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将相关的工作知识与技能提供给学生,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满足医药行业对技能型制剂人才的需求。本文从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专业课程;改革;药物制剂技术;工作过程;就业
就业率是高职体现办学特色的关键指标,没有就业质量就没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只有积极谋求校企合作,不断推进专业课程的改革,实现工学结合,突出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素质与职业技能两方面的培养,才能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
1.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本科压缩型的学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需求相脱离,使学生感觉“学”无所用,老师感觉“教”无所措,不适合高职人才的培养[1]。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归结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使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以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医疗机构、药品生产及经营企业,从事调剂、医院制剂、药品管理、药品生产与检验等工作。我们深入与学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类型、规模、层次的医院和企业中调查学习,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形成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再将工作任务细化为具体的工作过程(即完成单件工作任务,并能获取完整或较完整的工作成果),总结出学生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相对应地选择学习的课程门类、课程结构等,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与课程的关系见图1。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关系到就业的核心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尽可能整合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并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哪些课程应该整合、如何整合,哪些课程的边界应该重新划分,哪些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并得出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等,以便在学时安排中体现。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需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药物制剂基本理论与技能、常用制剂制备工艺与技能、制剂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力、制剂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安全生产与健康保护能力、现场管理与维护能力、药品养护与经营管理能力,其中常用制剂制备工艺与技能、制剂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力、制剂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根据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的需要,我们将《制药工艺与设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内容,从《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独立出来进行重点讲授;在学生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专项技能训练后,我们专门开发了《药物制剂技术综合实训》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校内集中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训练。这就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3+1”专业课程体系,将典型的药物制剂岗位实际工作和岗位的任职要求组织成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药物制剂从业能力为目标,强化技能训练的规范性,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2.专业课程内容的确定
课程内容由工作任务分析表转化而来,我们邀请企业专家、教学一线人员进行具体的课程内容分析工作,“双师型”教师的经验积累在此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是:以对应各岗位工作任务下的具体工作过程中应用性理论和技能培训为主,以必需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以“如何做”和“如何做更好”的知识为主,以“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为辅。内容贴近生产实际,每一任务中都以完成几项具体工作过程为目标,完成的过程包括理论支撑和任务实现步骤,以培养就业核心专业能力和素质为主,相关理论知识学习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工作过程的导向作用。
以《制药工艺与设备》课程内容为例,以实际工作岗位上常用制剂设备为主,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将内容划分为四个模块:动量传递工艺与设备、热量和质量传递工艺与设备、制剂基本工艺与设备、制剂成型设备,并分解成13个工作任务30个工作过程。如制剂成型设备模块中的压片工作任务,又分为生产前准备、生产、清场、填写记录四个工作过程。在完成工作过程的各项环节中,要求学生掌握压片设备基本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过程等基础知识,能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依据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设备的常规检查、安装拆卸、操作完成压片生产及清洁消毒等实用技能,对设备运行中常见问题具有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对设备选型、维护和维修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在模拟完成企业工作任务的情景中,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质量为本、真诚守信等良好的职业道德。
3.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
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紧密相关,教学方法应根据授课内容和学习目标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课程范型,常用的有传统讲授方式、多媒体演示方式、理实一体化教授方式、工作任务化教学方式、问题中心型教学方式等等[2]。
如《制药工艺与设备》课程讲授旋转式压片机时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在精心设计的虚拟职业情景中,以学生为主体,由全自动旋转压片机结构、工作过程和原理、安装和拆卸、运行、日常维护等单个环节的学习及实训,再到片剂生产中生产前准备、生产和清场等整个完整生产过程的学习及实训,全过程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先学后做、边听边做、边做边学”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对遇到的各种生产上的具体问题,共同学习、讨论分析,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全过程由教师监控、学生动手实施操作和解决问题。教学做一体化,既使学生及时的复习了理论知识、加深了理论的理解,也使学生实训过程中能做到“心中有理、手下不乱”,并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训操作的探求能力、归纳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在体会到实现目标成就感的驱动下,充分的调动了学习、实训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了学生就业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大大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药物制剂技术综合实训》课程采用企业的真实案例进行工作任务化教学和问题中心型教学。学生按给定的项目、要求和设备,综合运用各类技术完成药物制剂的配方、选料、制作成型、质量检验并形成质量报告,最终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为完成每项工作任务,要让学生明确完成本岗位工作任务的职业要求是什么?GMP是怎样规定的?生产前的准备有哪些工作?思考如何完成生产工作?生产结束后,如何对药品质量进行检查?如何清场?如何做好各工序的原始记录?以产品生产过程的各环节为工作任务,以产品为目标,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共同讨论制定工作计划,由师生共同实施的一个完整的生产任务。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初期,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方案的制定,让学生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经验和技能,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教学过程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隐藏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之中,使学生情绪饱满,兴趣盎然,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就业核心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4.总结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应该面向市场办学,从专业改革、课程改革、师资建设、实验实训改革入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专业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提升就业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专业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職业能力与就业岗位间的无缝对接,是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的有力保障,在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其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于广华,李芳等.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9):53-55.
[2]姜大源.职教课改:从“做加法”到“做积分”[J].江苏教育,2011(Z3):3.
作者简介:程锦,女,药剂学硕士研究生,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关键词】专业课程;改革;药物制剂技术;工作过程;就业
就业率是高职体现办学特色的关键指标,没有就业质量就没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只有积极谋求校企合作,不断推进专业课程的改革,实现工学结合,突出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素质与职业技能两方面的培养,才能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
1.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本科压缩型的学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需求相脱离,使学生感觉“学”无所用,老师感觉“教”无所措,不适合高职人才的培养[1]。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归结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使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以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医疗机构、药品生产及经营企业,从事调剂、医院制剂、药品管理、药品生产与检验等工作。我们深入与学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类型、规模、层次的医院和企业中调查学习,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形成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再将工作任务细化为具体的工作过程(即完成单件工作任务,并能获取完整或较完整的工作成果),总结出学生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相对应地选择学习的课程门类、课程结构等,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与课程的关系见图1。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关系到就业的核心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尽可能整合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并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哪些课程应该整合、如何整合,哪些课程的边界应该重新划分,哪些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并得出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等,以便在学时安排中体现。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需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药物制剂基本理论与技能、常用制剂制备工艺与技能、制剂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力、制剂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安全生产与健康保护能力、现场管理与维护能力、药品养护与经营管理能力,其中常用制剂制备工艺与技能、制剂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力、制剂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根据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的需要,我们将《制药工艺与设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内容,从《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独立出来进行重点讲授;在学生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专项技能训练后,我们专门开发了《药物制剂技术综合实训》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校内集中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训练。这就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3+1”专业课程体系,将典型的药物制剂岗位实际工作和岗位的任职要求组织成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药物制剂从业能力为目标,强化技能训练的规范性,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2.专业课程内容的确定
课程内容由工作任务分析表转化而来,我们邀请企业专家、教学一线人员进行具体的课程内容分析工作,“双师型”教师的经验积累在此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是:以对应各岗位工作任务下的具体工作过程中应用性理论和技能培训为主,以必需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以“如何做”和“如何做更好”的知识为主,以“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为辅。内容贴近生产实际,每一任务中都以完成几项具体工作过程为目标,完成的过程包括理论支撑和任务实现步骤,以培养就业核心专业能力和素质为主,相关理论知识学习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工作过程的导向作用。
以《制药工艺与设备》课程内容为例,以实际工作岗位上常用制剂设备为主,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将内容划分为四个模块:动量传递工艺与设备、热量和质量传递工艺与设备、制剂基本工艺与设备、制剂成型设备,并分解成13个工作任务30个工作过程。如制剂成型设备模块中的压片工作任务,又分为生产前准备、生产、清场、填写记录四个工作过程。在完成工作过程的各项环节中,要求学生掌握压片设备基本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过程等基础知识,能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依据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设备的常规检查、安装拆卸、操作完成压片生产及清洁消毒等实用技能,对设备运行中常见问题具有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对设备选型、维护和维修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在模拟完成企业工作任务的情景中,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质量为本、真诚守信等良好的职业道德。
3.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
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紧密相关,教学方法应根据授课内容和学习目标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课程范型,常用的有传统讲授方式、多媒体演示方式、理实一体化教授方式、工作任务化教学方式、问题中心型教学方式等等[2]。
如《制药工艺与设备》课程讲授旋转式压片机时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在精心设计的虚拟职业情景中,以学生为主体,由全自动旋转压片机结构、工作过程和原理、安装和拆卸、运行、日常维护等单个环节的学习及实训,再到片剂生产中生产前准备、生产和清场等整个完整生产过程的学习及实训,全过程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先学后做、边听边做、边做边学”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对遇到的各种生产上的具体问题,共同学习、讨论分析,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全过程由教师监控、学生动手实施操作和解决问题。教学做一体化,既使学生及时的复习了理论知识、加深了理论的理解,也使学生实训过程中能做到“心中有理、手下不乱”,并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训操作的探求能力、归纳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在体会到实现目标成就感的驱动下,充分的调动了学习、实训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了学生就业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大大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药物制剂技术综合实训》课程采用企业的真实案例进行工作任务化教学和问题中心型教学。学生按给定的项目、要求和设备,综合运用各类技术完成药物制剂的配方、选料、制作成型、质量检验并形成质量报告,最终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为完成每项工作任务,要让学生明确完成本岗位工作任务的职业要求是什么?GMP是怎样规定的?生产前的准备有哪些工作?思考如何完成生产工作?生产结束后,如何对药品质量进行检查?如何清场?如何做好各工序的原始记录?以产品生产过程的各环节为工作任务,以产品为目标,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共同讨论制定工作计划,由师生共同实施的一个完整的生产任务。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初期,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方案的制定,让学生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经验和技能,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教学过程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隐藏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之中,使学生情绪饱满,兴趣盎然,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就业核心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4.总结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应该面向市场办学,从专业改革、课程改革、师资建设、实验实训改革入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专业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提升就业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专业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職业能力与就业岗位间的无缝对接,是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的有力保障,在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其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于广华,李芳等.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9):53-55.
[2]姜大源.职教课改:从“做加法”到“做积分”[J].江苏教育,2011(Z3):3.
作者简介:程锦,女,药剂学硕士研究生,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