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精神障碍患者相处的这三年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chao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也是一名投身于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的青年志愿者。过去的三年,在精神专科医院陪患者“聊天”是我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项与众不同的志愿服务工作让我对社会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医务社工感到无比荣耀。

我为什么志愿服务于精神专科医院


  之所以选择来到精神专科医院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是因为我本人性格开朗外向,喜欢与人沟通交流,常常觉得自己“胆大心细”。参与志愿服务以前,我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了解仅仅停留于影视剧当中,对他们的情况有些许恐惧但更多的是好奇。我不止一次在想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服务热情融入到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工作中,终于有机会来到了北京一家精神专科医院,真正地走到了他们的身边。



  刚开始的工作充满辛苦和压力。压力一方面是来自这群特殊的服务对象,当时的我面对着一张张陌生甚至“奇怪”的面孔,还是有些胆怯,不知道该如何寻找话题、怎样面对他们;另一方面,选择到精神专科医院服务让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充满质疑,纵使知道他们出于善意,这些善意仍然成了我的负担。我同精神障碍患者一样被他们视为不正常。

精神障碍患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


  凭着一股倔强的劲儿,我在精神专科医院做志愿者一做就是三年,无数个面孔和故事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还记得我第一次到病区开展工作,正在感到手足無措的时候,一位患者大爷主动与我搭话,向我介绍病区的情况,他面容和蔼、思路清晰,原来精神障碍患者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是“疯子”、是“怪物”,拨开疾病的外壳,他们的生命也是如此鲜活。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与闪光点,这一点我在他们身上也看到了。病区中的他们有的擅长绘画、有的擅长朗诵、有的会唱京剧,还有的人是象棋高手、是工程师、是裁缝……他们是病人,他们也是有用的人。
  每次与他们聊天后我都做一个记录,记下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喜好,生怕会漏掉什么重要的信息。记的多了我发现,他们每个人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位W姓的爷爷,因为疾病原因,他一直住在医院里,没有妻子和孩子,仅剩下的几位亲人年事也已经很高,基本无人来看望他。别的患者有家人来送吃的、用的,而他只有自己。聊天中,无意间听到他提起自己的生日,我便默默记录了下来,提前和医护人员打好招呼,在他生日当天为他举办了一场生日会。据他回忆,这是他第一次过生日,而这一年他七十岁。

医务社工需要融入医疗活动中


  三年的工作中,除了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患者以外,更让我与病区医务工作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成了他们开展医疗活动的好帮手。

首先,作为医务社工,我们应遵守正常的医疗秩序


  初来乍到的实习生、志愿者因不了解病区情况或许会有意无意影响到医疗工作,成为医务工作者工作中的“负担”。所以,进入病区的首要任务就是仔细了解病区的作息时间、病房设置等方面的信息,在服务过程中不出错。

其次,要以尊重的态度来对待每个人


  这一点在医务工作者和患者身上都适用。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是神圣的,同时也是辛苦的,他们的着装相同但是每一位工作者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工作任务。在初入病区的时候,在态度上尊重他们,记住每一位老师的名字也是很必要的。对于患者来说,陌生人的到来是惊喜的又是恐惧的,一方面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沟通意愿,不强迫他们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内心要先做好处变不惊的准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状况都要冷静处理,将接纳、非评判的专业理念熟记于心。精神障碍患者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也渴望被理解、被接纳,你的一个点头和微笑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善意的礼物。

发挥专业特长,巧妙沟通


  在前期接触患者的过程中,寻找话题、建立信任关系是最难的。此时就需要我们利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发挥专业技能了。
  经过我的观察,精神障碍患者普遍忌讳谈及子女—受疾病所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是没有子女的,面对相关话题,他们明显会表现出沮丧和失落。另外,精神障碍患者通常有述情障碍,作为志愿者或社会工作者不要贸然去询问他们的感受,他们很可能不知道如何表达,谈话可能因此而终止。



  我在和患者的聊天过程中发现,患者对于入院前的生活记忆十分深刻,并且在病情稳定、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都愿意向实习生或者志愿者讲述自己之前的职业和生活片段。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患者的兴趣来选择合适的话题。话题应由易切入,比如说:今天午饭吃了什么?早上几点起的床?不能一上来就询问病人隐私或者问一些不好回答的问题。同时,我认为服务的稳定性、连续性也很重要,大部分患者对陌生人有抵触心理,但是当我们一直出现在病区中,持续不断和患者们互动时,陌生人的外衣就会渐渐褪去,患者就会慢慢熟悉我们的存在,放下戒备,逐渐产生信赖。
  最后,还是想说:无论我们的服务对象有什么样的特质,作为社会工作者的我们都应以人为本,首先做到“把服务对象当人看”,用心服务才能够让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
其他文献
心理学上有这样三个著名的实验热带鱼的悲哀  实验人员首先把一条凶猛的热带鱼和一群温驯的小鱼混养在一个玻璃缸里,一天不到,小鱼就被吃了个精光。随后,他们在玻璃缸的中间放置了一块玻璃,把热带鱼和小鱼分开放养。一开始,凶猛的热带鱼依然一次又一次地向小鱼发起攻击,但是,热带鱼的每一次攻击都被玻璃弹了回来,慢慢地,热带鱼减少了对小鱼的攻击,直至放弃。等到热带鱼再也不向小鱼发起攻击之后,实验人员撤走了那块玻璃
期刊
都说急诊是见证人间百态的地方,而在精神科急诊轮转学习的半年里,除了掌握精神科常见急症的诊断与处理外,我也见证了很多“心身疾病”患者从对精神科疾病的“拒绝”到“坦然接受”。虚惊一场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本以为这样的天气可以风平浪静地度过。就在我和同事处理完观察室内的病人,准备回值班室休息时,突然大厅里被120送来一个用平车推进来的病人。家属大喊大叫,说病人快不行了,求求医生救救患者。我和同事赶忙
期刊
一、自我调节学习  学习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指个体获得经验的学习,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它是指人们学到的新知识和新经验,以及如何通过主体主动建构和理解,获得新知识的结构和意义;另一种学习是自我调节学习,自我调节学习是元认知理论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自我调节学习就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评估、反馈,并加以调控管理和修正,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获得好成绩。  所谓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指善于设立学习
期刊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种说法叫“网抑云”,指的是,一到深夜、凌晨,音乐App的评论区就会充满带有消极情绪的留言。  虽然白天我们会把“網抑云”当“梗”取乐,但晚上的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时候,你是不是会忍不住开始胡思乱想,想那些自己过去没做成、有遗憾的事情,或者觉得自己的前途像这夜晚一样“昏暗”,然后忍不住低落、难过、想哭。  不是你一个人!根据心理学研究,晚睡的人们确
期刊
疫情来袭,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虽不时地在小范围內发生,但随着有效防治措施的顺利开展,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了常态化。有专家认为:疫情常态化下抑郁风险增加,全社会更需关注精神心理健康问题。  回想疫情发生以来,你曾面对过哪些困境和焦虑?是否曾因恐惧病毒而不知所措?曾因无法出门而心情抑郁?曾因公司裁员而悲观绝望?曾因无规律的生活而彻夜难眠……我们本期的互动话题就聊一聊:疫情
期刊
2021年3月27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名为《13岁小姑娘蹲在路边,对陌生男子絮絮叨叨了一小时,为啥?》的文章,写的是四川自贡一位名叫艾露露的13岁女生救下一名欲跳桥轻生男性的故事。大家都为小姑娘的机智勇敢点赞。  文中提到:“男子被拉回来后趴在地上情绪很低落,不停催促艾露露先走不要管他”。该男子的详细信息及去向文中并未提及,粗略判断是一位中年男性,是长期的压力积累还是突发事件的强烈刺激导
期刊
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提起父亲,我们可能会想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能会想到“父爱如山”—父爱的含蓄和深沉;还有可能想到筷子兄弟的歌曲《父亲》,其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其实父亲同样不好当,面临来自家庭和事业中的多重压力,往往又缺乏有效的疏解途径。而无论是社会,还是中
期刊
当今社会竞争强、节奏快,“压力山大”已然成了大众口中的流行语。在整个社会群体中,中年男性更是一个高压人群,他们一面需要处理本职工作中的繁忙事务,一面还要面对家庭生活的一地鸡毛。  网络上有人调侃,这个年纪的男人要“洒得了汗水、忍得住泪水、吞得下苦水、交得出薪水”。话虽戏谑,却形象道出了男人之“难”。  重压之下,男性的身心健康也面临诸多危险,国内外大量的社会调查和医学统计显示,当今很多男性正受到高
期刊
副标题摘自鲁迅先生1919年著文《我们怎样做父亲》,文章距今已经百余年,我们的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世代传承的思想走过了时移俗易,父子亲情也因情随事迁发生变化。然而,当我们阅读《曾国藩家训》、品味朱自清的《背影》,感叹傅雷的《万金家书》,依然会被触动心弦,可见时间并没有改变父子亲情最根本的那部分,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依然可以成为我们做好父亲最为生动的指导。健全
期刊
案例一个略显奇怪的求助来电  热线接进来,一个男人的声音很诡异地低声问到:“姐姐,您多大了?”一听到这种声音,加上喊“姐姐”,声音有气无力,时间又在清晨,不免让人产生“骚扰电话”的联想,我的心一下子紧了起来,不反对,不质问,我带着这样的警惕,好奇地问回去:“这里是心理热线援助平台,请问我的年龄跟您要求助的问题有什么关联吗?”  他声音更小了,还传来叽哩嘎啦的杂音,不知道他在电话那头做什么。等了几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