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校长,我对你有意见。”一天,佛山一中的毛雨初校长正在办公室聚精会神准备下午将要进行的业务学习讲稿,学校图书馆的小冯推门而入情绪激动地说。
“什么意见?您慢慢说。”
“为什么学校的图书馆不设置高级岗位?您是不是觉得图书馆工作可有可无?图书馆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是课外教学的基地,您作为一校之长是不是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毛校长想分辩两句,但小冯却越说越激动,根本不容插嘴,最后竟失声痛哭起来……小冯是一位性格有些倔犟的年轻教师,自己认为正确的就一定坚持,而且快人快语。毛校长并没有过多的计较小冯的态度,等小冯稍微平静下来后,他耐心细致的解释了学校的岗位设置情况,使小冯消除了对此的误解。事后,小冯给毛校长发了一封短信:“毛校,我真诚地向您道歉!”毛校立即回了一封短信:“我也向你道歉,我们没有做好解释工作。”
正因为学校领导能够如此平等的对待每位教师,尊重各种不同个性的教师,因此教师们才敢于在各种场合直抒己见,才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图书馆的小冯也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管理着学校的图书。她带领图书馆一班人精心编辑了名为《悦读》的刊物,定期派送给全校师生,还在学校广播电台设立了“图书馆一分钟”节目,想方设法将好书新书推荐给师生;他们还根据中学图书馆“上课时门可罗雀,下课后蜂拥而至”的借书特点,设立了图书馆义工制度,使图书馆创造性的实现全开架借阅。正因为如此,佛山市第一中学图书馆的借阅量达到了每年25.6册/生。小冯也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并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思考写成论文,至今已有8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小冯也以自己的工作成绩和学术造诣成为佛山市的图书管理专家。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
包容。一位长者对年轻人冲动的包容;一位校长对教师冒犯的包容;一位领导对下级质疑的包容。
什么是包容呢?包容就是允许别人有判断和行动的自由,耐心、不带任何偏见地容忍那些有别于自己或普遍接受的观点、行为。
这种关于包容、尊重和理解的故事,在佛山一中的校园里、课堂上每天都在发生,由此,教职工们工作得更愉快,生活得更幸福,事业更有成就,也积淀成了学校绿色的人际关系。它们给佛山一中“有容乃大、广育人才”的学校文化作着最好的诠释,也给佛山一中这所百年名校的气质与风骨平添了一分厚重、谦和……
回归自然 洗礼生命
我们总是将素质与应试简单的对立起来,片面的强调应试,而非理性的排斥素质。这种一元化的思维方式是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相违背的。如果没有包容的心态与精神,抛弃素质,应试便成无本之木;脱离了应试,素质也是不完整的。
2007年7月9日,当经过了好几个小时的车马颠沛走进英德那间不如一中八人宿舍大的小宿舍时,佛山一中高一级学生谭雪青的心着实咯噔了一下,8张简单的双层木板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中间只有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通道。暗黄霉绿的墙壁毫无生气,角落里的蜘蛛网张牙舞爪般晃荡着,厕所里时常会涌出一阵恶臭。抬头一看,光秃秃的天花板只吊着一个可怜巴巴的灯泡,别说空调,连个风扇也没有。正值炎夏,这宿舍得住11个人。如此种种,让这些享受惯了城市舒适生活的学生一时间不知所措,一个女同学当场就气呼呼的一摔书包,愤愤的喊:“这怎么能住嘛!”然后便抽抽搭搭的哭了起来。那时,谭雪青的心里也是满心的委屈,感觉他们不是来学习,而是单纯来受苦的。
但是接下来的日子,谭雪青和她的同学慢慢开始理解了这些现实,他们在与朴实的农民们“同吃同劳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学农的真实意义所在,或者说,他们发现了生活的真谛。在褐绿成片的花生田间劳动时,他们学会了背对那火辣辣的太阳,学会了承受皮肤灼伤之苦,学会了忍受腰酸背痛的磨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劳动过后,谭雪青他们终于切实的明白了。
没有教科书的指引,没有别人的帮忙,割禾、搬砖、除草、养蚕……他们回归自然的课堂,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探究到了生活的真谛。在这里,他们的心灵得到了纯净的洗礼,从此,他们开始真正尊重农民、尊重劳动、尊重自然。
對于佛山一中这样一所重点中学来说,指导学生学好书本知识,通过考试进入到高等学府深造并非难题,学校的学科竞赛成绩在广东省名列前茅,每年均有5名左右优秀学子因学科竞赛成绩突出而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就读。学校高考成绩同样优异,以2007年高考为例,重点上线人数590人,重点上线率达60.64%,本科上线人数919人,本科上线率达94.45%,居佛山市普通高中之首。但若他们止步于此,那又是何其的单调、贫乏、苍白?难道一所百年名校就容不下学生素质的自由灿烂,难道通往高考的课堂就不能与自然相通?佛山一中每年暑假前千余名高一级学生为期一周的学农活动便是他们最好的诠释与回答。
善待教师 善待学生
一位哲人说过,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有思想,但人不一定会思想。因为人是像芦苇一样脆弱的。如果一个团体内禁区太多,禁忌太多,对个体的控制太严,那么,它的成员就会逐渐失却独立性。为了安全起见,它的成员就会停止思想或把真实思想隐藏起来。而教育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所以,我们应该善待教师,善待他们的个性、文化、言行、思维,乃至善待他们曾经犯下的错误与自身的缺点。
广州市青少宫中,台上八位辩手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此起彼伏;台下一名中年男教师,时而微笑,时而击掌,时而呐喊。最后来自佛山一中的四位高二级的辩手,唇枪舌箭,技压群芳,获得“广东名嘴才子屹立新东方之林”全省重点中学英语辩论大赛团体第一名。
当评委宣布赛果的那一刻,台下的那名中年教师冲上台去,与他的弟子们击掌欢呼。他便是佛山一中英语辩论队的指导教师朱葵。
朱老师的课上得好,年年评教,学生对他的满意率都是100%。2006年,他带的班英语平均分为705分。朱老师上课有特点,用哲理美文陶冶学生情操坚持不懈,到高考前最后一次课也没有停止,他称之为“每日英语”,对学生而言这可是智慧快餐、心灵鸡汤。他不太喜欢呆板地站在讲台电脑前按鼠标。课堂上他在同学们中间穿梭往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与学生在精神家园中共舞。他时常在节日给学生发送自制的励志卡片,卡片张张图文并茂,激情似火,学生的激情为之燃烧。
不能不提的是朱老师有特色的T恤。T恤件件印有文字或图案,都是他给学生励志的好教材。开学第一天上课他穿的T恤印有:“Are you ready to change?”(你做好准备了吗?)高考送考那天他的T恤上又赫然可见:“Attack now!”(现在就进攻!)……学生看后总是眼前一亮,精神振奋。
看着现在已经成长为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名师培养对象、有着《箴言妙语诵读》《英文哲理故事精读》《读名言学语法》等系列专著、获得了众多荣誉的他,你怕是很难相信他曾经因为教学上的特立独行和家教而招致一些微词。对待教师与学生的个性,甚至是错误与缺点,佛山一中的做法是包容与引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结果是整个学校有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这对于一所要承受高考压力的中学来说,何其不易;而对于生活、工作、学习于此的师生们来说,生命自由的呼吸,个性尽情的舞蹈,又是何其的幸福。
佛山一中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并给予这些教师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形成了一个思想型、智能型教师群体。地理科组长李志伟老师是其中的普通一员。李老师2001年调入佛山一中,两届高三六年历练,成长为颇有学术建树和教学业绩突出的思想型教师。在教学中,李老师以宽容赞许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他的心目中,没有差生。2007届19名选学地理学生中,有7名是择校生,基础较差。在高三第一节课中,李老师慷慨陈词:“我们没有一个是笨小孩,上大学一个都不能少!”从高三第一天到高考结束,李老师对所有学生一直持以尊重、关心、鼓励的态度,不论其成绩波动升降。因为他深深懂得,平淡寻常的日子中,哪怕一句简单的问候和鼓励,只要是出自真心,都能极大鼓舞学生的信心;相反,即使一句不经意的牢骚或稍稍流露出的轻视,都可能击垮一颗追求上进的心。2007年暑假,一位学生顶着烈日来到学校,特意送来一包牛肉干说:“李老师,感谢您一年来对我的教导,我能考上重点大学是因为您从没有放弃我,一直关心和鼓励我。这包牛肉干是我在四川旅游带回的当地特产,送给您品尝。”这位学生在高二期末时,曾位居全级第933名,不仅是她自己,包括家长和部分老师都认为她不可能考上重点大学。然而,就是在众人的不看好中,这位同学在高考中取得总分594分,地理单科133分的好成绩,被华南农业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录取。
在佛山一中,有许许多多像李老师这样富有激情、具备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的教师,他们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长对升学期望的巨大压力,却能始终“我行我素”,不以教高三为负担,而将其视为展示个人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超凡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感化学生,以娴熟的教育智慧化解教育教学中的种种矛盾,以价值驱动代替任务驱动,谱写生命教育的赞歌。这便是佛山一中思想型、智能型教师群体的写照。
活教活学 主体发展
学是教的主体,教是学的主导。作为师者,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布满自由的气息;把思维还给学生,让课堂充盈思辨的魅力;把勇气还给学生,让课堂张扬质疑问难的精神;把活力还给学生,让课堂张扬蓬勃向上的生机。
佛山一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学科成绩排在年级前5%的学生,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批准,可以不交作业,可以在某个时间段免修部分课程,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自主学习。
通过这条规定,我们可以看出,佛山一中在努力协调着教与学的关系,使教师的教能更加的贴近现实、更加有效,使学生学的激情能更自由的迸发。
2000届校友林达华便是呼吸着这种自由空气成长起来的众多优秀学子中的一个。他在佛山一中读中学时,因获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广东赛区第一名被保送中国科技大学,现在世界排名第一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视觉领域攻读博士,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他在回校为师弟师妹们作报告时这样说道:“在一中我获得了最宝贵的财富:严、勤、活。严是根基,严谨、求实的态度是任何事情成功的保证;勤是途径,但并不是说要熬夜学习、通宵达旦,而是要掌握好自己的时间,尽量减少心中的杂念,把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放在生活目標的第一位;至于活,佛山一中给了我们非常自由的发展空间。”
佛山一中一直以来都注重打造一种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敢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在佛山一中,学校的计算机房、实验室是天天对学生开放的,节假日、寒暑假学生也可在那里享受遨游知识王国的喜悦。学校系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的解题和探究能力迅速增强,在老师的指导下,林达华在高中阶段就自学完了大学物理和大学的数学分析等课程。高三紧张复习的阶段,林达华他们还能享受到老师在课堂上给他们设立的交流平台,那就是让成绩优秀的学生登台当“老师”,而这时,台下其他的学生总会要走上讲台向“老师”叫板,因为同学中往往会有更新颖的解题思路。正是这种乐于交流、善于合作、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开阔了视野,迅速提升了学习能力及知识水平。
而对这些,林达华是这样感言的:“现在再看回来,其实当时所学到的、所争论的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种‘活’的体制给了我们充分的求学自由,让我们在无形中培养了一种主动去创造机会进行学习的意识。正因为在一中形成了‘活’的意识,让我一直坚持为自己找‘活’路,我相信这样自己会在人生发展中保持有利的位置。”
包容一切的宽广胸襟,能溶解所有的残冰败雪,使万物焕发新的生机,每个生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存在的独特性、多样性便构成了大千世界、万般人生。当然,包容不是纵容,不是退让,不是和气,不是妥协,而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大勇敢。
正因为如此,佛山一中以一种足够的气度与宽广,在应试的重压下包容着素质的追求,在规范与量化的体制下包容着个性的张扬,在集体的愿景下包容着各异的思想……正因为如此,从佛山一中走出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科学家彭加木,中科院院士庞雄飞、黄本立,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神州系列飞船研发专家孙锦云将军……学校由此而收获的是万千师生生命各具特色的成长、成熟、成功的精彩。
“什么意见?您慢慢说。”
“为什么学校的图书馆不设置高级岗位?您是不是觉得图书馆工作可有可无?图书馆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是课外教学的基地,您作为一校之长是不是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毛校长想分辩两句,但小冯却越说越激动,根本不容插嘴,最后竟失声痛哭起来……小冯是一位性格有些倔犟的年轻教师,自己认为正确的就一定坚持,而且快人快语。毛校长并没有过多的计较小冯的态度,等小冯稍微平静下来后,他耐心细致的解释了学校的岗位设置情况,使小冯消除了对此的误解。事后,小冯给毛校长发了一封短信:“毛校,我真诚地向您道歉!”毛校立即回了一封短信:“我也向你道歉,我们没有做好解释工作。”
正因为学校领导能够如此平等的对待每位教师,尊重各种不同个性的教师,因此教师们才敢于在各种场合直抒己见,才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图书馆的小冯也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管理着学校的图书。她带领图书馆一班人精心编辑了名为《悦读》的刊物,定期派送给全校师生,还在学校广播电台设立了“图书馆一分钟”节目,想方设法将好书新书推荐给师生;他们还根据中学图书馆“上课时门可罗雀,下课后蜂拥而至”的借书特点,设立了图书馆义工制度,使图书馆创造性的实现全开架借阅。正因为如此,佛山市第一中学图书馆的借阅量达到了每年25.6册/生。小冯也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并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思考写成论文,至今已有8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小冯也以自己的工作成绩和学术造诣成为佛山市的图书管理专家。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
包容。一位长者对年轻人冲动的包容;一位校长对教师冒犯的包容;一位领导对下级质疑的包容。
什么是包容呢?包容就是允许别人有判断和行动的自由,耐心、不带任何偏见地容忍那些有别于自己或普遍接受的观点、行为。
这种关于包容、尊重和理解的故事,在佛山一中的校园里、课堂上每天都在发生,由此,教职工们工作得更愉快,生活得更幸福,事业更有成就,也积淀成了学校绿色的人际关系。它们给佛山一中“有容乃大、广育人才”的学校文化作着最好的诠释,也给佛山一中这所百年名校的气质与风骨平添了一分厚重、谦和……
回归自然 洗礼生命
我们总是将素质与应试简单的对立起来,片面的强调应试,而非理性的排斥素质。这种一元化的思维方式是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相违背的。如果没有包容的心态与精神,抛弃素质,应试便成无本之木;脱离了应试,素质也是不完整的。
2007年7月9日,当经过了好几个小时的车马颠沛走进英德那间不如一中八人宿舍大的小宿舍时,佛山一中高一级学生谭雪青的心着实咯噔了一下,8张简单的双层木板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中间只有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通道。暗黄霉绿的墙壁毫无生气,角落里的蜘蛛网张牙舞爪般晃荡着,厕所里时常会涌出一阵恶臭。抬头一看,光秃秃的天花板只吊着一个可怜巴巴的灯泡,别说空调,连个风扇也没有。正值炎夏,这宿舍得住11个人。如此种种,让这些享受惯了城市舒适生活的学生一时间不知所措,一个女同学当场就气呼呼的一摔书包,愤愤的喊:“这怎么能住嘛!”然后便抽抽搭搭的哭了起来。那时,谭雪青的心里也是满心的委屈,感觉他们不是来学习,而是单纯来受苦的。
但是接下来的日子,谭雪青和她的同学慢慢开始理解了这些现实,他们在与朴实的农民们“同吃同劳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学农的真实意义所在,或者说,他们发现了生活的真谛。在褐绿成片的花生田间劳动时,他们学会了背对那火辣辣的太阳,学会了承受皮肤灼伤之苦,学会了忍受腰酸背痛的磨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劳动过后,谭雪青他们终于切实的明白了。
没有教科书的指引,没有别人的帮忙,割禾、搬砖、除草、养蚕……他们回归自然的课堂,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探究到了生活的真谛。在这里,他们的心灵得到了纯净的洗礼,从此,他们开始真正尊重农民、尊重劳动、尊重自然。
對于佛山一中这样一所重点中学来说,指导学生学好书本知识,通过考试进入到高等学府深造并非难题,学校的学科竞赛成绩在广东省名列前茅,每年均有5名左右优秀学子因学科竞赛成绩突出而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就读。学校高考成绩同样优异,以2007年高考为例,重点上线人数590人,重点上线率达60.64%,本科上线人数919人,本科上线率达94.45%,居佛山市普通高中之首。但若他们止步于此,那又是何其的单调、贫乏、苍白?难道一所百年名校就容不下学生素质的自由灿烂,难道通往高考的课堂就不能与自然相通?佛山一中每年暑假前千余名高一级学生为期一周的学农活动便是他们最好的诠释与回答。
善待教师 善待学生
一位哲人说过,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有思想,但人不一定会思想。因为人是像芦苇一样脆弱的。如果一个团体内禁区太多,禁忌太多,对个体的控制太严,那么,它的成员就会逐渐失却独立性。为了安全起见,它的成员就会停止思想或把真实思想隐藏起来。而教育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所以,我们应该善待教师,善待他们的个性、文化、言行、思维,乃至善待他们曾经犯下的错误与自身的缺点。
广州市青少宫中,台上八位辩手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此起彼伏;台下一名中年男教师,时而微笑,时而击掌,时而呐喊。最后来自佛山一中的四位高二级的辩手,唇枪舌箭,技压群芳,获得“广东名嘴才子屹立新东方之林”全省重点中学英语辩论大赛团体第一名。
当评委宣布赛果的那一刻,台下的那名中年教师冲上台去,与他的弟子们击掌欢呼。他便是佛山一中英语辩论队的指导教师朱葵。
朱老师的课上得好,年年评教,学生对他的满意率都是100%。2006年,他带的班英语平均分为705分。朱老师上课有特点,用哲理美文陶冶学生情操坚持不懈,到高考前最后一次课也没有停止,他称之为“每日英语”,对学生而言这可是智慧快餐、心灵鸡汤。他不太喜欢呆板地站在讲台电脑前按鼠标。课堂上他在同学们中间穿梭往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与学生在精神家园中共舞。他时常在节日给学生发送自制的励志卡片,卡片张张图文并茂,激情似火,学生的激情为之燃烧。
不能不提的是朱老师有特色的T恤。T恤件件印有文字或图案,都是他给学生励志的好教材。开学第一天上课他穿的T恤印有:“Are you ready to change?”(你做好准备了吗?)高考送考那天他的T恤上又赫然可见:“Attack now!”(现在就进攻!)……学生看后总是眼前一亮,精神振奋。
看着现在已经成长为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名师培养对象、有着《箴言妙语诵读》《英文哲理故事精读》《读名言学语法》等系列专著、获得了众多荣誉的他,你怕是很难相信他曾经因为教学上的特立独行和家教而招致一些微词。对待教师与学生的个性,甚至是错误与缺点,佛山一中的做法是包容与引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结果是整个学校有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这对于一所要承受高考压力的中学来说,何其不易;而对于生活、工作、学习于此的师生们来说,生命自由的呼吸,个性尽情的舞蹈,又是何其的幸福。
佛山一中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并给予这些教师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形成了一个思想型、智能型教师群体。地理科组长李志伟老师是其中的普通一员。李老师2001年调入佛山一中,两届高三六年历练,成长为颇有学术建树和教学业绩突出的思想型教师。在教学中,李老师以宽容赞许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他的心目中,没有差生。2007届19名选学地理学生中,有7名是择校生,基础较差。在高三第一节课中,李老师慷慨陈词:“我们没有一个是笨小孩,上大学一个都不能少!”从高三第一天到高考结束,李老师对所有学生一直持以尊重、关心、鼓励的态度,不论其成绩波动升降。因为他深深懂得,平淡寻常的日子中,哪怕一句简单的问候和鼓励,只要是出自真心,都能极大鼓舞学生的信心;相反,即使一句不经意的牢骚或稍稍流露出的轻视,都可能击垮一颗追求上进的心。2007年暑假,一位学生顶着烈日来到学校,特意送来一包牛肉干说:“李老师,感谢您一年来对我的教导,我能考上重点大学是因为您从没有放弃我,一直关心和鼓励我。这包牛肉干是我在四川旅游带回的当地特产,送给您品尝。”这位学生在高二期末时,曾位居全级第933名,不仅是她自己,包括家长和部分老师都认为她不可能考上重点大学。然而,就是在众人的不看好中,这位同学在高考中取得总分594分,地理单科133分的好成绩,被华南农业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录取。
在佛山一中,有许许多多像李老师这样富有激情、具备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的教师,他们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长对升学期望的巨大压力,却能始终“我行我素”,不以教高三为负担,而将其视为展示个人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超凡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感化学生,以娴熟的教育智慧化解教育教学中的种种矛盾,以价值驱动代替任务驱动,谱写生命教育的赞歌。这便是佛山一中思想型、智能型教师群体的写照。
活教活学 主体发展
学是教的主体,教是学的主导。作为师者,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布满自由的气息;把思维还给学生,让课堂充盈思辨的魅力;把勇气还给学生,让课堂张扬质疑问难的精神;把活力还给学生,让课堂张扬蓬勃向上的生机。
佛山一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学科成绩排在年级前5%的学生,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批准,可以不交作业,可以在某个时间段免修部分课程,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自主学习。
通过这条规定,我们可以看出,佛山一中在努力协调着教与学的关系,使教师的教能更加的贴近现实、更加有效,使学生学的激情能更自由的迸发。
2000届校友林达华便是呼吸着这种自由空气成长起来的众多优秀学子中的一个。他在佛山一中读中学时,因获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广东赛区第一名被保送中国科技大学,现在世界排名第一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视觉领域攻读博士,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他在回校为师弟师妹们作报告时这样说道:“在一中我获得了最宝贵的财富:严、勤、活。严是根基,严谨、求实的态度是任何事情成功的保证;勤是途径,但并不是说要熬夜学习、通宵达旦,而是要掌握好自己的时间,尽量减少心中的杂念,把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放在生活目標的第一位;至于活,佛山一中给了我们非常自由的发展空间。”
佛山一中一直以来都注重打造一种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敢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在佛山一中,学校的计算机房、实验室是天天对学生开放的,节假日、寒暑假学生也可在那里享受遨游知识王国的喜悦。学校系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的解题和探究能力迅速增强,在老师的指导下,林达华在高中阶段就自学完了大学物理和大学的数学分析等课程。高三紧张复习的阶段,林达华他们还能享受到老师在课堂上给他们设立的交流平台,那就是让成绩优秀的学生登台当“老师”,而这时,台下其他的学生总会要走上讲台向“老师”叫板,因为同学中往往会有更新颖的解题思路。正是这种乐于交流、善于合作、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开阔了视野,迅速提升了学习能力及知识水平。
而对这些,林达华是这样感言的:“现在再看回来,其实当时所学到的、所争论的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种‘活’的体制给了我们充分的求学自由,让我们在无形中培养了一种主动去创造机会进行学习的意识。正因为在一中形成了‘活’的意识,让我一直坚持为自己找‘活’路,我相信这样自己会在人生发展中保持有利的位置。”
包容一切的宽广胸襟,能溶解所有的残冰败雪,使万物焕发新的生机,每个生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存在的独特性、多样性便构成了大千世界、万般人生。当然,包容不是纵容,不是退让,不是和气,不是妥协,而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大勇敢。
正因为如此,佛山一中以一种足够的气度与宽广,在应试的重压下包容着素质的追求,在规范与量化的体制下包容着个性的张扬,在集体的愿景下包容着各异的思想……正因为如此,从佛山一中走出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科学家彭加木,中科院院士庞雄飞、黄本立,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神州系列飞船研发专家孙锦云将军……学校由此而收获的是万千师生生命各具特色的成长、成熟、成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