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诗词一起了解河南文化(一)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aneralp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感来自哪里?来自对传统文化的熟悉,一幅画、一首诗、一篇赋,都可能带来灵感。《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的成功经验也在于此。
  溪水潺潺,竹声涛涛。虽然我们身居人间烟火,但这不妨碍寻觅诗和远方。
  大河奔流五千年,文化璀璨满中原。河南,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华儿女的心灵故乡,文化底蕴深厚。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在中原,天地有大美而可言。以美好,致盛世;美天下,盛中原。
  与此同时,河南也是我国诗词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作品出自河南。河南是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孕育滋长的沃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韩愈、刘禹锡、元稹、李贺、李商隐、范仲淹、欧阳修、晏殊、李煜、柳永、李清照……他们在这里相逢,他们在中原大地留下足迹,写下了无数吟唱中州的光辉诗篇,把诗意留在中原大地。想当年,李白在洛阳奋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嵩山长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景春先生统计,《全唐诗》2200多个诗人中,河南籍的350多人,约占总量的六分之一。《唐诗三百首》中所选的76个诗人中,河南籍的25人,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托尔斯泰说:“诗是人们心里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以读诗词的方式寻找与传统文化、与古人风雅精神生活的一种衔接,无疑是当下安顿心灵的最好方式。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与远方。
  低头人间烟火,抬头诗和远方。
  每一首诗,都有心事,或关于人,或关于城;每一座城,都有故事,看不尽,醉不醒,这恋恋风尘。让我们跟着古典诗词,一起深入了解一首首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正如陈寅恪所说:“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既有此三特点,故与历史发生关系。”
  大河之南,洛阳、郑州、开封一字排列,光芒耀眼,生机勃勃。宋代以开封为东京,以洛阳为西京,以商丘为南京。这些城市,在历史上都曾光芒万丈,夺人眼目。
  河南,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有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古都,还有20世纪文化遗产红旗渠等,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如何讲好这些故事,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本文尝试从古典诗词的角度,和读者一起品味河南文化之厚、之美。
  ——题记
  一
  宿郑州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
  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
  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
  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
  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王维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因崇奉佛教,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大约六七岁时迁家至河南洛阳和嵩山,在此居住长达二十多年。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河南是王维的第二故乡。
  王维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赴济州(今山东济宁)途中,路过郑州时写下《宿郑州》。 王维一路东行,经东都洛阳,到了武牢(今虎牢关)。王维在这里住下,写了《宿郑州》。
  王维夜宿的是武牢,而不是州治的所在地管城,他的诗为什么不起名《宿武牢》,而是起名《宿郑州》呢?据《旧唐书·地理志》:“郑州,隋荥阳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置郑州于武牢,领汜水、荥阳、荥泽、成皋、密五县。其年,又于管城县置管州,领管城、须水、圃田、清池四县。贞观元年,废管州及须水、清池二县,以废管州之阳武、新郑四县属郑州。七年,自武牢移郑州理所于管城。”武牢属郑州管辖,且是“老郑州”的州治所在地,故而也可称“宿郑州”。不说武牢,而说郑州,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由于知名度方面的原因,郑州高于武牢而已。
  有人说,“人这一辈子,如同黄河。在发源地的时候,清澈得可以当镜子。流着流着,就浑了。入海的时候,就泥沙俱下了。”看了唐代一些诗人的诗,感觉他们到中年都不曾“油腻”、不曾“浑”。比如,唐代诗人李商隐,你看他在《无题》诗中说:“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他说,自己放纵了一夜,玩乐了一宿,天快亮了,仍然意犹未尽。大清早,听见敲五更鼓,这才想起来,要上班了。于是,骑上马,恋恋不舍地上早朝、“应官去”。真是童心未泯啊。
  再看看王维,他在《宿郑州》中这样写道:“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早晨才辞别了洛阳,傍晚就到郑州投宿。王维将郑州郊外的田野,写得清新淡远,如诗如画。
  “他乡绝俦(chóu)侣,孤客亲僮仆”,异乡没有自己的伴侣,孤单的旅客只好和僮仆亲睦。“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洛阳城已经看不见了,秋雨连绵晦暗了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老农从青草丛生的地边归来,村童还在濛濛细雨中放牧。“主人东皋(gāo)上,时稼绕茅屋”,主人家住水边向阳高地,该收获的庄稼环绕着茅屋。“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蟋蟀欢鸣织机声响,麻雀喧噪谷物正熟。“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 昨晚却还住在金谷,明天将要渡过京水。“此去欲何言,穷边徇(xùn)微禄”,这一去还能说些什么呢?到荒僻的边远地区挣份薄禄,而已。王维的心目中,更关注沿途的风景、以及自己的情绪,他在跟自己“讲和”,接受自己“穷边徇微禄”的平庸生活。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自己喜欢的当下——“宿郑州”而努力地活着,这才是最好的态度。
  他生命的河流,没有“浑”,他甚至没有“发源地”的概念。河水流到哪里,都是清澈的。生命的河流在“发源地”也不急流而下,在“入海口”也不迫不及待,反正,流水就是转圈圈,像推磨,一圈转完,又是下一圈,周而復始,何必着急赶路?所以,他无论在哪里,都是静水流深,平静如初。这就是古代的“士”,一路风尘,一路风景。但他并不想占有风景,只是想分享自己看到的风景。“士”,是精神贵族,不是恋物狂。王维另有诗云:“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沿途的风景,这一切并不属于自己,前路尚远,我还得一个人赶我的路。“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对未来的道路,他并不傻傻地盲目乐观,但也不悲观。   王维用平静的语气,描写了1300年前的郑州风景。
  我们把时光的“镜头”往后拉,你能想象:380年前的郑州什么样吗?明代文徵明曾孙画作《郑州景物图》的现身,或许可以满足你的这个好奇心。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张丛博在《大河报》上撰文说:“近日,有网友在顶端新闻问答上,分享了博雅礼豫‘壹本郑景’系列文创中的一本笔记本,封面和扉页是一幅明代画家文从简的《郑州景物图》。这个文从简不是别人,正是明代书画大家文徵明的曾孙。
  “《郑州景物图》画面的主题是远山、水面、城墙以及从石桥渡河的骑马旅人,右上角有文从简自题:‘庚辰仲春,道经郑州,仿佛图此。’
  “文从简(1574—1648)明末贤士。字彦可,晚号枕烟老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善书画,传其家法有少变。年逾六十,始以岁贡人京,不就选而归。国变后,隐于寒山之麓,居五年,卒。
  “文从简是苏州文氏家族的一员,大名鼎鼎的‘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是其曾祖。
  “在文从简作《郑州景物图》的四年后,清朝入关,明朝灭亡,又过了四年,画家去世。
  “多数读者第一时间想的都是与郑州风景相对应。其实,‘无法对应’正是传统中国绘画的一大特点,画画从来不是直接对景写生的那种酷肖、不是照搬真实景物,有的只是事后被胸中逸气激发后的‘回忆式创作’,这也正是文从简在画中自题‘仿佛’的意涵。每位中国传统画家还都有‘师法古人’的日课。
  “大名鼎鼎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有人认为此图画了80%的桐庐风光和20%富阳景色,也无非是好事者的‘考证’,《富春山居图》的各个段落中,都无法完全还原富春江的某段风景。因此,你也可以说文从简所画是一种‘套路’。”[1]
  “远山、水面、城墙,还有从石桥渡河的骑马旅人”,难怪,有人说,《郑州景物图》是一幅能够反映明末郑州“岁月静好”的名画,值得所有郑州人记住。
  石桥渡河的河水,清澈而甘甜。在唐诗宋词里,在正史野史中,中原河湖的身影频频出现,比如溱水、洧水。
  关于溱水、洧水的记载,《国风·郑风·溱洧》中有曰:溱与洧,方涣涣兮……溱与洧,浏其清矣……诗中描绘出溱洧河边欢声笑语,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
  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为我国古代“四渎”。人类自古逐水而居,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发源于道教圣地王屋山的太乙池的济水,被称为“诗词之河”,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唐代诗人李颀在《与诸公游济渎泛舟》一诗中写道:“百谷趋潭底,三光悬镜中。浅深露沙石,萍藻生虚空。晚景临泛美,亭皋轻霭红。青山傍舟棚,白鹭惊丝桐。”诗人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济渎泛舟图”,读来神清气爽。
  咱们继续说郑州的水和山。想必你一定好奇,1640年的郑州是什么样子?徐长青在《大河报》撰文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郑州景物图》,画面露出城头的一角,城下一道流水,水中一叶小舟,远处山丘起伏,近处小桥卧波,意境简淡、空洞,给人以古朴幽雅之感。此画作者叫文从简,为明代文豪及书画大家文徵明的曾孙。文从简颇得家传,其山水师法王蒙、倪瓒,自成一家。此画上有作者本人题款:‘庚辰春仲道经郑州,仿佛图此。’庚辰即1640年。 9年后的1649年,已是清初,画家杨补又于画上题道:‘此图写具北游景物,山川层叠,舟楫马蹄冉冉沃原,恍然征途风景……此幅作于庚辰,屈指九年矣,亦或若此,谁又更能作北游施览,意又不胜慨然于怀……’杨补读画的感慨,自然不能纯是山水之思。而我们要说的,恰恰是文从简为我们留下的郑州1640年的形胜定格。这是笔者见到的清代以前唯一一幅以郑州景物为题的画作。
  “看此画,和我们关于郑州数十年前的记忆相距太远,因为记忆中郑州风光的代名词就是风沙和盐碱,那时连郑州城里东北角还是一块寸草不生的‘硝滩’呢!而画家却告诉我们,郑州也曾经如此不缺水。
  “他画的是哪个地方?只能是东北胜地!……今天,我们走在金水河岸的绿荫里,顺着潺潺的清流,再到郑东新区龙湖荡舟,已经感受到希望的惬意。在金水河岸随意照上一景,都可以与1640年的郑州景物媲美。” [2]
  二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此诗约作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孤峙的楚山。
  辛渐,应该是王昌龄的好朋友了。王昌龄临别叮咛,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就两句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他说,我高洁清白,“清如玉壶冰。”
  你看,王昌龄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一片冰心”,冰清玉洁。
  洛阳作为文化古都,诗词文化璀璨夺目。想当年,李白在洛阳奋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嵩山长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每次走进唐代,总有一座城市风光无限,那就是洛阳。“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千娇百媚看不够,魂牵三月洛阳花”“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等,吟咏洛阳的诗句不胜枚举。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周南》部分,便多数是引用与洛阳有关的人、事、物的篇章。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则是这个摇篮的中心。周公营造洛邑,也是因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洛阳因它居天下之中,易守难攻。洛阳素以“九朝(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古都、八代陪都”闻名中外。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定陶称帝,史称西汉或前汉。刘邦称帝的当月,从定陶来到洛阳。《资治通鉴》记载:“帝置酒洛阳南宫。”评功论赏,文臣武将,皆大欢喜,遂定都洛阳。五月间,齐人娄敬路过洛阳,劝说刘邦迁都长安。后来,刘邦才将都城西迁至长安。
  洛阳自古帝王州,因此,在洛阳也埋葬了一百多位帝王。而在2007 年洛阳市文物部门公布的数据中显示,仅仅洛阳邙山陵墓群就一共埋葬了从东周到五代后唐时期的帝王共24位。邙山陵墓群除了这24 个帝陵之外,丛葬墓更多。因此历史上留下了“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这样的诗句和“北邙无卧牛之地”这样的俗语。
  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商、周三代,皆建都洛阳。夏都斟鄩,即偃师二里头;商都西亳,即偃师商城;西周、东周都城洛邑,在今洛阳市区。
  隋唐大运河被开凿后,洛阳与开封成为全国性交通中心。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韩愈……唐代诗坛的众多巨星在洛阳会聚,或定居,或旅居,或游历,一时间群星灿烂,光耀洛阳。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张丛博.你见过380年前的郑州吗?明代文徵明曾孙画作《郑州景物图》现身[N].大河报,2018-03-20.
  [2] 徐长青.1640年的《郑州景物图》[N].大河报,2018-03-20.
其他文献
塔里木油田作为中国第三大油气田,近三十年产量增幅近千倍。文章首先总结了塔里木油田“十三五”期间在建产模式、复杂组分处理技术、完整性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然后,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结合油田生产特征,以工艺系列化、装备大型化、建设效益化、运维智慧化为目标,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塔里木油田在地面工艺技术、数字化精益生产方向的展望。
文章针对石油化工企业装置区电气照明设计的特点,从接收上游专业条件、确定照明设计方案、绘制施工图三方面梳理了装置区照明设计的一般流程。
炼化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是集安全、技术、经济、管理于一身的综合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了工程建设工作的复杂性及多变性。炼化工程建设一般工程量大、周期较长、材料价格波动大、设备订货周期长,以及政策变化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工程质量。
印刷板式换热器以其紧凑、高效、耐高压等优点,成为各工业领域的重要换热设备。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印刷板式换热器流道结构进行仿真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流道结构的应力分布状况。研究表明:直流道、Z型流道、S型流道具有相似的应力分布状况;直流道应力水平较低,Z型、S型流道应力相对较高;Z型流道最大应力位于转折处,在此处设置圆角,形成S型流道,可有效降低流道结构的应力水平。
脱硫工艺是电厂生产经营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的电石渣鉴于其活性高、脱硫能力更强的特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以石灰石为主的脱硫剂。但由于氢氧化钙和碳酸钙在化学性质上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对电石渣湿法脱硫工艺的应用研究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文章以陕西北元化工集团热电分厂的130 t/h锅炉为例,对其采用的电石渣-石膏湿法脱硫工艺进行研究,以提高其脱硫的稳定性。
城市更新(旧城改造)改造区域周边的油气管线对城市更新项目的安全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依据最新标准,对南方某特大城市—城市更新项目与周边的油气管线相互影响进行分析评估,采用计算软件对油气管线泄漏可能引发的事故后果进行模拟和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并提出风险可接受程度。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石油能源,海洋深处蕴含着大量的石油能源,开采海洋石油离不开采油平台,现代石油平台的建造主要是钢结构框架,其在建造过程中涉及大量的焊接工作,文章主要探讨主结构建造过程中焊接及尺寸的质量控制。
金属爆炸复合板可以综合两种材料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两种材料结合面的抗剪强度用于考量金属复合板的界面结合强度高低,作为检验复合板质量的核心指标,文章通过分析试样形状和剪切试验过程参数控制对剪切强度的影响,以便获得更加准确真实的剪切强度数据。
在录井作业过程中,井深测量是一项关键内容,其测量参数更是浮动钻井中所有参数测量与计算的基础,因此其参数的准确性也会对其他各项参数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文章对浮动钻井平台上所应用的录井井深测量策略进行分析,以提升录井工作中的井深测量精度。
“‘龙门金刚’活了!河南卫视又破圈了!”2021年8月13日晚,为迎接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河南卫视推出了《七夕奇妙游》,35分钟的节目不负观众期待,再次引爆话题,火热出圈。其中首个节目《龙门金刚》备受关注,古风舞蹈遇上龙门石窟,金刚大力士邂逅飞天仙女,一步一重天,一夜一千年,带来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