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增重法和金相显微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沉降硫-石油醚溶液对银片的腐蚀作用,以及噻二唑型缓蚀剂TSJ-T6在不同浓度、不同温度下的缓蚀效率。研究表明,TSJ-T6缓蚀剂对银片
【机 构】
:
渤海大学功能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1760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增重法和金相显微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沉降硫-石油醚溶液对银片的腐蚀作用,以及噻二唑型缓蚀剂TSJ-T6在不同浓度、不同温度下的缓蚀效率。研究表明,TSJ-T6缓蚀剂对银片具有很好的缓蚀性能,且随着缓蚀剂浓度的增加,缓蚀效率也随之提高,当缓蚀剂浓度达到10.0μg/g时,缓蚀效率达到94.37%。经过吸附等温线拟合,得到缓蚀剂TSJ-T6在银片表面的缓蚀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过程为放热反应过程。
其他文献
采用联苯四酸二酐(BPDA)与4,4'-二胺基二苯醚(4,4'-ODA)和3,4’-二胺基二苯醚(3,4'-ODA)聚合后,经亚胺化,制备了一系列二胺不同配比的高强度易加工的聚酰亚胺模塑料。并对其流变性能、力学性
用聚乙二醇400为相转移催化剂,由3,5-二甲基苯酚和氯乙酸合成了3,5-二甲基苯氧基乙酸(DMBC),用水热法将它与氯化铜合成了配合物Cu(DMBC)2(H2O)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采
以硅胶为牺牲载体,石杉碱甲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首次制备了石杉碱甲分子印迹聚合物,并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热重分
以乙二胺和乙酰丙酮为原料,在盐酸催化下合成了新的Schiff碱化合物,其收率为73.2%。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将其自组装在不锈钢基体表面,利用
制备了交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聚集体(ACE—CLEAs),比较了ACE-CLEAs及游离ACE的酶学性质,包括最适酶促反应温度、最适pH值、Km、wmax、温度稳定性及pH稳定性等。以酶活力回收率为参
采用极化曲线及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苯基硫脲(稳定剂)对6063铝合金表面镍层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极化曲线结果表明,镀液中加入苯基硫脲后的镀镍层比基体铝合金具有更
利用共沉淀及退火处理两步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磁性Fe3O4/ZnO纳米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及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技术对材料的组分、形貌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