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来谈谈古镇

来源 :昆明航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古镇创造明天
  古镇的开发与保护,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不得不谈。这些年,经常会接到一些古镇的策划案子。对这块多有感受。
  首先,得弄清楚一个问题,古镇不是从来就古的,它也是几百上千年发展而来,到今天,它还要发展,因此,在策划一个古镇的开发上,还是应该保留与发展并重。现代人的怀旧心理很严重,但并不是为了满足这种怀旧心理,就让一个古镇停滞发展,就偏要保留它最原始或者让它直接倒退,试想一下,如果古镇没有超市、没有好的宾馆、没有网络……这样的古镇别说游客,就连原住民也不干。
  中华文明一直是在传承与发展中,作为当代展现中华文明的窗口之一的古镇,在传承中也必须要有发展,在发展中我们既要保留精华的文化留存、生活方式,也要为游客、原住民们,为古镇创造和发展新的文化财富。当然,在发展新的文化时,也不是乱来,它也的遵循古镇原有的文化基础和历史底蕴,找到古镇的调子,试图找到可以与之相符合的发展思路,这才是最关键的,找对了,对古镇发展是大有好处的,找不对胡乱的用不适合一个古镇的思路去硬干,那才是贻害古镇发展的。因此,这些年来,在我们策划推广的古镇中,就一直在坚持一件事,什么呢?坚持在今天为它策划和创造的事物明天有成为文化遗产的潜质,让它们有可能成为新的文化遗产,同时,为古镇的原住民创造属于明天的生活方式。所以,为古镇开发做策划上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这是在做一件为中华文化负责任的事。
  微博时代的古镇观点
  从策划到运作《失落的古镇》专题,我们在微博上与读者就古镇保护、开发、古镇印象、古镇感受进行了互动,关于古镇,且听微博时代的他们怎么说!
  @戴圣豪偶尔在这里:以前不知道沙溪古镇保护是瑞士的资金在做,现在才知道竟然真有这样一回事!不过沙溪,真的值得一去!
  @苑绿: 云南大理的沙溪古镇保护的确应该深思。说的中国和瑞士合作,但是基本都是瑞士的功劳吧!
  @尹小虎-生活在美丽大理:我去沙溪的时候,壁画保护的全部是老外,很汗颜。
  @秦玄:要认识到古镇不是属于开发商的,不是某某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的。古镇是属于这个民族所有人的,古镇怎样保护和开发应该全民说了算。剑川沙溪古镇做的很好,可惜加讽刺的是这个古镇开发保护的典范是老外在做,钱也是老外出。只懂得破坏的国人,汗颜吗?
  @LadyShu:我觉得古镇要开发真的是需要很多文化知识才可以把他们共存。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开发地!!
  @七夜-他说:纵横的阡陌在死去,绵延的群山在死去 古老的宅院在死去,简单而纯真的生活方式在死去 历史在死去,文化在死去!
  @公子纯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古镇,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不过还是希望古镇的保护和开发能更好的协调。更原汁原味一点。
  镇从何来?镇欲何往?
  地球上之所以有“镇”,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经济原因:即满足人们流通的需要;第二个原因和军事有关,所谓镇守是也。
  镇的词义和军事有关,但现代立体战争对于镇的依赖已明显弱化;而现代经济对于镇的依托却未减当年,甚至更重要。想要知道古镇今后的命运,必须首先了解古镇的缘起!
  在一般人眼里,镇应该是比村子大、比城市小的居民点。他的起源首先是为满足人们经济流通的需要。和村落相比,镇的人口更集中、流通更频繁,人类历史上第一批非农业人口就聚居在这里,他们勇敢地脱离土地和农耕,成为最早的物流职业者。镇首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频繁的经济流通又进一步带动了丰富的文化流通,很多古镇如是繁荣起来……。
  镇的诞生应比城市更早,但他绝不是城市的雏形或袖珍版,因为镇的流通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不像城市已形成自我流通体系。和城市相比,镇的作用更本土化、因而也更具地域特色。
  这几年有人捣鼓所谓的古镇保护,但又常常保护不了或者保护不好,笔者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对于古镇本身的作用理解不透彻。
  镇首先是城乡经济流通的平台,保护古镇的第一义,应该是保护流通!
  古镇的特色不外乎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当地的地域文化;二是流通内容。茶马古道上那些古镇和茶叶流通有关,因而茶兴古镇亦兴。这些古镇的兴盛再次证明,流通是本,建筑是末,本末不能颠倒!
  然而事情都有例外:近年食盐由国家统一经营,云南的岩盐必须经过统一的工业加工后才能流通,许多过去以产盐闻名的古镇,如滇北黑井、石羊;滇西诺邓;滇南磨黑……,由于盐流通停滞,古镇保护的难度也成倍地加大了。
  但尽管如此,古盐镇的保护仍不能缺失对于流通的保护。一种流通消失了,另一种流通应尽快兴起!这是古镇保护中的流通置换规律。滇南磨黑盐镇地处今昆曼公路要道,盐流通停止了,但汽车修理业、餐饮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仍有相当的流通空间,只有流通加速了,小镇才可能重新兴旺。
  现在有人把古镇封闭起来,卖门票供游客参观,导致原住民大量搬迁。这样固然可以筹集一些资金用于古镇的建筑保护,但流通被人为封闭了!古镇的灵魂很可能不知不觉也和原住民一起搬迁了,我们最终保护下来的,至多只是些建筑空壳而已……
  流通是古镇的生命所在!千百年来,川流不息的经济流通,给古镇带来了川流不息的文化流通。流通停滞之日,常常也是文化固化之时,最终文化变成了文物,如东南亚丛林中消逝百年的吴哥窟一样,只剩下些断壁残岩……
  从事物的本质上考察,古镇的灵魂永远是液体的,是流动的!这是他区别于文物的根本特质!
  有人认为现代商品流通会驱走古镇的灵魂,这是一种纯粹的无稽之谈!就像滚滚长江流淌了千万年依旧是长江一样,长江本身只可能因断流而死亡,绝不会因流动而死亡----这是长江的本质!
  古镇的本质和长江非常相似,我们一定要尊重流通,保护流通,促进流通、繁荣当地的物产和经济,多筑堤,少筑坝!让古镇的生命正常延续,这比人为的、封闭式的保护更有效!
  现代文化流通进来绝不是坏事儿,黑井那地方如果手机打不通,很多游客就不敢来了!
  古镇之外
  近二十年来,中国“古镇”的不断涌现,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一方面,各式各样精心打造的“古镇”,把当代的中国装点得颇有历史的韵味,另一方面,这样的“古镇”的出现,又似乎表明,所谓中国已不再是“古国”,中国之“古”,只剩下一些零星的碎片,散落在都市文明之外,保存在那些“古镇”中间。于是,“古镇”就仿佛成了当代“国将不国”的中国人,想象,缅怀乃至凭吊“古国”的一个个历史遗址,曲折的满足着现代都市人的某种需要。
  当“古国”缩小成“古镇”,那这个文明古国,在某种意义上也快要寿终正寝了。然而,问题还有更悲观的一面。那些“古镇”表面上的那些文化保存的功能,实际上没有它们所宣称的那样完好。所谓“古镇”在当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之下,也已经早已“古镇”不古了。许许多多的古镇,或许曾经有那么一个“最好的时光”,就像杜甫诗里那个“北方佳人”,隐匿在红尘之外,绝世而独立。但当这些古镇,因为各种文化的政治的商业的力量介入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就摇身一变,从一个清晰脱俗的小家碧玉变成了一个假模假样的风尘女子,于是,他们纷纷在成为“古镇”的不久,就已丧失了资格。
  “古镇”不古,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代旅游文化包装人文景观时那种作伪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各种政府和商人们借各种名目,精心的打造着形形色色的“古镇”。“古镇”仿佛是一套话语,是一种策略,是个摇钱树。似乎经过“古镇”的包装,那些原本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巨变中被拆解得支离破碎的一条条街道,一栋栋建筑,仿佛就焕发出了生命力,“历史”在当代的灰烬中再生,并且完美的满足当代人的休闲娱乐的需要。中国这种精心设计的“古镇”文化,有时也真是让人诧异之极。有一次,一个韩国首尔大学的院长来我所在的单位交流访学。我们安排他去都江堰参观。1992年,他曾到过这里,当时看到的都江堰是一副残破的历史遗迹。但时隔十五年,他再度亲临,他被眼前的都江堰的焕然一新的“历史”景观震住了。他激动地拍照录像,对于一个人类学家来说,在都江堰,他无疑看到了中国“古镇”历史文化重建背后令人啼笑皆非的戏剧性,而这类“古镇”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不过是一项现代发明。
  其实,即使没有这种发明传统的商业行为,真正的古镇也会在现代的发展中失去自身的韵味。古镇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有其自身赖以存在的土壤。古镇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古老的建筑样式,或者街道布局,而应该包含相应的世界观,相应的生活方式。古镇作为历史遗物,是过去历史中的观念和生活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在历次的思想启蒙与社会改造之后,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以经济为中心的思想冲击之下,那种配得上古镇的生活和观念已经荡然无存。于是,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古镇,即使没有被政府被商业利用,也会在当地人的现代生活的冲击下变得面目全非;古镇的沦陷说到底只是时间的问题和方式的问题。
  古镇的保护,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一个宏大的议题,就是近代中国的现代性追求。一方面,中国的现代转型让中国已经失去和正在失去无数的“古镇”,也最终让一个古老的中国在现代化的洪流之中沦陷。不仅仅丧失其古老的物质形态,也失去古老的观念和信仰世界。
  另一方面,这种现代性的追求,又给那些衣食无忧的国人以新的渴望,催生了他们对“古镇”这类不同于现代生活方式的体验性消费。而在这一意义,“古镇”的存在,某种程度是作为对抗现代性的一种尝试,尽管这样的对抗未必是自觉的。“古镇”让经历了历史沧桑巨变的国人,找回了一处处失去的家园,让我们重新看到古老中国宽厚与丰富的一面,虽然他们所能看到和体验到的“古镇”的确又不再只是原来那个古镇了。
  还我一个纯净的古镇
  本人是古镇控,去过全国很多古镇。去过的很多古镇,大多觉得缺少些什么。古镇本来是回望家园的好地方,现在却都在变样,甚至还冒出不少打着古镇招牌的“古镇”。很多古镇已经不那么纯净了。
  古镇,因为历史厚重、古迹众多,生活方式未受很大影响而被人青睐。可是当古镇遭遇开发,古镇就开始变味了。人们去到那里,本来是要寻找一份安静的生活方式,找回城市里已经失去的建筑,结果发现,古镇里到处充满商业与铜臭,老建筑大多被以“修旧如旧”的名义破坏,所谓旅游纪念品大多是义乌制造、原住民不知哪里去了,做生意的大多是外地淘金者、酒吧里满是纸醉金迷……这还是古镇吗?
  我记得有人这样说过:“1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到丽江我落泪了,为她的纯净和不染纤尘的单纯。十多年后,再次来到丽江,看到的却是纸醉金迷、风情全无。”丽江古城,因为世界文化遗产而闻名,天下游人莫名而来。既然是世界文化遗产,今日的丽江又遗留下了什么呢?对待世界遗产,中国和西方可以说完全不同,西方人申遗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中国人申遗是为了更好的开发。丽江古城就是中国文化遗产开发和古镇开发最大的受害者。今日之丽江,除了酒吧、艳遇、人挤人、极度商业……还有什么?很多人都说现在的丽江哪里还有纳西族文化的影子,连跳民族舞的老太太都是假的。这是比破坏古建筑更可怕的事情,过度的商业开发,让一座千年古镇所应该的具有和延续的文化瞬间崩塌,它不再是一个文化遗产,而是各种所谓开发商的淘金乐园,各种原本不是它所该具有的文化被强行灌入其中。很多开发商津津乐道的所谓酒吧文化、艳遇文化看似风光无限,可是你必须要明白一点,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是为了保住和传承一个地方和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是让你在遗产上胡闹般灌输新文化,不是让你以各种名义进行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审核文化遗产是有限度的,丽江从申遗成功到现在已经数次被亮黄牌警告,和它一样被数次警告的还有湖北的武当山等等。试想,如果因为警告次数过多而最终被删除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才是最大的文化悲剧,缺失掉这样一块金字招牌,再有多大的投资和开发都将变得无用。
  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不是说严格的保护传承就等于落后,就等于不赚钱,《失落的古镇》专题里提及的大理剑川沙溪镇就已经成为范例,值得所有开发者参考。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庞大的话题,我无法进行展开。但是,如果想持续的保护和发展它们,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还古镇一个纯净,纯净是古镇的根,古镇古城的开发前提应该是传承和继承,而不是文化和形态再造,所有的开发只有围绕着这个根进行,才能长久!
其他文献
张小原看戏:  昆明话剧,今年有点火!刚送走了《今夜我们说相声》和《男闺蜜》,昆明话剧市场并没有就此沉寂,而且作品还丝毫不减档次。中国儿童剧的经典剧目同时也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作品《迷宫》6月即将登录昆明舞台。更让昆明戏迷骚动的是,中国话剧的旗帜人物之一的孟京辉将在8月份带着演爆各大城市舞台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登录昆明,这是孟京辉导演的作品第一次在昆明舞台上演,昆明的小资、白领、文青、戏疯……盼星星
期刊
2012年2月15日,是昆明航空有限公司开航三周年的日子。为庆祝昆明航空三周岁,KY8015昆明-常州-大连航班上的“阿诗玛”特色乘务组都换上了节日盛装,在乘务长的主持下与百余名旅客在万米高空为昆航庆生,同唱生日快乐歌。  “亲爱的旅客朋友们,今天是昆明航空成立3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感谢大家这三年来对昆明航空的大力支持,因为有你们才有昆明航空的今天!在这里,我们诚挚
期刊
2012年2月15日,昆明航空有限公司开航三周年表彰大会在经开区四楼培训室隆重举行。昆明航空总经理室全体成员、K4及以上管理人员、受表彰人员及代表参加了此次表彰大会,表彰大会由常务副总经理刘睿主持。表彰大会结束后,昆明航举行了烟花燃放仪式,以庆祝开航三周年。  表彰会上,李峻岿总工程师宣读了《关于授予公司特殊贡献奖的表彰通报》,鄢建平副总经理宣读了《2011年度优秀集体、优秀团队及个人的表彰通报》
期刊
真人秀!  《饥饿游戏》根据苏珊娜·柯林斯的同名青少年科幻小说改编。故事讲述美国在一场大战后被摧毁,在原来的废墟上,人们建立了新的家园。但新政权规定:管辖下的12个地区每 年都必须进贡少男少女,参加一档电视直播节目“饥饿游戏”,节目的规则很简单——杀人或者被杀。凯特尼斯的妹妹不幸被选中,为了保护妹妹,凯特尼斯自高奋勇要替妹妹上场。尽管凯特尼斯从小摸爬滚打惯了,对节目里的重重障碍都能应付自如,但 在
期刊
今年6月21日,适逢罗炳辉将军逝世66周年,谨以此文纪念之。  陈赓、宋任穷等干部团的将领作为中央红军的先锋直扑云南皎平渡口时,红九军团的军团长罗炳辉正率领所部,单独活动在贵州与云南交界一带,充当主力红军的战略骑兵,牵制敌军,实施掩护主力红军渡江的任务。  罗炳辉忠勇异常,天生一副军人般的魁梧身材,其行伍生涯历经旧滇军、新滇军、孙中山国民革命军、蒋介石国民党军、中国工农红军几个时期,充满了传奇色彩
期刊
2012年2月14日,我们迎来了温馨浪漫的情人节。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昆明航空有限公司KY8071昆明-深圳乘务组与旅客在一起见证了万米高空之上的浪漫爱情,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情人节旅程。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围绕这个浪漫的主题,一场别具特色的“浪漫派对”在万尺云端拉开了帷幕。小巧精致的昆航飞机模型钥匙链,散发着淡淡香味的情人节贺卡以及代表了甜蜜爱情的巧克力,让本次活动充满了浓浓的爱意
期刊
宣威,除了邓小平的夫人浦卓琳及其父亲、名士火腿大王浦在廷,以及享誉全国的宣威火腿之外,人们很难再想到这个地方还有什么名气。但是,在宣威的边缘,与贵州接壤的地方却隐藏着一个历史文化名村——可渡村。可渡是云南的大门!  可渡,铁马冰河入梦来  相传,古可渡以前叫船边,与牛栏江畔迎江村的船边街子遥相呼应。远古时,有执着的踏勘者在荆棘密布的北盘江畔顺流寻至可渡河岸,问摆渡先民:“可渡吗?”答:“可渡!”这
期刊
云南,据说得名于汉武帝刘彻的一个梦。公元前120年的某一天,汉武帝在梦中看到“彩云南现”的奇景。这位雄才大略气吞寰宇的君主,其实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最早发起人。  出使西域的张骞回到长安后,在考察报告中提及,曾于阿富汗、伊朗等国,见到蜀地出产的柞布和筇杖,当地老外说是通过身毒(印度)商人买来的。武帝便有了打通“蜀身毒道”,建立西南国际大通道的宏愿。于是派出使者,南抵滇池,得到“滇”部落的帮助,再
期刊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群像中,从来不乏来自云南的艺术家的身影。我们已经熟悉了张晓刚的青涩,叶永青的诡秘,唐志刚的锋利,在兴叹于这些作品带来的成交金额一次次刷新的同时,也经历着它们在想象力上给我们带来的强烈刺激,可以说,这些创作在感官与思想的双重层面上打开了我们对自己时代的新感受力。1988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的青年油画家胡俊,正是这一艺术群体中一位低调、勤勉,有着自己独特个人美学的艺术家。  作为
期刊
大理因石头闻名,喜洲以粑粑著称。五湖四海的游客到了喜洲,毫无例外都会在那个小小的四方街上,就着风花雪月的景致,一口一口品尝喜洲粑粑刚出锅时的美味,然后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以为这就是喜洲了。其实,作为南诏王国留存下来的古镇之一,我们一口咬下的,不仅仅是粑粑的味道,更是喜洲风雨千年的悠悠历史和文化……  喜洲镇位于云南省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北部,西枕苍山、东临洱海,山水相依、人杰地灵。全镇共有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