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尖瓣峡部的心腔内超声解剖学特征

来源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da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使用心腔内超声观察三尖瓣峡部实时解剖学形态特征.方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连续收治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行导管消融且使用了心腔内超声标测的患者共纳入79例,其中45例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简称房颤/房扑),34例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早/室速).在导管消融术的标测过程中,使用心腔内超声留取右房三尖瓣峡部三个扇面的影像,分别为游离壁峡部、中心峡部和间隔峡部,并使用压力感应消融导管或多极标测电极进行右房三维模型重建.观察和记录三尖瓣峡部是否存在囊袋样凹陷及其形态与分布、有无粗大的梳状肌、有无欧氏嵴隆起、有无未退化的欧氏瓣或希阿里氏网,并测量右冠状动脉与三尖瓣峡部心内膜面的距离.结果 房颤/房扑组的三尖瓣峡部存在囊袋样凹陷明显多于室早/室速组(80%vs 59%,P=0.028).囊袋样凹陷多出现于间隔峡部、欧氏嵴前方靠近下腔静脉口,呈圆坑状或裂隙状.LogOR曲线分析提示三尖瓣峡部囊袋样凹陷的存在与年龄呈正相关.三尖瓣峡部存在粗大梳状肌、欧氏嵴隆起、以及未退化的欧氏瓣或希阿里氏网的比例在房颤/房扑组与室早/室速组无明显差异(22%vs 26%,27%vs 35%,9%vs 15%,P均>0.05).走行在右房室沟内的右冠状动脉与游离壁峡部心内膜的距离最短(3.6±1.2)cm.结论 三尖瓣峡部普遍存在囊袋样凹陷,尤其多见于房颤/房扑的患者,心腔内超声的实时影像有助于精准判断三尖瓣峡部的解剖学特征.
其他文献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预后不良.AKI的早期识别对AMI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尚无统一方案准确预测AKI的发生.通过炎症标志物、造影剂使用、肾损伤标志物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可对AKI的发生进行风险评估.尽早识别高危人群、干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减少AMI后AKI的发生.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作一综述.
原发性高血压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hicles,EVs)是体液环境中存在的一种包含核酸、蛋白质等成分的脂质体,具有在细胞间信息交换的功能.EVs能够影响靶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研究显示,EVs可能在血压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介导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EVs参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过程,刺激血管内皮分泌促炎症因子,损伤血管的舒张功能.同时EVs刺
心脏瓣膜钙化是由多种分子机制共同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瓣膜间质细胞表型分化过程是瓣膜钙化的关键环节.脂质代谢异常作为瓣膜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瓣膜局部形成损伤并诱导炎症反应,产生的炎症因子可以促进瓣膜间质细胞发生表型分化.非编码RNA可以从多方面调控炎症反应和成骨分化,影响瓣膜间质细胞表型分化进程,参与心脏瓣膜钙化的发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愈加受到重视.心室率控制仍是此类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案.在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的选择上,心室率控制仍不可替代.目前认为,在房颤患者中,射血分数减低心衰与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可能面临着不同的心室率控制策略.作为常见的心室率控制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胺碘酮各有利弊.不适用于药物治疗的患者,房室结消融+心室起搏是一个可靠的选择.
目的 探讨应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算法优化左束支区域起搏房室间期(AVI)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入选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I类适应证患者35例,其中左束支起搏(LBBP)组20例和标准双室起搏(BVP)组15例,LBBP组中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t-LBBB亚组)11例,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f-LBBB亚组)9例,所有患者植入带有RAAVD功能的双腔或三腔起搏器.入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6 m in步行试验、心电图Q RS波时限、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结
目的 探讨无导线房室同步起搏器M icra A V最佳适应证人群.方法 分析国内首批植入M icra A V患者(n=5)入选标准、随访数据,观察疗效和不良事件.结果 接受治疗患者心脏主导节律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n=4)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n=1),无窦房结功能异常.以心房机械感知为基础的房室同步起搏比例在所有患者中均超过70%.术前有症状的患者(n=3),术后自觉症状显著改善.术后4例患者(男2例,女2例)报告新症状,出现在日常活动时,其中3例轻微、1例严重,后者被迫做出生活方式调整;另1例为术后2天患
目的 研究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顺序入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式为肺静脉电隔离为终点的环肺静脉消融术,行经食管超声观察患者有无PFO,根据有无PFO分为PFO组及非PFO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消融效果.结果 阵发性房颤181例(男性101例,女性80例),其中PFO组28例,非PFO组153例,PFO组更加年轻[(58.6±9.3)岁vs(62.9±9.2)岁,P=0.025],PFO组左房有增大趋势[
目的 观察起搏器长期植入后心肌的病理学改变,为起搏器电极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入选本院植入起搏器的尸检病例,取材部位包括电极植入部位、冠状动脉及心肌,取材后进行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观察植入部位心肌形态学特点.结果 入选23例,20例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在Ⅱ ~ Ⅳ级(>26%),17例可以看到小灶陈旧性心肌梗死灶,大部分位于左室心内膜下,只有1例位于右室,且梗死灶部位与起搏器植入部位无关;起搏器电极植入部位心内膜侧心肌细胞萎缩、变性,细胞核大小不等,胞浆染色浓淡不均,心肌纤维横纹结构不清,间质有不同程度的
目的 利用单导长程心电大数据结合散点图技术观察并分析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RFCA)术后早期房性心律失常特征.方法 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首次行RFCA术的房颤患者52例,分为阵发性房颤(PAF)组与持续性房颤(PeAF)组.采用单导长程心电图仪记录房颤患者RFCA术后早期(3天内)的24 h心电图,观察两组房性心律失常的散点图形态及其特征,比较两组术后早期的不同类型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早期心电大数据均观察到典型的房性心律失常散点图特征.频发房性早搏、房
目的 评估消融指数指导下扩大的左房后壁BOX消融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性纳入北京医院自2016年7月至2020年1月因症状性持续性房颤接受左房后壁BOX消融且年龄≥18岁的患者46例,在消融指数指导下行双侧肺静脉电隔离+扩大的左房后壁B O X消融,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46例全部实现双侧肺静脉电隔离.42例具有隔离验证结果的患者中有36例(85.7%)实现左房后壁电隔离.20例(43.5%)患者在(24.2±11.1)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复发,第6、12、24个月的无房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