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之余,我喜欢写写毛笔字,美其名曰“书法”。书写水平虽不专业,却也自得其乐,还常常若有所悟。
一个学生即将毕业,向我索字留念。我问,写点什么好呢?他倒早已想好——就写个“上善若水”吧,我喜欢您在课堂上古往今来海阔天空,虽然一时还不能完全领悟其中的哲理玄机,但我会一直记在心中的。您在一次课上说起老子与世无争、无为而治的思想,我至今记忆犹新,愿借此句铭记您的教诲……
天啊,我竟被感动得一时语塞,这也许是我作为老师的最大欣慰了。我知道自己素不善教,于分数排名之类常居人后而不上心,还常常迁怒于试题的僵化、教案的死板。我原以为,这样与考试不大相关又让人觉得深奥玄妙的东西学生是拒绝接受的,毕竟,“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没想到孩子也有自己的体验,似乎感觉还很亲切,看来祖先们那种朴素而高明的观物知人的思维基因并未完全丧失。
我便幻想,倘若学生们能因我于课本之外的只言片语而产生一份对经典的敬畏之心,对传统的眷念之心,对现实的反思之心,也许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比别人多一份个性,多一份创造,多一份超然和恬静。于是我又联想到了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更是常常使我陷于苦恼:总是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修饰;要么开篇要切题,主体要充实,首尾要呼应……一阵口干舌燥之后通常是索然无味不知所云,学生自然更是云里雾中收效甚微了。再牛的语文老师也不得不为应试作文而“折腰”去潜心研究高分攻略,再牛的学生的作文训练也都是为写好一篇应试作文而阅读成堆的满分作文宝典。久而久之,老师学会了隔靴搔痒,学生学会了无病呻吟。
我不敢妄谈如何写作,即便是在同学们面前。如果一定要说点什么关于作文的想法,我又想到了我练字时经常提笔写下的那几个字——听起来有点答非所问的几个字——“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中的“上善”也许能启示我们:做人是作文的前提和基础。
我知道,情感是写作的精神支柱,品格是写作的最终归宿。“怎样写”其实远远没有“写什么”来得重要,我更知道,快乐地学习、幸福地生活又远比写文章更有价值。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快乐幸福地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人性的美好,那么写作一定不是什么问题。于是我觉得,那些观察自然、发现生活、感悟人性的态度和品质才是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内容和培养的目标。而“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品德,善良、仁爱、宽容、诚实等人类发展过程中积累传承的优良品性才是支撑我们写出感人至深的美文佳作的性灵之源。是的,与其想写出性灵,不如用性灵去写作——我想对于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或者尚未独立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如此。
“上善若水”中的“若水”也许能启示我们:学会观察和体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观察可以教会我们明察秋毫,帮助我们启迪心智。老子便从我们最常见最不起眼的水中看到了纯洁明净,也看到了幽静深远;看到了柔弱谦卑,也看到了力量非凡。如此这般,他看到的便不是水了,而是人性的至高境界。沈从文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中说得更是玄乎:“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于是他的《边城》,水边的故事也浸满了水的一切特性。你还觉着作文言必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吗?也许你更应该把眼球转向你身边更真实可见的枯藤老树、鸡飞狗跳、闲言碎语,因为那背后有你能捉摸到的世态人情。
老子骑在牛背上,浮云从他年岁莫辨的脸上流过。几千年后,我们又一次细细品读着那句简单的话:上善若水。也许我们能于不经意间有所发现,有所领悟。
一个学生即将毕业,向我索字留念。我问,写点什么好呢?他倒早已想好——就写个“上善若水”吧,我喜欢您在课堂上古往今来海阔天空,虽然一时还不能完全领悟其中的哲理玄机,但我会一直记在心中的。您在一次课上说起老子与世无争、无为而治的思想,我至今记忆犹新,愿借此句铭记您的教诲……
天啊,我竟被感动得一时语塞,这也许是我作为老师的最大欣慰了。我知道自己素不善教,于分数排名之类常居人后而不上心,还常常迁怒于试题的僵化、教案的死板。我原以为,这样与考试不大相关又让人觉得深奥玄妙的东西学生是拒绝接受的,毕竟,“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没想到孩子也有自己的体验,似乎感觉还很亲切,看来祖先们那种朴素而高明的观物知人的思维基因并未完全丧失。
我便幻想,倘若学生们能因我于课本之外的只言片语而产生一份对经典的敬畏之心,对传统的眷念之心,对现实的反思之心,也许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比别人多一份个性,多一份创造,多一份超然和恬静。于是我又联想到了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更是常常使我陷于苦恼:总是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修饰;要么开篇要切题,主体要充实,首尾要呼应……一阵口干舌燥之后通常是索然无味不知所云,学生自然更是云里雾中收效甚微了。再牛的语文老师也不得不为应试作文而“折腰”去潜心研究高分攻略,再牛的学生的作文训练也都是为写好一篇应试作文而阅读成堆的满分作文宝典。久而久之,老师学会了隔靴搔痒,学生学会了无病呻吟。
我不敢妄谈如何写作,即便是在同学们面前。如果一定要说点什么关于作文的想法,我又想到了我练字时经常提笔写下的那几个字——听起来有点答非所问的几个字——“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中的“上善”也许能启示我们:做人是作文的前提和基础。
我知道,情感是写作的精神支柱,品格是写作的最终归宿。“怎样写”其实远远没有“写什么”来得重要,我更知道,快乐地学习、幸福地生活又远比写文章更有价值。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快乐幸福地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人性的美好,那么写作一定不是什么问题。于是我觉得,那些观察自然、发现生活、感悟人性的态度和品质才是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内容和培养的目标。而“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品德,善良、仁爱、宽容、诚实等人类发展过程中积累传承的优良品性才是支撑我们写出感人至深的美文佳作的性灵之源。是的,与其想写出性灵,不如用性灵去写作——我想对于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或者尚未独立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如此。
“上善若水”中的“若水”也许能启示我们:学会观察和体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观察可以教会我们明察秋毫,帮助我们启迪心智。老子便从我们最常见最不起眼的水中看到了纯洁明净,也看到了幽静深远;看到了柔弱谦卑,也看到了力量非凡。如此这般,他看到的便不是水了,而是人性的至高境界。沈从文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中说得更是玄乎:“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于是他的《边城》,水边的故事也浸满了水的一切特性。你还觉着作文言必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吗?也许你更应该把眼球转向你身边更真实可见的枯藤老树、鸡飞狗跳、闲言碎语,因为那背后有你能捉摸到的世态人情。
老子骑在牛背上,浮云从他年岁莫辨的脸上流过。几千年后,我们又一次细细品读着那句简单的话:上善若水。也许我们能于不经意间有所发现,有所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