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多是定性的,高中物理则有较多的定量计算;初中物理以现象为主,比较形象,高中物理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要求,学生解题时张冠李戴,生搬硬套现象严重。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何入手学习物理呢?创设问题情境,融入分析方法应是重要的一步。通过问题情境,可将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认清物理规律。下面分析如何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一、通过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是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通过物理实验可以将一个真实的物理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真实的物理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时,我的课堂教学是这样设计的:让大小一样的纸片和纸板从相同高度由静止释放,请学生观察哪个先落到桌面上。观察的结果是纸板先落到桌面上。为什么纸板先落到桌面上?学生会认为: 因为纸板比纸片重。接着,我将纸片揉成很小的纸团后重复演示一次,结果这次是纸团先落到桌面上。这时就会引发学生的疑问:到底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断思考: 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学生自然就想到了这种情况与空气阻力有关。接着我演示了以下两种情况下羽毛和钱币在牛顿管中下落的快慢。(1)没有抽气时,羽毛比钱币慢很多;(2)尽量抽空后,两者几乎同时落地。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可以有效纠正学生 “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更快”的错误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很自然就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进而引入新课。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学过的知识学生通常比较熟悉,而对于刚学的知识往往不易理解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物理知识的联系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的“亲切”程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到《磁场》时,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电场和磁场知识的对比,设计问题如下:与电场比较,磁感线、电场线的疏密反映什么?方向表示什么?它们都是闭合的吗?用比值法定义E=Fq ,电荷放入某空间不受电场力,该空间电场强度为零吗?用比值法定义B=FIL ,一段通电导线放入某空间不受磁场力,该处磁感应强度为零吗?这些问题能使学生分清电场与磁场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场的特点。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来自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涉及物理知识,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要从生活走向物理,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觉得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容易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更乐意提出和解决相关的问题。如《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让学生自己构建起测量分子直径的方法。
探究:利用一袋小白菜菜籽、一只10mL量筒、一把刻度尺,怎样测出菜籽直径?学生交流总结提出方案。
方案1:把20粒菜籽緊密排成一排,用刻度尺量其长度,再求直径。
方案2:用量筒量出适量粒菜籽的体积,点出菜籽的颗数,先求出一粒菜籽的体积,再求出菜籽的直径。
方案3:用量筒量出一定体积V的菜籽,把菜籽紧密地平摊成一层菜籽的矩形,再利用刻度测出其面积S,最后由d=V/S算出菜籽的厚度,即菜籽的直径。
指出:油菜籽易数个数、易排成一列,而分子太小了,没法这样做,因此方案1对测量分子直径没有意义。方案2需要点出个数,对分子而言,也无法实现。
方案3没这些要求,应该适用于估测分子的直径。
这一模拟实验从生活实际出发,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引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探究。
四、利用物理小故事,描绘生动问题情境
物理小故事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听课效率。在讲完“速度”一节时,我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英里每小时!”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1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英里呢?”“太太,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继续像刚才那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您将驶过60英里。”“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要再行驶10英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过60英里的路程。”讲完故事后,我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这位女士没有认清哪个物理量?(2)如果你是警察,你怎么向女士解释清楚? 这样的故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生动说明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进而激发学生对速度概念深入研究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得轻松、高效,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通过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是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通过物理实验可以将一个真实的物理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真实的物理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时,我的课堂教学是这样设计的:让大小一样的纸片和纸板从相同高度由静止释放,请学生观察哪个先落到桌面上。观察的结果是纸板先落到桌面上。为什么纸板先落到桌面上?学生会认为: 因为纸板比纸片重。接着,我将纸片揉成很小的纸团后重复演示一次,结果这次是纸团先落到桌面上。这时就会引发学生的疑问:到底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断思考: 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学生自然就想到了这种情况与空气阻力有关。接着我演示了以下两种情况下羽毛和钱币在牛顿管中下落的快慢。(1)没有抽气时,羽毛比钱币慢很多;(2)尽量抽空后,两者几乎同时落地。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可以有效纠正学生 “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更快”的错误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很自然就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进而引入新课。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学过的知识学生通常比较熟悉,而对于刚学的知识往往不易理解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物理知识的联系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的“亲切”程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到《磁场》时,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电场和磁场知识的对比,设计问题如下:与电场比较,磁感线、电场线的疏密反映什么?方向表示什么?它们都是闭合的吗?用比值法定义E=Fq ,电荷放入某空间不受电场力,该空间电场强度为零吗?用比值法定义B=FIL ,一段通电导线放入某空间不受磁场力,该处磁感应强度为零吗?这些问题能使学生分清电场与磁场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场的特点。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来自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涉及物理知识,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要从生活走向物理,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觉得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容易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更乐意提出和解决相关的问题。如《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让学生自己构建起测量分子直径的方法。
探究:利用一袋小白菜菜籽、一只10mL量筒、一把刻度尺,怎样测出菜籽直径?学生交流总结提出方案。
方案1:把20粒菜籽緊密排成一排,用刻度尺量其长度,再求直径。
方案2:用量筒量出适量粒菜籽的体积,点出菜籽的颗数,先求出一粒菜籽的体积,再求出菜籽的直径。
方案3:用量筒量出一定体积V的菜籽,把菜籽紧密地平摊成一层菜籽的矩形,再利用刻度测出其面积S,最后由d=V/S算出菜籽的厚度,即菜籽的直径。
指出:油菜籽易数个数、易排成一列,而分子太小了,没法这样做,因此方案1对测量分子直径没有意义。方案2需要点出个数,对分子而言,也无法实现。
方案3没这些要求,应该适用于估测分子的直径。
这一模拟实验从生活实际出发,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引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探究。
四、利用物理小故事,描绘生动问题情境
物理小故事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听课效率。在讲完“速度”一节时,我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英里每小时!”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1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英里呢?”“太太,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继续像刚才那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您将驶过60英里。”“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要再行驶10英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过60英里的路程。”讲完故事后,我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这位女士没有认清哪个物理量?(2)如果你是警察,你怎么向女士解释清楚? 这样的故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生动说明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进而激发学生对速度概念深入研究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得轻松、高效,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