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康熙十一年蒲松龄等人来游崂山,但行程之记文字寥寥。今根据地方文献与崂山地理形势,复建了其游崂经行路线与当见景致,探明了观日、观海市之“青玉涧”、“番辕岭”的所在,考证此行尚有崂山北麓的鹤山之游。对蒲松龄二次来崂与对崂山道乐有所贡献的传说进行了考察,认为或有可能。
[关键词]蒲松龄;游览;崂山;行迹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2-0097-08
《聊斋志异》中多篇故事语涉崂山及其边域,《崂山道士》、《成仙》、《龁石》、《香玉》叙事崂山,《海公子》、《阳武侯》言说其周边岛屿,《罗祖》、《莲花公主》、《柳氏子》、《黑鬼》等述及毗邻二邑即墨、胶州事。从写就如许作品来看,蒲松龄对崂山及周邻之地风土、掌故应熟稔,兼有《崂山观海市作歌》等咏崂诗词传世,人们认为他或不止一次来崂游览、采风。
一、游崂时间与同道
但是目前有文献可证而为学者认定的,只有康熙十一年(1672)的崂山之行。盛伟先生编《蒲松龄年谱》“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三十三岁”条下有记:“是年夏,与高珩、唐梦赉、张绂(字孔绣)等八人,同游崂山,并作《崂山观海市作歌》。”[1] 3376路大荒先生编《蒲松龄集》中,《崂山观海市作歌》等诗歌附在癸丑(康熙十二年)年下,因而有康熙十二年(1673)蒲松龄游崂之说。《崂山观海市作歌》诗作时间无题记,但蒲松龄好友唐梦赉《崂山看海市诗补赋》之记景象与蒲诗所述几同,应为游崂山共观海市,唐梦赉《志壑堂杂记》又记:“壬子之夏,游劳山,见海市。”[2]4游崂时间因被认定为“壬子之夏”。《淄川县志》载张绂《焕山山市记》文亦记:“向者壬子初夏,偕同人游二劳山”遇雨观海市事[3]。崂(劳)山旧有大崂山、小崂山之谓,“二劳山”即崂山。张、唐所记游崂时间一致,蒲等八人游崂时间得以确证,即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初夏。
康熙十年(1671)初秋,蒲松龄辞去宝应知县孙惠幕僚之职归乡,原因是近两年“代人歌哭”之差有违心志,主要还是为了备考来年乡试。康熙十一年,居家苦读的蒲松龄,或许为了排遣诵背经书的无聊,或许难遏一探崂山美景、仙道传说的渴望,初夏之际,值崂山山花烂漫、岩树青葱时,偕同友人来崂,饱览了仙山秀色神姿。
虽游崂同道各著诗文,无彼此提及,但同一时间咏记同一事,以此同行八人中可确定名姓者有高珩、唐梦赉、张绂等人,皆为淄川士绅。其生平及与蒲松龄关系大略如下:
高珩(1612—1697),字葱佩,号念东,晚号紫霞道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先后任秘书院检讨、国子监祭酒、吏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等职,康熙十年(1671)升刑部右侍郎。十一年(1672)正月,高珩请假归乡,十九年(1680)致仕。高珩生平作诗万首,著有《劝善》书,诗文结为《栖云阁集》。蒲松龄与高氏家族有姻亲关系,高珩因称蒲为“亲家”。蒲松龄随高、唐等东游崂山后,一度住任高家塾师,后坐馆毕际友家,也是高珩推荐。康熙十八年(1679)《聊斋志异》结集,高珩作序并力推[4,5]。
唐梦赉(1627-1698),字济武,号岚亭,别号豹岩。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九年(1652)任秘书院检讨,因谏阻翰林院译《玉匣记》、《化书》为满文,被罢官。其后无意再仕,安居乡间,关心民瘼,结交士林,奖掖后学,为淄川文人领袖。有《志壑堂集》、《志壑堂后集》、《借鸽楼小集》、《林卑漫录》等著述,曾参编《淄川县志》、《济南府志》[6]。唐梦赉长蒲松龄13岁,是继高珩后为《聊斋志异》的作序者。唐梦赉深为蒲松龄敬重,《聊斋志异》中《泥鬼》、《雹神》篇皆为对他的神异记事[5]。
张绂,字孔绣,号似圣,生于缙绅之家,明礼部尚书张至发之孙,清顺治年拔贡,地方名士,终身未仕,参修过《淄川县志》[7]。其子张笃庆(1642-1715),字历友,号厚斋、昆仑山人,少时与蒲松龄、李尧臣等结为“郢中诗社”,作为同窗兼诤友,曾写诗规劝蒲松龄“聊斋且莫竞谈空”,莫因《聊斋》影响举业,亦以拔贡终老,在清代享有诗名,传入《清史稿·文苑传》[8]。崂山之行,其父与好友前往,笃庆是否同行,有待考证。
还有一位同行者赵金人,这是盛伟先生近来的考证。张笃庆有诗《赵徵君月麓》,其中一首称赞赵金人画作:“间画一沧州,前辈空依傍;龙眠及营邱,落落写屏障;波涛腕底飞,飞天来蓬阆。”[9]盛先生认为,所画为海市,是对八人游崂所观生于沧州岛处海市景象的描绘[10]。赵晋石,名金人,字晋石,号慎庵,原字百缄,别号月麓,庠生,结交多名士,曾设馆青云寺,慕名投师者甚多,著有《借山楼诗文集》[9]。为蒲松龄外甥,舅甥交好并曾同读,康熙九年(1670)蒲松龄作孙蕙幕宾,正是赵金人引荐[11]。此番崂山之行,赵金人同往亦在情理。
而另外的同行者至今莫能确证,料想还应在淄川士绅交往圈中寻找。
明清时崂山为即墨辖地,从存世崂山游记看,其时官员士绅游崂,往往先以即墨城为投至地,多由地方官员或蓝、黄大族之家接待陪游,如明代山东参政陈沂、山东提学邹善、工部右侍郎高弘图、清代山东巡抚徐绩等游崂皆是。康熙十一年(1672),高珩时任刑部右侍郎,一干人等的崂山之行于公于私皆可,若有京官降临本县,时即墨知县康霖生(康熙九至十一年在任)倘若获知,怎能不亲自或委人接待?揣测当有地方士绅或官员伴游。
二、游崂行程及所见
蒲松龄等崂山之游,今已难窥全貌与细节,只在唐梦赉《志壑堂杂记》中简略有记:“壬子之夏,游劳山,见海市。时同行八人。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玉涧,观日出。”继之,“回至番辕岭,微雨初晴,东望海际”,见到了海市奇观[2]4。就唐文而言,追忆海市是记事核心,游崂行程是背景交代,是以仅为大略,或只为游崂的一段行程。今我们只能根据这段语焉不详的记载,沿其游览所去,依前人旧典旧文之记,复现其游山路线,及可见或当见的已名、既存的自然景观与人文之胜。 崂山,位于即墨东南海隅,面积约500余平方公里,最高峰为巨峰(崂顶),海拔1132米。域内万峰攒立,境胜绝幽,栖真多有,宫观时见,古有“神仙窟宅”、“灵异之府”之称,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山”。然往昔时,偏居齐东,路途险远,交通艰难,清末始开道路,后几经拓扩,方有今日之便。
因而蒲松龄等崂山之旅始自修真观,为必然之择。民国前,去上清、下清地,只有二路为捷,即东走窑货堤,西走梯子石。东走窑货堤即蒲公游崂选路。西走梯子石,经沙子口,走流清湾、大平岚,上梯子石(民国修为石阶路),下至八水河口,顺涧北上或涉涧东去,可到上、下清宫。此线上世纪60年代拓为公路,今为去往太清景区主要通道,此前为经行悬崖羊肠之路,稍不慎即失足海中,险绝难行,樵夫出入之径,游者不取。明清时人们游山,多走东线,即从王哥庄南去,经太平宫,走翻燕岭、窑货堤,过青山、黄山,去往上清、下清二宫。此线民国20年代辟为公路,旧时亦多险处,但与梯子石线及由巨峰而来的几条险远山路相比,这是较平夷省力省时的路线。
蒲松龄等宿驻的修真庵,位于崂山东北偏今王哥庄镇,为明天启二年(1622)道人李真立创建[12]101。明乙卯年(1639)工部右侍郎高弘图游崂时亦曾借宿其中,其《劳山九游记》言“村有中贵人”(内廷官)李姓者“作道院于其中央”,即指此庵。村时名“王家庄”,高弘图改为“太平村”,因前有道观名“太平宫”,村中人家不多,“四五家烟景也”[13]253。清中后期发展为海边鱼镇,文人多有诗作颂赞其繁盛景象。修真庵则于明亡后太监边永清等出家其间,规模扩大[14]229,清代屡加整修。蒲松龄游崂前一年,修真庵重修,清末黄肇颚著《崂山续志》载康熙十年(1671)《重修修真庵碑记》有记:“重行修葺玉帝殿、三清殿,以及东庑之文昌、迤西之王母殿并山门,黝之,垩之,丹之,青之,神像俨然,如见其形,如闻其声。”[15]309可见修真庵规模大且富于资财,蒲等八人借宿其中,食宿条件应为充裕。一行人等由此南去,游览了崂山东南景胜,之后原路返归此处。
王家(哥)庄周边地势平坦,前有河流东走入海,东北处有“小蓬莱”景胜。东南去约7里,为上苑山。山脚东下为仰口湾,海岸金沙铺地,细软平坦。海湾北侧为峰(丰)山,山不甚高,下为绿石滩,出产绿石温润深碧,可雕可琢。山海之间为蒲等南游必经之路。
上苑山半处道宫即“太平宫”,又称上苑,初名太平兴国道院,传为宋太祖予华盖真人刘若拙的敕建道场[14]172。周侧有槐树洞、犹龙洞、龙眠石、绵羊石等景致,宫东狮子峰尤为奇秀,攀顶东眺,大海荡漾如在足下,令人神怡,明末黄宗昌(监察御史)著《崂山志》有记:“海涛冲击,直至峰下,千里一瞬,殆不足喻也。”[13]82此处为“宾日”—观日出的绝佳之地,明清士人游山多宿住宫中,以观海上日出胜景。明代陈沂、高出(河南参政)、陶允嘉(凤阳通判)、王有恒(军职)、高弘图等皆有游记传世,对其瑰丽景色尽加称叹。北下涧底有仙人桥、白龙洞等,景胜清幽洗人尘俗。
下山沿海侧小路曲折南去,过泉儿岭(泉岭),行约6里为雕(钓、刁)龙(翎)嘴(崖),黄宗昌《崂山志》记为“叼龙矶”[13]88。蓝水《崂山志》有记此处形胜:“雕龙嘴,又名钓龙矶,由白云洞东走脉,至海滨突起危岩,色赤黄,石理纷披如璎珞下垂,下半内缩,一大圆石悬空探出,酷似骊龙颜下珠,每遇潮来,洪涛颠荡,摇摇欲飞。”[16]25此处亦为蒲等南游必经。
叼龙矶西侧为大仙、二仙两山,翻山行约6里山路可至白云洞(海拔400米),清初道人田白云建观洞中[14]176。周志元《崂山志》记,白云洞“在大仙山巅,背倚危岩,前临深涧,二仙山峙其东,望海门矗其西,东南俯视大海,气象万千。洞系三巨石结架所成,深广可丈许,供玉皇于其中。”[12]45洞周大石以方位取名于四灵: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宫观中传有题名蒲松龄的七言诗《白云洞自吟》(《题白云洞》),诗云:“古洞深藏碧山头,羽士已去白云留。愿扣柴扉访逸老,不登朱门拜公侯。砚水荡净海底垢,笔尖点消九天愁。不求人间争富贵,但做沧桑一嘹鸥。”[17]究竟是否为蒲公游览亲笔,待证。
越叼龙矶,过青正(龙)河,南行约3里至那罗岩(延)山东下。山前抱中有寺名华严庵(民国市长沈鸿烈改庵为寺),距海侧约3里。庵为黄宗昌、黄坦(曾任明浦江知县)父子两度修建,顺治九年(1652)建就[16]80。传顺治十八年(1661)于七反清起义失败逃此,为慈沾大师藏匿,得法名善和,终老庵中[16]64。
庵西南处有那罗延窟,黄宗昌《崂山志》记:“天然巨石,结为窟,门向北开,周围约十余丈,高如之。窟中四壁完好,底石光且平,一气浑成,俨然石阁也;后壁有薄石架出,可丈许,如阁之覆板,结为龛,可供法座;其窟之圆窦冲天,径可丈余,引光入焉,俾无浑眛。”[13]87《华严经》载:“东海有处那罗延窟,是菩萨聚居处。”唐代佛界认为其在崂山,明万历年间高僧憨山寻访来此,居处窟中修行多年,后在崂山南麓筑海印寺,僧道争地败诉后,毁寺南谪离崂[16]63。传言那罗延佛成道此处,窟内通天圆窦是其法力所为。周边有望海门、天池、华严洞等景胜,西上可去棋盘石。
那罗延山东南对处为翻(返)燕岭,山岭约2里之距。翻燕岭,有音近字异多个名字。明陈沂《鳌山记》记为“翻燕岭”[13]215;高弘图《崂山九游记》记,高氏至此闻名为“翻眼岭”,认为“得名不典”[13]255;同治版《即墨县志》中地图上此处标为“番叶岭”[18]46。闻音记名,音近字异地名,崂山地多有。翻燕岭即唐梦赉、张绂文中所记八人观海市所在番(翻)辕(袁)岭,但海市是在游览八仙墩后踏上归途再过此地时所见。民国时翻燕岭上建斐然亭,今岭之前后有村名返岭前、翻岭后,翻燕岭亦简称为“返岭”。
岭下小路名窑货(河)堤,长约里数,是南去的险绝之路,黄宗昌《崂山志》记:“窑货堤,山之东偏皆削壁,无可援手处,一径南北约里余,宽不及二尺,下即大海。”[13]89道路窄仄,不容人并行。民国20年代,窑货堤方被拓宽。翻燕岭、窑货堤亦是游崂东南的必历之地。 过岭南行约3里,河流西来,今名泉(璇)心河,源出巨峰,落差大,雨季时水势凶猛,明清游记中名“恶水河”,入海滩头,石块磊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名“乱石滩”。
穿滩东南行,约4里过长岭,山势稍缓。继续南行5里许,抵黄山,西侧山峦有崮耸立,石色略黄,名“黄山崮”。其下地势略旷,景色奇美,黄宗昌《崂山志》记:“沿路皆大石错落,忽峭壁,忽坐矶,苍松杂出其间,折而愈藩。即山阴道中,未必尽如此之天造也。”[13]90
再南行5里许,为青山。西南山崮名青山崮,村落名青山村,人家参差散落涧北,涧水自西山来,名“分水河”,东下海湾为青山湾。民国周宗颐《太清宫志》记载了此村庄的由来:“明万历初,由福建、台湾逃户,唐、林二姓遁于此,与本宫看山为佃户,以后引来多家,遂迁居于分水大河北岸,依山为村,仍旧山之名曰‘青山村’。”[19]自此西上可至上清宫,西南下可去太清宫,东南越岭可到八仙墩。明清游山者多于村中止息食宿,如明末张允抡(曾任饶州知州)《游崂东境记》中有记,太平宫观日后,一路南行,抵青山时天色昏晚,只得留宿村中[11]260。蒲公等游览八仙墩后,唐梦赉所记“再宿青玉涧”,疑即此处。
蒲松龄等自修真庵来游上清、下清的路线,虽无有更多文字可证,而上述线路修真庵—上苑山—叼龙矶—那罗延山—翻燕岭—窑货堤—黑水河—长岭—青山—黄山,在古在今都应是必然之择,明代高出、高弘图、张允抡等人游崂东南境皆如是取路行走。泉心河、长岭、黄山等处,今虽有西行山路通明霞洞,下行可至上清宫,但皆需几经跋山涉水、穿林攀岩,路远行难,易迷向,当时难以为人取行。
其后行程据唐梦赉之记,先去上清宫(庵),再去下清宫(庵),如是当由青山村西上。越松风岭西下,行约4里山路,即到上清宫。
道教有三清境说,崂山据此建有玉清、上清、太清道宫。上清宫之建年代甚早,元于钦《齐乘》有记:“大劳山有上清宫,五代末,华盖仙人识赵太祖于侧微,宋人为建此宫。”[20]46华盖仙人即太平宫创建者刘若拙。是处周山环绕,海拔约300余米,蓝水《崂山志》记:“上清宫,俗名上宫,宋建,在幽谷中,倚聚宝峰,西南为锦屏山,东南为宝珠山,北为昆仑山,东为青山。”[16]17宫前银杏树粗壮为建宫时栽种,黄宗昌《崂山志》记:“宫前两银杏树,大可荫数十人”[13]91。宫侧巨石上刻丘处机、陈沂题字题诗,均镌于清前。宫植白牡丹,极繁盛,宫中有牡丹为人移栽后显异再生传说,明高弘图《崂山九游记》有记[13]256。蒲公此来再闻传说,将之演绎为《聊斋志异·香玉》篇,对此笔者已撰文[21]。
东北上有明霞洞,嘉靖年孙玄清于此受传张三丰,盲目复明,而弃释入道,创立了崂山金山派道法[15]267。洞外四望,景色尽揽,周志元《崂山志》赞曰:“四周峰峦回视如屏障,山外海光明澈如镜,向下俯视,悬崖深壑,真洞天胜观。”[12]47后山又有玄真洞、三丰洞,传言张三丰静修其中。景致幽绝,洞宫仅距3里之远,蒲公此来能否一游此处?
游崂的再下站为下清宫。由上清宫去下清宫,道路有二:一西下龙潭湾(瀑),折而南沿八水河南下,至海口东去可达,约6里路程,路稍难行,然沿途巉岩清流,景色优美;二由上清宫东南去,越宝珠山(海拔400余米),下行至海边即可,路程略近,约有4里,下行之际景色尤奇,前望长空如洗,白鸥翔飞,足下碧海渺渺,波光粼粼,山坳中绿树葱茏,飞甍斗拱,青灰道院隐现,恍若仙境。若行色匆忙,此一路线当为首选。
下清宫,实名太清宫,上清宫处其北上,故二者对称上、下清宫(庵)或上、下宫。背后宝珠山七座山峰拱卫,东屏甘龙山,南当太清湾,处坳谷中,地势平阔,无严寒酷暑,草木长青。黄宗昌《崂山志》、周宗颐《太清宫志》、周至元《崂山志》等文献记载,宫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张廉夫创庵,唐末五代时李哲玄、刘若拙等道人来居,大其规模,元明时邱长春、张三丰等亦来栖止,扬其盛名,明中后期,观圮人散,教派衰微,万历年憨山来崂,以旧宫基址建海印寺,耿义兰等道人护教,经十余年诉告,朝廷降旨毁寺复宫,明末时庙事再盛。
宫观历史久远,是以古木多生,汉柏唐榆随处可见,百年卉木只为寻常。宫处北地,而修竹攒立成林,冬季绿树萌蕾著花。崂山独有一种耐冬花(山茶科常绿灌木,今为青岛市花),黄宗昌《崂山志》载,为张三丰自海岛移来繁衍,于下清宫生长最盛,此花“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艳可爱。”[13]139蒲松龄来崂,为如此奇花所迷,故而在《香玉》篇中,塑造了耐冬花神红衣女子“绛雪”。
太清宫为全真道观,被誉为“全真道教天下第二丛林”,王重阳所传全真七子丘处机等皆曾来崂修炼,于崂山全真道教衍出随山派、金辉派、鹤山派等支派[19]。通于修炼,宫中道人多高年,往往被传秉有仙术异能,因而道法神通故事多有流传。清人王士祯、王椷在《池北偶谈》、《秋灯丛话》等著作中,对崂山道人法术皆有记载。蒲松龄此来亦有广闻,在《崂山道士》、《成仙》、《龁石》等篇章中,对崂山道人剪纸成月、抛筷化美、穿墙术、神行术、移魂术等神异道术的奇幻瑰异多有描述。
初夏的太清宫,花树吐芳,溪流奏韵,山峦飘云,道曲逸响,令人忘尘。宫中传有题名蒲松龄的词作《西江月·崂山太清宫》(蒲松龄全集无收,或为逸诗,或为托名之作)有云:“独坐松林深处,遥望夕阳归舟,激浪阵阵打滩头,惊醉烟波钓叟。苍松遮蔽古洞,白云霭岫山幽。逍遥竹毫拿在手,描写幻变苍狗。”[22]51堪为神迷太清宫蒲公此际超然心怀的吐露。
其后蒲松龄等游览八仙墩。八仙墩位于覆峰盂(亦称崂山头,海拔370余米)东下海边,为甘龙山南去入海支脉断崖。俯瞰山形如巨鳌探头入海,八仙墩乃其唇吻。自太清宫去八仙墩有二路可行:一是东北上经垭口行约3里到青山,由青山转行东南约15里即达,路远但稍平夷,明人高出浏览即如是行走;一是出宫东南行,翻越几个山头,行约14里路可达,明末高弘图则如此行走。一般而言,无论左出右出,到八仙墩后多交递而行,环游以欣赏不同景观,如高弘图的八仙墩之游即由太清宫南去,沿山脉西侧海边行走,而后由八仙墩转山脉东侧海岸行走,去往青山。据唐梦赉之记判断,蒲等八仙墩之游,行走路线应如高弘图之行。 下清宫西南去往八仙墩之路几在山半,其下海浪涤岸,涛声訇然。中路有驱虎庵旧址,传为刘若拙初到崂山时修建[19],明末时废弃已久,断垣处几株数百年银杏树(今仍存)枝干婆娑。西下海岸,大石平砥,可听涛观海,今称“钓鱼台”。从庵南去,翻越数峰,山虽不高大,而陡峭处令人仰息,最后攀上最高峰覆盂峰再南下海侧,即到八仙墩。
墩处断崖下,崖上山石层叠成塔,称“张仙塔”,传为张三丰建,周边生有古本耐冬。八仙墩,万历版《即墨志》记:“八仙墩,八石周围散处,俱在海水内,中一大石,上有棋盘,乃凿成者。”[23]11传言八仙过海在此围棋,又名聚仙台,实是山崖为海浪击打断裂所致。岩石层叠纹理清晰,断崖探出如厦,其下岩石坠落成墩,大小不一。其前石坡延伸入海,如唐梦赉言“水尽山穷,连天一碧”,景色瑰伟。明天启年高出至此,其《崂山记》如是记载所观:“海水澎湃,如鼓雷霆,乱石如马,潮荡之如白羊,飞空如鹅群,故曰: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山形峭削,五色离披,仰瞩青云,若接溟涬,是劳第一壁也。坠而若群星,若列几,故称仙墩焉。”[13]222可以想象蒲公等人至此的骇观之态,同游者又合于八仙之数,其必欢欣雀跃吧!
八仙墩之后行程,当是“再宿青玉涧,观日出”。唐梦赉记,观日后“回至番辕岭”,因此“青玉涧”应在返归修真庵途中,即在八仙墩至翻燕(番辕)岭之间。张绂《焕山山市记》记:“壬子初夏,偕同八人游崂山,遇雨假宿青石涧。”[3]唐、张之记地名略异,不同版本唐之记“青玉涧”亦写为“青石涧”[1] 3376,核以张记,“玉”当“石”写刻之讹,“青石涧”为是。而“青石(玉)涧”,翻阅明清地方文献,不见如是地名记载,访诸山民不知有处。遇雨只能借驻人家,“青玉(石)涧”应为有人家山涧。八仙墩至翻燕岭间,今有青山、黄山、长岭、返领等村,皆有河流东走入海,以青山村前山涧最为深切。蒲等游山前后,长岭、返领不见文献记载有人居处,揣测其时尚不成村,二村中亦有村庄建于清中后期说法,黄山村在清末王大来诗中还是“八九人家一小村”[12]12,此际亦不成村,因而所谓“青石涧”,当为“青山涧”,山、石二字方言音近而外人难辨。青山村也是观日佳处,明张允抡《游崂东境记》中即有于青山观日出的记载[15]13。可以推断,八仙墩后其前往之地即为青山。
由八仙墩去青山,就地理形势而言,必走崂山头东麓,一路所见景致有酒缸槽、晒钱石、试金石滩等,名称见载于黄宗昌《崂山志》。酒缸槽在八仙墩东北偏下海边,礁石外突中洼,像酒缸沥酒之槽,因有是名;其北不远处,大石平坡即晒钱石,传为海神晒钱处;再北为试金滩,海滩长约2里,尽布青、白卵石,光润可玩,黑色者可取作“试金石”,检验金子成色,因称试金滩(试金湾)。北上翻越小山(獐岭),即抵青山湾。青山之民以捕捞为业,青山湾为天然渔港渔场,时见小舟泛波海上。海湾西侧,分水河涧北,有人家散落于半山之坡,即青山村。
唐梦赉记“再宿青玉涧”,因前有“初宿修真观”语,或以为,蒲等一行游崂只有两夜之驻,“再宿”为第二夜宿驻之意。实际上就其旅程而言,从修真观出发的崂山东南境之行,是一日间不可能完成的旅程。据青岛史志办编《崂山志》载《崂山各景点之间里程表》[14]271推算,今日王哥庄(修真观)到青山距离为16公里。笔者曾由太平宫沿公路南去青山,中速行走,不游览山侧景胜,亦步行了5个多小时,而王哥庄到太平宫估计还得1个小时,这是路途平坦条件下的行走。在古时路途窄仄交通不便情况下,从修真庵到青山更需费时,所以明代高出等在太平宫观日出后一路南行,至青山下行到下清宫(距青山3里)时,只能夜驻宫中[13]228,明张允抡日出时自太平宫南行,走至青山时已是夜静时分[12]260。蒲松龄等还有上清、下清、八仙墩之游,以笔者多年攀爬崂山经验,由青山经行上清、下清、八仙墩,再回到青山,早出晚归一日时间很累。崂山东境,旧时不通车马,高弘图的崂山游也只能乘以肩舆(二人抬便轿)[13]255。蒲松龄一行中,是年高珩59岁,唐梦赉45岁,蒲松龄33岁,张绂(子张笃庆时年29岁)应年逾50,一干人等即便乘轿行走亦不会太快。所以唐梦赉言“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石涧,观日出。”之“再宿”当非“第二夜之宿”,应为第二次宿驻之意,即前后两次宿于青石涧—青山,一在去上清前,一在游八仙墩后。或如张绂《焕山山市记》之言:“壬子初夏,偕同人游崂山,遇雨,假宿青石涧。”只是旅途中的假宿,借住而已。崂山之游或有多日,唐、张之记所以突出青石涧之驻,是因为游劳遇雨,其后又有观日出、海市事,印象深刻。
遇雨驻青山,次日清晨雨霁,一行人等欣赏了海上日出景观,唐梦赉《志壑堂杂记》对此有描述:“在崂山青玉涧,宿民家,微雨,以事不就矣。已而晴霁,同游者闻鸡而起,出村,各据一石东望。云蒸霞变,星光摇摇浮水上,既而彤云横亘竟天,宝光欲焚,云际金丝,射海中如火柱,滉洋直至游人足底,渐升渐赤,直透重云矣。”[2]5红日跃出海面,海天如燃,景象令人震撼。
观日后,张绂有记:“凌晨晴霁,过翻袁岭”,他们踏上了北去归程。由青山北去,走的是来路,故唐梦赉言“回至番辕岭”。经行黄山到翻燕岭(番辕岭),约17里路程,估计需行走2小时~3小时,初夏日出时间约为5时左右,其到达番辕岭时应在7小时~8时许。于翻燕岭上,他们看到了平生难遇的海市蜃楼奇观。
唐梦赉《志壑堂杂记》对此记载甚详:“回至番辕岭,微雨初晴,东望海际,一城在白云中,堞数十仞,炮台敌楼,历历可数。俄见一人青衣出城南行,后一人肩挑雨具从之,向西望,若凝眸。吾辈诸同人方惊疑,云去时未见此城,且迁海以后,宁复存此岛乎?询之土人从行者,乃曰:‘此海市也,是为沧洲岛。’一食顷,而埤堄渐低,青山露髻文,移时城山尽出,恍如梦寐矣。”[2]4张绂《焕山山市记》亦有记载:“向者壬子初夏,偕同人游崂山,遇雨,假宿青石涧。凌晨晴霁,过翻袁岭,矫首南望,倏见城郭楼台,旌旗人马,变幻顷刻,咸叹以为异观焉。问之土人,曰:此沧州岛现海市耳。”[3]登高回望,海面上化现城池一座,城郭楼台清晰可辨,不时化作旗马人物,惊愕生疑间,询问从行土人(本地向导),知所遇为海市。 崂东海面常有海市显现,明清士人游记中多有记载,明代高出,清代徐绩、朱孝纯、尹琳基等人皆有诗文记载游崂时的海市之观[23]。古人不明海市产生的自然之理,归于神秘,认为是海中蜃龙吐气所化,或海上仙岛显现,因而土人言其为沧州岛所现。沧州岛,明陈沂《鳌山记》有记崂山周边海岛其名在内[13]217,位于崂山头东南70里海面,又称乍连岛、搭连岛,传言其地昔为州府,后沉没海中,民间有“沉了沧州,立了洪州,沉了洪州,立了胶州”之说[16]144,所以土人作如是之言,海市被看做昔日陷没城池幻化。
瞬息间城郭丘垄之变立现目前,神秘奇幻,使人目迷神惑。蒲松龄因之赋诗《崂山观海市作歌》:“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直将长袖扪三台,马策欲挝天门开。方爱澄波净秋练,乍睹孤城悬天半。埤堄横亘最分明,缥瓦鱼鳞参差见。万家树色隐精庐,丛枝黑点巢老乌。高门洞辟斜阳照,晴光历历非模糊。襁属一道往来者,出或乘车入或马。扉阖忽留一线天,千人骚动谯楼下。转眼城郭化山丘,猎马百骑皆兜牟。小坠腾骧逐两鹿,如闻鸣镝声飂飕。 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人生眼底尽空花,见少怪多勿须尔。君不见:当年七贵赫如云,炙手热焰何腾熏。”[1]1626宗教式的人生空幻之感,不免生于年过而立而功名未就的士子心头。后蒲松龄又有《罗刹海市》等故事营构,或许此次海市之遇给了他更多的想象吧!
唐梦赉除了著文记述所遇而外,亦作有数首诗词以咏所见,其《崂山看海市补赋》曰:“望日天涯碧玉隈,返辕岭下化城开。五云缥缈芙蓉岛,百雉崔嵬烟火台。人物安期应共往,市廛徐福旧同来。丽谯乍卷青峦出,指点诸峰首重回。”[1]3376(同治版《即墨县志》录该诗,题为《崂山看海市》,唐梦赉籍贯错署“胶州”[18]489)海市令其生就飘然出世之思。又有《贺新郎·忆二崂山观日出,时海市见沧洲岛》、《双调新水令·游崂山看日出,回番辕岭,海市现沧洲岛》等词曲咏述此事[25],可见会遇海市让他难以忘怀。如许诗词曲文或为过后静定下来的补作,但依然可见目遇海市梦幻般的瑰奇,给他们带来了不可抑遏的心灵飞逸。
崂东海中岛屿多有,沧州岛外,尚有田横岛、小管岛、大管岛、车门岛(又称古迹岛、谷积岛,今称长门岛,即《海公子》篇所记之岛)等。翻燕岭上东望,近岸数座小岛,为兔子岛、狮子岛、女儿岛、大管岛等。
蒲等行踪再过翻燕岭后失记。翻燕岭至修真庵一路景观,那罗延窟、华严庵、白云洞、太平宫等,前行归途两过其侧,或前或后其能否一入观览呢?再归修真庵后,蒲公等人崂山东南之游告终。
而修真庵之北之西的崂山外围景胜,他们来去经行其地,能否深入游观呢?北去20余里有鹤山之胜,山虽不高而备具山峦海色之奇,有升仙台、仙鹤洞、七蹬台、遇真庵诸景。万历四十二年国子监祭酒即墨人周如砥撰《鹤山正殿碑记》赞言:“东跨大海,万里波涛,海天一色,直与扶桑相接,日升海转,波心蜃楼海市,天下奇观,殆无逾此。”[15]225
此番崂山之行高珩作有《游崂山》诗三首,一云:“虹霞不尽恋山椒,坐听波声识晚潮。沙屿高低分断鹭,烟村寂寥数归樵。临溪人劝风前酒,隔岸谁吹月下箫。机息萧然皆自得,漆园何处说逍遥。”二云:“风吹雨过谈晴晖,荦确漫漫石径微。山路渐高人藉杖,海风忽到客添衣。通潮溪水来无爽,守洞山云静不飞。惆怅鹤山高士去,万松影里闭岩飞。”三云:“何年兰若此修真,仿佛空山姑射身。湘瑟鼓来疑帝子,奏箫吹后忆仙人。石惟垒在犹如黛,杏已花残不复春。过客漫劳频吊古,纵余珠翠已成尘。”[26]112其一吟咏宿住海岸渔村事,或许即青石涧之驻;其二描摹杏花凋零初夏时分借住修真庵景情。其三则是纪游鹤山,“惆怅鹤山高士去”句,表明蒲、高一行人登上了鹤山,观赏了徐复阳“升仙台”等景观。徐复阳,元人,传言居鹤山修道飞升,黄宗昌《崂山志》记:“徐复阳,号太和子,尝师李灵仙,得秘传。元元统间,隐居鹤山,锻炼功成,阳神静出。顺帝召见,赐锦襕之衣。所著有《近仙客词》,遂于仙去。”[13]137周如砥《鹤山正殿碑记》言,“沐浴盆”、“升仙台”皆为徐复阳遗迹(遗迹犹在)。以是蒲松龄等人游览鹤山无疑,但其行在游崂东南的前后则难以确定。
修真庵北去西折,经劈石口,可至华楼山,上有华楼宫、玉皇洞、梳洗楼、凌烟崮、南天门等景胜,文人题刻甚多;北去鹤山半途西出峡口,三标山、不其山在途,山峰竞秀,胜迹多有,郑玄结庐授徒遗址(康城书院)、三丰邋遢石、百福庵等在此。明清时崂山太清、巨峰、九水景区,路途险远,难以深入,此二地与鹤山均距即墨城邑不远,为进出崂山门户,为当时人们山游多至之地。华楼、不其等山,蒲松龄等人进出经行时,能否举趾入游呢?
三、二次游崂传言
蒲松龄的崂山之旅,能为蒲公及其友人文献证实,为人认可的,只有康熙十一年(1672)初夏的这次出游,行程却仅得大略且细节模糊。而在崂山,还有蒲松龄二次来崂的传言。
据言康熙年间蒲松龄曾两来崂山游览访友,除了搜集写作素材外,还与太清宫、百福庵道人切磋琴法、经曲,交流音乐技艺。道宫中流传的几首琴曲,据传与蒲松龄有关。
崂山文化专家陈振涛先生多年研究崂山道教、道乐,先后撰有《清与民国间崂山道乐考略》[27]276、《崂山道教音乐考察记》[17]等文,阐述了调查研究所得。据云蒲松龄二来崂山时,结识了百福庵70余岁的蒋清山道长,因所谈投机,志趣相契,遂同游了道庵东南处的三标山。登高临远,触景生情,意绪飞扬,二人精通琴技,抚琴以抒怀,共同创编了一首琴曲。蒋又名云石,蒲名松龄,各从名中取字,名琴曲为《云石风松》,以为纪念。民国时,庵中道士尚能演奏此曲。
百福庵,位于不其山(铁骑山)西南山麓,山北为进出崂山的一条重要通道。万历版《即墨志》记,庵始建于宋宣和年间[23]112,康熙年间蒋清山任道庵住持。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蒋清山,字云石,江南人,自幼出家,住劳山百福庵,号烟霞散人。好读书,工书能文,修真养性,行谊高洁。胡峄阳引以为友,及老无病,沐浴更衣而化。”[18]541蓝水《崂山志》又记,有说法言蒋清山是“河南祥符人,进士,官知县。”[16]68清初来崂山为道,改白佛庵为百福庵。据言蒋清山酷爱读书,庵中收藏了大量经籍图书,蒋又名迪南,百福庵因被时人称作“迪南书院”,成为士人会聚之地。蒋富于道养学问,为一方雅望,地方名士胡峄阳、隐士孙笃先等与之交好,84岁时寿终[14]319。传言蒋清山精通音乐,明亡后,崇祯帝妃子养艳姬、蔺婉玉随太监逃至崂山出家,被蒋迎于百福庵中,致力于道乐创编,百福庵因此成为崂山道乐中心[28]386。 蒲松龄精通音乐,一生搜集、整理、创编了诸多民间俚曲与地方小戏,倘能与蒋清山等通于琴乐道人相遇,应该有共同话语与技艺切磋的可能。有资料称,蒋清(青)山生于明熹宗天启年间[29],以此推算,天启年为1621—1627年间,蒲蒋相遇时,蒋70余岁,时间当在1691~1697年(康熙30—36年)前后,蒲松龄(1640—1715)年龄在51~56岁左右。但不知蒋生年之来所凭何据,地方文献所查无记。据康熙五十六年(1717)黄鸿中撰 《重修百福庵记》记载,康熙五十六年(1717)百福庵重修,蒋清山为之忙碌,又言30年前蒋已得人推赞[15]304。那么卒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蒲松龄,至少生前30多年间,倘游百福庵则极有可能与蒋谋面。
据言崂山道乐经曲中有明显的俚曲与弦子戏痕迹,或与蒲松龄有关。陈振涛又言,清末白云洞道长李是庆精于琴法,传言他把蒲松龄游白云洞诗作《白云洞自咏》,以夜坛功课经《救苦诰》曲调谱曲,因词曲典雅、旋律优美,其成为道宫中流传的经典道乐[17]。
蒲松龄二次游山及其对崂山道乐发展的贡献,只是宫观道众或山民的口耳之传,证之蒲公或其友人文字无求,地方文献更乏支持之据,虽然传说言之凿凿,相信非为捕风捉影攀附之事,其说或递传有序,其或实有,然可信度不够饱满,需进一步考证核实。
四、山中留痕与怀想
数百年前的一次山游,年岁既远,又且物是人非,今天寻觅旧迹,殊为不易。行走崂山中,只能依于寥寥文字之记,沿其经行路线,以触目景致去揣想彼时一位寒微士子的观感情状。
文学中蒲公游山留迹甚多,山峦里蒲公影踪余痕无几。今崂山太清宫三官殿前一株古本耐冬枝柯舒展,传言寿近千年,旁有山石锲以朱字“绛雪”,被认为是《香玉》篇中耐冬花神“绛雪”原身。其实蒲公《香玉》篇已明言,香玉原身与黄生所化牡丹、绛雪原身耐冬最终同陨,显见此为因文而生事的附会。最早“绛雪”被认作三清殿前一株耐冬,《太清宫志》记:“本宫古耐冬有二株,其一在三清院,年最久,传云两千年来枯而复荣者数次。载诸《聊斋志异》,名绛雪,曰花之神。”[19]民国时曾随国运之变几度荣枯,数年前这株耐冬几经抢救,不治枯亡。为给蒲公营造的发生于太清宫中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留记,“绛雪”刻石被移至现三官殿前这株传言为张三丰亲植的耐冬树前。
太清宫“关岳祠”旁有一座木制飞檐小亭,传为蒲松龄“写书亭”,一度坍塌,今又修复,据云蒲公在此著下了《崂山道士》、《香玉》、《崂山观海市歌》等不朽诗文。西有粉墙一堵,称“穿墙壁”,即蒲公笔下道士穿越之墙。传言当年月夜下,蒲松龄独坐亭中品茶凝思,忽见对面墙上人影闪过即逝,似穿墙而去,后原委弄清,乃是道人经行院门时月光投射身影墙上所成幻象,受此启发,蒲松龄构思了《崂山道士》[30]359。宫中南配房中西耳房传为蒲公寓所。
揣想彼时蒲公功业未就、声名未显,一介布衣的寓居行止,谁会留意呢?这一切或许都是在乾隆年《聊斋志异》行世后,人们据文索事的攀附而已。正如崂山中流传的十数则蒲松龄游崂故事,蒲公总是才学、智慧、正义的化身,不过是道众山民出于对这位民间文学家与其作品的怀想、喜爱之情,借之表达对他以生花妙笔传扬崂山山水神奇的感念、感激罢了。太清宫三官殿前蒲松龄塑像下,游人纷至顶礼,蒲公之像,栩然生神,恍如有灵,或许在人们心目中,蒲公精神始终驻留在这青山碧海间吧!
崂山之行,美景之感、神异之撼,涤荡心胸,使蒲松龄所获甚多,搜异写奇,著文结篇,传诸后世,影响深远。而崂山之得尤多,道人仙术之神奇,品物变化之灵异,随蒲公文章浪传环宇,崂山因之声名显扬、异彩倍增。人们魅惑于崂山,多自蒲公聊斋故事始,游者四至,徜徉林泉山石间,游走宫观殿宇中,求索于蒲公之记。山水生秀,木石有灵,蒲松龄于崂山功莫大矣!
[参考文献]
[1]蒲松龄全集[M].盛伟,编校.北京:学林出版社,1998.
[2]唐梦赉.志壑堂杂记:卷8[M]//昭代丛书:丁集补.世楷堂藏板.
[3]张绂.焕山山市记[DB/OL][2013-02-04].奂山书院网站,http://hsa.zbnc.edu.cn.
[4]般阳小子.刑部侍郎高珩[DB/OL].[2013-02-21].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793e1d0100gw8i.html.
[关键词]蒲松龄;游览;崂山;行迹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2-0097-08
《聊斋志异》中多篇故事语涉崂山及其边域,《崂山道士》、《成仙》、《龁石》、《香玉》叙事崂山,《海公子》、《阳武侯》言说其周边岛屿,《罗祖》、《莲花公主》、《柳氏子》、《黑鬼》等述及毗邻二邑即墨、胶州事。从写就如许作品来看,蒲松龄对崂山及周邻之地风土、掌故应熟稔,兼有《崂山观海市作歌》等咏崂诗词传世,人们认为他或不止一次来崂游览、采风。
一、游崂时间与同道
但是目前有文献可证而为学者认定的,只有康熙十一年(1672)的崂山之行。盛伟先生编《蒲松龄年谱》“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三十三岁”条下有记:“是年夏,与高珩、唐梦赉、张绂(字孔绣)等八人,同游崂山,并作《崂山观海市作歌》。”[1] 3376路大荒先生编《蒲松龄集》中,《崂山观海市作歌》等诗歌附在癸丑(康熙十二年)年下,因而有康熙十二年(1673)蒲松龄游崂之说。《崂山观海市作歌》诗作时间无题记,但蒲松龄好友唐梦赉《崂山看海市诗补赋》之记景象与蒲诗所述几同,应为游崂山共观海市,唐梦赉《志壑堂杂记》又记:“壬子之夏,游劳山,见海市。”[2]4游崂时间因被认定为“壬子之夏”。《淄川县志》载张绂《焕山山市记》文亦记:“向者壬子初夏,偕同人游二劳山”遇雨观海市事[3]。崂(劳)山旧有大崂山、小崂山之谓,“二劳山”即崂山。张、唐所记游崂时间一致,蒲等八人游崂时间得以确证,即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初夏。
康熙十年(1671)初秋,蒲松龄辞去宝应知县孙惠幕僚之职归乡,原因是近两年“代人歌哭”之差有违心志,主要还是为了备考来年乡试。康熙十一年,居家苦读的蒲松龄,或许为了排遣诵背经书的无聊,或许难遏一探崂山美景、仙道传说的渴望,初夏之际,值崂山山花烂漫、岩树青葱时,偕同友人来崂,饱览了仙山秀色神姿。
虽游崂同道各著诗文,无彼此提及,但同一时间咏记同一事,以此同行八人中可确定名姓者有高珩、唐梦赉、张绂等人,皆为淄川士绅。其生平及与蒲松龄关系大略如下:
高珩(1612—1697),字葱佩,号念东,晚号紫霞道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先后任秘书院检讨、国子监祭酒、吏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等职,康熙十年(1671)升刑部右侍郎。十一年(1672)正月,高珩请假归乡,十九年(1680)致仕。高珩生平作诗万首,著有《劝善》书,诗文结为《栖云阁集》。蒲松龄与高氏家族有姻亲关系,高珩因称蒲为“亲家”。蒲松龄随高、唐等东游崂山后,一度住任高家塾师,后坐馆毕际友家,也是高珩推荐。康熙十八年(1679)《聊斋志异》结集,高珩作序并力推[4,5]。
唐梦赉(1627-1698),字济武,号岚亭,别号豹岩。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九年(1652)任秘书院检讨,因谏阻翰林院译《玉匣记》、《化书》为满文,被罢官。其后无意再仕,安居乡间,关心民瘼,结交士林,奖掖后学,为淄川文人领袖。有《志壑堂集》、《志壑堂后集》、《借鸽楼小集》、《林卑漫录》等著述,曾参编《淄川县志》、《济南府志》[6]。唐梦赉长蒲松龄13岁,是继高珩后为《聊斋志异》的作序者。唐梦赉深为蒲松龄敬重,《聊斋志异》中《泥鬼》、《雹神》篇皆为对他的神异记事[5]。
张绂,字孔绣,号似圣,生于缙绅之家,明礼部尚书张至发之孙,清顺治年拔贡,地方名士,终身未仕,参修过《淄川县志》[7]。其子张笃庆(1642-1715),字历友,号厚斋、昆仑山人,少时与蒲松龄、李尧臣等结为“郢中诗社”,作为同窗兼诤友,曾写诗规劝蒲松龄“聊斋且莫竞谈空”,莫因《聊斋》影响举业,亦以拔贡终老,在清代享有诗名,传入《清史稿·文苑传》[8]。崂山之行,其父与好友前往,笃庆是否同行,有待考证。
还有一位同行者赵金人,这是盛伟先生近来的考证。张笃庆有诗《赵徵君月麓》,其中一首称赞赵金人画作:“间画一沧州,前辈空依傍;龙眠及营邱,落落写屏障;波涛腕底飞,飞天来蓬阆。”[9]盛先生认为,所画为海市,是对八人游崂所观生于沧州岛处海市景象的描绘[10]。赵晋石,名金人,字晋石,号慎庵,原字百缄,别号月麓,庠生,结交多名士,曾设馆青云寺,慕名投师者甚多,著有《借山楼诗文集》[9]。为蒲松龄外甥,舅甥交好并曾同读,康熙九年(1670)蒲松龄作孙蕙幕宾,正是赵金人引荐[11]。此番崂山之行,赵金人同往亦在情理。
而另外的同行者至今莫能确证,料想还应在淄川士绅交往圈中寻找。
明清时崂山为即墨辖地,从存世崂山游记看,其时官员士绅游崂,往往先以即墨城为投至地,多由地方官员或蓝、黄大族之家接待陪游,如明代山东参政陈沂、山东提学邹善、工部右侍郎高弘图、清代山东巡抚徐绩等游崂皆是。康熙十一年(1672),高珩时任刑部右侍郎,一干人等的崂山之行于公于私皆可,若有京官降临本县,时即墨知县康霖生(康熙九至十一年在任)倘若获知,怎能不亲自或委人接待?揣测当有地方士绅或官员伴游。
二、游崂行程及所见
蒲松龄等崂山之游,今已难窥全貌与细节,只在唐梦赉《志壑堂杂记》中简略有记:“壬子之夏,游劳山,见海市。时同行八人。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玉涧,观日出。”继之,“回至番辕岭,微雨初晴,东望海际”,见到了海市奇观[2]4。就唐文而言,追忆海市是记事核心,游崂行程是背景交代,是以仅为大略,或只为游崂的一段行程。今我们只能根据这段语焉不详的记载,沿其游览所去,依前人旧典旧文之记,复现其游山路线,及可见或当见的已名、既存的自然景观与人文之胜。 崂山,位于即墨东南海隅,面积约500余平方公里,最高峰为巨峰(崂顶),海拔1132米。域内万峰攒立,境胜绝幽,栖真多有,宫观时见,古有“神仙窟宅”、“灵异之府”之称,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山”。然往昔时,偏居齐东,路途险远,交通艰难,清末始开道路,后几经拓扩,方有今日之便。
因而蒲松龄等崂山之旅始自修真观,为必然之择。民国前,去上清、下清地,只有二路为捷,即东走窑货堤,西走梯子石。东走窑货堤即蒲公游崂选路。西走梯子石,经沙子口,走流清湾、大平岚,上梯子石(民国修为石阶路),下至八水河口,顺涧北上或涉涧东去,可到上、下清宫。此线上世纪60年代拓为公路,今为去往太清景区主要通道,此前为经行悬崖羊肠之路,稍不慎即失足海中,险绝难行,樵夫出入之径,游者不取。明清时人们游山,多走东线,即从王哥庄南去,经太平宫,走翻燕岭、窑货堤,过青山、黄山,去往上清、下清二宫。此线民国20年代辟为公路,旧时亦多险处,但与梯子石线及由巨峰而来的几条险远山路相比,这是较平夷省力省时的路线。
蒲松龄等宿驻的修真庵,位于崂山东北偏今王哥庄镇,为明天启二年(1622)道人李真立创建[12]101。明乙卯年(1639)工部右侍郎高弘图游崂时亦曾借宿其中,其《劳山九游记》言“村有中贵人”(内廷官)李姓者“作道院于其中央”,即指此庵。村时名“王家庄”,高弘图改为“太平村”,因前有道观名“太平宫”,村中人家不多,“四五家烟景也”[13]253。清中后期发展为海边鱼镇,文人多有诗作颂赞其繁盛景象。修真庵则于明亡后太监边永清等出家其间,规模扩大[14]229,清代屡加整修。蒲松龄游崂前一年,修真庵重修,清末黄肇颚著《崂山续志》载康熙十年(1671)《重修修真庵碑记》有记:“重行修葺玉帝殿、三清殿,以及东庑之文昌、迤西之王母殿并山门,黝之,垩之,丹之,青之,神像俨然,如见其形,如闻其声。”[15]309可见修真庵规模大且富于资财,蒲等八人借宿其中,食宿条件应为充裕。一行人等由此南去,游览了崂山东南景胜,之后原路返归此处。
王家(哥)庄周边地势平坦,前有河流东走入海,东北处有“小蓬莱”景胜。东南去约7里,为上苑山。山脚东下为仰口湾,海岸金沙铺地,细软平坦。海湾北侧为峰(丰)山,山不甚高,下为绿石滩,出产绿石温润深碧,可雕可琢。山海之间为蒲等南游必经之路。
上苑山半处道宫即“太平宫”,又称上苑,初名太平兴国道院,传为宋太祖予华盖真人刘若拙的敕建道场[14]172。周侧有槐树洞、犹龙洞、龙眠石、绵羊石等景致,宫东狮子峰尤为奇秀,攀顶东眺,大海荡漾如在足下,令人神怡,明末黄宗昌(监察御史)著《崂山志》有记:“海涛冲击,直至峰下,千里一瞬,殆不足喻也。”[13]82此处为“宾日”—观日出的绝佳之地,明清士人游山多宿住宫中,以观海上日出胜景。明代陈沂、高出(河南参政)、陶允嘉(凤阳通判)、王有恒(军职)、高弘图等皆有游记传世,对其瑰丽景色尽加称叹。北下涧底有仙人桥、白龙洞等,景胜清幽洗人尘俗。
下山沿海侧小路曲折南去,过泉儿岭(泉岭),行约6里为雕(钓、刁)龙(翎)嘴(崖),黄宗昌《崂山志》记为“叼龙矶”[13]88。蓝水《崂山志》有记此处形胜:“雕龙嘴,又名钓龙矶,由白云洞东走脉,至海滨突起危岩,色赤黄,石理纷披如璎珞下垂,下半内缩,一大圆石悬空探出,酷似骊龙颜下珠,每遇潮来,洪涛颠荡,摇摇欲飞。”[16]25此处亦为蒲等南游必经。
叼龙矶西侧为大仙、二仙两山,翻山行约6里山路可至白云洞(海拔400米),清初道人田白云建观洞中[14]176。周志元《崂山志》记,白云洞“在大仙山巅,背倚危岩,前临深涧,二仙山峙其东,望海门矗其西,东南俯视大海,气象万千。洞系三巨石结架所成,深广可丈许,供玉皇于其中。”[12]45洞周大石以方位取名于四灵: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宫观中传有题名蒲松龄的七言诗《白云洞自吟》(《题白云洞》),诗云:“古洞深藏碧山头,羽士已去白云留。愿扣柴扉访逸老,不登朱门拜公侯。砚水荡净海底垢,笔尖点消九天愁。不求人间争富贵,但做沧桑一嘹鸥。”[17]究竟是否为蒲公游览亲笔,待证。
越叼龙矶,过青正(龙)河,南行约3里至那罗岩(延)山东下。山前抱中有寺名华严庵(民国市长沈鸿烈改庵为寺),距海侧约3里。庵为黄宗昌、黄坦(曾任明浦江知县)父子两度修建,顺治九年(1652)建就[16]80。传顺治十八年(1661)于七反清起义失败逃此,为慈沾大师藏匿,得法名善和,终老庵中[16]64。
庵西南处有那罗延窟,黄宗昌《崂山志》记:“天然巨石,结为窟,门向北开,周围约十余丈,高如之。窟中四壁完好,底石光且平,一气浑成,俨然石阁也;后壁有薄石架出,可丈许,如阁之覆板,结为龛,可供法座;其窟之圆窦冲天,径可丈余,引光入焉,俾无浑眛。”[13]87《华严经》载:“东海有处那罗延窟,是菩萨聚居处。”唐代佛界认为其在崂山,明万历年间高僧憨山寻访来此,居处窟中修行多年,后在崂山南麓筑海印寺,僧道争地败诉后,毁寺南谪离崂[16]63。传言那罗延佛成道此处,窟内通天圆窦是其法力所为。周边有望海门、天池、华严洞等景胜,西上可去棋盘石。
那罗延山东南对处为翻(返)燕岭,山岭约2里之距。翻燕岭,有音近字异多个名字。明陈沂《鳌山记》记为“翻燕岭”[13]215;高弘图《崂山九游记》记,高氏至此闻名为“翻眼岭”,认为“得名不典”[13]255;同治版《即墨县志》中地图上此处标为“番叶岭”[18]46。闻音记名,音近字异地名,崂山地多有。翻燕岭即唐梦赉、张绂文中所记八人观海市所在番(翻)辕(袁)岭,但海市是在游览八仙墩后踏上归途再过此地时所见。民国时翻燕岭上建斐然亭,今岭之前后有村名返岭前、翻岭后,翻燕岭亦简称为“返岭”。
岭下小路名窑货(河)堤,长约里数,是南去的险绝之路,黄宗昌《崂山志》记:“窑货堤,山之东偏皆削壁,无可援手处,一径南北约里余,宽不及二尺,下即大海。”[13]89道路窄仄,不容人并行。民国20年代,窑货堤方被拓宽。翻燕岭、窑货堤亦是游崂东南的必历之地。 过岭南行约3里,河流西来,今名泉(璇)心河,源出巨峰,落差大,雨季时水势凶猛,明清游记中名“恶水河”,入海滩头,石块磊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名“乱石滩”。
穿滩东南行,约4里过长岭,山势稍缓。继续南行5里许,抵黄山,西侧山峦有崮耸立,石色略黄,名“黄山崮”。其下地势略旷,景色奇美,黄宗昌《崂山志》记:“沿路皆大石错落,忽峭壁,忽坐矶,苍松杂出其间,折而愈藩。即山阴道中,未必尽如此之天造也。”[13]90
再南行5里许,为青山。西南山崮名青山崮,村落名青山村,人家参差散落涧北,涧水自西山来,名“分水河”,东下海湾为青山湾。民国周宗颐《太清宫志》记载了此村庄的由来:“明万历初,由福建、台湾逃户,唐、林二姓遁于此,与本宫看山为佃户,以后引来多家,遂迁居于分水大河北岸,依山为村,仍旧山之名曰‘青山村’。”[19]自此西上可至上清宫,西南下可去太清宫,东南越岭可到八仙墩。明清游山者多于村中止息食宿,如明末张允抡(曾任饶州知州)《游崂东境记》中有记,太平宫观日后,一路南行,抵青山时天色昏晚,只得留宿村中[11]260。蒲公等游览八仙墩后,唐梦赉所记“再宿青玉涧”,疑即此处。
蒲松龄等自修真庵来游上清、下清的路线,虽无有更多文字可证,而上述线路修真庵—上苑山—叼龙矶—那罗延山—翻燕岭—窑货堤—黑水河—长岭—青山—黄山,在古在今都应是必然之择,明代高出、高弘图、张允抡等人游崂东南境皆如是取路行走。泉心河、长岭、黄山等处,今虽有西行山路通明霞洞,下行可至上清宫,但皆需几经跋山涉水、穿林攀岩,路远行难,易迷向,当时难以为人取行。
其后行程据唐梦赉之记,先去上清宫(庵),再去下清宫(庵),如是当由青山村西上。越松风岭西下,行约4里山路,即到上清宫。
道教有三清境说,崂山据此建有玉清、上清、太清道宫。上清宫之建年代甚早,元于钦《齐乘》有记:“大劳山有上清宫,五代末,华盖仙人识赵太祖于侧微,宋人为建此宫。”[20]46华盖仙人即太平宫创建者刘若拙。是处周山环绕,海拔约300余米,蓝水《崂山志》记:“上清宫,俗名上宫,宋建,在幽谷中,倚聚宝峰,西南为锦屏山,东南为宝珠山,北为昆仑山,东为青山。”[16]17宫前银杏树粗壮为建宫时栽种,黄宗昌《崂山志》记:“宫前两银杏树,大可荫数十人”[13]91。宫侧巨石上刻丘处机、陈沂题字题诗,均镌于清前。宫植白牡丹,极繁盛,宫中有牡丹为人移栽后显异再生传说,明高弘图《崂山九游记》有记[13]256。蒲公此来再闻传说,将之演绎为《聊斋志异·香玉》篇,对此笔者已撰文[21]。
东北上有明霞洞,嘉靖年孙玄清于此受传张三丰,盲目复明,而弃释入道,创立了崂山金山派道法[15]267。洞外四望,景色尽揽,周志元《崂山志》赞曰:“四周峰峦回视如屏障,山外海光明澈如镜,向下俯视,悬崖深壑,真洞天胜观。”[12]47后山又有玄真洞、三丰洞,传言张三丰静修其中。景致幽绝,洞宫仅距3里之远,蒲公此来能否一游此处?
游崂的再下站为下清宫。由上清宫去下清宫,道路有二:一西下龙潭湾(瀑),折而南沿八水河南下,至海口东去可达,约6里路程,路稍难行,然沿途巉岩清流,景色优美;二由上清宫东南去,越宝珠山(海拔400余米),下行至海边即可,路程略近,约有4里,下行之际景色尤奇,前望长空如洗,白鸥翔飞,足下碧海渺渺,波光粼粼,山坳中绿树葱茏,飞甍斗拱,青灰道院隐现,恍若仙境。若行色匆忙,此一路线当为首选。
下清宫,实名太清宫,上清宫处其北上,故二者对称上、下清宫(庵)或上、下宫。背后宝珠山七座山峰拱卫,东屏甘龙山,南当太清湾,处坳谷中,地势平阔,无严寒酷暑,草木长青。黄宗昌《崂山志》、周宗颐《太清宫志》、周至元《崂山志》等文献记载,宫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张廉夫创庵,唐末五代时李哲玄、刘若拙等道人来居,大其规模,元明时邱长春、张三丰等亦来栖止,扬其盛名,明中后期,观圮人散,教派衰微,万历年憨山来崂,以旧宫基址建海印寺,耿义兰等道人护教,经十余年诉告,朝廷降旨毁寺复宫,明末时庙事再盛。
宫观历史久远,是以古木多生,汉柏唐榆随处可见,百年卉木只为寻常。宫处北地,而修竹攒立成林,冬季绿树萌蕾著花。崂山独有一种耐冬花(山茶科常绿灌木,今为青岛市花),黄宗昌《崂山志》载,为张三丰自海岛移来繁衍,于下清宫生长最盛,此花“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艳可爱。”[13]139蒲松龄来崂,为如此奇花所迷,故而在《香玉》篇中,塑造了耐冬花神红衣女子“绛雪”。
太清宫为全真道观,被誉为“全真道教天下第二丛林”,王重阳所传全真七子丘处机等皆曾来崂修炼,于崂山全真道教衍出随山派、金辉派、鹤山派等支派[19]。通于修炼,宫中道人多高年,往往被传秉有仙术异能,因而道法神通故事多有流传。清人王士祯、王椷在《池北偶谈》、《秋灯丛话》等著作中,对崂山道人法术皆有记载。蒲松龄此来亦有广闻,在《崂山道士》、《成仙》、《龁石》等篇章中,对崂山道人剪纸成月、抛筷化美、穿墙术、神行术、移魂术等神异道术的奇幻瑰异多有描述。
初夏的太清宫,花树吐芳,溪流奏韵,山峦飘云,道曲逸响,令人忘尘。宫中传有题名蒲松龄的词作《西江月·崂山太清宫》(蒲松龄全集无收,或为逸诗,或为托名之作)有云:“独坐松林深处,遥望夕阳归舟,激浪阵阵打滩头,惊醉烟波钓叟。苍松遮蔽古洞,白云霭岫山幽。逍遥竹毫拿在手,描写幻变苍狗。”[22]51堪为神迷太清宫蒲公此际超然心怀的吐露。
其后蒲松龄等游览八仙墩。八仙墩位于覆峰盂(亦称崂山头,海拔370余米)东下海边,为甘龙山南去入海支脉断崖。俯瞰山形如巨鳌探头入海,八仙墩乃其唇吻。自太清宫去八仙墩有二路可行:一是东北上经垭口行约3里到青山,由青山转行东南约15里即达,路远但稍平夷,明人高出浏览即如是行走;一是出宫东南行,翻越几个山头,行约14里路可达,明末高弘图则如此行走。一般而言,无论左出右出,到八仙墩后多交递而行,环游以欣赏不同景观,如高弘图的八仙墩之游即由太清宫南去,沿山脉西侧海边行走,而后由八仙墩转山脉东侧海岸行走,去往青山。据唐梦赉之记判断,蒲等八仙墩之游,行走路线应如高弘图之行。 下清宫西南去往八仙墩之路几在山半,其下海浪涤岸,涛声訇然。中路有驱虎庵旧址,传为刘若拙初到崂山时修建[19],明末时废弃已久,断垣处几株数百年银杏树(今仍存)枝干婆娑。西下海岸,大石平砥,可听涛观海,今称“钓鱼台”。从庵南去,翻越数峰,山虽不高大,而陡峭处令人仰息,最后攀上最高峰覆盂峰再南下海侧,即到八仙墩。
墩处断崖下,崖上山石层叠成塔,称“张仙塔”,传为张三丰建,周边生有古本耐冬。八仙墩,万历版《即墨志》记:“八仙墩,八石周围散处,俱在海水内,中一大石,上有棋盘,乃凿成者。”[23]11传言八仙过海在此围棋,又名聚仙台,实是山崖为海浪击打断裂所致。岩石层叠纹理清晰,断崖探出如厦,其下岩石坠落成墩,大小不一。其前石坡延伸入海,如唐梦赉言“水尽山穷,连天一碧”,景色瑰伟。明天启年高出至此,其《崂山记》如是记载所观:“海水澎湃,如鼓雷霆,乱石如马,潮荡之如白羊,飞空如鹅群,故曰: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山形峭削,五色离披,仰瞩青云,若接溟涬,是劳第一壁也。坠而若群星,若列几,故称仙墩焉。”[13]222可以想象蒲公等人至此的骇观之态,同游者又合于八仙之数,其必欢欣雀跃吧!
八仙墩之后行程,当是“再宿青玉涧,观日出”。唐梦赉记,观日后“回至番辕岭”,因此“青玉涧”应在返归修真庵途中,即在八仙墩至翻燕(番辕)岭之间。张绂《焕山山市记》记:“壬子初夏,偕同八人游崂山,遇雨假宿青石涧。”[3]唐、张之记地名略异,不同版本唐之记“青玉涧”亦写为“青石涧”[1] 3376,核以张记,“玉”当“石”写刻之讹,“青石涧”为是。而“青石(玉)涧”,翻阅明清地方文献,不见如是地名记载,访诸山民不知有处。遇雨只能借驻人家,“青玉(石)涧”应为有人家山涧。八仙墩至翻燕岭间,今有青山、黄山、长岭、返领等村,皆有河流东走入海,以青山村前山涧最为深切。蒲等游山前后,长岭、返领不见文献记载有人居处,揣测其时尚不成村,二村中亦有村庄建于清中后期说法,黄山村在清末王大来诗中还是“八九人家一小村”[12]12,此际亦不成村,因而所谓“青石涧”,当为“青山涧”,山、石二字方言音近而外人难辨。青山村也是观日佳处,明张允抡《游崂东境记》中即有于青山观日出的记载[15]13。可以推断,八仙墩后其前往之地即为青山。
由八仙墩去青山,就地理形势而言,必走崂山头东麓,一路所见景致有酒缸槽、晒钱石、试金石滩等,名称见载于黄宗昌《崂山志》。酒缸槽在八仙墩东北偏下海边,礁石外突中洼,像酒缸沥酒之槽,因有是名;其北不远处,大石平坡即晒钱石,传为海神晒钱处;再北为试金滩,海滩长约2里,尽布青、白卵石,光润可玩,黑色者可取作“试金石”,检验金子成色,因称试金滩(试金湾)。北上翻越小山(獐岭),即抵青山湾。青山之民以捕捞为业,青山湾为天然渔港渔场,时见小舟泛波海上。海湾西侧,分水河涧北,有人家散落于半山之坡,即青山村。
唐梦赉记“再宿青玉涧”,因前有“初宿修真观”语,或以为,蒲等一行游崂只有两夜之驻,“再宿”为第二夜宿驻之意。实际上就其旅程而言,从修真观出发的崂山东南境之行,是一日间不可能完成的旅程。据青岛史志办编《崂山志》载《崂山各景点之间里程表》[14]271推算,今日王哥庄(修真观)到青山距离为16公里。笔者曾由太平宫沿公路南去青山,中速行走,不游览山侧景胜,亦步行了5个多小时,而王哥庄到太平宫估计还得1个小时,这是路途平坦条件下的行走。在古时路途窄仄交通不便情况下,从修真庵到青山更需费时,所以明代高出等在太平宫观日出后一路南行,至青山下行到下清宫(距青山3里)时,只能夜驻宫中[13]228,明张允抡日出时自太平宫南行,走至青山时已是夜静时分[12]260。蒲松龄等还有上清、下清、八仙墩之游,以笔者多年攀爬崂山经验,由青山经行上清、下清、八仙墩,再回到青山,早出晚归一日时间很累。崂山东境,旧时不通车马,高弘图的崂山游也只能乘以肩舆(二人抬便轿)[13]255。蒲松龄一行中,是年高珩59岁,唐梦赉45岁,蒲松龄33岁,张绂(子张笃庆时年29岁)应年逾50,一干人等即便乘轿行走亦不会太快。所以唐梦赉言“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石涧,观日出。”之“再宿”当非“第二夜之宿”,应为第二次宿驻之意,即前后两次宿于青石涧—青山,一在去上清前,一在游八仙墩后。或如张绂《焕山山市记》之言:“壬子初夏,偕同人游崂山,遇雨,假宿青石涧。”只是旅途中的假宿,借住而已。崂山之游或有多日,唐、张之记所以突出青石涧之驻,是因为游劳遇雨,其后又有观日出、海市事,印象深刻。
遇雨驻青山,次日清晨雨霁,一行人等欣赏了海上日出景观,唐梦赉《志壑堂杂记》对此有描述:“在崂山青玉涧,宿民家,微雨,以事不就矣。已而晴霁,同游者闻鸡而起,出村,各据一石东望。云蒸霞变,星光摇摇浮水上,既而彤云横亘竟天,宝光欲焚,云际金丝,射海中如火柱,滉洋直至游人足底,渐升渐赤,直透重云矣。”[2]5红日跃出海面,海天如燃,景象令人震撼。
观日后,张绂有记:“凌晨晴霁,过翻袁岭”,他们踏上了北去归程。由青山北去,走的是来路,故唐梦赉言“回至番辕岭”。经行黄山到翻燕岭(番辕岭),约17里路程,估计需行走2小时~3小时,初夏日出时间约为5时左右,其到达番辕岭时应在7小时~8时许。于翻燕岭上,他们看到了平生难遇的海市蜃楼奇观。
唐梦赉《志壑堂杂记》对此记载甚详:“回至番辕岭,微雨初晴,东望海际,一城在白云中,堞数十仞,炮台敌楼,历历可数。俄见一人青衣出城南行,后一人肩挑雨具从之,向西望,若凝眸。吾辈诸同人方惊疑,云去时未见此城,且迁海以后,宁复存此岛乎?询之土人从行者,乃曰:‘此海市也,是为沧洲岛。’一食顷,而埤堄渐低,青山露髻文,移时城山尽出,恍如梦寐矣。”[2]4张绂《焕山山市记》亦有记载:“向者壬子初夏,偕同人游崂山,遇雨,假宿青石涧。凌晨晴霁,过翻袁岭,矫首南望,倏见城郭楼台,旌旗人马,变幻顷刻,咸叹以为异观焉。问之土人,曰:此沧州岛现海市耳。”[3]登高回望,海面上化现城池一座,城郭楼台清晰可辨,不时化作旗马人物,惊愕生疑间,询问从行土人(本地向导),知所遇为海市。 崂东海面常有海市显现,明清士人游记中多有记载,明代高出,清代徐绩、朱孝纯、尹琳基等人皆有诗文记载游崂时的海市之观[23]。古人不明海市产生的自然之理,归于神秘,认为是海中蜃龙吐气所化,或海上仙岛显现,因而土人言其为沧州岛所现。沧州岛,明陈沂《鳌山记》有记崂山周边海岛其名在内[13]217,位于崂山头东南70里海面,又称乍连岛、搭连岛,传言其地昔为州府,后沉没海中,民间有“沉了沧州,立了洪州,沉了洪州,立了胶州”之说[16]144,所以土人作如是之言,海市被看做昔日陷没城池幻化。
瞬息间城郭丘垄之变立现目前,神秘奇幻,使人目迷神惑。蒲松龄因之赋诗《崂山观海市作歌》:“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直将长袖扪三台,马策欲挝天门开。方爱澄波净秋练,乍睹孤城悬天半。埤堄横亘最分明,缥瓦鱼鳞参差见。万家树色隐精庐,丛枝黑点巢老乌。高门洞辟斜阳照,晴光历历非模糊。襁属一道往来者,出或乘车入或马。扉阖忽留一线天,千人骚动谯楼下。转眼城郭化山丘,猎马百骑皆兜牟。小坠腾骧逐两鹿,如闻鸣镝声飂飕。 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人生眼底尽空花,见少怪多勿须尔。君不见:当年七贵赫如云,炙手热焰何腾熏。”[1]1626宗教式的人生空幻之感,不免生于年过而立而功名未就的士子心头。后蒲松龄又有《罗刹海市》等故事营构,或许此次海市之遇给了他更多的想象吧!
唐梦赉除了著文记述所遇而外,亦作有数首诗词以咏所见,其《崂山看海市补赋》曰:“望日天涯碧玉隈,返辕岭下化城开。五云缥缈芙蓉岛,百雉崔嵬烟火台。人物安期应共往,市廛徐福旧同来。丽谯乍卷青峦出,指点诸峰首重回。”[1]3376(同治版《即墨县志》录该诗,题为《崂山看海市》,唐梦赉籍贯错署“胶州”[18]489)海市令其生就飘然出世之思。又有《贺新郎·忆二崂山观日出,时海市见沧洲岛》、《双调新水令·游崂山看日出,回番辕岭,海市现沧洲岛》等词曲咏述此事[25],可见会遇海市让他难以忘怀。如许诗词曲文或为过后静定下来的补作,但依然可见目遇海市梦幻般的瑰奇,给他们带来了不可抑遏的心灵飞逸。
崂东海中岛屿多有,沧州岛外,尚有田横岛、小管岛、大管岛、车门岛(又称古迹岛、谷积岛,今称长门岛,即《海公子》篇所记之岛)等。翻燕岭上东望,近岸数座小岛,为兔子岛、狮子岛、女儿岛、大管岛等。
蒲等行踪再过翻燕岭后失记。翻燕岭至修真庵一路景观,那罗延窟、华严庵、白云洞、太平宫等,前行归途两过其侧,或前或后其能否一入观览呢?再归修真庵后,蒲公等人崂山东南之游告终。
而修真庵之北之西的崂山外围景胜,他们来去经行其地,能否深入游观呢?北去20余里有鹤山之胜,山虽不高而备具山峦海色之奇,有升仙台、仙鹤洞、七蹬台、遇真庵诸景。万历四十二年国子监祭酒即墨人周如砥撰《鹤山正殿碑记》赞言:“东跨大海,万里波涛,海天一色,直与扶桑相接,日升海转,波心蜃楼海市,天下奇观,殆无逾此。”[15]225
此番崂山之行高珩作有《游崂山》诗三首,一云:“虹霞不尽恋山椒,坐听波声识晚潮。沙屿高低分断鹭,烟村寂寥数归樵。临溪人劝风前酒,隔岸谁吹月下箫。机息萧然皆自得,漆园何处说逍遥。”二云:“风吹雨过谈晴晖,荦确漫漫石径微。山路渐高人藉杖,海风忽到客添衣。通潮溪水来无爽,守洞山云静不飞。惆怅鹤山高士去,万松影里闭岩飞。”三云:“何年兰若此修真,仿佛空山姑射身。湘瑟鼓来疑帝子,奏箫吹后忆仙人。石惟垒在犹如黛,杏已花残不复春。过客漫劳频吊古,纵余珠翠已成尘。”[26]112其一吟咏宿住海岸渔村事,或许即青石涧之驻;其二描摹杏花凋零初夏时分借住修真庵景情。其三则是纪游鹤山,“惆怅鹤山高士去”句,表明蒲、高一行人登上了鹤山,观赏了徐复阳“升仙台”等景观。徐复阳,元人,传言居鹤山修道飞升,黄宗昌《崂山志》记:“徐复阳,号太和子,尝师李灵仙,得秘传。元元统间,隐居鹤山,锻炼功成,阳神静出。顺帝召见,赐锦襕之衣。所著有《近仙客词》,遂于仙去。”[13]137周如砥《鹤山正殿碑记》言,“沐浴盆”、“升仙台”皆为徐复阳遗迹(遗迹犹在)。以是蒲松龄等人游览鹤山无疑,但其行在游崂东南的前后则难以确定。
修真庵北去西折,经劈石口,可至华楼山,上有华楼宫、玉皇洞、梳洗楼、凌烟崮、南天门等景胜,文人题刻甚多;北去鹤山半途西出峡口,三标山、不其山在途,山峰竞秀,胜迹多有,郑玄结庐授徒遗址(康城书院)、三丰邋遢石、百福庵等在此。明清时崂山太清、巨峰、九水景区,路途险远,难以深入,此二地与鹤山均距即墨城邑不远,为进出崂山门户,为当时人们山游多至之地。华楼、不其等山,蒲松龄等人进出经行时,能否举趾入游呢?
三、二次游崂传言
蒲松龄的崂山之旅,能为蒲公及其友人文献证实,为人认可的,只有康熙十一年(1672)初夏的这次出游,行程却仅得大略且细节模糊。而在崂山,还有蒲松龄二次来崂的传言。
据言康熙年间蒲松龄曾两来崂山游览访友,除了搜集写作素材外,还与太清宫、百福庵道人切磋琴法、经曲,交流音乐技艺。道宫中流传的几首琴曲,据传与蒲松龄有关。
崂山文化专家陈振涛先生多年研究崂山道教、道乐,先后撰有《清与民国间崂山道乐考略》[27]276、《崂山道教音乐考察记》[17]等文,阐述了调查研究所得。据云蒲松龄二来崂山时,结识了百福庵70余岁的蒋清山道长,因所谈投机,志趣相契,遂同游了道庵东南处的三标山。登高临远,触景生情,意绪飞扬,二人精通琴技,抚琴以抒怀,共同创编了一首琴曲。蒋又名云石,蒲名松龄,各从名中取字,名琴曲为《云石风松》,以为纪念。民国时,庵中道士尚能演奏此曲。
百福庵,位于不其山(铁骑山)西南山麓,山北为进出崂山的一条重要通道。万历版《即墨志》记,庵始建于宋宣和年间[23]112,康熙年间蒋清山任道庵住持。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蒋清山,字云石,江南人,自幼出家,住劳山百福庵,号烟霞散人。好读书,工书能文,修真养性,行谊高洁。胡峄阳引以为友,及老无病,沐浴更衣而化。”[18]541蓝水《崂山志》又记,有说法言蒋清山是“河南祥符人,进士,官知县。”[16]68清初来崂山为道,改白佛庵为百福庵。据言蒋清山酷爱读书,庵中收藏了大量经籍图书,蒋又名迪南,百福庵因被时人称作“迪南书院”,成为士人会聚之地。蒋富于道养学问,为一方雅望,地方名士胡峄阳、隐士孙笃先等与之交好,84岁时寿终[14]319。传言蒋清山精通音乐,明亡后,崇祯帝妃子养艳姬、蔺婉玉随太监逃至崂山出家,被蒋迎于百福庵中,致力于道乐创编,百福庵因此成为崂山道乐中心[28]386。 蒲松龄精通音乐,一生搜集、整理、创编了诸多民间俚曲与地方小戏,倘能与蒋清山等通于琴乐道人相遇,应该有共同话语与技艺切磋的可能。有资料称,蒋清(青)山生于明熹宗天启年间[29],以此推算,天启年为1621—1627年间,蒲蒋相遇时,蒋70余岁,时间当在1691~1697年(康熙30—36年)前后,蒲松龄(1640—1715)年龄在51~56岁左右。但不知蒋生年之来所凭何据,地方文献所查无记。据康熙五十六年(1717)黄鸿中撰 《重修百福庵记》记载,康熙五十六年(1717)百福庵重修,蒋清山为之忙碌,又言30年前蒋已得人推赞[15]304。那么卒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蒲松龄,至少生前30多年间,倘游百福庵则极有可能与蒋谋面。
据言崂山道乐经曲中有明显的俚曲与弦子戏痕迹,或与蒲松龄有关。陈振涛又言,清末白云洞道长李是庆精于琴法,传言他把蒲松龄游白云洞诗作《白云洞自咏》,以夜坛功课经《救苦诰》曲调谱曲,因词曲典雅、旋律优美,其成为道宫中流传的经典道乐[17]。
蒲松龄二次游山及其对崂山道乐发展的贡献,只是宫观道众或山民的口耳之传,证之蒲公或其友人文字无求,地方文献更乏支持之据,虽然传说言之凿凿,相信非为捕风捉影攀附之事,其说或递传有序,其或实有,然可信度不够饱满,需进一步考证核实。
四、山中留痕与怀想
数百年前的一次山游,年岁既远,又且物是人非,今天寻觅旧迹,殊为不易。行走崂山中,只能依于寥寥文字之记,沿其经行路线,以触目景致去揣想彼时一位寒微士子的观感情状。
文学中蒲公游山留迹甚多,山峦里蒲公影踪余痕无几。今崂山太清宫三官殿前一株古本耐冬枝柯舒展,传言寿近千年,旁有山石锲以朱字“绛雪”,被认为是《香玉》篇中耐冬花神“绛雪”原身。其实蒲公《香玉》篇已明言,香玉原身与黄生所化牡丹、绛雪原身耐冬最终同陨,显见此为因文而生事的附会。最早“绛雪”被认作三清殿前一株耐冬,《太清宫志》记:“本宫古耐冬有二株,其一在三清院,年最久,传云两千年来枯而复荣者数次。载诸《聊斋志异》,名绛雪,曰花之神。”[19]民国时曾随国运之变几度荣枯,数年前这株耐冬几经抢救,不治枯亡。为给蒲公营造的发生于太清宫中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留记,“绛雪”刻石被移至现三官殿前这株传言为张三丰亲植的耐冬树前。
太清宫“关岳祠”旁有一座木制飞檐小亭,传为蒲松龄“写书亭”,一度坍塌,今又修复,据云蒲公在此著下了《崂山道士》、《香玉》、《崂山观海市歌》等不朽诗文。西有粉墙一堵,称“穿墙壁”,即蒲公笔下道士穿越之墙。传言当年月夜下,蒲松龄独坐亭中品茶凝思,忽见对面墙上人影闪过即逝,似穿墙而去,后原委弄清,乃是道人经行院门时月光投射身影墙上所成幻象,受此启发,蒲松龄构思了《崂山道士》[30]359。宫中南配房中西耳房传为蒲公寓所。
揣想彼时蒲公功业未就、声名未显,一介布衣的寓居行止,谁会留意呢?这一切或许都是在乾隆年《聊斋志异》行世后,人们据文索事的攀附而已。正如崂山中流传的十数则蒲松龄游崂故事,蒲公总是才学、智慧、正义的化身,不过是道众山民出于对这位民间文学家与其作品的怀想、喜爱之情,借之表达对他以生花妙笔传扬崂山山水神奇的感念、感激罢了。太清宫三官殿前蒲松龄塑像下,游人纷至顶礼,蒲公之像,栩然生神,恍如有灵,或许在人们心目中,蒲公精神始终驻留在这青山碧海间吧!
崂山之行,美景之感、神异之撼,涤荡心胸,使蒲松龄所获甚多,搜异写奇,著文结篇,传诸后世,影响深远。而崂山之得尤多,道人仙术之神奇,品物变化之灵异,随蒲公文章浪传环宇,崂山因之声名显扬、异彩倍增。人们魅惑于崂山,多自蒲公聊斋故事始,游者四至,徜徉林泉山石间,游走宫观殿宇中,求索于蒲公之记。山水生秀,木石有灵,蒲松龄于崂山功莫大矣!
[参考文献]
[1]蒲松龄全集[M].盛伟,编校.北京:学林出版社,1998.
[2]唐梦赉.志壑堂杂记:卷8[M]//昭代丛书:丁集补.世楷堂藏板.
[3]张绂.焕山山市记[DB/OL][2013-02-04].奂山书院网站,http://hsa.zbnc.edu.cn.
[4]般阳小子.刑部侍郎高珩[DB/OL].[2013-02-21].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793e1d0100gw8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