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01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目的。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
一、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
教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教师要淡化授予者、管理者、权威者的角色,强化服务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当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值得肯定的地方一定要表扬,若有不对切记不要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阐述自己思考的理由,这样容易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和取得成果的喜悦。
二、思想品德课教师课要充分备课、充分预测
知识准备要充足。并且要富有个人魅力和感染力,有较强的责任心。切记对快乐教学的适度把握,不能纯粹为了搞好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而放任学生要注意在快乐的气氛中及时引导学生;注意快乐素材的适用性。老师要注意对快乐素材的适用性把握,不能全凭心血来潮,不管对本课有关还是无关,想到什么有趣都讲。结果学生是乐了个前府后仰,但却感觉与本课知识无任何关系,有点不知所谓;注意快乐后的引导,防止学生乐不思学。有时候,举了一个有趣的案例,但如果老师没有加以恰当引导和延伸,结果会使学生乐不思学,没能及时把快乐转化为学习的动机。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
人的发展是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中的理性知识即课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的自我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去深刻认识,去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来看,感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再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形成理性知识,从而不断促进课程目标生成和发展。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然而由于受社会竞争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家长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只强调学习成绩,考高分和进重点中学是一些家长、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标。由于缺少对生活的学习和实践,一些学生虽有满腹的书本知识,但个人生活不能自理,面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束手无策的状况并不少见。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纷繁复杂的,风霜雨雪都是锻炼,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书本中、在课堂学习中所能完全体验到的,正如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应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的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四、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
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教师要特别注意收集一些和教材有关的近期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如: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生命健康权”时,我准备矿难、食品安全等事件,从中选取一些材料,作为导学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看,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生命、健康”的讨论上来,那种讨论的激烈程度真是无法形容,最后我根据教材需要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信息容量,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了学生分析教材的能力。所以教学过程中我尽最大量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
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也就实现了我们《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笔者经常在自己的课堂上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编著一些课堂情景剧、生活小话剧等。这些活动极大的激发的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课堂氛围活跃、轻松而又寓意深远。笔者的课堂多次被领导列为示范课、展示课,深得同行的好评。学生编排的情景剧也多次被搬上学校“艺术节“的舞台。如在《直面挫折》的教学时,有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编排了一个情景剧:小民的生活最近遇到了很多麻烦:学习退步,心情不好,家里爸妈经常吵架。面对这种情况小民非常难受也非常灰心,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剧中小民的种种遭遇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生活中类似的小挫折很多,我们到底该怎么面对呢?随着情景剧的深入,小民心态的调整,同学老师的积极帮助、父母的及时关注,终于让小民重新找回了往日的乐观、阳光。这个剧本后来被搬上学校大舞台,获得了同期节目的最高分。笔者努力践行“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总之,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乐中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目的。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
一、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
教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教师要淡化授予者、管理者、权威者的角色,强化服务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当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值得肯定的地方一定要表扬,若有不对切记不要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阐述自己思考的理由,这样容易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和取得成果的喜悦。
二、思想品德课教师课要充分备课、充分预测
知识准备要充足。并且要富有个人魅力和感染力,有较强的责任心。切记对快乐教学的适度把握,不能纯粹为了搞好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而放任学生要注意在快乐的气氛中及时引导学生;注意快乐素材的适用性。老师要注意对快乐素材的适用性把握,不能全凭心血来潮,不管对本课有关还是无关,想到什么有趣都讲。结果学生是乐了个前府后仰,但却感觉与本课知识无任何关系,有点不知所谓;注意快乐后的引导,防止学生乐不思学。有时候,举了一个有趣的案例,但如果老师没有加以恰当引导和延伸,结果会使学生乐不思学,没能及时把快乐转化为学习的动机。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
人的发展是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中的理性知识即课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的自我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去深刻认识,去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来看,感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再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形成理性知识,从而不断促进课程目标生成和发展。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然而由于受社会竞争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家长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只强调学习成绩,考高分和进重点中学是一些家长、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标。由于缺少对生活的学习和实践,一些学生虽有满腹的书本知识,但个人生活不能自理,面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束手无策的状况并不少见。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纷繁复杂的,风霜雨雪都是锻炼,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书本中、在课堂学习中所能完全体验到的,正如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应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的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四、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
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教师要特别注意收集一些和教材有关的近期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如: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生命健康权”时,我准备矿难、食品安全等事件,从中选取一些材料,作为导学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看,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生命、健康”的讨论上来,那种讨论的激烈程度真是无法形容,最后我根据教材需要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信息容量,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了学生分析教材的能力。所以教学过程中我尽最大量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
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也就实现了我们《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笔者经常在自己的课堂上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编著一些课堂情景剧、生活小话剧等。这些活动极大的激发的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课堂氛围活跃、轻松而又寓意深远。笔者的课堂多次被领导列为示范课、展示课,深得同行的好评。学生编排的情景剧也多次被搬上学校“艺术节“的舞台。如在《直面挫折》的教学时,有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编排了一个情景剧:小民的生活最近遇到了很多麻烦:学习退步,心情不好,家里爸妈经常吵架。面对这种情况小民非常难受也非常灰心,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剧中小民的种种遭遇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生活中类似的小挫折很多,我们到底该怎么面对呢?随着情景剧的深入,小民心态的调整,同学老师的积极帮助、父母的及时关注,终于让小民重新找回了往日的乐观、阳光。这个剧本后来被搬上学校大舞台,获得了同期节目的最高分。笔者努力践行“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总之,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乐中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