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教学论也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那么怎样让学生参与呢?我想大家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去做工作。
首先,我们要积极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像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虽然比较复杂,但是你一旦给学生机会就会发现学生们的潜能非常大。老师们可以看一下我给老师们的片段,特别是学生汇报部分,你看我让学生画图表示:第二天比第一天增加五分之一。你看看学生画出的图,非常丰富,而且很有学生的个性特点,但是都表达了同样的一个数量关系。有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尝试。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其学习体验数学。也就是大家平常都知道的:“怎样让学生去做数学?”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经历学习过程,要靠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讲方程还是其他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比如:刚才老师们提到的方程,实际上现在我们很多的老师对方程的研究还不是很到位,讲字母表示数的老师很多,但是讲方程的认识的老师,特别是讲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老师也不多,所以老师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关于列方程解应用题,我还没有听过一节特别好的课。怎样让学生去建立一种等量关系,借助生活经验找这种等量关系,都值得老师们去做。
另外,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要张扬学生的个性。这很重要。学生在课堂上他想研究什么问题或想用什么方式去研究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想去尝试,有时候我们老师可能不太清楚,但我们一定要给他机会。儿童学习的速度有快有慢,老师要允许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时间上允许有差异,就是我们说的时间差;另外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他的解题路径、解题思路都不一样,这就可能要求我们老师有一个路径差,允许学生用他自己的方法去解答问题。比如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学生会有很多方法,有时就是整数方法,先转化成一份,然后再想几份,也有的同学会想到用分数的意义去解释,这都可以。
还有一点,要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这也很重要。有的时候,我们不希望一上课(第一课时)每个孩子都会,这其实并不是很好。有的时候他出现错误,或用的方法很繁,但他经过一两天或一段学习之后,然后再回过头来,再看看原来的方法,他自己就会发现,原来他用的方法很笨拙。那么到后来,他甚至会发现很多方法。比如:孩子总是分不清1 几分之几,到底是加还是减,到底是乘还是除,你让他出现几个错误,然后他就会慢慢的悟出来:原来单位“1”如果是已知的,就可以用乘法;单位“1”未知的,用除法,他慢慢的可以悟出来。有的知识老师不要着急告诉学生,可以让他自己先悟一悟,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错误的过程。这相当于他有了免疫力了,将来他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出现其他的错误。所以有的时候,不要怕学生出错,特别是刚开始出了错,对学生来讲也是很好的一个学习过程,让他不断地反思为什么错?错的原因在哪儿?
最后,建议老师要读懂学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做:读懂学生的特点;读懂学生的基础;读懂学生的需要;读懂学生的思路;读懂学生的错误;读懂学生的情感。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对于我们一个老师来讲,实际上要讲真正的读懂学生,需要更多的,要靠我们大家的努力来实现。如果老师真的从这六个方面去研究学生,可能教学更加有针对性,这样教的时候就知道怎样去设计这节课。
老师们要记住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说过的话:我们不应该用我们的方式让孩子们接近数学,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数学。就是我们不要凭着老师的经验去教学,有时恰恰你要去了解用学生喜欢的方式,用学生能够习惯的方式去教数学,那么这样,学生学起来,接受起来才会较好。
(作者简介:钱守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编写组成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被老师们亲切地称为“有水平,有才华,没架子的特级教师”。
首先,我们要积极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像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虽然比较复杂,但是你一旦给学生机会就会发现学生们的潜能非常大。老师们可以看一下我给老师们的片段,特别是学生汇报部分,你看我让学生画图表示:第二天比第一天增加五分之一。你看看学生画出的图,非常丰富,而且很有学生的个性特点,但是都表达了同样的一个数量关系。有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尝试。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其学习体验数学。也就是大家平常都知道的:“怎样让学生去做数学?”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经历学习过程,要靠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讲方程还是其他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比如:刚才老师们提到的方程,实际上现在我们很多的老师对方程的研究还不是很到位,讲字母表示数的老师很多,但是讲方程的认识的老师,特别是讲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老师也不多,所以老师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关于列方程解应用题,我还没有听过一节特别好的课。怎样让学生去建立一种等量关系,借助生活经验找这种等量关系,都值得老师们去做。
另外,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要张扬学生的个性。这很重要。学生在课堂上他想研究什么问题或想用什么方式去研究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想去尝试,有时候我们老师可能不太清楚,但我们一定要给他机会。儿童学习的速度有快有慢,老师要允许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时间上允许有差异,就是我们说的时间差;另外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他的解题路径、解题思路都不一样,这就可能要求我们老师有一个路径差,允许学生用他自己的方法去解答问题。比如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学生会有很多方法,有时就是整数方法,先转化成一份,然后再想几份,也有的同学会想到用分数的意义去解释,这都可以。
还有一点,要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这也很重要。有的时候,我们不希望一上课(第一课时)每个孩子都会,这其实并不是很好。有的时候他出现错误,或用的方法很繁,但他经过一两天或一段学习之后,然后再回过头来,再看看原来的方法,他自己就会发现,原来他用的方法很笨拙。那么到后来,他甚至会发现很多方法。比如:孩子总是分不清1 几分之几,到底是加还是减,到底是乘还是除,你让他出现几个错误,然后他就会慢慢的悟出来:原来单位“1”如果是已知的,就可以用乘法;单位“1”未知的,用除法,他慢慢的可以悟出来。有的知识老师不要着急告诉学生,可以让他自己先悟一悟,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错误的过程。这相当于他有了免疫力了,将来他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出现其他的错误。所以有的时候,不要怕学生出错,特别是刚开始出了错,对学生来讲也是很好的一个学习过程,让他不断地反思为什么错?错的原因在哪儿?
最后,建议老师要读懂学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做:读懂学生的特点;读懂学生的基础;读懂学生的需要;读懂学生的思路;读懂学生的错误;读懂学生的情感。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对于我们一个老师来讲,实际上要讲真正的读懂学生,需要更多的,要靠我们大家的努力来实现。如果老师真的从这六个方面去研究学生,可能教学更加有针对性,这样教的时候就知道怎样去设计这节课。
老师们要记住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说过的话:我们不应该用我们的方式让孩子们接近数学,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数学。就是我们不要凭着老师的经验去教学,有时恰恰你要去了解用学生喜欢的方式,用学生能够习惯的方式去教数学,那么这样,学生学起来,接受起来才会较好。
(作者简介:钱守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编写组成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被老师们亲切地称为“有水平,有才华,没架子的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