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教学中稍有考虑不周,就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客观看待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正确对待体育安全事故,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减少体育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课堂管理
近年来,体育教学中安全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已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在“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如何保证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减少、避免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伤害事故,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值得每位体育教师思考。
一、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
高职院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场所,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学校体育安全事故中,发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安全事故比例较高。
二、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引发高职院校体育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元的。
(一) 学生自身
学生体育安全意识淡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安全意识,不重视教师强调的上课注意事项;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够;有的学生体育基础差,运动技能差,身体素质弱或对动作要领掌握不正确;有的学生缺乏经验、麻痹大意、急躁、忽视运动技能“循序渐进”的练习原则,或在体育练习中因畏惧、害羞而产生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等情绪;有的学生隐瞒自身存在的特殊疾病或器质性疾病,学校和体育教师不知学生身体状况的情况下,安排相同的体育运动量,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二) 体育教师
部分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够,安全意识不强,在教学过程中,疏忽大意,对学生练习的动作要领指导不够细心,安全保护措施不力;部分体育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体育教学的设计环节方面,考虑不周,缺乏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教师所选教学内容任意超出教学大纲要求,运动技能难度加大等。
(三) 学校方面
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监督制度不够完善,相应的安全事故应急方案不够完备;部分学校由于体育教学投入不足,学校的体育场馆条件差,体育器材设施缺乏,或体育场地设施不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的安全标准,维修更新不及时,存在安全隐患;或学校缺少对安全教育的宣传,生命安全意识不强烈。
三、 确保体育课堂教学安全的课堂管理
(一) 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范围、学生的身体状况、性别和技能水平选择合适的练习内容,必须与学校的教学目标一致。教师不能以“学生喜欢”为由任意选择教学内容,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策划。例如,当学生不适应对抗性较强的活动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练习内容做必要的调整,避免发生不合理的学生身体对抗,避免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 精心布置运动场地,检查器材设备安全情况
上课前,体育教师需要检查上课活动的场地,包括检查运动场或场馆内的地面是否平坦、有无障碍,确保学生不要在凹凸不平或湿滑的地面上进行运动练习。教师还要认真检查上课使用的器材,例如,体操、攀爬类器械安装后,教师一定要在学生使用前仔细做好最后的检查,确保学生使用体育器材的安全性。学校的场地器材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场地器械,做到及时更换故障器械。体育教师还要严格场地器材管理,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运动场地的安全守则,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违反场地器材使用守则的行为。
(三) 教師合理地控制课堂
喧闹的体育课堂不仅妨碍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并且容易引发体育安全伤害事故。体育教师要始终监管体育课堂的秩序及安全问题,不能以任何理由随意离开课堂。教师的站位,要尽量保证让所有的学生均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违反课堂常规的行为,如喧闹、吵架等其他不恰当的行为,应及时介入并制止。
(四) 加强安全教育知识的宣传
体育教师应贯彻“安全第一”的教学理念,定期开展“体育安全知识”讲座,持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育安全教育,增加学校体育保健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救护知识、基本的体育安全技能、学生自护自救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损伤、救护知识,掌握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和帮助的基本方法,学会简单的自救自护技能。
(五) 体育教师熟悉学生的健康档案,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体育教师备课前,需查阅学校建立的学生健康档案,充分了解各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重点关注班级中特异体质或患有特殊疾病的学生,如实记录学生的身体状况,并“区别对待”,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项目,可采取减少体育课的密度和减轻负荷量的锻炼手段等,将因身体原因造成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降到最低。
(六) 教师及时地现场救护
课堂现场救护能力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特殊的课堂管理能力。体育教师需要掌握一般的运动损伤、急救知识,需要定期接受现场救护技能的培训。体育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生体育伤害事故,体育教师有责任采取必要的现场救护,要及时对体育伤害事故发生过程进行书面记录。
四、 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把“防范意识”和“严格课堂安全要求”放在首位,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每一节体育课,严格要求每位学生,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把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损害程度,确保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顾健.高职院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7):89-91.
[2]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孙若海.高校体育安全隐患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3):139-141.
[4]史景锋.高校体育安全教育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4):247-248.
作者简介:
文小林,四川省绵阳市,四川九洲技师学院。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课堂管理
近年来,体育教学中安全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已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在“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如何保证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减少、避免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伤害事故,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值得每位体育教师思考。
一、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
高职院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场所,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学校体育安全事故中,发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安全事故比例较高。
二、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引发高职院校体育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元的。
(一) 学生自身
学生体育安全意识淡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安全意识,不重视教师强调的上课注意事项;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够;有的学生体育基础差,运动技能差,身体素质弱或对动作要领掌握不正确;有的学生缺乏经验、麻痹大意、急躁、忽视运动技能“循序渐进”的练习原则,或在体育练习中因畏惧、害羞而产生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等情绪;有的学生隐瞒自身存在的特殊疾病或器质性疾病,学校和体育教师不知学生身体状况的情况下,安排相同的体育运动量,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二) 体育教师
部分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够,安全意识不强,在教学过程中,疏忽大意,对学生练习的动作要领指导不够细心,安全保护措施不力;部分体育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体育教学的设计环节方面,考虑不周,缺乏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教师所选教学内容任意超出教学大纲要求,运动技能难度加大等。
(三) 学校方面
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监督制度不够完善,相应的安全事故应急方案不够完备;部分学校由于体育教学投入不足,学校的体育场馆条件差,体育器材设施缺乏,或体育场地设施不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的安全标准,维修更新不及时,存在安全隐患;或学校缺少对安全教育的宣传,生命安全意识不强烈。
三、 确保体育课堂教学安全的课堂管理
(一) 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范围、学生的身体状况、性别和技能水平选择合适的练习内容,必须与学校的教学目标一致。教师不能以“学生喜欢”为由任意选择教学内容,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策划。例如,当学生不适应对抗性较强的活动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练习内容做必要的调整,避免发生不合理的学生身体对抗,避免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 精心布置运动场地,检查器材设备安全情况
上课前,体育教师需要检查上课活动的场地,包括检查运动场或场馆内的地面是否平坦、有无障碍,确保学生不要在凹凸不平或湿滑的地面上进行运动练习。教师还要认真检查上课使用的器材,例如,体操、攀爬类器械安装后,教师一定要在学生使用前仔细做好最后的检查,确保学生使用体育器材的安全性。学校的场地器材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场地器械,做到及时更换故障器械。体育教师还要严格场地器材管理,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运动场地的安全守则,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违反场地器材使用守则的行为。
(三) 教師合理地控制课堂
喧闹的体育课堂不仅妨碍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并且容易引发体育安全伤害事故。体育教师要始终监管体育课堂的秩序及安全问题,不能以任何理由随意离开课堂。教师的站位,要尽量保证让所有的学生均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违反课堂常规的行为,如喧闹、吵架等其他不恰当的行为,应及时介入并制止。
(四) 加强安全教育知识的宣传
体育教师应贯彻“安全第一”的教学理念,定期开展“体育安全知识”讲座,持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育安全教育,增加学校体育保健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救护知识、基本的体育安全技能、学生自护自救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损伤、救护知识,掌握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和帮助的基本方法,学会简单的自救自护技能。
(五) 体育教师熟悉学生的健康档案,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体育教师备课前,需查阅学校建立的学生健康档案,充分了解各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重点关注班级中特异体质或患有特殊疾病的学生,如实记录学生的身体状况,并“区别对待”,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项目,可采取减少体育课的密度和减轻负荷量的锻炼手段等,将因身体原因造成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降到最低。
(六) 教师及时地现场救护
课堂现场救护能力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特殊的课堂管理能力。体育教师需要掌握一般的运动损伤、急救知识,需要定期接受现场救护技能的培训。体育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生体育伤害事故,体育教师有责任采取必要的现场救护,要及时对体育伤害事故发生过程进行书面记录。
四、 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把“防范意识”和“严格课堂安全要求”放在首位,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每一节体育课,严格要求每位学生,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把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损害程度,确保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顾健.高职院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7):89-91.
[2]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孙若海.高校体育安全隐患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3):139-141.
[4]史景锋.高校体育安全教育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4):247-248.
作者简介:
文小林,四川省绵阳市,四川九洲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