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课上的情感教育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y85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里反映,人的情感特别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要让学生领会教材中的情感,就必须要让他们会欣赏教材,让学生带着情感欣赏课文,产生与作者共鸣的体验。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世界观的养成阶段,因此,此时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
  语文教学应该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教育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文教学贯彻着情感因素和情感活动。这里所说的情感活动是指教材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要善于将三者巧妙的结合和沟通。然而长期以来,陷入“应试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无视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教师只重视教材中知识技能的成分,而对教材中的情感重视不够,从而造成学生素质的缺陷,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尤为明显。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情感
  好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一节课犹如一场戏,开头尤为关键。导入新课,可设悬念引起好奇;可引导学生讨论,使之产生探究然后解惑;还可以通过一段优美的音乐,或一首诗,营造一种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在生活中就会时时处处自觉的吸取语文知识,去进行各种语文训练。比如在教《死海不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远望万顷碧波生,近看岸边草无影。水中鱼虾无觅处,三岁孩童也能泳,要知此海为什么,且看课文见分明。”这样的导语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探究的情感。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唤起感情共鸣
  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课文内容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材中的作品,尤其是一些名篇佳作,都渗透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渗透着真、善、美的价值成分和人为因素。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启迪学生品味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引入教材描绘的情感中去,备课时教师要把教材中描写的客观世界变成自己的主观感受,力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体现作者的感情,拉近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材间的时空距离。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所编选的当代作家刘绍棠的《蒲柳人家》,通过几家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字里行间,我们不仅可以听到运河边那淙淙的流水声,呼吸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而且可以饱览两岸恬美秀丽的自然风光,更可以体察到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质朴农民的欢乐和忧伤。再如教《飞红滴翠记黄山》时,要引导学生把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亲近自然,善待自然”这一感情主题,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从而唤起学生感情共鸣。
  三、有感情地朗读,以情激情
  感人心者莫乎情。语文教学“情”从何来?朗读也是产生“情”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根据教材中所蕴含的感情,把握准文章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把无声含情的文字变成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去感受、去品味,或联想、或想象,让学生置身于作者的“情”,文章的“意”,教者的“趣”的氛围中去。如在教《春》一文时,我先引领学生听录音,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想象春天的美丽景色,然后跟着录音齐读,同学们读着读着,读出了春天的色彩,读出了春天的气息,读出了春天的声音,也读出了春天万物欣欣向荣的欢乐气氛。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产生了愉悦的情感,越读越有劲。在此基础上很自然的达到了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真正做到寓情于学,让真情化作雨露,在无声中滋润学生的心田!
  四、引导学生加强生活实践,增加感情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缺少的往往不是生动精辟的讲解,他们更需要的是真正的走进生活,去感受那寒风的凛冽、暴雨的袭打和花开的喜悦;让他们走上街头,去看乞讨者的凄苦;让他们走到田间,去体验农民的艰辛;假期让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或者去做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没有这种感受,他们的情感就无从获得,便无法领悟文章内在的情感之美。因此,激发学生情感在本质上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想象,再现和再造生活,真切体验文章美质。
  五、教师感情鼓励,诱发情感
  教学不是单线条的流程,而是教材与师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传导,尽管我们找到了能使学生动情的情感因素,但如果没有较好的情感连接线,学生也不一定会进入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去。所以教师要与学生心心相印、情气相通,这就是所谓的合作。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改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语文教师,要用真诚和善意的语言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正所谓“爱”是相互的,你只有付出“爱”才能得到“爱”。其次是要更新观念,树立全面育人观念,着眼于学生的认识情感能力的綜合发展。最后教学要民主,要创设激励机制,特别是情感激励,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给予真诚的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内心的“情源”被老师点点“情火”所燃烧,求知欲望会越来越强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把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完美结合,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有激情。语文教师不仅是教育家,还应该是艺术家,在教学中或讲或读,或吟或诵,或写或画,都要融入真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就是一种艺术感受。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逻辑斯谛和戈伯兹两种理论曲线模型的建立和推算,通过分析比较,揭示研究对象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阐明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综合判断以逻辑斯谛理论曲线模型预测的结果作为制定发展规划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发展规划;预测模型
研究了一台机器加工一种工件的制造系统的扰动分析导数估计问题.在对状态持续时间的分布不作任何假设的情况下,使用扰动分析方法,导出了制造系统的目标函数关于阈值的一阶和二阶
语文教师往往在学完一个单元后,安排学生写作文。“天天读作文”要求星期五下午放学前安排作文题目,让学生利用星期六、星期天两天的时间,在家里完成写作任务。
《连带伤害》(英文名:Collateral)是由Netflix与BBC2共同投资拍摄的一部电视迷你剧。整部剧只有四集,却用惊险紧凑的剧情发展、错综复杂的线索联系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2018年2月上映后收获了大量好评。一起谋杀案,引发一连串的蝴蝶效应,进而映射出各个阶层的社会万象,随着案件一步步侦破,千疮百孔的伤痕逐渐显现,最终带给每个人震撼和反思。  该剧的剧集创作人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戴维·黑
期刊
听着:如果您想作一次假日旅行,最好到我的家乡来看一看,这里有着独特的美丽风光,峰林叠翠、山峦起伏,变化多样的四季。是真正的桃花源,你来过一定不会后悔的。不过你得翻过好几座青色的大山。穿过一条又深又长的河才行。这条河叫做牦牛河,记住,那可不是一条随便让人游泳的河,它很凶的。  这里是一个不到两百户的小村子,公路与这里不通,只有绕盘山路走一天才出得去,或者走很远到河边过筏子才行。这就决定了我们平时很少
树叶的背面是一个叶脉的网络,植物通过这个网络,完成树液的营养循环。每年,树皮下面都会形成一层新的组织。这一圈一圈的组织构成树的年轮,它会告诉你树木的年龄有多大。 T
期刊
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地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抽象、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思维过程。只有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才能学得快、学得活、学得轻松。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辨析,让正确的思维在班中发挥,将错误的信息经过恰当讲解或集体讨论,调整学生思考的方向,才能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下面就在课
这些年来,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大大提高了英语课堂效率和英语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呢?  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课程标准》指出: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提高课堂质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尤其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激
一个个头矮矮、长得不起眼的女生每晚都站在学校的窗户前,忧郁地把前额贴到玻璃上朝外看。外面,有一个被许多男生和女生簇拥着的女生,说说笑笑地一起去上舞蹈课,而屋里的女孩子却从来不能与她们分享这种快乐,只能怀着羡慕和嫉妒的心情目送着她们——这个女孩子就是我,而窗外的那个女孩子是我的妹妹沃兰。  妹妹沃兰美丽得叫人嫉妒,全身都散发着青春的活力,瀑布一样光滑柔顺的长发,圆润的脖颈,总之找不出一点瑕疵,可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