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科普全媒体传播研究

来源 :青年记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8559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媒体时代,应急科普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传播主体协同不够、内容生产不能满足受众需求等问题。本文从开发与整合应急科普内容、打造全媒体传播平台、应急科普需形成合力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应急科普全媒体传播的意见与建议。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文化自信的广受重视,为文化传播及研究提供了更多机遇。本文通过对澳文化研究史的梳理及3A轴心国文化研究的学术关联的分析,尝试探讨澳在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解散之后,为文化研究寻求的实用主义转向。
融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信息迅速传播,导致舆情多发,公众难辨真伪,引发焦虑情绪。此时,主流媒体应该发挥出调查性报道的真相求证优势,为公众去伪存真。而要在融媒体时代做好调查性报道,必须具备融合理念,创新报道手法,并制定优势策略进行优化升级,让调查性报道发挥出强大的新闻效应,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近年来在出版领域主题出版“走出去”成为一个热门现象。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探寻文化自信与主题出版的逻辑关系,分析主题出版“走出去”的路径,对助力主题出版“走出去”、展开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党报要做好主题宣传报道,需主动作为、增强“四力”,吃透上级精神,深入群众发现创新性探索,将党的理论指引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紧密结合。
通过在短视频平台中的自我呈现,小镇青年打造了其独特的自我形象建构,在社会上制造了大量热点。这与大众对小镇青年的传统认知有很大不同。本研究从更多方面对小镇青年这一群体呈现在短视频平台的形象进行探讨。
虽然目前我国的影视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倾向于产学研的实践合作,但其合作路径和培养方法、合作机制等都有待完善与细化。因此,需要在影视人才培养与影视产业高速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深化改革教学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人物报道是最适合进行文体创新的新闻品类,打破人物报道的模式化,可以从几方面做出改变:调动五大感官,立体化采访;捕捉“情理之外、逻辑之中”的细节;做好素材取舍,讲究叙事结构;用短开头和短结尾捕获读者。
新媒体技术发展、受众年轻化趋势及高校视频作品的低质现状是催生高校微纪录片创作的动因;坚持立足校园、面向师生、讲好“校园故事”是高校微纪录片创作的基本遵循;记录学校发展历史、升华“校园故事”是高校微纪录片社会价值的具体体现。
在高校新闻教育过程中如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践行“四力”建设?本文以广西大学新闻业务课程建设为例,就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环节如何为塑造“四力”新闻人才奠定坚实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
1980年,“全国首届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又称“南京会议”)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会议成为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滥觞,更是中国民族音乐学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将一个新兴的学科呈现在中国音乐学者面前。从此,民族音乐学的前辈同仁们“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开启了民族音乐研究的新篇章。四十载的荣光岁月,民族音乐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与诸多学者的“质疑反思、思辨创新”精神密不可分,更与四十年前的“南京会议”休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