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图谱与教育大数据协同驱动的自适应学习模式研究

来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chen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有机融入领域知识的内在信息与关联,将知识图谱引入智慧教学过程,构建了知识图谱与教育大数据协同驱动的自适应学习模式.通过对多源、异构的大数据进行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认知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为自适应学习构筑重要前提;将课程的知识体系化,构建多维度下的知识图谱,其拓扑结构蕴含领域专家经验、知识关联与学习路径,为基于课程内容的自适应学习奠定基础;将知识图谱与教育大数据进行深度融合,为学生的自适应学习提供量化的、实时的决策支持.新模式实现了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具有泛化能力的新型智慧教学思路,有利于开展自适应学习资源推送、自适应学习路径规划与自适应学习预警等智慧教学应用与实践.
其他文献
“三基”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作为高等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n专业课学习中首先接触到的课程。“三基”课程是中学数学内容的延续和提高,也是该专业后继课程的基础。本文n对当前数学专业学生“三基”课程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大学与中学数学课程衔接及教学实施的一些建议和n举措。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一种“专兼”结合的开放式教师集群,其组织本质是团队知识整合.知识主体、知识客体和团队自身影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知识整合;团队认同和任务互赖是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知识整合的理论逻辑,其中团队认同发挥着中介变量的作用,促使团队成员产生个人——团队匹配、心理所有权;任务互赖使团队知识整合具有可能性和必然性.基于此,提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知识整合的实践理路:促进垂直型领导行为向共享型领导行为转换;强化团队认同,培育校企“双元”育人意识,减少知识资源退出行为;塑造以任务为媒
通过对4家企业的技术岗位考察,将企业生产过程中执行生产功能的技术定位为功能技术,并从薪酬和数量两个维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企业内部功能技术岗位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根据每个层级的职业活动状况,可分为三个层级:简单功能技术、复杂功能技术和复合功能技术.其中,复合功能技术岗位能力复杂,岗位人员多为高职教育背景,需要在企业内部经过3~5年培养.研究认为,职教本科人才培养应定位为复合型功能技术岗位人才.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从市区办学向县域办学纵深推进.三螺旋理论多案例分析显示,浙江省高职院校县域办学中高校、产业、政府“三主体”的“知识空间”“共识空间”与“创新空间”动态演化,存在三种代表性县域办学模式,可供县域政策制定者及高职院校管理者参考.
导数的概念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近代数学的基础。它蕴含了变化率的思想,是研究初等函数的一个重要工n具。但是,导数的极限定义是构造性的,这导致该定义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本文作者在学习了导数的概念后,形n式地总结出了“固定一点、双侧趋近、三框合一”的原则,并总结了导数的定义的九个方面的应用。
朝鲜语谚语反映朝鲜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一种充满艺术性的实用语言。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信n仰等。由语音、语法、词汇几个部分组成的语言中,词汇最能反映文化内涵,而在朝鲜语词汇的搭配中,谚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和配套的新教材在河南省的高中学段已经陆续展开使用并逐渐推广,三n年以后,接踵而至的是新高考即将在河南实施。课题组从校本科研入手,努力开展有效校本课题研究,瞄准教育教n学工作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发挥团队合作的潜力,营造合作共进的校内校本科研氛围,以此来解决教育教学问n题,并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辅修学习体系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要精心设计和不断完善.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发现,学生普遍具有辅修学习意愿,但修读动机、修读倾向等存在差异;院校办学环境会对学生辅修选择和学习行为产生很大影响.除关注微辅修专业设置本身,学校还要进行教学体系整体改革、教学资源整合、质量保障机制拓展和本研贯通培养模式优化,构建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辅修学习体系.
基于已有研究,对斯坦福大学崛起的原因进行分析,而后针对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结合斯坦福大学的成功经验,n对我国高校提出了重视教师聘任、突破束缚敢于创新、办学定位准确三条发展建议。
在“新工科”建设和工程专业认证指导思想下,本文分析了智能控制课程特点、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融合成果导向教育与对分课堂理念的智能控制课程教学模式,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环节、以学生为中心的拓展环节、以成果为导向的考核环节等互相耦合的教学活动体系.中北大学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可有效提升智能控制课程教学水平和学生运用智能控制技术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