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Rab23分子对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细胞Sa3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鳞状细胞癌Sa3细胞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转染绿色荧光蛋白(eGFP)]、Rab23过表达组(转染eGFP标记的Rab23过表达质粒)、Rab23沉默组(转染Rab23 shRNA质粒)、Rab23空载体组(转染空载体).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Rab23过表达和沉默对Sa3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Western印迹检测Rab23过表达和沉默对Sa3细胞Erk/p-Erk表达水平的变化.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资料两两比较使用Bonferroni's多重比较分析.结果 通过构建质粒、慢病毒感染,获得Rab23过表达和Rab23沉默的稳定Sa3细胞株.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Rab23过表达组克隆形成率为2.3%±0.2%,与正常对照组(3.6%±0.3%)相比,Sa3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0.05),而Rab23沉默组克隆形成率(4.1%±0.2%)较空载体组(1.8%±0.0%)增殖能力明显提高(P<0.01).细胞周期检测显示,Rab23过表达可引起Sa3细胞G1期阻滞,Rab23过表达组增殖指数(0.581±0.035)较正常对照组(0.698±0.018)降低(P<0.05),而Rab23沉默组增殖指数(0.567±0.015)较空载体组(0.444±0.014)明显提高(P<0.01).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ab23过表达组和Rab23沉默组Sa3细胞Erk表达水平无变化,但Rab23过表达组磷酸化Erk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Rab23沉默组磷酸化Erk表达水平较空载体组升高.结论 Rab23对鳞癌Sa3细胞增殖起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Erk通路有关。
Rab23对鳞状细胞癌Sa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
【摘 要】
:
目的 观察Rab23分子对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细胞Sa3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鳞状细胞癌Sa3细胞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转染绿色荧光蛋白(eGFP)]、Rab23过表达组(转染eGFP标记的Rab23过表达质粒)、Rab23沉默组(转染Rab23 shRNA质粒)、Rab23空载体组(转染空载体).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Rab23过表达和沉默对Sa3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Wester
【机 构】
:
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710032西安,第四军
【出 处】
:
中华皮肤科杂志
【发表日期】
:
2014年47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急性时相反应、凝血/纤溶系统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及25例健康人血清白介素6(IL-6)、淀粉样A物质(SAA)水平,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慢性荨麻疹患者按症状严重程度分为3级(3组),分析各检测项目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各检测项目与慢性荨麻疹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慢性荨麻
目的 探讨武汉市耐红霉素丙酸杆菌23S rRNA有无点突变以及携带ermX基因的Tn5432转座子是否转入了丙酸杆菌.方法 从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丙酸杆菌,E-test法检测分离株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MIC值.PCR扩增耐药株23S rRNA、ermX、ermX(cj)、IS1249a、IS1249b并测序,并在基因库中比较.结果 19株痤疮丙酸杆菌(P.acnes)和10株卵白丙酸杆菌(P.avi
目的 分析普萘洛尔治疗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过程中血清及尿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0)的表达水平.方法 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30例,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剂量为0.5 ~2 mg·kg-1·d-1.治疗前、治疗4周后、12周后分别测量瘤体半径,采用四级评估法及患者父母反馈进行临床疗效评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及尿液中VEGF-A和HIF-
目的 评价夫西地酸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上海华山医院2013年3-9月收集的50株痤疮丙酸杆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夫西地酸及其他抗菌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数据分析采用WHONET 5.4软件.结果 夫西地酸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5和1.0 mg/L,敏感率为90%;莫西沙星与夫西地酸大致相仿,敏感率为90%;克林霉素和红霉
随着皮肤光动力治疗(PDT)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成熟,光动力三要素中光敏剂、光源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研发了透皮性更好的氨基酮戊酸(ALA)凝胶和贴片制剂;光源上除了传统的激光或二极管红光,“日光PDT”因其光谱的可行性和便捷的治疗方式在欧美国家得到普遍关注;PDT疗法的适应证也有新的拓展,如部分皮肤肿瘤及皮肤区域癌化(fieldcancerization)的防治等.PDT与其他物理方法的联合也取得了较
期刊
目的 观察白芍总苷(TGP)对角质形成细胞(KC)表达白细胞介素(IL)-18的影响,并初步探讨ERK1/2、JNK1/2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将部分HaCaT细胞分为3个组,即对照组加入0.031%二甲基亚砜的细胞培养液,TGP组分别加入6种不同浓度的TGP(0.5、2.5、12.5、62.5、125.0、312.5 mg/L),抑制剂组分别加入10μmol/L ERKl/2抑制剂PD98
目的 报道2例皮肤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2例皮肤黏液表皮样癌进行病理检查,通过HE染色、黏液-糖元染色(AB-PAS)和免疫组化观察,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肿瘤均位于皮下,可见表皮样细胞、中间细胞排列成片状、巢状,部分区域有大小不一的腺管结构,内衬黏液柱状上皮;肿瘤边界尚清,无明显包膜,周围呈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高分子)[CK(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