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比较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r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对比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阿莫西林三联疗法,观察组应用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Hp根除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0.0%、83.3%,明显低于观察组93.3%、95.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观察组为11.6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安全性一致,但是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效果明显优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消化性溃疡
  在消化内科中消化性溃疡属于发生率较高的疾病,其致病机理为胃酸或者蛋白酶反应于胃壁或者十二指肠壁后产生炎性物质进而诱发溃疡。患者需长时间接受治疗,且该病临床特点为周期节律,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严重者还会危及生命安全,若治疗不及时或者失当会导致胃穿孔,甚至向癌症转变。幽门螺杆菌为消化性溃疡主要致病菌,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机制为幽门螺杆菌进行抑制,进而愈合创面且减少复发现象。临床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主要包括阿莫西林与左氧氟沙星等,且单一用药效果较差,多应用三联疗法。本文为比较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选取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划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阿莫西林三联疗法,观察组应用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其中男69,女51例;年龄21-74岁,平均49.1岁;42例胃溃疡,78例十二指肠溃疡。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一般方法
  观察组应用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奥美拉唑以及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100mg/次, 3次/天;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次, 2次/天;呋喃唑酮100mg/次,3次/天,疗程为7天。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三联疗法,1000mg/次,3次/天;奥美拉唑与呋喃唑酮剂量及疗程同观察组。
  1.3疗效判定标准[1]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溃疡面大幅度缩小且生成瘢痕,停药1月后未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溃疡面缩小,缩小幅度未超过5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0.0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为卡方检验,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Hp根除率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说明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相较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更优,且更有效清除Hp。详见表1.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中9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2例恶心呕吐,1例便秘,3例头晕,3例腹泻,发生率为15.0%;观察组7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例为恶心呕吐,2例为便秘,2例为头晕,2例为腹泻,发生率为11.6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安全性一致。
  3讨论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由多因素诱发,且感染、胃酸以及胃蛋白酶在不同机制作用下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被侵犯后导致消化性溃疡。机体外部幽门螺杆菌较敏感于抗菌药物,但其内部若使用单一药物通常疗效较差,因此多为联合用药法。当前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多使用质子泵抑制与抗生素联合疗法,且多为三联疗法。
  左氧氟沙星为氧氟沙星左旋体,相较于氧氟沙星有2倍以上的体外抗菌活性[2],且为广谱抗菌,协同于抑酸剂可根治Hp感染。机制为抑制细菌DNA旋转酶活性,避免合成细菌DNA,进而有效杀菌。阿莫西林则属于半合成青霉素药物,若酸性环境稳定胃肠道对该药物的吸收率高达90%。口服该药物后会迅速分解内酰胺基,形成肽键后结合于细菌转肽酶抑制其活性,且将菌体在转肽酶作用下向糖肽合成方式阻断[3],导致细菌细胞成为球形体,溶解后菌体细胞壁被严重损伤,减少其水分后胀裂继而死亡。本组质子泵抑制剂主要应用奥美拉唑,可特异性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对ATP酶活性进行抑制,减少胃酸。在壁细胞泌酸环节H+-K+-ATP为最终环节,因此奥美拉唑可强效抑酸,且该作用持久与明显。呋喃唑酮属于硝基呋喃类抗菌药物,广谱抗菌,可干扰细菌氧化还原酶,导致正常代谢被破坏。临床多将呋喃唑酮用于治疗细菌诱发的肠炎或者胃溃疡等胃肠道疾病。
  本组对照组应用阿莫西林三联疗法,观察组应用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结果对照组Hp根除率80.0%低于观察组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低于观察组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观察组1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顾东华研究结果相近[4]。由此可见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效果更好,且两种疗法安全性一致,均为轻微反应,无需予以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
  综上所述,以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安全性一致,但是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效果明显优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彭兴国,许耿瑞,何晴等.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2,18(21):83-84
  [2]孙览.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比较[J].中国农村卫生,2015,09(4):51-52
  [3]孙春才.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3,12(36):131-132
  [4]顾华东.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对比观察[J].延边医学,2014,24(19):137-13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脆性糖尿病临床特点,总结诊治经验,评价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2月~2014年5月,医院共收治脆性糖尿病26例,通过糖尿病门诊诊断流程诊断为糖尿病,对于怀疑为脆性糖尿病者进行随访诊断,积极治疗并发症,以胰岛素控制血糖,据血糖动态监测结果调整剂量、速度,做好饮食干预。结果:出院前,出院前、随访3个月后患者FBG、HbA1c、HOMA-IR、HOMA-β、MAGE、LAGE、MPPG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胆结石老年患者运用腹腔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胆结石老年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腹腔镜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以及住院时间等相关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并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 、D-二聚体水平并探讨其在肺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04例肺癌病人(观察组)和10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癌组(观察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组(对照组) ( P<0.05);非小细胞肺癌Ⅲ、Ⅳ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Ⅰ、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加减温胆汤在治疗脑梗死中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价值,为其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把本院符合纳入标准的5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7例采用西医基础治疗和加减温胆汤口服,每次200ml,每日早晚2次;对照组27例采用西医基础治疗和血塞通滴丸口服,每次10丸,每日3次,疗程均4周,进行比较研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眼面部口腔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口腔眼面部带状疱疹门诊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3例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对照组(63例为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后治愈率63.49%,总有效率为96.83%,对照组组治疗后治愈率46.03%总有效率79.37%%,二者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
期刊
胸膜结核瘤(PTM)是多继发于结核性胸膜炎之后发生在壁层或脏层胸膜的瘤样病灶,亦称胸膜结核球。PTM虽为良性增殖性病灶,但肺部可广泛累及。不经积极治疗,部分病灶会不断增大、数目增多,严重影响疾病预后。近年来,随着辅助检查手段的提高以及国内外学者对该疾病的进一步认识,PTM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但目前PTM发病机制的研究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该述评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摘要:目的:探究负压封闭引流与神经松解相结合对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28例作为研究组,在清除其溃疡创面之后,用医用海绵将创面填充,采取负压封闭引流与神经松解,并观察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视情况给予皮瓣修复或者植皮处理。同时选取同期采用常规清创换药治疗的患者28例作为参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创面的愈合时间、疼痛缓解情况、肢体感觉情况、溃疡复发与截肢率等情况。结果:对所
期刊
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一种特殊类型糖尿病,因其表型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相重叠,故常被误诊。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MODY2,它是由葡萄糖激酶(GCK)基因突变引起的,因此被称为GCK-MODY。GCK-MODY患者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较少见,故普遍认为在非妊娠期不需要治疗。虽然针对GCK-MODY的诊疗策略已逐渐建立,但GCK-MODY患者孕期血糖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