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与书是有缘分的,有些书读来平淡无奇,有些书读来一时无解,还有些书读来相见恨晚。吴藕汀的《药窗杂谈》,可称一部奇书。这本他与老友沈茹崧的书信集,收录两人长达17年的通信,涉及书画、诗词、戏曲、文学、电影、中医,门类庞杂、包罗万象。那样一个贫乏的时代,吴藕汀涉猎之广,仿若活化石一般。正如他自言可以用18个字总结一生:“读史、填词、看戏、学画、玩印、吃酒、打牌、养猫、猜谜。”其实还应该加上种药。闲居鹧鸪溪上时,他为验证《本草纲目》而种植药草,自号“药窗”。书中不论谈什么,藕老总会自出机杼,不阿时论。比如诗词,他认为“北宋词毕竟是柳永和周邦彦,苏东坡人家都说好,我是不敢恭维的,以后的辛稼轩也是这样无味”;谈到文学、书画,吴藕汀有三句怪话:一是红楼梦不是曹雪芹所作,二是唐伯虎不会画仕女,三是徐悲鸿画马是只只错;评张大千,吴藕汀认为其“作品江湖气很重,是野狐禅”。诸如此种直言不讳的“怪话”,书中俯拾皆是。这些“怪话”听起来怪,是因为触动权威,而再看吴藕汀的自圆其说,却又无一处怪,只得叹服其不畏定论,不流于俗。
吴藕汀老先生认为,“做诗必须要有真实功夫,如李杜之流,做词最好是要没有真实学问的所谓读书人,词和才、学是两回事。所以苏东坡是诗,不是词。”“说起画,要去其‘巧’而留其‘拙’。王传淞的身段,张鉴庭的唱腔,陆长胜的一举一动,王献斋的一反一复,莫不是从拙上来的。画不仅在于天才与学,还要有一个‘韵’字。”吴藕汀认为近代张大千有才,齐白石有学,只有黄宾虹才当得起一个“韵”字。所以,张大千、齐白石都没有完全脱去一个“匠”字。至于说徐悲鸿画马只只错,仔细对照只能承认藕老眼毒,徐画的马后腿都画成了狗腿。
对于《红楼梦》,吴藕汀是“猜谜派”,他认为曹雪芹不是曹寅的孙子、曹頫的儿子,曹雪芹不是贾宝玉。他解“《石头记》的‘石头’是南京,‘石头’是‘石’字的‘头’,为‘一’字。《老子》里说:天得一以清,所以‘石头’就是指清朝;大观园的‘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这风月是‘清风明月’的缩写,‘风’是‘清’代表满族,‘月’是‘明’代表汉族,就是说这书是‘满人与汉人的一面镜子’;‘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作者希望满清完蛋和复明的意图在里面,‘白’者‘明’也。”点点滴滴,虽无完整论据,然而也没有拾人余唾,也许“涓涓不壅,终成江河”。
对于传统的戏曲,吴藕汀说看戏最主要是“气韵”,也就是台风,四大名旦不及芙蓉草,马富禄不及刘斌昆,“气韵”是无法学来的,只能知者知之,无法言语笔墨形容,写字、绘画、篆刻、属文等未尝不是如此。在书中,吴藕汀谈到最多的词就是“气韵”,这个既不能着实,又不能空虚的“气韵”,是一种艺术的境界。而艺如其人,学养、气骨、识见、格调,样样少不得,所谓高韵难成,即是此意。
吴藕汀所处的时代较为特殊,他的所谓写作不过是和信得过的朋友通信而已,未必能料到身后还能出版,甚至未必能料到文化还有可能被提起的日子。耐得住看不到头的寂寞,那是对文化有怎样的信心。或许像善行就是行善的报偿一样,文化本身就是安慰寂寞的,甚至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寂寞的位置。书中多是一种率性的直言快语,这其中固然有关藕汀老人的性格,但亦可从中窥见老一辈文人的风骨。在那样的大环境中,他像一个隐士,闲居乡里,遗世独立。黄宾虹称他是“人弃我求,为斯世难得之人”,施康强称他为“最后的名士”。吴藕汀代表的是老一辈的旧式文人,他的坚持和眼光,像暗夜里的珍珠。书中有言:世间凡是可以称为至宝的东西,时间抹不掉,厚土不能埋,如商鼎周彝,早晚会宝光重现,与日月争辉的。然而,旧式文人的灯火已然阑珊,尤其是在文化的快餐化和娱乐化的当下,时代的浮躁对照寂寞的“药窗”,我们只能从这些作品中寻得一点光亮,或许《药窗》的价值正在于此。
吴藕汀老先生认为,“做诗必须要有真实功夫,如李杜之流,做词最好是要没有真实学问的所谓读书人,词和才、学是两回事。所以苏东坡是诗,不是词。”“说起画,要去其‘巧’而留其‘拙’。王传淞的身段,张鉴庭的唱腔,陆长胜的一举一动,王献斋的一反一复,莫不是从拙上来的。画不仅在于天才与学,还要有一个‘韵’字。”吴藕汀认为近代张大千有才,齐白石有学,只有黄宾虹才当得起一个“韵”字。所以,张大千、齐白石都没有完全脱去一个“匠”字。至于说徐悲鸿画马只只错,仔细对照只能承认藕老眼毒,徐画的马后腿都画成了狗腿。
对于《红楼梦》,吴藕汀是“猜谜派”,他认为曹雪芹不是曹寅的孙子、曹頫的儿子,曹雪芹不是贾宝玉。他解“《石头记》的‘石头’是南京,‘石头’是‘石’字的‘头’,为‘一’字。《老子》里说:天得一以清,所以‘石头’就是指清朝;大观园的‘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这风月是‘清风明月’的缩写,‘风’是‘清’代表满族,‘月’是‘明’代表汉族,就是说这书是‘满人与汉人的一面镜子’;‘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作者希望满清完蛋和复明的意图在里面,‘白’者‘明’也。”点点滴滴,虽无完整论据,然而也没有拾人余唾,也许“涓涓不壅,终成江河”。
对于传统的戏曲,吴藕汀说看戏最主要是“气韵”,也就是台风,四大名旦不及芙蓉草,马富禄不及刘斌昆,“气韵”是无法学来的,只能知者知之,无法言语笔墨形容,写字、绘画、篆刻、属文等未尝不是如此。在书中,吴藕汀谈到最多的词就是“气韵”,这个既不能着实,又不能空虚的“气韵”,是一种艺术的境界。而艺如其人,学养、气骨、识见、格调,样样少不得,所谓高韵难成,即是此意。
吴藕汀所处的时代较为特殊,他的所谓写作不过是和信得过的朋友通信而已,未必能料到身后还能出版,甚至未必能料到文化还有可能被提起的日子。耐得住看不到头的寂寞,那是对文化有怎样的信心。或许像善行就是行善的报偿一样,文化本身就是安慰寂寞的,甚至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寂寞的位置。书中多是一种率性的直言快语,这其中固然有关藕汀老人的性格,但亦可从中窥见老一辈文人的风骨。在那样的大环境中,他像一个隐士,闲居乡里,遗世独立。黄宾虹称他是“人弃我求,为斯世难得之人”,施康强称他为“最后的名士”。吴藕汀代表的是老一辈的旧式文人,他的坚持和眼光,像暗夜里的珍珠。书中有言:世间凡是可以称为至宝的东西,时间抹不掉,厚土不能埋,如商鼎周彝,早晚会宝光重现,与日月争辉的。然而,旧式文人的灯火已然阑珊,尤其是在文化的快餐化和娱乐化的当下,时代的浮躁对照寂寞的“药窗”,我们只能从这些作品中寻得一点光亮,或许《药窗》的价值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