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襄汾县大崮堆山石器制造场遗址1988~1989年的发掘

来源 :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s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崮堆山石器制造场遗址(下文称为大崮堆山遗址)是在配合南同蒲铁路复线工程建设而对丁村旧石器遗址进行发掘之际,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于1984年10月调查时发现。之后,又多次对遗址区进行了调查。1988年上半年和1989年上半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
其他文献
2012年1~3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隋唐洛阳外郭城洛北里坊遗址区范围内清理了12座窑址。窑室平面多为马蹄形,由操作坑、窑门、火膛、窑床、排烟系统等组成。据窑址的开口层位、打破关系及遗物形制,大致可分早、晚两期。早期窑址年代上限在唐代初期,下限不晚于唐开元十九年。晚期窑址年代在晚唐至北宋时期。
今年是《考古》创刊60周年。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作为主编,我的心情十分激动。60年来,《考古》由一个主要报道考古工作信息的通讯类刊物,发展成为现在的国内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顶级专业杂志,期间经历了一次次社会动荡,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酸甜苦辣,艰辛磨难,只有亲历者才会有切身的体会。60年来,《考古》共出刊579期,刊发文稿总字数大约8500多万。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建立和完善报刊评价体系和引进激励机制,实施精品报刊工程,重点培育和推出一批具有较强舆论引导能力、传播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品牌报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开展了2015“百强报刊”推荐评选活动。
偃师商城宫城遗址发现于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先后多次对其进行了勘探与发掘。1984—1988年发掘了位于宫城东部的第四至第六号宫殿建筑基址;1996~2001年对位于宫城中部的第一号宫殿建筑基址,西部的第九、第二、第七、第三、第八、第十号宫殿建筑基址,以及宫城北部的祭祀遗址、池苑遗址进行了发掘;2011~2014年对宫城第一、第三、第七和第五号等宫殿建筑基址进行了复查和补充清理。截至2014年,宫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基本完成。
2010年春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在对二里头遗址宫殿区进行的系统勘探中,发现了一处大型坑状遗迹,编号为1号巨型坑。为进一步了解该坑的内涵、年代、性质等,2010年3~12月,我队布设探方(沟)进行了发掘(图一)。
土墩墓是我国南方地区一种特殊的墓葬类型。这类墓葬在上世纪50年代即有发现,70年代后随着资料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土墩墓形成了一些基本认识,如土墩墓主要分布于苏南、皖南、浙江、上海等长江下游一带,利用丘陵地带的山岗或平原上的高地在地面上安葬死者,墓葬有坟丘而无墓穴,每个墩内有一墓或多墓,随葬品多为陶器、几何印纹陶器和原始瓷器,部分墓有青铜器,墓葬时代相当于商到战国时期。
平阴周河遗址位于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周河村北、浪溪河支流旁的高地上,南距洪范池镇约1公里(图一)。1981年,济南市文物处和平阴县博物馆对该区域进行调查时发现了该遗址。1999年4~6月,为配合考古专业田野实习,山东大学考古系、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对其进行了发掘,主要清理出一批大汶口文化和周代文化遗存。现将其中的5座大汶口文化墓葬报道如下。
2007年2~11月,为配合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的大遗址保护工程,有关部门在洛阳汉魏故城北魏宫城阊阖门遗址附近进行考古勘探,在以闾阖门遗址为中心的区域内发现古代墓葬521座,遗迹1361处川。为了解这批墓葬的时代、保存状况以及与城址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在不同区域分别选择少量墓葬进行了发掘。
一、位置与布局2009~2012年,南京博物院对位于盱眙县马坝填云山村大云山山顶的大云山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出一处比较完整的西汉诸侯王陵园(图一)。
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为进一步推进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的发掘研究,结合国家大遗址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队对北魏宫城四号建筑遗址进行了大面积勘察发掘。这是继2001~2011年对北魏宫城中枢区南部进行系统发掘之后,对北魏宫城遗址的又一次重要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