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高二文科班阶段测试过程中有一道关于考察张之洞思想的选择题,有老师对该题中有关张之洞的主张以及试题选项提出了异议。笔者以此为例,谈谈“教师学术素养与新高考之间的联系”,盼同道师友赐教。
试题: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西学”为“西政、西世、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说明此时张之洞
A. 思想已与康有为完全一致
B. 主张放弃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 已认同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 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
答案C。由于该题得分率不高,该题的解析是: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地方代表,材料中“西政为要”强调“西政”的重要性在“西艺”之上,说明此时期张之洞已经逐渐走出“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也认同运用西方政治制度来革新中国,故C项正确;而A项中的“完全一致”说法绝对;B项中放弃学习西方器物不符合题意;D项中“预备立宪”则属于清末新政中政治改革的内容。
该材料的原文是怎样的?其原意真的就是主张学习“西政”吗?“中体西用”思想正是张之洞1898年在《劝学篇》当中系统总结和表达的观点,就当时的情况来讲,张之洞是否已经走出“中体西用”的局限了?他真的是认同运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来改造中国吗?基于这些质疑和提问,笔者重新认真审视刚才所讲的试题和内容。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从史料依据出发,应回到相应的材料出处,从文本原意及其历史语境上看看,上述题目中的观点能否成立。经过查证文本原文,并结合对相关研究论文的细致爬梳,未料得出了与原来不一致的认识:
材料引文“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一语出自张之洞的《劝学篇》。说起《劝学篇》,众所周知,其最核心的思想命题也是其最重要的思想意义就是系统总结和表达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但是《劝学篇》的撰写和发表,并不是在开展洋务运动的时候,而是在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即将推进到高潮的时候。而且它也不是在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而摇旗呐喊,而是作为维新变法的反对立场而发言的。对于这里所谓的“西艺”和“西政”,究竟所指何意呢?来看一下原文:《劝学篇·设学》在讲“学堂之法有五要”时,其中有提到“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当然,这里所谓旧学即中学,新学即西学。而后又说,“一曰:政艺兼学。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如果不望文生义,能稍稍核查一下原文,便不难明白,张之洞这里所谓的“西政”,其意只是在强调一些与洋务事业关系密切并且实用的管理制度,并没有涵盖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等政体。所以,从文本原意上看,张之洞所提“西政为要”不是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认同。
从思想认识上看,写《劝学篇》时的张之洞还提不出变革政治制度的思想主张,其内心深处也根本不愿接受真正变革政治制度、废弃三纲五常的思想要求。从思想认识水平上看,《劝学篇》所体现出来的张之洞,虽然在西学的认识范围广度上比前面洋务运动的范畴有所超越,但还不足以达到认同变革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思想高度。在《劝学篇·内篇·正权》中,张之洞开篇即说:“今日愤世嫉俗之士,恨外人之欺凌也,将士之不能战也,大臣之不变法也,官师之不兴学也,百司之不讲求工商业也,于是倡为民权之议,以求合群而自振。嗟乎!安得此召乱之言哉!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而后,他又通过四个连续的设问:“将立议院欤”“将以立公司、开工厂欤”“将以开学堂欤”“将以练兵御外国欤”,得出“何必有权”的结论,认为中国并没有限制过立公司、开工场、开学堂,立议院中国尚不具备条件,何必要权;练兵御外国,没有国权是不可能的,“盖惟国权能御敌国,民权段不能御敌国,势固然也。”这些说明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立公司、开工场、办学堂正是“民权”的内容之一;练兵御外国是国民责任权利相统一的必然要求;议院更是旨在制约皇权、保护民权的权力机关,而不仅是表象上所呈现的议事机关。之后,张之洞强调“方今中华诚非雄强,然百姓尚能自安其业者,由朝廷之法维系之也。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原来,张之洞是如此定位民权的,他把民权与无政府混为一谈,认为提倡民权,就是不要政府,倡民权属于“召乱之言”。后来张之洞还明确地说:“盖国家所宜与商民公之者利,所不能听商民专之者权。”可见,张之洞所认识到的“权”只意味着“权力”而非“权利”,他基本上还没有近代“权利”意识。
再来看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又是如何定位“民主”的。仍是在《劝学篇·内篇·正权》中,张之洞说:“泰西诸国,无论君主、民主、军民共主,国必有政,政必有法,官有官律,兵有兵律,工有工律,商有商律,律师习之,法官掌之,君民皆不得违其法。政府有令,议员得而驳之;议院所定,朝廷得而散之。谓之人人无自主之权则可,安得曰‘人人自主’哉? 夫一哄之市必有平,群盗之中必有长,若人皆自主,家私其家,乡私其乡,士愿坐食,农愿蠲租,商愿专利,工愿高价,无业贫民愿劫夺,子不从父,弟不尊师,妇不从夫,贱不服贵,弱肉强食,不尽灭人类不止。”从中可以看出,张之洞眼中的“民主”乃是民“自主”,是完全的放任自由,“自主”是绝对的自主,是与法律的约束相矛盾的,他把民主与法制对立起来,认为提倡民主,提倡民权,就是不要法律。可见,张之洞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西方人的“权利”、“自由”是被严格地限制在法律规定的權利范围之内的,其所谓“君民皆不得违其法”一句,仅是对西方社会现象的描述,而非对“权利”概念的准确解读。
针对维新派“兴民权、倡立宪”的炽烈声焰,为了辟“邪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一再明确强调新旧学者都必须奉行的最高准则,即守纲常和拒民权。《劝学篇》中的“明纲”和“正权”两篇,就是专讲此最高准则的核心篇章。张之洞将“三纲五常”尤其是“三纲”看得极重,将其置于至高无上、永恒不变的地位,强调“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圣人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祀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谁要是动摇“三纲”,谁就是全天下的敌人,“近日微闻海滨洋界有公然创废三纲之意者,其意欲举世放恣黩乱而后快,怵心骇耳,无过如斯。中无此政,西无此教,所谓非驴非马,吾恐地球万国将众恶而共弃之也”。作为清廷重臣,而且是一个慈禧太后“钦点”的探花,张之洞已经把三纲内化为他的精神操守和价值准则了。 从上述张之洞对“西政”“民权”“民主”等词汇或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有着儒家“经世致用”主张,多年封疆大吏生涯历练,一生筹办多项洋务事业,继李鸿章之后的洋务派新领袖,在维新变法时期仍是如此眼界见识,并无太多卓异于常人之处,彼时的他尚不足以达到认同变革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思想高度。从主观动机上看,在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下,精于权变的张之洞不会亦不敢提出变革政治制度、废弃三纲五常的思想主张。在教学中,一看到“西政”一词,便误以为是指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等西方政治制度,这不过是师生们太局限于所熟悉的教材内容而望文生义对号入座的结果。
所以,如果对张之洞所说的“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中的“西政”一词,只看其名,不察其实,徒以今人的观念去想当然的臆断其历史内涵,根据只言片语就武断下结论,而忽略对其文本及语境的整体把握,属于典型的望文生义以及断章取义,这有违我们所倡导的“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也不符合我们对学生所着力培养的历史思维的要求,并非我们所应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眼光。
这一次问题探讨,让笔者内心诸多感触,历史的海洋广博浩瀚,要搞好历史教学,特别是要达到应对新高考的要求,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绝非随便凑合所能应对,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及练习亦需慎之又慎,精心准备,做足功课。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学术素养,爱读史书,多读史书,爱思考,爱钻研,有一种强烈的求真意识。以下是笔者对历史教师史学素养提升的几点思考。
一是坚持“阅读的边界,就是教学的边界”。陕西西安中学的郭富斌老师说:“阅读到达哪里,教学就到达哪里;阅读的边界,就是教学的边界。”面对新课程新高考,知识抽样,能力覆盖,对学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只有多读书求真,丰富自己的学术厚度,才能满足成长中的学生的需要。受学生欢迎的历史老师,都是有思想、有学样而又能有独到见解的人。历史学科包罗万象,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各类学科知识无所不含,多读书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思想活水。负责任的历史教师,要善于寻求思想活水,精于提升知识质量,长于扩充生活视野。
二是具有史学的质疑精神,教学中善于求真。历史的最大特点是过去性,历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教师普通坚持史料导教和史料导学的做法。教师所采用的史料更多的是关于过去历史的记录、认识和理解。这种记录、认识和理解可以说的鱼龙混杂,有真有假,教师只有敢质疑、善辨别,才能不被误导。而且很多材料在反复被转载运用中,经常被断章取义,导致失真。歷史是严肃客观的,历史教学是一门教人探索历史真像和真理的学科,历史教学必须具有质疑意识和探索精神,才能承载历史教学求真之重。
三是善于揣摩学术脉搏,备考中寻求突破。高考对教师来说,是一教学效果与成果的最终检验,所以教师在备考中都想尽方法提升学生的应考素养。在应考大战,“题海战术”虽然久为人们所诟病,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家却都心安理得地跳入题海,期望通过解题和讲题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但这种以试题反补教学的方式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有相当一部分试题的质量不高,存在史实错误、观点陈旧等问题,不仅会造成学生考试失分,更加严重的是学生有可能会接受了错误的信息,形成错误的认知。正所谓“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对学生来讲,历史试题就是“柴”,题型特点、命题原则和思路就是“纹”,而应试策略就是劈开这些“纹”的“快刀”,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掌握历史试题“纹”的规律。而这些“纹”就藏在近年的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的样题中。只有心中明确高考试题命制的方向,才有可能筛选出符合高考方向的优质试题,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所以,备考过程中有强烈的学术意识和学术精神的教师,更容易把握备考方向,取得备考效果。
试题: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西学”为“西政、西世、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说明此时张之洞
A. 思想已与康有为完全一致
B. 主张放弃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 已认同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 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
答案C。由于该题得分率不高,该题的解析是: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地方代表,材料中“西政为要”强调“西政”的重要性在“西艺”之上,说明此时期张之洞已经逐渐走出“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也认同运用西方政治制度来革新中国,故C项正确;而A项中的“完全一致”说法绝对;B项中放弃学习西方器物不符合题意;D项中“预备立宪”则属于清末新政中政治改革的内容。
该材料的原文是怎样的?其原意真的就是主张学习“西政”吗?“中体西用”思想正是张之洞1898年在《劝学篇》当中系统总结和表达的观点,就当时的情况来讲,张之洞是否已经走出“中体西用”的局限了?他真的是认同运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来改造中国吗?基于这些质疑和提问,笔者重新认真审视刚才所讲的试题和内容。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从史料依据出发,应回到相应的材料出处,从文本原意及其历史语境上看看,上述题目中的观点能否成立。经过查证文本原文,并结合对相关研究论文的细致爬梳,未料得出了与原来不一致的认识:
材料引文“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一语出自张之洞的《劝学篇》。说起《劝学篇》,众所周知,其最核心的思想命题也是其最重要的思想意义就是系统总结和表达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但是《劝学篇》的撰写和发表,并不是在开展洋务运动的时候,而是在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即将推进到高潮的时候。而且它也不是在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而摇旗呐喊,而是作为维新变法的反对立场而发言的。对于这里所谓的“西艺”和“西政”,究竟所指何意呢?来看一下原文:《劝学篇·设学》在讲“学堂之法有五要”时,其中有提到“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当然,这里所谓旧学即中学,新学即西学。而后又说,“一曰:政艺兼学。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如果不望文生义,能稍稍核查一下原文,便不难明白,张之洞这里所谓的“西政”,其意只是在强调一些与洋务事业关系密切并且实用的管理制度,并没有涵盖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等政体。所以,从文本原意上看,张之洞所提“西政为要”不是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认同。
从思想认识上看,写《劝学篇》时的张之洞还提不出变革政治制度的思想主张,其内心深处也根本不愿接受真正变革政治制度、废弃三纲五常的思想要求。从思想认识水平上看,《劝学篇》所体现出来的张之洞,虽然在西学的认识范围广度上比前面洋务运动的范畴有所超越,但还不足以达到认同变革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思想高度。在《劝学篇·内篇·正权》中,张之洞开篇即说:“今日愤世嫉俗之士,恨外人之欺凌也,将士之不能战也,大臣之不变法也,官师之不兴学也,百司之不讲求工商业也,于是倡为民权之议,以求合群而自振。嗟乎!安得此召乱之言哉!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而后,他又通过四个连续的设问:“将立议院欤”“将以立公司、开工厂欤”“将以开学堂欤”“将以练兵御外国欤”,得出“何必有权”的结论,认为中国并没有限制过立公司、开工场、开学堂,立议院中国尚不具备条件,何必要权;练兵御外国,没有国权是不可能的,“盖惟国权能御敌国,民权段不能御敌国,势固然也。”这些说明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立公司、开工场、办学堂正是“民权”的内容之一;练兵御外国是国民责任权利相统一的必然要求;议院更是旨在制约皇权、保护民权的权力机关,而不仅是表象上所呈现的议事机关。之后,张之洞强调“方今中华诚非雄强,然百姓尚能自安其业者,由朝廷之法维系之也。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原来,张之洞是如此定位民权的,他把民权与无政府混为一谈,认为提倡民权,就是不要政府,倡民权属于“召乱之言”。后来张之洞还明确地说:“盖国家所宜与商民公之者利,所不能听商民专之者权。”可见,张之洞所认识到的“权”只意味着“权力”而非“权利”,他基本上还没有近代“权利”意识。
再来看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又是如何定位“民主”的。仍是在《劝学篇·内篇·正权》中,张之洞说:“泰西诸国,无论君主、民主、军民共主,国必有政,政必有法,官有官律,兵有兵律,工有工律,商有商律,律师习之,法官掌之,君民皆不得违其法。政府有令,议员得而驳之;议院所定,朝廷得而散之。谓之人人无自主之权则可,安得曰‘人人自主’哉? 夫一哄之市必有平,群盗之中必有长,若人皆自主,家私其家,乡私其乡,士愿坐食,农愿蠲租,商愿专利,工愿高价,无业贫民愿劫夺,子不从父,弟不尊师,妇不从夫,贱不服贵,弱肉强食,不尽灭人类不止。”从中可以看出,张之洞眼中的“民主”乃是民“自主”,是完全的放任自由,“自主”是绝对的自主,是与法律的约束相矛盾的,他把民主与法制对立起来,认为提倡民主,提倡民权,就是不要法律。可见,张之洞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西方人的“权利”、“自由”是被严格地限制在法律规定的權利范围之内的,其所谓“君民皆不得违其法”一句,仅是对西方社会现象的描述,而非对“权利”概念的准确解读。
针对维新派“兴民权、倡立宪”的炽烈声焰,为了辟“邪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一再明确强调新旧学者都必须奉行的最高准则,即守纲常和拒民权。《劝学篇》中的“明纲”和“正权”两篇,就是专讲此最高准则的核心篇章。张之洞将“三纲五常”尤其是“三纲”看得极重,将其置于至高无上、永恒不变的地位,强调“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圣人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祀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谁要是动摇“三纲”,谁就是全天下的敌人,“近日微闻海滨洋界有公然创废三纲之意者,其意欲举世放恣黩乱而后快,怵心骇耳,无过如斯。中无此政,西无此教,所谓非驴非马,吾恐地球万国将众恶而共弃之也”。作为清廷重臣,而且是一个慈禧太后“钦点”的探花,张之洞已经把三纲内化为他的精神操守和价值准则了。 从上述张之洞对“西政”“民权”“民主”等词汇或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有着儒家“经世致用”主张,多年封疆大吏生涯历练,一生筹办多项洋务事业,继李鸿章之后的洋务派新领袖,在维新变法时期仍是如此眼界见识,并无太多卓异于常人之处,彼时的他尚不足以达到认同变革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思想高度。从主观动机上看,在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下,精于权变的张之洞不会亦不敢提出变革政治制度、废弃三纲五常的思想主张。在教学中,一看到“西政”一词,便误以为是指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等西方政治制度,这不过是师生们太局限于所熟悉的教材内容而望文生义对号入座的结果。
所以,如果对张之洞所说的“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中的“西政”一词,只看其名,不察其实,徒以今人的观念去想当然的臆断其历史内涵,根据只言片语就武断下结论,而忽略对其文本及语境的整体把握,属于典型的望文生义以及断章取义,这有违我们所倡导的“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也不符合我们对学生所着力培养的历史思维的要求,并非我们所应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眼光。
这一次问题探讨,让笔者内心诸多感触,历史的海洋广博浩瀚,要搞好历史教学,特别是要达到应对新高考的要求,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绝非随便凑合所能应对,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及练习亦需慎之又慎,精心准备,做足功课。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学术素养,爱读史书,多读史书,爱思考,爱钻研,有一种强烈的求真意识。以下是笔者对历史教师史学素养提升的几点思考。
一是坚持“阅读的边界,就是教学的边界”。陕西西安中学的郭富斌老师说:“阅读到达哪里,教学就到达哪里;阅读的边界,就是教学的边界。”面对新课程新高考,知识抽样,能力覆盖,对学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只有多读书求真,丰富自己的学术厚度,才能满足成长中的学生的需要。受学生欢迎的历史老师,都是有思想、有学样而又能有独到见解的人。历史学科包罗万象,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各类学科知识无所不含,多读书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思想活水。负责任的历史教师,要善于寻求思想活水,精于提升知识质量,长于扩充生活视野。
二是具有史学的质疑精神,教学中善于求真。历史的最大特点是过去性,历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教师普通坚持史料导教和史料导学的做法。教师所采用的史料更多的是关于过去历史的记录、认识和理解。这种记录、认识和理解可以说的鱼龙混杂,有真有假,教师只有敢质疑、善辨别,才能不被误导。而且很多材料在反复被转载运用中,经常被断章取义,导致失真。歷史是严肃客观的,历史教学是一门教人探索历史真像和真理的学科,历史教学必须具有质疑意识和探索精神,才能承载历史教学求真之重。
三是善于揣摩学术脉搏,备考中寻求突破。高考对教师来说,是一教学效果与成果的最终检验,所以教师在备考中都想尽方法提升学生的应考素养。在应考大战,“题海战术”虽然久为人们所诟病,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家却都心安理得地跳入题海,期望通过解题和讲题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但这种以试题反补教学的方式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有相当一部分试题的质量不高,存在史实错误、观点陈旧等问题,不仅会造成学生考试失分,更加严重的是学生有可能会接受了错误的信息,形成错误的认知。正所谓“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对学生来讲,历史试题就是“柴”,题型特点、命题原则和思路就是“纹”,而应试策略就是劈开这些“纹”的“快刀”,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掌握历史试题“纹”的规律。而这些“纹”就藏在近年的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的样题中。只有心中明确高考试题命制的方向,才有可能筛选出符合高考方向的优质试题,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所以,备考过程中有强烈的学术意识和学术精神的教师,更容易把握备考方向,取得备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