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是每位教师每天都要进行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应当重视备课,了解并掌握备课的基本要领,切实提高备课的能力,从而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教师的备课书写了,上级检查结果也很好,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很多老师都照搬了别人的教案,而自己的思考却很少。此刻,教师的作用只是将别人的教学思路抄袭在自己的教案上,于是在课堂上生硬的模仿别人上课。而缺乏对自己学生的针对性,缺乏对教学环境的认识,老师使用的是始终不变的教学设计。长此以往,每天都在模仿别人,而自己的思考越来越少,思想也就慢慢地僵化了,把教学当成了一种重复的机械劳动。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没有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反而失去了自我。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认为,语文备课应认真做好以下几点:
一、以教师为主导,课前认真分析教材
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的,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的重要媒介,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教材无非是例子。”既然是例子,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让它成为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培养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语文学习方法的典范。但既然只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在备课中我们教师就要跳出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拓展。教师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只有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再创造,才能激活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对于教材首先要精通,理解教材的详细的内容,因为教材是备课的基本依据,要求学生学习的基本知识都以非常准确,简练的文字叙述表达在课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又以十分典型扼要的编排在教科书中。
因此:①要通读教科书,不仅要通读本册,而且通读与本册前后联系的各册,因为各册教科书是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②弄清教材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是教材的核心;③要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④研究教材的预习、思考和练习,掌握这些一般需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路及概念,字、词、句、段都要清楚明白,篇章结构,内容主题明白无误,脉络清晰。“透”,就是说对教材不仅要懂、熟悉,而且要融化贯通,一目了然,能够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要与教材思路科学性的溶化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最高境界。
二、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备课
教师在钻研教材写教案之前,应关注学生,关注他们差异。这是备课中重要内容,但也是容易忽略的。一些老师找到了优秀教案的“设计”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却不怎么精彩。就是同样的一位老师,使用同样的教学,面对不同班级,教学效果却不完全一样。
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二者相辅相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就必须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使备课有的放矢,教学不是演戏,“教”不是教师的自我表演,教过就了事,而是让学生接受,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方面起作用。既然如此,教师备课,教课就不能单从教材出发,停留于对教材的钻研上,还需要揣摩研究学生想学什么,能学什么,怎样才能学有兴趣,学有收获,衡量教学质量,主要是看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备课要针对学生来准备。了解学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和智力发展水平;2、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对症下药;3、了解学生的学习语文课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4、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教育做到“晓之以理”,以利调动多方的积极性。总之,在教学中无论设计何种教学方法,都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习惯。意识品质,情感需要等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教案无论写的多么好,如果不考虑学生这个对象,都不过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课堂教学就难以取得既定效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生动和谐和双边活动,才是教学的最理想境界。
三、以教案设计为中心,教学形式多样化
我认为,教师备课时静下心来写教案,有利于把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当然,教师能把想到的问题写在书本上,重点处圈圈点点,实现教案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备课方式。上课或搞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应该对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即备课要扎实。虽然每一篇课文因教材、教师的不同而不同,也不一定全都给学生讲或全都要求学生掌握,但教师必须对那些不讲的东西要熟悉,做到科学的预见性,不能等到学生提问时,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1、应设计讲析部分,讲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课文所做出的示范,使该文章中凝聚重难点或知识点较多的一个段落。在本段中应主要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等。此外,最好能设计有关提高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的类比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应设计综合讨论部分。新课程教学推崇自主性的参与式教学,而这种参与式的学习主要包括思考与实践(动脑于动脑)。在这个小环节里,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导读、合作探究、文段阅读(训练)等三个更小环节。其中问题导读的设计是将学生引入文章,让其掌握和了解文章内容。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互助合作能力。文段训练实际上是课内阅讀训练,在这个环节里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3、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本着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与训练的目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根据贴近教材实际、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则,设计适量的、科学的、有效的作业,以便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估。 4、应注意板书的作用。板书是教学中的小结和脉络,学生通过它,可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为此,板书的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并且要有趣味性和概括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顺利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结构和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现实中,我们能说很多大道理,可唯独少了对常识的敬畏。备课变成写教案实在是认识上的偏差,没有深入解读文本,以文定教,那所有的备课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课堂是教师“内力”的“试金石”,作为教师,只有重视备课,从点滴做起,这样的备课才是真备课,这样的备课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你的教学水平,才会让你的教学之树常青。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官庄小学 333000)
一、以教师为主导,课前认真分析教材
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的,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的重要媒介,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教材无非是例子。”既然是例子,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让它成为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培养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语文学习方法的典范。但既然只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在备课中我们教师就要跳出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拓展。教师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只有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再创造,才能激活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对于教材首先要精通,理解教材的详细的内容,因为教材是备课的基本依据,要求学生学习的基本知识都以非常准确,简练的文字叙述表达在课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又以十分典型扼要的编排在教科书中。
因此:①要通读教科书,不仅要通读本册,而且通读与本册前后联系的各册,因为各册教科书是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②弄清教材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是教材的核心;③要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④研究教材的预习、思考和练习,掌握这些一般需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路及概念,字、词、句、段都要清楚明白,篇章结构,内容主题明白无误,脉络清晰。“透”,就是说对教材不仅要懂、熟悉,而且要融化贯通,一目了然,能够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要与教材思路科学性的溶化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最高境界。
二、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备课
教师在钻研教材写教案之前,应关注学生,关注他们差异。这是备课中重要内容,但也是容易忽略的。一些老师找到了优秀教案的“设计”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却不怎么精彩。就是同样的一位老师,使用同样的教学,面对不同班级,教学效果却不完全一样。
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二者相辅相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就必须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使备课有的放矢,教学不是演戏,“教”不是教师的自我表演,教过就了事,而是让学生接受,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方面起作用。既然如此,教师备课,教课就不能单从教材出发,停留于对教材的钻研上,还需要揣摩研究学生想学什么,能学什么,怎样才能学有兴趣,学有收获,衡量教学质量,主要是看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备课要针对学生来准备。了解学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和智力发展水平;2、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对症下药;3、了解学生的学习语文课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4、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教育做到“晓之以理”,以利调动多方的积极性。总之,在教学中无论设计何种教学方法,都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习惯。意识品质,情感需要等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教案无论写的多么好,如果不考虑学生这个对象,都不过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课堂教学就难以取得既定效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生动和谐和双边活动,才是教学的最理想境界。
三、以教案设计为中心,教学形式多样化
我认为,教师备课时静下心来写教案,有利于把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当然,教师能把想到的问题写在书本上,重点处圈圈点点,实现教案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备课方式。上课或搞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应该对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即备课要扎实。虽然每一篇课文因教材、教师的不同而不同,也不一定全都给学生讲或全都要求学生掌握,但教师必须对那些不讲的东西要熟悉,做到科学的预见性,不能等到学生提问时,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1、应设计讲析部分,讲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课文所做出的示范,使该文章中凝聚重难点或知识点较多的一个段落。在本段中应主要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等。此外,最好能设计有关提高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的类比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应设计综合讨论部分。新课程教学推崇自主性的参与式教学,而这种参与式的学习主要包括思考与实践(动脑于动脑)。在这个小环节里,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导读、合作探究、文段阅读(训练)等三个更小环节。其中问题导读的设计是将学生引入文章,让其掌握和了解文章内容。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互助合作能力。文段训练实际上是课内阅讀训练,在这个环节里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3、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本着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与训练的目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根据贴近教材实际、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则,设计适量的、科学的、有效的作业,以便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估。 4、应注意板书的作用。板书是教学中的小结和脉络,学生通过它,可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为此,板书的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并且要有趣味性和概括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顺利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结构和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现实中,我们能说很多大道理,可唯独少了对常识的敬畏。备课变成写教案实在是认识上的偏差,没有深入解读文本,以文定教,那所有的备课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课堂是教师“内力”的“试金石”,作为教师,只有重视备课,从点滴做起,这样的备课才是真备课,这样的备课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你的教学水平,才会让你的教学之树常青。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官庄小学 3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