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落花有问处——党国英教授访谈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kabc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国英(曾用名,党国印),籍贯陕西绥德;1957年出生于陕西省子长县。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乡村公共服务研究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2014年任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14年度荣获中国农村发展研究论文奖(论文为《农民政治参与的行为逻辑》,发表于2011年第3期《中国农村观察》,2人合著)。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译著,与刘惠合译)、《驻足边缘》(文集)、《中国农村改革》《经济学理性》《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数字与影像——中国改革30年》(主编、主笔之一)、《变革的理性》(文集)、《城镇化战略》(与肖金成合著)等。
其他文献
农村学校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短板,在教育现代化整体水平提升的形势下,农村学校现代化的支持与保障具有现实意义。通过编制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的调查问卷,分析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的差距,可为农村学校现代化保障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农村学校现代化的支持与保障可从教师素质、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经费与技术支持三方面进行测量,问卷的信效度检测结果符合编制要求。通过比较发现,城乡教师的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学校设备满足教学的情况基本相当,但农村教师的教研素养、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农村学校的年度经
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由学术月刊编辑部、光明日报理论部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主办。经过学界推荐、文献调研、学者研讨、专家评议、投票确定等程序,评选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等十大学术热点,现予公布。
蔡老师,我认真查看了您的科研成果目录,发现您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是大量有关价值理论的学术论著,另一方面是许多有关城市化与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性论文,您能否谈一谈:作为一个理论经济学研究者,如何从最抽象的经济理论——价值理论的研究跨越到最现实的经济问题——城市化与土地制度改革的探讨呢?
乾嘉学派崇尚汉学,以考辨方法和文字训诂方法理解与解释文本,探求文本固有的意义,是典型的文本中心论解释学。焦循发明“本经文实测”方法,是典型乾嘉学派解释学,然而他又以“证之以实,而运之于虚”的解释学进路,实现了由以文本为中心的解释学向以探索经学义理为主旨的哲学解释学的转向。由此出发,他提出具有西方意义的解释者“视域”或“前理解”意义上的“性灵”,强调解释者个体在解释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这是他的创新,反映了乾嘉后期和道成时期经学研究变化和发展的趋势。他主张易学经学解释的本质是解释者与文本“通”与“合”:“通”
基于对全国31个省市47 562名基础教育学生和家长的调查发现,我国基础教育学生和家长对政府教育工作总体满意;教育期望、教育公平感知和教育质量感知均正向影响学生和家长的总体满意度;学生和家长的总体满意度、教育期望、教育公平感知和教育质量感知指数均有所提升,在各项指标中,各学段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环境的满意度均提升较大。提升基础教育服务对象满意度,应改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式,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化解教育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向敌人的腹背进军》出版于1939年,为七月派作家丘东平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集。由于是新四军建军初期的军中出版物,当时流传不广,之后长期失传,埋没七十余年,原版全本迟至现在才得以发现。原书保存形态完好,体现新四军军中出版物特征。收录的8篇作品按部队进军过程排列,是新四军成军后挺进敌后的初期过程的原始记录,保存了新四军建军初期陈毅等领导人言论、部队作风、战区老百姓生活和精神风貌等重要史料。作为战地创作,“风景的发明”体现东平的创作特色和造境能力。书中所收《武装的政治工作队》等篇曾在期刊发表过,与书籍版对照
“侠者无书,不得附九流”,其难以引起人足够的重视固可理解。但中国的历史乃至中国人的国民性,崇侠、慕侠与颂侠从来寝成风气,这一点与其他民族相比可谓显著。考察游侠早期身份认同与晚期自我重塑的变化过程,开显其脱序的生存之道与帝国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原则与治理方式的对峙,其个性化的行为方式与宗法社会乡礼、族权与师道的紧张,其在所容身的乡村闾里自掌权柄、自操生杀与消解强权宰制、促使身份社会瓦解和夷平化形态出现的关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经常把西学和现代性思想“二而合一”地来谈论,不同的说法显露出不同的价值立场,但无论哪种立场,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思想在现代世界的表述中都被遮蔽了。因此,我们需要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立场,在现代世界的视野中重新定位中国文化传统。面对生活世界,我们常常不得不置身于“古今中西”的视野中,但无论古今,抑或中西,各有其羁绊我们思考的限制,我们需以“本体”的高度重新审视现代文明的核心观念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观念,当代中国的生活正处于这双重世界的张力中。只有梳理清楚这“双重本体”,我们才能真
18—19世纪欧美与20世纪亚非拉社会先后遭遇现代化冲击,处身于各自时代“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欧美现代化早期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与20世纪权威主义现代化学派对于政党与现代化的关系,分别呈交了代表各自时代思想界主流的观察与理论分析。前者认为“党派是自由政府的固有灾祸”,必须坚决摒弃,后者认为“强有力的政党体制为吸纳新集团提供了制度化的组织与程序”是决定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前者未能预见到政党政治的大规模兴起,后者未能预见到苏联东欧政权的集体崩溃,说明两者都未能看清政治现代化的本质。上述理论失败的根源在于:两者都
当人类正生活于一个恶劣环境的人类世时代,当国际社会正竭尽全力应对这一问题时,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对人类未来的命运具有重要的意义。于人类而言,未来灾难性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则可以为其提供答案。确保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是以未来为指向的教育。这一视角是基于教育与发展的人文主义愿景,是以人的权利与尊严、社会公正、人类安全、文化多样性以及责任共担为基础的。在此,教育可以理解为'公共产品',是人类权益的基础;是保障和平、人类财富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