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从来不乏水乡古镇,别有风韵,回味无穷,总让人魂牵梦萦。不过,来到洱源,来自高原湿地温柔婉约的魅力也不容错过,西湖湿地就是其中独具特色的风景之一,宛若一块镶嵌在苍洱间瑰丽夺目的绿宝石,令人陶醉,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西湖“六村七岛”有着“一片琼瑶水,千重翡翠山”的画境,湖中有六村(张家登、清水塘、东登、中登、南登、海塘)七岛,构成村内有湖、湖中有村的天然湖泊画卷,环山倒影,碧水翠苇……一个被人们称之为“高原水乡”的泽国,一个在史籍中被反复提及的“烟渚渔村”,有着芦荻泛鲜、苇岸青青的绿色家园,六村七岛相望、舟楫往来的白族渔乡……是那么纯净,又是那么独特,一直深深地隐藏在云贵高原的一隅,如一位秀阁中的羞涩女子,清丽纤秀是她的本色。正逢春天,万木葱绿,鲜花盛开,山岭沟壑间,潺潺的溪水,清脆的鸟鸣,置身其间,仿若身临世外桃源,让人遐想联翩。
清晨,我来到西湖畔,感受着温婉朦胧的韵味,是浓浓的水墨江南气息。乡村空气清新,一目十里。万物一早醒来,蛙声连绵,鸟鸣不绝,太阳睡眼惺忪,在东方山坳慵懒又吝啬地洒下金色晨光,还不足以点燃大地的热情。一进门就踏上进湿地公园后的第一座桥,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湖泊湿地区域。透过深深浅浅的芦苇荡,可以隐约看到紫水鸡在水上嬉戏,再远处还有白鹭、野鸭、钳嘴鹳等鸟类,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鸟。旁边是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还有那一座座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纵横交错散落在湿地里。到了西湖,我们最不能错过的是,观赏在西湖生活着的一种可爱的自然精灵——紫水鸡,它们不时发出“咯咯咯”声或“哼哼哼”声……警觉时尾部频繁地上下摆动,显露出白色尾下的覆羽……要知道,在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很多摄影家都在蹲点捕捉紫水鸡在西湖水上的芦苇地中游走,有的成群成队在西湖活动,有的在水面游荡,有的在天空中翱翔,有的在西湖水上觅食……一派悠然自得的样子。
晨雾未散的西湖神秘而充满生机,此时,飘荡的雾缠绕着山,山遮掩着雾,朦朦胧胧、隐隐约约,仿佛来到仙境。远远望去,湖光山色、绿岛小屿,芦苇青翠、柳暗花明,渔家隐居、炊烟袅袅,鹭鸥群集……站在湖边,嗅着西湖的气息,静静感受着湖风,看蓝天白云流动,看芦花摇曳,看水世界鸟儿们自由徜徉,我感受着大自然在这里演绎的和谐与静美。“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联想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词句刚好应景描绘了眼前的画面。
漫步在湿地的步道上,总能让我感觉到走进了一个极富神秘色彩的“蓝色世界”。湿地绿色环水、碧水绕岛,鸟唱虫鸣、天人合一。河流、湖泊、植被的颜色随四季而变,风光有巧工难绘之妙,天然景色有观赏不尽之美,宛如一块镶嵌在洱海源头上的绿色宝玉,静谧而秀美。丰富的花卉组成的彩色景观和湿地独有的绿色景观交相辉映、若隐若现;站在树荫下,还可以近距离感受飞鸟嬉戏……看着这样一幅画面,心里不免生出惬意。因湿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水体变清、植被变好、候鸟变多……这一幕,让人心旷神怡,不禁对湿地的美好未来充满了憧憬与期待。
“月照西湖,闪银光哟,荷花映红十里岸,柳丝轻扬拍绿水,芦苇深处是故乡,天女撒下一面镜哟,六村七岛映水间……”一首《西湖月》在当地流传。我也在尝试哼着这曲子,路两旁的树争相拥过来,不遗余力地欢迎着游客,即使时间很早,但座椅上已游人三三两两,大概也不想错过清晨美丽的景致。柳影婆娑,枝条上鼓起的嫩芽隐约可见,吐露季节的气息越发浓烈,随着清晨的微风还会不时划过脸颊。但这些树总还是有它们的待客之道,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路边的每一块土地上,创造出大片的树荫,即使到中午热辣的阳光对游客也无从下手,唯有那阵阵湿漉漉的水汽迎面而来,沁人心脾。
到西湖旅游公司观景台,西湖湿地公园一览无余,周边山林秀丽葱绿,还有农田阡陌交错,青石板小桥流水,游步道蜿蜒延伸……河道与湖泊环抱着成片的水杉、香樟树、杨柳……潺潺的流水声和沙沙的树叶声交织在一起,清幽静谧,不由得使人放松下来。看到有人选择在芦苇或柳林中的木栈道漫步,我也想尝试荡一叶木舟驶入湖光山色之中,去体验摇橹穿梭于湿地公园中的种种乐趣……西湖人家千百年来以海为田、以岛为家的生存方式,渔民在船舷上拉网抓鱼、渔嫂在密密麻麻的渔网中飞梭、满箩满筐的海鲜扑腾着、出岛耕作及满载划船回家的人们,还有那些穿梭于湖面之上不时上演的娶媳妇、摆婚宴、唱大戏……一画一故事,天真、淳朴、大胆、热烈……把渔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一一诉说,冲击着我的眼睛与心灵,好似浓郁的“渔味”海浪般一波波向人袭来,让人躲不开,也不想躲。
經过一番选择后,我决定从西湖旅游公司码头择木船而行,再经过湖中的“落英缤纷”,到村落码头去逛古色古香的岛上古村落。荡舟宽阔的湖面,一步一景,可以在这里与自然更近一步,水草、小岛、芦苇、水鸟……迎着阳光,看着水面,这被风轻轻吹拂的水面波光粼粼让人不由地陶醉,两岸景致变换,宁静悠闲,唯有鸟语花香相伴,这两岸美丽的景色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六村七岛相间,汀港相连,舟楫往来,渔歌互答——湖中有岛,岛上有村,村落相连,汊港相通……汊港间是西湖渔家的畦畦菜地,萝卜、白菜、辣椒、南瓜,各色蔬菜十分丰富,勤劳的人家驾着小船来到岛上劳作,又驾着小船回家。千亩芦苇荡,一株挨一株,形成一道道天然的绿色屏障,渔家撑着船在苇岸形成的河道中行船,就如同在自家的田埂上踱步一般轻盈。苇荡翠色欲滴,密不透风,时有鹭鸶、野鸭从中惊飞,令人心旷神怡,我在小船上陶醉在“一片琼瑶水,千重翡翠山”的画境之中。“鱼鹰戏水”也是一道极为曼妙的景观:一只狭长的小木船的船舷,一字儿排开一群鱼鹰(鸬鹚),船上的老渔夫正悠闲地吸着旱烟,过足了烟瘾,老渔夫便把鱼鹰全赶下湖,鱼鹰们便在水中扑腾劳作了。等找寻到一条鱼或是贝类,鱼鹰便迫不及待地上船,渔夫拎着它的脖子,用力一挤,喉中的鱼便挤到了船舱中。划船向西行驶不到3公里有一个天然温泉村,温泉沿山麓散落的村子里,房前屋后、水井里、田沟、水稻田中几乎尽是温水,蒸汽升腾,轻烟缭绕,宛如“蓬莱”。在这里可沐浴温泉泡温泉澡,一边是西湖一边是温泉,真可谓是“冰火两重天”。而面对这无限秀美的风景,真正让人震撼的是两岸的好生态。 到达码头下船后,瞧见一排排白族民居,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体现了白族民居青瓦白墙的建筑特色。青砖、黛瓦、白墙、花园式小院落,踏入院落,一股年代气息扑面而来,草垛、鱼网、玉米串、彩绘照壁墙,还有木船、桨、鱼鹰……鸡鸣瓦舍,犬吠村巷,时而一声悠长的牛鸣,在小巷上空悠然回荡,那热情似火的岛上人家,含笑招呼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这里的一切与山与水与人都在咫尺之间,身处其中也不禁觉得,离返璞归真的自我也是那样近,足以瞬间把游客拉进古渔村当年的时光。在古色古香的农家小院,这里有花、有树、有老灶台的柴火,有大鱼大肉的丰足,也有粗茶淡饭的满足……享用一顿美味的西湖酸辣鱼、西湖萝卜、农家菜等也是极好的选择,吃惯了电饭锅煮的饭,我打算来尝一尝土灶烧的咸肉菜饭,夹着些许香脆的锅巴,配上一份炖蛋、一碗萝卜排骨汤,令人馋涎欲滴回味无穷。这里的食材十分新鲜,厨师的手艺也颇受好评,仅一条酸辣鱼就足以让食客流连忘返。看着那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酸辣鱼,鲜红的底色,青的是鱼块,黄的是洋芋,白的是豆腐,绿的是小葱和香菜,光看看就很诱人。入口酸辣极是爽口,更重要的是那酸不是醋的寡酸,而是果酸的回香回甜,滋味无穷。难怪有人说“家财万贯,仍怕鱼汤泡饭”,是指鱼汤泡饭太好吃,能吃很多饭,就算家财万贯,都会被吃穷吃空。鱼汤泡饭的美味由此可见一斑。
码头上,还有卖油炸的小鱼、小虾、乳扇,都是当地村民从湖里现捞现炸的,很新鲜,香酥干脆。小摊上身着白族服饰的老妈妈不慌不忙地包裹着乳扇,不时看看身旁锅里的湖水煮活鱼熟了没有。脚边卧着一只小花狗,半眯着眼似睡非睡。不远处的院门外有一片绿油油的萝卜田,风吹过来,麦浪起伏,等到夏季,荷花遍开,来这里看“休闲湿地行,放歌芦苇荡”想必会更加震撼,到那时,说不定游客还可以戴上一顶草帽,去体验刈芦苇的乐趣。
想要一天游遍西湖湿地公园,其实要么精疲力竭,要么走马观花。所以,最好闲庭信步,在这里住一晚。从木舟上下来,原来不管走到“六村七岛”的哪里都可住民宿,没有现代元素,唯有古朴的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伫立在湖面上……我决定走进农家小院稍作休息,在躺椅上看蓝天白云,享受湖风清凉,房主人还沏来热茶,可以放下疲惫慢慢品茗香茶,在静坐中打个盹,闲暇之余看屋梁上筑巢的燕子忽地又将飞出去,它们小心翼翼看两眼屋檐下纳凉的游客,怕是挂念巢中的幼燕,不一会儿又飞回来,探头张望……听得鸟鸣,闻得风起,嗅得厨房里农妇锅碗瓢盆间久违的乡味。静静聆听那龙头三弦、唢呐、白族调、民歌、渔歌在静静的湖面中回荡。还有那高吭的渔歌声声,往来互答,湖中此起彼伏的笑声、鼓励声、歌声……如果是月圆之夜,看满天繁星,月光静静倾斜在湖面上,沉醉在银色世界里。据说入夜的西湖湿地很梦幻。这里的客房融入白族民居的风格,“三坊一照壁”,两层楼房依岛而建,正适合楼上看山,城台看水,灯前看月,云起拥绿水,月下看美人。
来到西湖湿地的人,都会被这蓝色的湖所吸引、打动,都会深深爱上这生态之蓝。明代杨升庵、李元阳、杨南金等一代名士,曾多次泛湖唱和,更为西湖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清代邓川举人杨承淳赋诗赞云:“湖光荡漾几回纹,渔父歌声闹水滨,信口舢敲湘汉句,断肠弄笛雁鸿云。三三对白烟蓑合,两两归帆荻岸分,最趁夕阳含缺处,前村沽酒带余醺。”在这样宁静的画卷中,不时还能看到牧童嬉闹,大娘浣衣,村姑笑吟,渔翁打鱼,农夫耕作,情侣们泛舟湖上、时而悠悠前行、时而任其随波,演绎着浪漫的爱情。掬一捧湖水,让它慢慢从指缝中滑过,似乎能嗅到水的醇美甘甜之味……
休息后,起身来到岛屿高处,抬眼望去,晶亮的湖水,绿油油的草木,绵延至天边。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碍眼,一切都是那么天然和谐,连唇上也沾润了这天地的清甜。所以,此时真切感受到,这个出县城东南18公里、湖面3.3平方公里的西湖,是历史上邓川州有名的“烟渚渔村”真谛。置身其间,犹如进入幻梦仙境,多情湖光山色,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这里:柳屿晴沙,芦荻泛鲜,清峰碧水,翠竹绕岸,农舍点缀,独木桥横,稻穗摇曳,农夫荷锄,农家悠然自在地閑聊洗菜……一湖胜似一幅画,每一幅画面都是一脉意境,令人“隐”意油然而生。穿梭于小桥柳堤之间,往返于渔家村落之畔,向芦苇藕花深处觅渡,恍若置身于水的世界。怪不得徐霞客老先生曾写到:“汀港相间,曲折成趣,深处则旷然展镜,夹处则窅然罨画,翛翛然有江南风景。而外有四山环翠,觉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
徜徉西湖湿地美景,与奇幻绚丽的湖光相映成趣,我更加喜爱这处“诗地”,诗情画意之地。人在景中、景在绿中、绿在水中……
编辑手记:
中国是食用火腿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云龙诺邓火腿也成为了火腿江湖的后起之秀。它与同为云南美食的宣威火腿类似,同样是在冬天腌制,一般熟成一至三年。其最大的区别是诺邓火腿采用当地特有的井盐腌制,跟部还要封上盐泥,熟成后是红润诱人的玫瑰色,瘦肉比例较高,细嚼起来亦有浓香。《寻味诺邓火腿》讲述了一次详细的美食寻访之旅,作者带我们去解开诺邓火腿的美食密码的同时,还向我们实地寻访了一段劳动人民勤劳努力并坚守初心的故事。《走进寺前村》是作者走进鸡足山下村庄的游历笔记,文字中记录下鸡足山脚下村庄里的一些乡村缩影,充满着轻松愉悦的步调。洱源西湖不仅有着温润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有着水乡居民生动的日常细节。《西湖湿地行》将一次高原水墨风景以及和谐人家的温馨祥和跃然纸上,不妨去洱源西湖感受一次那里的自由与惬意。
西湖“六村七岛”有着“一片琼瑶水,千重翡翠山”的画境,湖中有六村(张家登、清水塘、东登、中登、南登、海塘)七岛,构成村内有湖、湖中有村的天然湖泊画卷,环山倒影,碧水翠苇……一个被人们称之为“高原水乡”的泽国,一个在史籍中被反复提及的“烟渚渔村”,有着芦荻泛鲜、苇岸青青的绿色家园,六村七岛相望、舟楫往来的白族渔乡……是那么纯净,又是那么独特,一直深深地隐藏在云贵高原的一隅,如一位秀阁中的羞涩女子,清丽纤秀是她的本色。正逢春天,万木葱绿,鲜花盛开,山岭沟壑间,潺潺的溪水,清脆的鸟鸣,置身其间,仿若身临世外桃源,让人遐想联翩。
清晨,我来到西湖畔,感受着温婉朦胧的韵味,是浓浓的水墨江南气息。乡村空气清新,一目十里。万物一早醒来,蛙声连绵,鸟鸣不绝,太阳睡眼惺忪,在东方山坳慵懒又吝啬地洒下金色晨光,还不足以点燃大地的热情。一进门就踏上进湿地公园后的第一座桥,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湖泊湿地区域。透过深深浅浅的芦苇荡,可以隐约看到紫水鸡在水上嬉戏,再远处还有白鹭、野鸭、钳嘴鹳等鸟类,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鸟。旁边是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还有那一座座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纵横交错散落在湿地里。到了西湖,我们最不能错过的是,观赏在西湖生活着的一种可爱的自然精灵——紫水鸡,它们不时发出“咯咯咯”声或“哼哼哼”声……警觉时尾部频繁地上下摆动,显露出白色尾下的覆羽……要知道,在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很多摄影家都在蹲点捕捉紫水鸡在西湖水上的芦苇地中游走,有的成群成队在西湖活动,有的在水面游荡,有的在天空中翱翔,有的在西湖水上觅食……一派悠然自得的样子。
晨雾未散的西湖神秘而充满生机,此时,飘荡的雾缠绕着山,山遮掩着雾,朦朦胧胧、隐隐约约,仿佛来到仙境。远远望去,湖光山色、绿岛小屿,芦苇青翠、柳暗花明,渔家隐居、炊烟袅袅,鹭鸥群集……站在湖边,嗅着西湖的气息,静静感受着湖风,看蓝天白云流动,看芦花摇曳,看水世界鸟儿们自由徜徉,我感受着大自然在这里演绎的和谐与静美。“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联想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词句刚好应景描绘了眼前的画面。
漫步在湿地的步道上,总能让我感觉到走进了一个极富神秘色彩的“蓝色世界”。湿地绿色环水、碧水绕岛,鸟唱虫鸣、天人合一。河流、湖泊、植被的颜色随四季而变,风光有巧工难绘之妙,天然景色有观赏不尽之美,宛如一块镶嵌在洱海源头上的绿色宝玉,静谧而秀美。丰富的花卉组成的彩色景观和湿地独有的绿色景观交相辉映、若隐若现;站在树荫下,还可以近距离感受飞鸟嬉戏……看着这样一幅画面,心里不免生出惬意。因湿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水体变清、植被变好、候鸟变多……这一幕,让人心旷神怡,不禁对湿地的美好未来充满了憧憬与期待。
“月照西湖,闪银光哟,荷花映红十里岸,柳丝轻扬拍绿水,芦苇深处是故乡,天女撒下一面镜哟,六村七岛映水间……”一首《西湖月》在当地流传。我也在尝试哼着这曲子,路两旁的树争相拥过来,不遗余力地欢迎着游客,即使时间很早,但座椅上已游人三三两两,大概也不想错过清晨美丽的景致。柳影婆娑,枝条上鼓起的嫩芽隐约可见,吐露季节的气息越发浓烈,随着清晨的微风还会不时划过脸颊。但这些树总还是有它们的待客之道,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路边的每一块土地上,创造出大片的树荫,即使到中午热辣的阳光对游客也无从下手,唯有那阵阵湿漉漉的水汽迎面而来,沁人心脾。
到西湖旅游公司观景台,西湖湿地公园一览无余,周边山林秀丽葱绿,还有农田阡陌交错,青石板小桥流水,游步道蜿蜒延伸……河道与湖泊环抱着成片的水杉、香樟树、杨柳……潺潺的流水声和沙沙的树叶声交织在一起,清幽静谧,不由得使人放松下来。看到有人选择在芦苇或柳林中的木栈道漫步,我也想尝试荡一叶木舟驶入湖光山色之中,去体验摇橹穿梭于湿地公园中的种种乐趣……西湖人家千百年来以海为田、以岛为家的生存方式,渔民在船舷上拉网抓鱼、渔嫂在密密麻麻的渔网中飞梭、满箩满筐的海鲜扑腾着、出岛耕作及满载划船回家的人们,还有那些穿梭于湖面之上不时上演的娶媳妇、摆婚宴、唱大戏……一画一故事,天真、淳朴、大胆、热烈……把渔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一一诉说,冲击着我的眼睛与心灵,好似浓郁的“渔味”海浪般一波波向人袭来,让人躲不开,也不想躲。
經过一番选择后,我决定从西湖旅游公司码头择木船而行,再经过湖中的“落英缤纷”,到村落码头去逛古色古香的岛上古村落。荡舟宽阔的湖面,一步一景,可以在这里与自然更近一步,水草、小岛、芦苇、水鸟……迎着阳光,看着水面,这被风轻轻吹拂的水面波光粼粼让人不由地陶醉,两岸景致变换,宁静悠闲,唯有鸟语花香相伴,这两岸美丽的景色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六村七岛相间,汀港相连,舟楫往来,渔歌互答——湖中有岛,岛上有村,村落相连,汊港相通……汊港间是西湖渔家的畦畦菜地,萝卜、白菜、辣椒、南瓜,各色蔬菜十分丰富,勤劳的人家驾着小船来到岛上劳作,又驾着小船回家。千亩芦苇荡,一株挨一株,形成一道道天然的绿色屏障,渔家撑着船在苇岸形成的河道中行船,就如同在自家的田埂上踱步一般轻盈。苇荡翠色欲滴,密不透风,时有鹭鸶、野鸭从中惊飞,令人心旷神怡,我在小船上陶醉在“一片琼瑶水,千重翡翠山”的画境之中。“鱼鹰戏水”也是一道极为曼妙的景观:一只狭长的小木船的船舷,一字儿排开一群鱼鹰(鸬鹚),船上的老渔夫正悠闲地吸着旱烟,过足了烟瘾,老渔夫便把鱼鹰全赶下湖,鱼鹰们便在水中扑腾劳作了。等找寻到一条鱼或是贝类,鱼鹰便迫不及待地上船,渔夫拎着它的脖子,用力一挤,喉中的鱼便挤到了船舱中。划船向西行驶不到3公里有一个天然温泉村,温泉沿山麓散落的村子里,房前屋后、水井里、田沟、水稻田中几乎尽是温水,蒸汽升腾,轻烟缭绕,宛如“蓬莱”。在这里可沐浴温泉泡温泉澡,一边是西湖一边是温泉,真可谓是“冰火两重天”。而面对这无限秀美的风景,真正让人震撼的是两岸的好生态。 到达码头下船后,瞧见一排排白族民居,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体现了白族民居青瓦白墙的建筑特色。青砖、黛瓦、白墙、花园式小院落,踏入院落,一股年代气息扑面而来,草垛、鱼网、玉米串、彩绘照壁墙,还有木船、桨、鱼鹰……鸡鸣瓦舍,犬吠村巷,时而一声悠长的牛鸣,在小巷上空悠然回荡,那热情似火的岛上人家,含笑招呼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这里的一切与山与水与人都在咫尺之间,身处其中也不禁觉得,离返璞归真的自我也是那样近,足以瞬间把游客拉进古渔村当年的时光。在古色古香的农家小院,这里有花、有树、有老灶台的柴火,有大鱼大肉的丰足,也有粗茶淡饭的满足……享用一顿美味的西湖酸辣鱼、西湖萝卜、农家菜等也是极好的选择,吃惯了电饭锅煮的饭,我打算来尝一尝土灶烧的咸肉菜饭,夹着些许香脆的锅巴,配上一份炖蛋、一碗萝卜排骨汤,令人馋涎欲滴回味无穷。这里的食材十分新鲜,厨师的手艺也颇受好评,仅一条酸辣鱼就足以让食客流连忘返。看着那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酸辣鱼,鲜红的底色,青的是鱼块,黄的是洋芋,白的是豆腐,绿的是小葱和香菜,光看看就很诱人。入口酸辣极是爽口,更重要的是那酸不是醋的寡酸,而是果酸的回香回甜,滋味无穷。难怪有人说“家财万贯,仍怕鱼汤泡饭”,是指鱼汤泡饭太好吃,能吃很多饭,就算家财万贯,都会被吃穷吃空。鱼汤泡饭的美味由此可见一斑。
码头上,还有卖油炸的小鱼、小虾、乳扇,都是当地村民从湖里现捞现炸的,很新鲜,香酥干脆。小摊上身着白族服饰的老妈妈不慌不忙地包裹着乳扇,不时看看身旁锅里的湖水煮活鱼熟了没有。脚边卧着一只小花狗,半眯着眼似睡非睡。不远处的院门外有一片绿油油的萝卜田,风吹过来,麦浪起伏,等到夏季,荷花遍开,来这里看“休闲湿地行,放歌芦苇荡”想必会更加震撼,到那时,说不定游客还可以戴上一顶草帽,去体验刈芦苇的乐趣。
想要一天游遍西湖湿地公园,其实要么精疲力竭,要么走马观花。所以,最好闲庭信步,在这里住一晚。从木舟上下来,原来不管走到“六村七岛”的哪里都可住民宿,没有现代元素,唯有古朴的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伫立在湖面上……我决定走进农家小院稍作休息,在躺椅上看蓝天白云,享受湖风清凉,房主人还沏来热茶,可以放下疲惫慢慢品茗香茶,在静坐中打个盹,闲暇之余看屋梁上筑巢的燕子忽地又将飞出去,它们小心翼翼看两眼屋檐下纳凉的游客,怕是挂念巢中的幼燕,不一会儿又飞回来,探头张望……听得鸟鸣,闻得风起,嗅得厨房里农妇锅碗瓢盆间久违的乡味。静静聆听那龙头三弦、唢呐、白族调、民歌、渔歌在静静的湖面中回荡。还有那高吭的渔歌声声,往来互答,湖中此起彼伏的笑声、鼓励声、歌声……如果是月圆之夜,看满天繁星,月光静静倾斜在湖面上,沉醉在银色世界里。据说入夜的西湖湿地很梦幻。这里的客房融入白族民居的风格,“三坊一照壁”,两层楼房依岛而建,正适合楼上看山,城台看水,灯前看月,云起拥绿水,月下看美人。
来到西湖湿地的人,都会被这蓝色的湖所吸引、打动,都会深深爱上这生态之蓝。明代杨升庵、李元阳、杨南金等一代名士,曾多次泛湖唱和,更为西湖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清代邓川举人杨承淳赋诗赞云:“湖光荡漾几回纹,渔父歌声闹水滨,信口舢敲湘汉句,断肠弄笛雁鸿云。三三对白烟蓑合,两两归帆荻岸分,最趁夕阳含缺处,前村沽酒带余醺。”在这样宁静的画卷中,不时还能看到牧童嬉闹,大娘浣衣,村姑笑吟,渔翁打鱼,农夫耕作,情侣们泛舟湖上、时而悠悠前行、时而任其随波,演绎着浪漫的爱情。掬一捧湖水,让它慢慢从指缝中滑过,似乎能嗅到水的醇美甘甜之味……
休息后,起身来到岛屿高处,抬眼望去,晶亮的湖水,绿油油的草木,绵延至天边。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碍眼,一切都是那么天然和谐,连唇上也沾润了这天地的清甜。所以,此时真切感受到,这个出县城东南18公里、湖面3.3平方公里的西湖,是历史上邓川州有名的“烟渚渔村”真谛。置身其间,犹如进入幻梦仙境,多情湖光山色,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这里:柳屿晴沙,芦荻泛鲜,清峰碧水,翠竹绕岸,农舍点缀,独木桥横,稻穗摇曳,农夫荷锄,农家悠然自在地閑聊洗菜……一湖胜似一幅画,每一幅画面都是一脉意境,令人“隐”意油然而生。穿梭于小桥柳堤之间,往返于渔家村落之畔,向芦苇藕花深处觅渡,恍若置身于水的世界。怪不得徐霞客老先生曾写到:“汀港相间,曲折成趣,深处则旷然展镜,夹处则窅然罨画,翛翛然有江南风景。而外有四山环翠,觉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
徜徉西湖湿地美景,与奇幻绚丽的湖光相映成趣,我更加喜爱这处“诗地”,诗情画意之地。人在景中、景在绿中、绿在水中……
编辑手记:
中国是食用火腿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云龙诺邓火腿也成为了火腿江湖的后起之秀。它与同为云南美食的宣威火腿类似,同样是在冬天腌制,一般熟成一至三年。其最大的区别是诺邓火腿采用当地特有的井盐腌制,跟部还要封上盐泥,熟成后是红润诱人的玫瑰色,瘦肉比例较高,细嚼起来亦有浓香。《寻味诺邓火腿》讲述了一次详细的美食寻访之旅,作者带我们去解开诺邓火腿的美食密码的同时,还向我们实地寻访了一段劳动人民勤劳努力并坚守初心的故事。《走进寺前村》是作者走进鸡足山下村庄的游历笔记,文字中记录下鸡足山脚下村庄里的一些乡村缩影,充满着轻松愉悦的步调。洱源西湖不仅有着温润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有着水乡居民生动的日常细节。《西湖湿地行》将一次高原水墨风景以及和谐人家的温馨祥和跃然纸上,不妨去洱源西湖感受一次那里的自由与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