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念图的牛顿运动定律复习实践研究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st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有效提升高三物理复习的实效性?笔者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多年,就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复习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理顺知识脉络,促进物理概念、规律更好地被用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模块化、结构化,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牛顿运动定律复习为例,就如何借助于概念图从宏观到微观提升高中物理复习的效果进行分析.
  1 借助于概念图“宏观”呈现知识结构
  复习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有效回顾本章节内容的知识结构,概念图是最好的载体,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宏观的概念体系.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复习建立如图1所示的粗线条的概念图,启发学生从3个方面复习和理解.
  当然,对于重要的概念,我们也可以采用留空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重点内容.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不仅仅涉及到数值的关系、还涉及到方向和单位制的问题,而学生在理解时又往往容易出现对关键词理解上的缺失,怎么办?在粗线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精细化,设置概念图如图2所示.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章节的物理内容借助于概念图,变得有条理性了,学生对整个章节内容的复习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2 借助于概念图“中观”呈现核心概念
  一个章节涉及到哪些物理概念,知识结构如何属于宏观层面的知识体系构建,具体到某一个概念如何呈现则属于中观的视角.那么,如何有效复习呢?同样可以借助于概念图来可视化呈现.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通过如图3所示概念图的构建,有效回顾“牛顿第二定律的五个特性”.
  从宏观到中观建构概念图的过程是学生复习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物理知识和概念的理解越来越清晰,为进一步解决“微观化”物理习题打下基础.
  3 借助于概念图“微观”呈现解题程序
  最终知识的学习都要能够用于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即在解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巩固.解题程序属于物理学习的“微观”层面,依然可以借助于概念图来可视化呈现,下面以两个具体的例题进行分析.
  例1 如图4所示,在倾角θ=37°的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 kg的物体,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物体受到沿平行于斜面方向向上的轻绳的拉力F=9.6 N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经2 s绳子突然断了,求绳断后经多长时间物体速度的大小达到22 m/s.(sin37°=0.6,取g=10 m/s2)
  分析 首先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可以分为如下3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在最初2 s内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二个过程:从撤去力F开始到速度减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第三个过程:从最高点开始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接着对各个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方程如表1所示.
  其实上述分析过程可以用如图5所示的概念图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例2 (多选)(2014年江苏)如图6所示,A、B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m和m,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2μ.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现对A施加一水平拉力F,则
  A.当F<2μmg时,A、B都相对地面静止
  B.当F=52μmg时,A的加速度为13μg
  C.当F>3μmg时,A相对B滑动
  D.无论F为何值,B的加速度不会超过12μg
  分析 2014年的这道高考题是典型的“两物叠加的”连接体问题,涉及到牛顿第二定律、整体法、隔离法、临界等诸多问题,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可以借助于如图7所示的概念图来完成.
  解析 对A、B整体,地面对B的最大静摩擦力为32μmg,故当32μmg  当然,概念图还具有延展性,不要孤立,例如,笔者和学生一起处理了叠加体系统的临界问题后,可以进一步和学生丰富概念图的组分,具体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下4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微观化处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为准确:(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是:弹力FN=0.(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常存在着静摩擦力,则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3)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绳子所能承受的张力是有限的,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FT=0.(4)加速度最大与速度最大的临界条件:当物体在受到变化的外力作用下运动时,其加速度和速度都会不断变化,当所受合外力最大时,具有最大加速度;合外力最小时,具有最小加速度.当出现速度有最大值或最小值的临界条件时,物体处于临界状态,所对应的速度便会出现最大值或最小值.
  总之,无论是从宏观、中观、微观,概念图在高中物理学习尤其是复习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学习的模块化、系统化,提高思维的品质.
其他文献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知识的创新、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我们的现行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试教育还主导着我们教育的方式.为了培养更优秀的创新人才,我们对学生势必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1要
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关于物理概念教学的文章很多,但在这些已发表的文献中,许多作者并没有区分好物理概念和物理量,混淆了两者的界限,其中尤以同名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为重,常见表述为“定量的物理概念,即物理量”或者“物理量就是定量的物理概念”.  其实,物理概念和物理量是有本质区别的:物理概念是物理量的前提,也是物理量的基础,物理量从属于与之相应的同名物理概念,没有物理概念,就谈不上物理量;物理量通常都有与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对整个物理教学效率的高低,对学生巩固知识、活化规律的理解起十分关键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在教学中对习题进行变式拓展,从而训练学生思维水平、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除了变式训练,实际上物理习题教学中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价值,如构建物理情景为后续学习铺垫,作为德育素材,作为反例铲除错误前概念,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等.挖掘习题的这些价值,可以丰富物理教学的内涵.  
代入法最初是数学解题方法的一种,主要集中运用在解方程组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计算变得更加简单,并且能够有效的验证答案的对错,减少出错率.所以在初中物理中同样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的计算负担.当然,数学的解题方法还有很多运用在了物理学习中,给物理的教学带来了更多的解题技巧.  1代入法概述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代入法运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通过系数的选择,运用未知数代替的方式进
《中小学管理》在2017年开辟了“我们的老校长”子栏目,何其好啊!  栏目中所言“老校长”,也包括“老书记”,诚如编者所言:他們“犹如一座座蕴藏着丰富教育智慧的宝库”。米桂山同志,就是这宝库中的“一宝”。  米桂山原本是北京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北京二中”)的高材生。1952年高中毕业时,他要想考上一所著名大学,几乎毫无悬念。但就在报考大学前夕,“组织上”动员他留校工作,他当即服从组织安排,从此成
期刊
中学物理教学中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应用到课堂是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也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注重学生接受的知识不能忽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途径;注重学生阶段性知识的掌握不能忽视为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准备.构建学生在物理学的思维敏捷和应变能力,增进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利于学生探究性精神以及创新性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1形象思维特点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支架式”教学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 “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
现阶段,随着中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将生活情景有效融入初中物理教学,已成为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就是使教学走下神坛回归现实生活.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当前生活情景融入物理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围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展开分析,进而对生活情景有效融入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1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物理(教科版)选修3-1第一章第四节《电势能电势与电势差》的教学应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最难理解和学习的章节.尤其是电势这个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更是学生学习电学的一只拦路
当代社会是开放的,深圳更是以“开放”而引人瞩目.开放有助于尊重差异,使人变得宽容;开放可以使人消除偏见,学会鉴别.在面对时代变革与教育转型的今天,面对传统与现代、本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