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学校心育思路引领学生幸福生活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k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基于此,学校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上。这里的心理素质,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智力因素又包括感知学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和操作技能,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包括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包括诸如敏捷性、灵活性、独创(创造)性、批判(分析)性和深刻性等思维品质。非智力因素或人格因素,是指智力活动以外又能对智力活动产生效益的一切心理因素。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或人格因素,主要包括健康的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积极的兴趣、稳定的动机、崇高的理想、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因此,我们在倡导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从提高和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层面上来阐述,不要过多地强调学生心理如何不健康。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遵循的原则
  1.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性是灵魂,坚持科学态度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要求。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理论和方法的依据是学校心理学,二是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
  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一个重要前提,学生心理的主流是健康的,即使有的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他们也是要求心理健康的。因此,我们必须以认真、坦诚加师爱的态度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切忌主观性和片面性。
  2. 尊重和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这样,教师才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如春风化雨一般为学生所接受。因此,要无条件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可以朝好的方向发展。
  理解学生包括同理心理解和认识性理解两种。同理心理解,是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当事人的眼睛去看,用当事人的耳朵去听,用当事人的心去体会,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忧伤与痛苦。认识性理解,指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行为问题的实质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 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消极性目标和积极性目标。消极性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和行为问题;积极性目标是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使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日趋完美。从积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正常学生。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使学生积极向上。也就是说,教学生心理更健康,素质提高得更快。即使从消极的角度考虑,上策是预防而不是治疗。由此可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教育的模式,而不是医学化模式。
  三、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
  领导重视和制度保障是学校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不例外。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各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无论是心理健康教师还是班主任或是每一个普通教师,都应当学习心理学的先进理念,并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意识地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更多幸福感,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积极转变影响学生,自觉地从学生的身上找到闪光点。在尊重学生成长经验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的教学也应该信息化。信息技术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它能诱发儿童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进行有机地整合,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小学生写作思维的生成,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小学写作教学的实效性,让小学生由“苦写”“怕写”到“爱写”“会写”。  一、激发兴趣,爱上写作  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情感性等特点,
一、营造氛围,保持好奇,诱发意识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快乐、有趣与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要
本文在分析广州八所市属高校专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市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市属高校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的几点思考:合理定位,以优势学科带动学科专业的整
本文分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阐述了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走彻底专业化和职业化道路。通过分析辅导员的基本职责、基本
本文针对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对设计过程做出控制和引导的管理。并介绍了笔者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一些方法。
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质疑精神都不是通过某一种专门训练课所能培养出来的。这些创新品质的形式,是在长期的学习与求知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   一、激发好奇心   创设情景,诱发好奇心。阿基米德在沐浴时得到灵感,发明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理。沐浴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情景。所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是诱发学生好奇心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学《第一场雪》时,雪对南方的孩子来
高职院校美术学科解决学以致用的方式,是通过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美术教学活动,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受理论中的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乐趣;将本专业实际特别
人文主义教育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人的价值与生存的意义,因而在教育上的主要措施是形成开放的学习平台、自由多元的学习方式。自由多元的学习方式的建构有助于帮助学生自我实现。教育凭借的是人的爱心与智慧。一所成功的学校必须满足学生这两方面的需求,而人文主义观点正是最适合给予学生从中获得爱与发展自我价值的最佳教育方式。  一、“人文德育”理念及其与我校办学理念的结合  人文德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
现在在小学课堂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和谐的现象:语文课,把课室当成了花鸟市场,走走逛逛;数学课,手指当手枪与假想敌人拼个你死我活;美术课,拿着扫把当金箍棒在课室后面耍个没完没了;音乐课,站起来跑出去又跑进来……这些特殊孩子的光怪陆离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课堂学习,还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扰。这些孩子都被贴上了“小儿多动症”的标签。对此,我进行了许多的探索,特别是在运用评价手段方面花了不少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