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an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多是定性的,高中物理则有较多的定量计算;初中物理以现象为主,比较形象,高中物理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要求,学生解题时张冠李戴,生搬硬套现象严重。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何入手学习物理呢?创设问题情境,融入分析方法应是重要的一步。通过问题情境,可将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认清物理规律。下面分析如何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一、通过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是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通过物理实验可以将一个真实的物理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真实的物理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时,我的课堂教学是这样设计的:让大小一样的纸片和纸板从相同高度由静止释放,请学生观察哪个先落到桌面上。观察的结果是纸板先落到桌面上。为什么纸板先落到桌面上?学生会认为: 因为纸板比纸片重。接着,我将纸片揉成很小的纸团后重复演示一次,结果这次是纸团先落到桌面上。这时就会引发学生的疑问:到底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断思考: 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学生自然就想到了这种情况与空气阻力有关。接着我演示了以下两种情况下羽毛和钱币在牛顿管中下落的快慢。(1)没有抽气时,羽毛比钱币慢很多;(2)尽量抽空后,两者几乎同时落地。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可以有效纠正学生 “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更快”的错误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很自然就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进而引入新课。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学过的知识学生通常比较熟悉,而对于刚学的知识往往不易理解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物理知识的联系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的“亲切”程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到《磁场》时,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电场和磁场知识的对比,设计问题如下:与电场比较,磁感线、电场线的疏密反映什么?方向表示什么?它们都是闭合的吗?用比值法定义E=Fq ,电荷放入某空间不受电场力,该空间电场强度为零吗?用比值法定义B=FIL ,一段通电导线放入某空间不受磁场力,该处磁感应强度为零吗?这些问题能使学生分清电场与磁场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场的特点。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来自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涉及物理知识,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要从生活走向物理,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觉得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容易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更乐意提出和解决相关的问题。如《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让学生自己构建起测量分子直径的方法。
  探究:利用一袋小白菜菜籽、一只10mL量筒、一把刻度尺,怎样测出菜籽直径?学生交流总结提出方案。
  方案1:把20粒菜籽緊密排成一排,用刻度尺量其长度,再求直径。
  方案2:用量筒量出适量粒菜籽的体积,点出菜籽的颗数,先求出一粒菜籽的体积,再求出菜籽的直径。
  方案3:用量筒量出一定体积V的菜籽,把菜籽紧密地平摊成一层菜籽的矩形,再利用刻度测出其面积S,最后由d=V/S算出菜籽的厚度,即菜籽的直径。
  指出:油菜籽易数个数、易排成一列,而分子太小了,没法这样做,因此方案1对测量分子直径没有意义。方案2需要点出个数,对分子而言,也无法实现。
  方案3没这些要求,应该适用于估测分子的直径。
  这一模拟实验从生活实际出发,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引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探究。
  四、利用物理小故事,描绘生动问题情境
  物理小故事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听课效率。在讲完“速度”一节时,我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英里每小时!”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1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英里呢?”“太太,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继续像刚才那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您将驶过60英里。”“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要再行驶10英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过60英里的路程。”讲完故事后,我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这位女士没有认清哪个物理量?(2)如果你是警察,你怎么向女士解释清楚? 这样的故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生动说明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进而激发学生对速度概念深入研究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得轻松、高效,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其他文献
一、调动非智力因素,创设课堂心理氛围  非智力因素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为此,在地理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用地理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寻找兴趣点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了天文、地质、气象与气候、水文、生物、资源、经济、城市、人口、环境等方方面面。教材中揭示了自然界中的许多奥秘,这些自然奥秘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是大部分
耐久跑是有机体坚持长时间的一项体育运动,它不仅是一切运动的基础,而且对增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提高学习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本人总结出耐久跑训练的几点经验,对提高耐久跑成绩有很好的效果。  一、思想引导,提高学生锻炼的自觉性  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到耐久跑的必要性,让耐久跑训练成为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一是用事实诱导,如宇航员杨利伟等人能持续工作三天三夜而不降低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了。他说:“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地理探究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养成正是新课改的核心。地理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取并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掌握信息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地关注技术能力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淡化了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建构,更多地出于对学业测试水平考试过关率的考虑而忽视关注信息
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笔者发现教材不断变革,新旧教材在编写理念上有了很大区别。旧教材把物理概念、实验步骤、实验现象都清楚明了地告诉学生,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教材编排导致教师满堂灌,学生手抄累的弊病,这种教学模式,在教育发展史曾起一定作用,但只是培养了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课堂上提供给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动手的时间很少,学习效率不高。新的教材每节课很少出现定义式的概念,把实验设计的主动权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