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职学生就业取向调查及职业生涯规划策略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tian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当下职业教育需求出发,积极对中职学生进行就业取向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设计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校企文化融合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并在此基础做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成效显著。
  一、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1.企业用工标准与学生就业期望值落差大
  2013年笔者对青岛地区海尔、海信等几十家知名公司进行调研发现,公司均认为大部分中职毕业生缺少的不是专业技能,而是职业素养,是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可和对企业的忠诚,由此他们把选聘员工的首要条件定位于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工资待遇方面,调查发现,关于中职毕业生的期望月薪,在2500--3000元的人数约占33%,期望在3000--3500元左右的人数约占27%,期望在3500--4000元的人数约占26%,期望在2500元以下的人数则为零。毕业生实际的工资收入普遍要比期望值低500元左右,收入为2500元左右的人数约占37%,收入为2000元的人数约占26%,收入为3000元的人数约占16%。收入为2000--2500元的人数占到了80%左右。不过,部分毕业生由于自身优秀的专业素质和社会能力,受到用人单位青睐,薪酬在3000元以上。
  2.中职学生入校对未来职业生涯晋遍迷茫
  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缺乏对企业生产一线的认知,偏重理论和书本。习惯于关门办学思维,对学生的看法和要求脱离实际,与企业用人要求和标准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局限于课堂,缺乏情感性和连续性。中职学生不了解企业实际,在课堂上获得的经验很难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3.学生对就业和自主创业缺乏信心和基本能力
  毕业生走出校门不能较好适应岗位,中职毕业生虽然专业能力较强、顶岗快,但一些学生存在缺乏吃苦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弱、企业忠诚度不高等问题:学生认为单位要求苛刻、工作辛苦、不愿意加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不认同、不适应,对于自主就业没有实践经验。
  二、“知一情一意一行”的校企文化融合职业指导工作流程
  1.拓展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空间
  (1)建设校企文化融合的德育阵地。注重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把优秀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在课堂、实训车间等,设置职业警语牌,营造行业企业文化环境。
  (2)校企合作开发企业文化校本教材。一是成立企业家咨询委员会、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召开校企合作战略研讨会,根据企业的需求变化情况,共同确立职业指导目标,制定指导培养方案和规划。
  组建校企合作校本课程研发小组,将校企文化充分融合,对接行业标准、工学岗位规范,合作研发了《职业素养校企双元训练》《企业文化案例教程》《校园6S管理实务》等特色校本教材。编印《学生实习就业指南》《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手册》,强化安全生产、劳动纪律、仪容仪表、礼貌礼仪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考核:编印《工学管理手册》《工学简报》等,解读工学模式,宣传工学成就,交流工学感悟,实现学生、家长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
  (3)校企共培企业文化和教育能力兼备的师资队伍。一是“进企业练”,增强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每学期组织教师企业考察,感受企业文化。学校每年组织班主任进企业锻炼、考察,体验企业文化魅力,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
  (1)工学感悟,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情感。在校内“三承电装”工学车问实行“准企业化”管理,通过组织学生结合工学实践进行工学感悟和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
  (2)在全校推行“企业化班级”管理创新活动。成立“海信班”等冠名班,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竞选班干部,以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总经理(班长)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公约,结合企业和专业的特点规划组织班级活动。让学生在企业文化环境中体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
  学校融合优秀企业的管理和文化,培养学生与企业员工统一的行为规范。
  (1)开办创业公司。学校与企合作成立“电商职教联盟,设立“淘宝班”。在校成立“创业导师工作室”,对电商专业师生进行实操培训。学校建立创客中心,建设电子商务、微网站、陶艺坊、机器人等10个创客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都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或项目开发,其中电子商务开设网店61个,为社会提供网店美工设计及策划运营30余次。微网站工作室为20余家企业提供微网站制作和维护服务。各个工作室开发创客作品和项目共80余个。学生成立“自主创业工作室”,边学习边创业。实现了既经营又学习,既学习又经营的对接,让学生提前进入创业角色。
  (2)建立多元发展的校企文化融合评价保障机制。制定“综合素质银行”多元評价办法,实行“主体、过程、企业化”兼顾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不断提升素养。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班主任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和企管人员评价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校对学生进行素养评定,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使学生在评价中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了综合职业素养。
  在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过程中,用企业文化凸显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色,把企业文化精髓植入校园文化中,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当前国内比较有特色的成效较为显著职业指导服务策略。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重庆市诚善中学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1929年由原重庆市参议员赵建臣在林森(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支持下,创办重庆市私立“诚善小学”,1947年赵建臣在诚善小学的基础上,经原重庆市教育局立案,成立重庆私立“诚善初级中学”。由于学校生源70-80%为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父母早出晚归,缺乏亲子交流,对子女关爱不够,导致大部分学生存在情感孤僻、或胆怯或叛逆、自理能力较差等现象。在此基础上,诚善中学大
放暑假了,可可猪和妈妈来到乡下外婆家。在这里,可可猪一个朋友也没有,觉得好孤单啊。  “走,我们一起去认识新朋友吧!”说着,猪妈妈牵起可可猪的手出门了。  他们路过一棵歪脖子树,小兔子和小鸭子正在玩游戏。可可猪好想和他们一起玩啊,可是他们看了一眼可可猪,没有邀请他加入。  可可猪失望极了。  路上,猪妈妈和可可猪遇到了鹅太太。猪妈妈笑眯眯地说:“鹅太太,你好,我们是来这里探亲的猪妈妈和可可猪,请多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正式发布了2012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该排名列出了全球领先的500所研究型大学,中国内地共有28所大学榜上有名,相比去年增加了5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4所大学位列世界前200。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简称ARWU)2003年首次发布,至今已连续发布了十年。该排名以其评价体系的客观和
2019年,是我市教育转型第九年。我市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引领教育发展,坚持“创办适合每一位孩子的教育”的核心教育价值观,全面系统深入地推进教育转型,初步实现了教育价值观、组织领导、课程建设、队伍发展等全方位的转型,满足了学生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教育影响力日益扩大。  2019年,也是高级中学建校四十一周年。学校在国家教育改革逐渐深化、新疆教育聚焦总目标、克拉玛依教
现代化的体育馆、整齐的校舍、精巧的阁庭,夏天花团锦簇、冬日白雪清梅,琅琅书声、岁月悠悠。作为辽宁省首批示范高中的丹东二中,在人杰地灵的鸭绿江畔延写着百年篇章,厚重却不沉重,灵动而不失严谨。  陶行知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灵魂”是什么?就是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关于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的作用,有人比喻说:个人勇猛善战,是个好士兵;带领人勇猛善战,是个好将
校长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校长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校长是凝聚师生力量,为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谋划未来、创造条件、提供优质服务的人。换言之,优质的学校资源、良好的办学条件、较高的学校品位孕育了好校长,也成就了校长的一番事业。那么,如何在学校这块净土中作出更大地成绩,这是每位校长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强班子,凝合力  校长应该在班子内部作讲奉献、讲团结、讲服务的表率。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新课改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理念入手,探讨教育技术的对象及对素质教育的作用,分析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联系。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多媒体教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手段,给教学带来了重大变革。  一、教育技术对素质
内容摘要: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 “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倡导探究、精心设计问题、授予学习方法等教学途径,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关健词:语文 自主 学习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任何时代,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  宋代大儒张载所著《横渠語录》中有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道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教育信仰。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执之以恒的教育信仰、坚定不移的文化追求,庄严神圣的教育承诺。这份承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付诸于始终如一的教育实践、习惯如常的教育行为、点点滴滴的教育细节,最终成为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和鲜明印
在社会快速发展和生产力高速推动的新时代背景下,教书育人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如何在语文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成了我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一、在教材挖掘中找寻德育因素  传统语文教材更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锻炼。但目前使用的部编教材则在此基础上,更多的去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