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C—FIAS的化学课堂教学语言分析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l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对现代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物质的量”课堂教学为例,采用现代化学课堂互动分析系统(3C-FIAS)对课堂教学语言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3C-FIAS;化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分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3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12
  课堂教学语言既包括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又包括技术语言等等。各类教学语言的合理交叉运用,有助于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益。因此,研究课堂教学语言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一位化学名师“物质的量”课堂教学为例,着重分析该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以期对实际教学和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有所启迪。
  一、研究工具——3C-FIAS分析方法简介
  现代化学课堂互动分析系统(3C-FIAS)是高瑛等人基于化学学科特点对弗兰德斯语言互动系统(FIAS)进行良性改进而来的。该系统分为5大类: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技术、实验和沉寂。5大类又进一步分为16种情况,如表1所示。研究者将教学课堂实录分为以3 s为单位的片断,反复对照教学视频和课堂实录,理解课堂上每个事件片断教学行为的意义,根据对意义的理解为每个时间片断中的教学语言编码,并最终形成一个表示系列事件的数据序列[1]。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将每一个代码分别与前一个代码和后一个代码结成“序对”,有N个代码,便可得到(N-1)个“序对”,从而构建16×16 阶矩阵[2]。每一序对中,前一个数字代表行数,后一个数字代表列数[3]。如(11,16)表示在第11行第16列的方格,计数1次。将全部序对进行计数,形成3C-FIAS迁移矩阵。3C-FIAS迁移矩阵是一个对称矩阵,它的行和列的意义都由编码系统的规定编码所代表,矩阵的每个单元格数据表示连续课堂行为出现的频次[4]。对于获得的3C-FIAS迁移矩阵,可以采用互动分析矩阵法、比率分析法和曲线分析法对课堂教学语言进行分析研究[5]。
  二、选取研究对象
  B教师为国内知名化学名师,笔者选取B教师“物质的量”课堂教学视频为研究对象。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基本概念,又是一个相对抽象的物理量。学习物质的量时,要求初学者进一步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过渡到微观世界去认识物质,相对困难。所以,该部分知识教学核心要求教师要能阐明这个概念,转变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并学会相关计算。笔者对B教师这节课的教学视频进行反复研究,定性评价B教师的教学语言特点;再通过3C-FIAS系统记录编码,定量分析该教师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结构特征。
  三、研究过程
  1. 观察记录,定性分析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体现。通过对B教师“物质的量”课堂教学视频反复观看,逐字详实地记录课堂中师生的教学语言,大致梳理出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发现,该节课B教师準确把握教材,课堂教学语言组织严密,教学思路清晰流畅,逻辑性强。B教师层层设问,循循善诱,一环扣一环,对“物质的量”追根朔源,充分展现其来龙去脉,加深对物质的量的理解。
  从有声语言上看,B教师上课时语速、 音量和语调适中,能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灵活调节;B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形式多样,重复次数适度,特别是在重要知识点处重复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几个叠词“一个一个”、“一堆一堆”、“很大很大”等用得恰到好处,增强韵律,起强调作用。同时注意提问后停顿,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停顿的时间,而且对学生回答及时反馈;在语言的内容上,感性语言与理性语言交叉使用,B教师的教学语言饱含情感,引起学生共鸣。从无声语言看,B教师整节课全程与学生目光交流,合理地变化活动范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解时使用各种肢体语言,表情丰富,表现出自信、坦诚、友好,令学生身心放松愉悦。
  2. 采样编码,定量分析
  反复观看课堂教学视频,对照课堂实录,以每3s取样一次,按照3C-FIAS编码系统规定赋予相应的编码,依次记录。本课时共历时42min22s,记录847个编码,形成846个序对,统计结果得到16×16 阶矩阵如表3所示。
  (1)矩阵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5,5)统计次数最多,13-14行与13-14列相交区域次数为0,说明该节课教师以讲授法为主,系统讲授语言多,主要原因是物质的量是一个抽象的物理量,很少有与之相应的实验支撑辅助教学,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大量列举生活实例解释说明这个概念。(4,4)(4,5)(5,5)(5,4)次数分别为61,48,308,60,和占总次数的56%,即本节课教学模式以讲解-提问-讲解-再提问-讲解为主,使用较多的提问语言,其中,以设问形式语言居多。从表中还会发现,(4,4)(4,8)(8,8)(8,4)形成闭合环,总次数(61 13 28 4)为106,表示本课堂教学师生言语互动行为为“问与答模式”。(3,3)(3,9)(9,9)(9,3)以及(8,3)(4,3)(4,9)(8,9)也形成闭合回路,总次数(8 2 9 6 6 1 6 2)为40,说明课堂教学言语行为也出现了“创造性询答模式”。其中,两者模式所占比例为53∶20,课堂教学语言互动模式以“问与答模式”为主。矩阵中1-3列与1-3行交叉区域为积极整合区,6-7列与7-8行交叉区域为消极整合区[6]。B教师在积极整合区域的计数为9,在消极整合区域的计数为2,积极整合占比为81.2%,消极整合占比为18.8%。所以,B教师课堂与学生交流互动融洽。
  (2)比率分析
  表4为课堂教学语言分布表,从表4可知,本节课课堂教学语言中,教师语言所占比例最大,技术语言次之,无实验语言。   表5为教师语言分析表,从表5可知,课堂教学语言中以教师语言为主导;在教师语言中,以讲授语言和提问语言为主;教师语言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率为0.403,小于1,说明B教师该节课倾向于对课堂与学生作直接控制。从“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观来说,学生的主体性有所削弱,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B教师对课堂把握良好,很好调节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的比率为0.714,接近于1,说明B教师注重对课堂和学生施加积极强化。其中,出现3次批评语,不是针对学生,而是B教师对PPT上呈现的有误表述进行自我批评。
  表6为学生语言分析表,从表6获悉,在学生语言結构中,学生语言在教师驱使下进行的比例高,应答语言占学生语言的57.1%;学生主动讲话的比率为0.26,学生讨论的比率为0.169,说明B教师课堂教学相对自由民主,学生有自主发言权。
  表7为技术分析,从技术语言看,该节课教师使用的技术有板书和PPT,教师作为技术的主要操作者,其操纵技术的比率为0.703;学生操纵占技术的比率为0.297,学生使用的技术为板书,课堂上教师请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进行公式推理换算,可以检验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反馈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些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辅助课堂教学,增加了人机互动和师生互动,更加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表8为沉寂分析,有益沉寂占沉寂的比率为100%,主要是教师提问后停顿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没有出现无益沉寂,说明该教师课堂时间利用率高。
  四、结论和启示
  综合对B教师“物质的量”课堂教学语言的定性观察和定量编码,系统剖析B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结构,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弥补单一方法难以全面展开研究的不足。研究发现,B教师课堂教学语言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即便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枯燥概念教学,但因其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教学民主,贴近学生,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使用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年轻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进行概念教学时,尽量多使用一些提问语言。大多数化学概念教学如果没有具体实验的支撑,对学生而言通常都是比较抽象难懂的。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把化学概念分解成若干个基本问题,将认识概念转化成理解若干个小问题。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采用启发性的提问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语言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无优劣之分。本节课B教师教学语言的直接影响比率略大于间接影响,对化学课堂进行直接控制,但这并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动,课堂气氛相对活跃。
  (3)课堂上应该多关注学生主动说话的言语,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给学生更多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B教师提问时注意停顿,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同时针对某一问题,广泛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并加以引导,启迪学生思考,诱发课堂出现更多的学生主动提问和应答语言。
  (4)化学课堂教学中借助一些技术(板书或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减轻教学压力,有助于推动教学进程。本节课教师请同学板书或操作技术,增加师生的互动的频率,同时又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5)加强语言修养,变换语言输出方式,使用多种类型教学语言互补,适当适时重复重要的教学内容,运用情绪情感性教学语言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产生共鸣,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5]高瑛,林康立,马宏佳.研究现代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的量化工具—3C-FIAS[J]. 化学教育,2016(5):18-24
  [6] 杨承印,龙彦达,杨帆. 专家型中学化学教师课堂教学个案研究——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J]. 化学教育,2016,37(11)
其他文献
今年3月底,狂追刘德华十多年的歌迷杨丽娟赴港参加了刘德华的歌友会,但因单独跟“天王”见面并聊天的请求未获答应,陪女儿到港的父亲愤而跳海自杀。  杨丽娟的追星悲剧折射出的家教误区是多方面的,给家长提出了多方面警醒。父母不仅要教会孩子如何正确追星,更重要的是要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养成教育。    把孩子的忤逆行为  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铺天盖地的杨丽娟追星报道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西部商报
天文学以神秘的宇宙作为研究对象,对激发人类好奇心和想象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适合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素质、质疑态度。本文通过实践,探索并提出小学天文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补充教学内容  粤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关于天文的教学内容有月相、地球运动与宇宙,对天文启蒙起到一定作用,但知识的深入与系统性仍存在较大的欠缺。我在教学中,对内容作了补充,并编写了校本教材。包括:太阳系天体;恒星世界;银河系与河外
【摘要】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语文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不再是无稽之谈。可见语文学科的地位之高、阅读是重中之重。要想提高语文水平,那必须先提高阅读能力。对小学高年级来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环。笔者对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微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提出了有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微阅读;策略  随着科技
摘要:手持技术中的色度传感器在中学化学中用于探究浓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实现了实验微型化、定量化并且现象非常明显。  关键词:色度传感器;手持技术;微型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7-0091-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36  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大大加强了化学实验的力度,同时
【摘要】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已经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互联网 ”条件下的教育理念变革,引发了教育模式的创新,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也在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中不断成长。目前,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正在广泛地利用信息化、“互联网 ”甚至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同时还采用了各种教学方法的融合创新来激活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利用不断更
摘要:在乙醇教学中通过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验探究中把握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规律,让学生建构“同一类有机物官能团决定其化学性质”的化学思维方式,并将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关键词:乙醇;情境;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7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摘要:文章以一节《金属的利用与保护》的创新设计为例,在教学中渗透进了生动活泼的戏剧表演,将“生动地教 ”与“快乐地学”进行了协调统一。  关键词:炼铁;戏剧;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8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34  一、众人“炼铁”拼本领  一年一度的校级青年
作为老牌的艺术国度及旅游天堂,提到意大利的奢华酒店,脑海里不免会迅速勾勒出文艺复兴范儿的古老豪宅模样。但别忘了,意大利的时尚设计也属世界顶级,这里的顶级设计酒店,无论古迹重生还是全新建筑,既奢华又前卫,颜值和活力都让一众见多识广的旅人也眼前一亮、念念不忘。结识年轻爱玩的“公爵”殿下  走出米兰中央车站,伸手打车:“Hotel ME.”得到的回答是:“先生,请你走过去。”原来,酒店就位于五百米开外的
皮影老了,皮影是最后的了。但是皮影仍然活着。舞台上唱着的、动着的皮影,少了;在酒店墙壁上的,礼品盒里的皮影,多了。皮影曾是两千年前的“电影之父”,后来成为大众主流娱乐,到清代之后历经浩劫成了富豪名门的收藏,乃至到现在国际声隆,国内势弱。我跟着皮影班子“光艺社”拍摄了二十多年的皮影戏和艺人,见证了他们的苦乐沧桑。老皮影戏  台下那些剃着光头的老观众,有时会趴在后台看老艺人。  这些观众都是懂皮影的老
拉塞·埃科拉(Lasse Erkola)原是芬蘭赫尔辛基一家电子游戏杂志的艺术总监,2002年他第一次去日本旅行时就爱上了那里,开始对日本文化着迷。随后几年他去了日本好几次,并且购买了更好的摄影装备,持续在街头进行拍摄,最终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  埃科拉感觉自己生活的芬兰很难激发出他的创作灵感,反而是日本成了他心心念念的一个拍摄圣地。东京、大阪等城市到处都挤满了人,但他透过喧哗、忙碌的表象感受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