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广鼓励下,我国越来越多农民开始使用农机具进行农业作业。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政府开始由鼓励农机具使用转向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帮助农民能够更优质、更有效的使用农机具,更好的发挥农机作业的优势。要提升农机标准化作业质量,应当从质量管理角度出发。
1. 农机标准化作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对农机作业认识不到位
由于农机作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且改变了我国农业上千年的手工作业现状,因此广大农民对农机作业与人力作业的差异认知远远不够,在进行农业活动时监督意识差,不清楚农机作业质量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程度,认为只要将农作物播种下去就不用再关心了。同时由于农村劳动人口随着城镇化发展的锐减,农民每年所承担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因此對于农民而言,在农忙季节能够及时完成农业任务已经足够满意,对农机作业质量及播行效果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再去核查。另一方面部分农牧民虽然重视农机作业质量,但农机田间作业的标准化质量要求这方面的知识普及程度不够,因此这部分农民也只能抱着监督的意识而有心无力了。
1.2农机手质量意识普遍较低
农机具近几年来在我国才开始快速推广使用,为了适应农机具数量的增长,也有大量的新机手产生,但我国在农机作业推广领域比较没有任何经验,农机手的培养流程也没有足够的参考标准,全国各地的农机手培训工作也各不相同,造成我国农机手操作技术参差不齐。与老机手相比,新机手不仅普遍不具备熟练的农机田间作业技能,更没有和老机手一般丰富的作业经验,难以保证农机标准化作业的质量。而部分培训时间过短或在培训过程中忽视了农机标准化作业重要性的新机手,他们普遍缺乏必要的责任感,这方面目前只是依赖于机手自身的职业素质,因此很多新上岗的机手,在之前没有经历过农机作业的实践,在长时间的农机操作中为了赶进度而不自觉降低作业标准,很容易在耕地时出现耕地深度不够、播种路径不直、播种数量不达标等不当操作;收割时又出现留茬高度不够、漏割农作物、抛洒过量等不当操作;有的机手技术水平不达标,操作不熟练,在作业过程中造成机具磨损严重,但又没有维修经验,造成农机具损坏而影响作业质量,耽误作业进度。
1.3农机作业市场发展混乱
农机作业市场在农机推广的同时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初具规模,但发展情况较为混乱。首先是各地区各阶段租用农机具费用不统一,虽然有农忙季节与农闲季节之分,新机具与旧机具之分,但也存在旧机具使用费用更高,农忙时节费用过高的情况,整体而言各项规定都没有落到实处,使得农机市场整体处于混乱状态。其次是农机作业市场管理层缺失,虽然农机作业由政府推广,但其主要处于乡村镇等远离政府部门的地区,政府对其管制能力不足,农机市场长期没有专业人员的引导监督,也长期得不到足够的建设资金投入支持,因此很多基层农机人员得不到好的待遇,为了自身利益也会开辟很多弯路,例如对待旧机具的处理方面,为了降低成本会不按要求定期保修农机具,同时为了能够吸引客流,会适当降低收费标准,但这些缺少保险的农机具也会严重降低农机标准化作业的质量。
2. 农机标准化作业质量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2.1加强农民农机作业质量认识
农机标准化作业是为了农民的农业作业而服务的,因此要保证农机标准化作业质量应该从转变农民的思想理念出发,只有帮助农民深刻认识到农机标准化作业质量的重要性,了解农机标准化作业的各项规定,才能够落实好农机标准化作业质量的管理基础。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组织在农闲时节引导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农机作业质量标准,有条件时还可以组织农民学习农机具操作技能,学习检修、调整机车,保证农民群众初步具备对农机作业质量的监管能力。
2.2加强对农机手的管理培训
农机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农机作业规定,规范农机作业上岗证的发放标准,这是对农机手进行规范管理的第一关。在农机作业的入门坎处要严格把关,要求所有进行田间作业的农机手都要首先取得农机驾驶证,持证上岗。还要定期对农机具进行技术检测,及时维修或淘汰出现问题的农机具。对农机手的复训是对农机手进行规范管理的第二关,农机手普遍在农忙季节进行农机作业,但农闲时节少量的农机作业极可能导致农机手操作生疏。为了更好的监督农机手,甚至是不断提升农机手的操作技术,应当根据当地农作物耕作规律对农机手进行深入培训,在农机手进行下一次农机作业前再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农机手也要给予适当处罚,必要时没收农机驾驶证,防止不合格农机手进行农机作业。以此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农机驾驶操作队伍。
2.3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
政府除了要担负起教导农民认识到农机作业质量的重要性、考察农机手的技术水平是否达标,还要做农机标准化作业的质量监督者。虽然对农作物产量最为关注的农民也会对其进行监督,但在农机标准化作业这一崭新的领域中,政府部门毕竟是带头人,应当成立相应的监督组织,建立由上到下的农机作业质量监管机构,各级监督组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全方位的农机作业质量监督体系,才能够真正带动农民群众的监督管理。
(作者单位:165304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兴安镇政府)
1. 农机标准化作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对农机作业认识不到位
由于农机作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且改变了我国农业上千年的手工作业现状,因此广大农民对农机作业与人力作业的差异认知远远不够,在进行农业活动时监督意识差,不清楚农机作业质量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程度,认为只要将农作物播种下去就不用再关心了。同时由于农村劳动人口随着城镇化发展的锐减,农民每年所承担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因此對于农民而言,在农忙季节能够及时完成农业任务已经足够满意,对农机作业质量及播行效果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再去核查。另一方面部分农牧民虽然重视农机作业质量,但农机田间作业的标准化质量要求这方面的知识普及程度不够,因此这部分农民也只能抱着监督的意识而有心无力了。
1.2农机手质量意识普遍较低
农机具近几年来在我国才开始快速推广使用,为了适应农机具数量的增长,也有大量的新机手产生,但我国在农机作业推广领域比较没有任何经验,农机手的培养流程也没有足够的参考标准,全国各地的农机手培训工作也各不相同,造成我国农机手操作技术参差不齐。与老机手相比,新机手不仅普遍不具备熟练的农机田间作业技能,更没有和老机手一般丰富的作业经验,难以保证农机标准化作业的质量。而部分培训时间过短或在培训过程中忽视了农机标准化作业重要性的新机手,他们普遍缺乏必要的责任感,这方面目前只是依赖于机手自身的职业素质,因此很多新上岗的机手,在之前没有经历过农机作业的实践,在长时间的农机操作中为了赶进度而不自觉降低作业标准,很容易在耕地时出现耕地深度不够、播种路径不直、播种数量不达标等不当操作;收割时又出现留茬高度不够、漏割农作物、抛洒过量等不当操作;有的机手技术水平不达标,操作不熟练,在作业过程中造成机具磨损严重,但又没有维修经验,造成农机具损坏而影响作业质量,耽误作业进度。
1.3农机作业市场发展混乱
农机作业市场在农机推广的同时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初具规模,但发展情况较为混乱。首先是各地区各阶段租用农机具费用不统一,虽然有农忙季节与农闲季节之分,新机具与旧机具之分,但也存在旧机具使用费用更高,农忙时节费用过高的情况,整体而言各项规定都没有落到实处,使得农机市场整体处于混乱状态。其次是农机作业市场管理层缺失,虽然农机作业由政府推广,但其主要处于乡村镇等远离政府部门的地区,政府对其管制能力不足,农机市场长期没有专业人员的引导监督,也长期得不到足够的建设资金投入支持,因此很多基层农机人员得不到好的待遇,为了自身利益也会开辟很多弯路,例如对待旧机具的处理方面,为了降低成本会不按要求定期保修农机具,同时为了能够吸引客流,会适当降低收费标准,但这些缺少保险的农机具也会严重降低农机标准化作业的质量。
2. 农机标准化作业质量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2.1加强农民农机作业质量认识
农机标准化作业是为了农民的农业作业而服务的,因此要保证农机标准化作业质量应该从转变农民的思想理念出发,只有帮助农民深刻认识到农机标准化作业质量的重要性,了解农机标准化作业的各项规定,才能够落实好农机标准化作业质量的管理基础。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组织在农闲时节引导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农机作业质量标准,有条件时还可以组织农民学习农机具操作技能,学习检修、调整机车,保证农民群众初步具备对农机作业质量的监管能力。
2.2加强对农机手的管理培训
农机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农机作业规定,规范农机作业上岗证的发放标准,这是对农机手进行规范管理的第一关。在农机作业的入门坎处要严格把关,要求所有进行田间作业的农机手都要首先取得农机驾驶证,持证上岗。还要定期对农机具进行技术检测,及时维修或淘汰出现问题的农机具。对农机手的复训是对农机手进行规范管理的第二关,农机手普遍在农忙季节进行农机作业,但农闲时节少量的农机作业极可能导致农机手操作生疏。为了更好的监督农机手,甚至是不断提升农机手的操作技术,应当根据当地农作物耕作规律对农机手进行深入培训,在农机手进行下一次农机作业前再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农机手也要给予适当处罚,必要时没收农机驾驶证,防止不合格农机手进行农机作业。以此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农机驾驶操作队伍。
2.3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
政府除了要担负起教导农民认识到农机作业质量的重要性、考察农机手的技术水平是否达标,还要做农机标准化作业的质量监督者。虽然对农作物产量最为关注的农民也会对其进行监督,但在农机标准化作业这一崭新的领域中,政府部门毕竟是带头人,应当成立相应的监督组织,建立由上到下的农机作业质量监管机构,各级监督组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全方位的农机作业质量监督体系,才能够真正带动农民群众的监督管理。
(作者单位:165304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兴安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