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去电视台做节目,休息的时候,我与上海一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聊了起来,当聊到电视节目收视率时,谁料想他无奈地告诉我,还“收视率”呢,现在恐怕你应该问我“开机率”几何了。我顿时无语。
20年前我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过传播学,那个时候网络媒体已经急起直追,我知道,当时如日中天的电视节目总会由盛而衰的,但不知道电视衰落得如此之快。于是,我想到了曾经大红大紫的电视综艺节目,情况可能也大致如斯。比如中国人过年看春晚,这类节目应该算作“综艺”或“泛综艺”的晚会型节目吧,作为最受观众欢迎的電视节目类型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就一直以星火燎原之势迅猛发展。节目形态从最开始的综艺晚会节目发展到现在的真人秀节目,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以至于人模人样的艺人都想法设法要朝春晚里钻,为什么呀,吸引注意力啊!要红要紫,混个脸熟,非得这样的平台来造就。平心而论,三十多年来这个综艺平台确实也造就、发现和培养了不少人才。
前些年老是有人问我,春晚能否算作中国人的“新民俗”?我说,叫不叫“新民俗”可以讨论,因为春晚这类综艺节目还在发展变化中,而民俗是千百年来的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积淀,不敢妄下结论。不过,我从不否认三十多年来,春晚从一台早期“茶座式”的晚会,发展成为如今亿万中国人知晓度最高的节目样式,不仅为广大观众带来精神愉悦和艺术享受,也为改革开放40年留存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一台春晚的变化,可以说就是近几十年来一部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发展史。春晚以“综艺”的形式,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这是不容置疑的。
那些年,还有一档叫《正大综艺》的节目,也是火得一塌糊涂。记得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一家人围坐在荧屏前,“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吸引了无数如饥似渴获取知识的受众的青睐,那个节目告诉公众诸多域外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文化知识,从芬兰的“午夜太阳”到亚马孙河流域的“口嚼酒”……应有尽有,它还引进了海量的海外优秀影片,大大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节目片尾歌曲《爱的奉献》也因此火遍大江南北。
电视综艺节目走过三十多年,《正大综艺》节目多次改换节目内容与形式,后来据说销声匿迹了;“春晚”呢,还会办下去,因为它所承载的内容越来越多:新一年的家国之梦、新一年的个人期许,近年来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要越来越丰富,我想,春晚这种综艺节目会越来越难办。
说到底,亿万民众就是一座大山,做综艺节目的人,要顺应这个大山,因地制宜,而不是相反。社会发展如同疾风骤雨,民众的娱乐生活和审美需求明显变化。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使用明星是吸引眼球的最便捷的方式,明星资源成为众多综艺节目竞相追逐的对象,结果综艺节目捧红了众多流量明星,而明星嘉宾的片酬胃口也越来越高。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的成本日趋升高,而节目质量不见提升,操作模式上缺乏创新,渐趋保守,同质化和过度娱乐化等问题随之而来,少数明星霸占屏幕,过度曝光,也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老话说:“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如今,社会的主体消费人群与传媒条件都变化了,再坚持以往那种大呼隆式的“综艺”玩法,恐怕就有“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之嫌了。前几年对于一些大型或超大型的晚会型综艺节目,我曾经留意一些年轻朋友的注意力,他们对这类节目显然已经不甚了然,甚至兴趣全无,味同嚼蜡了,他们宁可参与网络综艺,或者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这难道不是“鸡肋”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我在本文发出了春晚还能不能成为“新民俗”的疑问,而我的这种忧虑绝非危言耸听。
那些热衷于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的综艺节目操作模式的才子导演,自我感觉不能过于良好,因为社会已经变化了,老百姓的民俗生活样式也在不停变化,有人曾经以动物举例,不甚恰当,却也形象:改革开放前人是“蚂蚁”,勤勉地劳动,换取自己的生活资料;几十年改革开放,许多人成为“孔雀”,总想“开屏”,显示自己的美的存在;如今信息文明时代,人们已经变成“蜘蛛”了,忙着编织自己的网络和朋友圈,愉快地或是艰难地生存,不太迫切需要“注意”或是“被注意”,更重视自己的“意图”能否实现,自己的IP能否放大,所以,娱乐文化市场再搞“注意力”经济那一套就有点捉襟见肘了,若是综艺类节目还是靠那些只搞噱头、不对内容加以赋值的话,那么很可能是无人搭理、颗粒无收。
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综艺节目,还是会关注的,但这种关注不仅仅是“笑过就完”“娱乐至死”的短暂体验,人是一种精神的社会存在,并非只是满足于衣食住行这样的物质需求,还有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如何找到心灵归属的精神追求,更值得人们追求。
就综艺节目的看点而言,创制者的眼界与格局应该更广阔一些,重视节目内容价值的放大与人性的关怀,节目才能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眼下,应该放大网络综艺的体量和细分受众市场需求,技术和资本向网络综艺倾斜,弱化传统电视综艺的操作模式。注意力经济还是要的,明星的身体意义与符号意义只有在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上与当下的普通观众更为贴近,综艺节目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