脚步》《寂静幽魂》和《野性的亲族》。这4部小说集里共包含55篇短篇小说。从中可以看出,罗伯茨运用自己丰富的博物学知识,忠实地描述了动物为生存而进行的种种争斗,作品体现出“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因为北极冰川过早融化,一头成年的北极熊无法觅食,只能无可奈何地被一艘路过的船只捕获,并被卖到了南半球的一家动物园里。北极熊虽然饱食终日,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故乡,最后因思虑过度而死在雪堆里。”这些文字忠实地反映了自然界里优胜劣汰的状况。
  诚然,罗伯茨所写的动物并不是仅靠盲目本能驱使,而是具有某种智慧,但是这种智慧与人类的智慧不同。巴勒斯仅凭罗伯茨认为动物具有某种简单的判断力和喜怒哀乐情绪,就将他归为“冒牌的博物学家”一类,这种断言似乎不能令人信服。在罗伯茨作品流行前的动物小说中,动物一般能言善辩,和人类一样有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英国作家安娜·休厄尔的《黑骏马》通篇从一匹马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为马赋予了人类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特征:“我从未忘记妈妈的忠告,我知道她是一匹聪明的老马,我们的主人很看重她。她的名字是‘公爵夫人’,可是主人时常称她为‘宠物’。”罗伯茨笔下的马是这样的:“白马的鬃毛沿着弓形的长颈竖立起来,它的双唇凶猛地向后咧开,露出了大白牙,眼中冒着怒火,盯着雄鹿那闪烁着邪恶光芒的小眼睛。它渴望战斗,只是在等待对手先出招儿。奇迹出现了,这头巨鹿就像悄无声息地来一样,又悄无声息地走了。它的身影慢慢地消失在黑暗当中,只留下白马在那里瑟瑟发抖。”个中没有说教成分,也没有对动物的细腻的情感描写,有的只是严谨的博物写实风格。因此,他的作品深受当时读者欢迎,在20世纪初期极为流行,成为畅销书,并被译成多国文字,拥有广泛的读者。

文学思潮的变化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和加拿大,甚至在大洋彼岸的英国,阅读罗伯茨等人的动物小说蔚然成风。这种情况与其历史渊源和社会思潮的影响都有密切的关系。
  自17世纪初殖民者踏上北美洲土地伊始,他们便成了拓荒者,大肆毁林开地,杀戮野生动物。到19世纪中后期时,美国和加拿大的森林面积锐减,野生动物不再随处可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城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到处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在北美洲文明不断向西推进的过程中,美洲野牛逐渐消失了踪影,人们越来越担心其他野生动物也遭到灭绝的命运,开始萌生了怀旧情绪,怀念往昔的原始森林,怀念与动物密切接触的拓荒岁月。美国和加拿大政府顺应民心,相继制定了政策,限定猎人自由狩猎,并先后建立了黄石公园等一批国家公园,作为动物的保护地。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进化论观点,开始对动物产生了同情心,关心动物的生存状况,也喜欢阅读与自然和动物有关的小说。出版界迎合市场需求,乐于出版与自然写作有关的书籍和刊物。动物小说风靡一时,占据了人们阅读生活的“半壁江山”。
  时间来到了19世纪90年代,罗伯茨忠实记录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史、成长史,从而达到了动物小说的艺术顶峰。当然,在用小说呈现动物的一生时,会与事实有一些出入。罗伯茨认为,比较高级的大型动物具有简单的推理能力。因此,在他笔下,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动物心理活动和简单的忧惧、喜悦之情: “大熊欣喜地对着那种熟悉的气味嗅去,对它来说,这种熟悉的气味让它想起了食物,想起了人类陪伴的惬意感受......它忘记了自己和驯兽员之间所发生的小争执。它只记得自己那两个忠贞不渝的朋友——那位演出经理和那个小丑。”在《猎物的脚步》中则有这样的文字:“与此同时,又气又惊的狼群只得继续前进,饿了的时候就猎食。狼群吃了一顿丰盛的鹿肉大餐后,先前的挫败感消失了,死去的同伴也被轻而易举地忘到脑后去了。但它们却从中学到了有用的一课。”但是这样的描写,并未偏离动物的本质,与传统的拟人型的动物故事迥然有别。
人类与动物密切接触的拓荒岁月,是荒野文学经久不衰的内容题材之一。

  如果说罗伯茨早期的动物小说尚有虚构和浪漫的成分,那么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他严格地守护着博物学家心中的“底线”,很少有幻想的成分。羅伯茨的博物学常识随处可见,他的叙事口吻也更加客观,以《未知的邻居们》中的描写为例:“和大多数野生动物一样,要么是通过本能,要么是通过经验,雄猞猁已经知道,夜晚时人类不像白天那样可怕。”
  1922年1月,《加拿大的布克曼》杂志对罗伯茨的动物小说进行了综合性的评论:“罗伯茨博士比他同一学派的其他动物小说作家都更少地对动物赋予人类感情。他笔下的动物不说话,动物在行为方面也没有表现出很多思维活动。罗伯茨博士具有大量可信的博物知识......因此,20年来他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可信的动物争斗情节。读到这些故事的读者均能极大地拓展其博物学知识——不是那种只将动物骨头和肌肉编入目录的旧式的博物学,而是关注动物的习惯、性格及经济状况的现代科学。”

观点的博弈


  总之,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罗伯茨等动物小说家认为人类和有些高等动物在智能方面并非有天壤之别,他们甚至把动物视为人类的“亲族”,进而描绘了在充满偶然事件的无神宇宙中,动物为生存而进行的种种斗争。而以巴勒斯为代表的传统的博物学家不能接受他们的观点,他们坚持认为动物的行为几乎完全受本能的支配,只有人类才有头脑的思维活动和推理能力。他们和罗伯茨等人所进行的争论,其实质不是单纯质疑罗伯茨等人是否是“真正的博物学家”,而是如何看待人类和动物在宇宙中的地位,是两种对立观点之间的博弈。
  (责编:南名俊岳)
其他文献
北西摩岛是由浮出海面的火山熔岩所形成,岛上遍布灌木植被。在岛上繁殖的海鸟很多,这里有全世界最大的丽色军舰鸟族群。  高冷范儿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珍禽异兽们的登场却极具亲和力。码头长椅上,赫然躺着一头酣睡的加拉帕戈斯海狮,大名鼎鼎的海鬣蜥竟然出现在酒店露台上,在鱼市就可以拍到稀有的岩鸥,神奇动物就在身边,人类是过客,这里是它们的家园。圣克鲁斯岛:野生动物游乐场  飞机降落在圣克鲁斯岛附近的巴尔特拉岛机
我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到了研究生院的一笔旅行经费。我决定用它去一趟以色列,主要是参加希伯来大学的希伯来语暑期班,顺便旅行、搜集资料。1994年暑期班结束后,我便前往南方的内盖夫沙漠,去那里的塞代博凯,放牧场博物馆查阅资料。塞代博凯基布兹  从耶路撒冷出发,坐大巴两个多小时到达贝尔谢巴(Beer Sheva),从那里再转巴士,要再坐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塞代博凯。耶路撒冷地势高,大巴开往沙漠地区时,途
季节性情绪障碍(SAD),又称冬季抑郁症,是一种与季节变化和日照减少有关的情绪障碍。主要高发于北欧、加拿大等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一些地区冬夜长达19个小时,大部分人每天上下班的路上都是黑暗的,加上恶劣天气,“冬季抑郁”影响了很多人。  北美是世界上抑郁症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基于全球18个国家、采样人数高达9万的抑郁症调查显示,美国是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第2高(19.2%
科学一直是如此的神秘和有趣,其包含了对真相的探求与认知的逻辑。  古希腊的科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看见周围的物体,是因为人的眼睛可以发出触须般的光,照射到哪里,就能看到哪里。当然,这是古人一种不科学的猜想,但却也和现代的主动雷达搜索、超声成像颇为相似。现在我们知道,光是宇宙慷慨的施予,不需要人类的眼睛费力地发射,眼睛只负责接收来自光源的光子。  地球上最大的光源是太阳,亘古以来,它不知疲倦地将光和
今年10月16日,来渝访问的美国著名智囊机构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主席桑顿问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重庆市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黄奇帆回答重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短缺  的确,人才匮乏,已成为重庆打“直辖牌”,加速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    比较之中看问题    应该说,直辖以来,重庆市的人才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但与其他几个直辖市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与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
在无数BBC的纪录片里,人们总是能看到大型猫科动物的身影。在非洲平原上,它們的爱、对族群的忠诚、猎食、离家成长,以及争斗和死亡,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野生动物的史诗。
导语:入行3年月入万元,这种来自于台湾的新职业拥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李孟浩从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研究生院毕业时,准备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但在2000年的台湾,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还没有那么开放,找心理咨询师就等于承认自己心理有病,人们忌讳谈论心理问题。  一次因缘凑巧,李孟浩参加了胡因梦组织的读书会。胡提到她的好友写了一本书,将心理学和占星学结合在一起。  李孟浩因而产生了兴趣。“如果以占星为出
美国CNBC网站近日报道说,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美国宠物行业迎爆发式发展。  2020年由于疫情,兴起了一股宠物热潮,促使宠物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美国宠物产品协会统计,美国人在宠物用品上的花费创下历史新高,达到990亿美元。  相关数据显示,在美国,有宠物的家庭比有孩子的家庭还多,美国家庭至少有43%饲养宠物。很多宠物主人还会给宠物准备有趣的录像、玩具和时髦的衣服。  美国的疫情形势严峻,因此很
这张图片里有五个形象:唐僧,一位高僧;孙悟空,一个铜头铁脑的猴子;猪八戒,一头猪;沙和尚,一个水怪;白龙马,一匹马。这里有一个人和四个“畜生”,一个高级动物和四个低级动物。  我问老师们第一个问题:这五个形象如果一个个拉出来对打,哪一个本事最大?孙悟空!三岁小孩都知道。排在第二的是猪八戒,第三是沙和尚,第四是白龙马。最没用的是那个唐僧。  我想问大家第二个问题:这个团队谁是领导?唐僧。把这两个问题
今年5月,留学新西兰的黄晓浒又一次回重庆探亲。来到母校重庆市渝中区第一实验小学那天,正逢实验一小陈蓓蓓参加师德师风片区演讲。一位不知情的同事问陈蓓蓓:“你的儿子长得真帅。”陈蓓蓓自豪地回答:“是的。”当陈蓓蓓站在台上,讲到她的学生黄晓浒刚从新西兰回来,今天也来到会场时,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11年前,陈蓓蓓的学生黄晓浒离开了母校,升入重庆市一中学习。如今的他,已在新西兰留学毕业。当这个面容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