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采用、评价办法等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翔实的分析,从学生需求出发,构建了“基础课+专项选修课+保健课+运动体验课”的四段式特色体育教学模式,以期为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特色模式
[作者简介]袁淑娟(1963-),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欧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北秦皇岛066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教育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0311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33-03
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产物,其特点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全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适应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各地高校纷纷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引进国外教育专家参与教学,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按照国外院校的评价要求考核学生、检查教学。因此,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体育教学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其作用,构建与中外合作办学相适应的特色体育教学模式,是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包括已通过国家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5个和正在复核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体育教师及我院在校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针对本课题所涉及的内容,通过镜像期刊网、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查阅收集与本文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国内、国外体育教学,在研读了教育部发布的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文件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归纳。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内容设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体育需求调查问卷》两份问卷。采用特尔菲法对两份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经专家认定各项指标认定率均达到89%以上,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抽取10名研究对象进行两次测量,时间间隔一周,经计算两次测量的相关系数《教师问卷》R=0.85,P<0.01,《学生问卷》R=0.83,P<0.01,证明问卷指标体系有较高的可靠性。发放教师问卷90份,回收88份,回收率97.78%;有效问卷85份,有效率94.44%。发放学生问卷600份,回收584份,回收率97.33%;有效问卷571份,有效率93.17%。
3.访谈法。通过座谈和电话采访,对3位中外合作办教育专家、7位体育专家和体育教师就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现状和发展问题进行专访。
4.数理统计法。运用Microsoft Excel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与学生体育需求的比较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课设置现状与学生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外合作办学中开设的体育课程有专项选修课、普修课、基础课三种,开课较高的仅有专项选修课、普修课两种;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其中有97.55%的学生希望开设专项选修课,有74.61的学生喜欢保健课,有57.44%的学生要求开设运动体验课,有51.66%的学生认为基础课非常有必要。说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与学生的需求有差距,除开课率最高的专项选修课很受学生的青睐以外,开课率比较高的普修课,开课率极低的基础课却受到学生的冷落。数据分析提示,专项选修课是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的主要课程形式,它不仅深受学生的喜欢,还有助于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要“以人为本”,根据学校场地设施,调整开课类型;依据教学时段、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增加开课类型。
(二)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实践课教学内容现状与学生体育需求的比较分析
通过下表中对中外合作办学体育实践课内容与学生喜爱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从学生较喜欢的前10个项目中可以看出,男、女学生的兴趣排序存在差异,男生喜欢频率高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早期开设的一些运动量大、挑战性强、技艺性较高的运动项目上,如足球、篮球、网球、排球、武术等;女生主要喜欢一些后期开发的运动量较少、艺术性强、没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健美操、街舞、羽毛球、武术等。同时也可以看出男、女学生都比较喜欢娱乐休闲体育项目和国外新引进的项目,如登山、远足、毽球、台球、瑜伽、跆拳道、街舞和攀岩等。分析结果提示,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内容除安排我国普通高校比较传统的体育项目和新开发的运动项目外,还应在体育课程中合理选择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娱乐休闲体育项目和国外时尚体育项目,充实选修课教学内容。
(三)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教学形式现状与学生体育需求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教学组织形式调查显示,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按自然班、按兴趣分班、按体能分班。学生喜欢的教学组织形式依次为:按兴趣分班(73.69%)、按体能分班(63.61%)、按健康分班(55.18)。说明学生除了对按兴趣分班进行教学的形式非常喜欢之外,对按体能分班、按健康状况分班的教学形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男、女学生基本相同。结果提示,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按兴趣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与学生的需求非常吻合,今后应继续采用。
(四)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评价现状与学生需求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学校体育评价内容与学生需求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评价内容所有的学校把技术评定作为主要内容,有88.89%学校在评定中把学生素质达标成绩作为内容,有77.78%的学校把学生的出勤表现列入评价内容,有55.56%的学校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这些评价内容均受到学生不同程度的认可,不过学生点击频率与现状运用率不同,学生点击频率依次为学习过程评价(85.64%)、体育基础(69.35%)、身心健康水平(66.20%)、运动技能(54.47%)、理论知识(46.06%)和身体素质(35.20%);在调查中获知,学生希望增加 学习过程、进步幅度等考试内容。
从考试方法统计显示,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考试方法以“教考合一”为主,占100%,运用“教考分离”和“教考分合”的学校较少,分别是27.78%和11.11%。学生的调查结果基本上与目前学校采用的方法相吻合,点击频率排序也相同。说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考试方法比较符合学生的心愿。但也有学生反映在考试中老师有送“人情分”的现象,同时有77.93%的学生希望体育课不考试,但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是不现实的。
(五)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思路
根据上述调查分析,认为中外合作办学体育课程模式构建要从学生需求出发,立足本国,面向国际,在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总的框架下进行构建。
1.“四段式”课程模式。中外合作办学体育课程实施双重目标,即普遍目标和特色目标。普通目标是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特色目标是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而制定的。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特殊性、学生体育基础的差异悬殊、学生毕业去向的多样性(出国、考研、就业),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育不能使用单一的课程模式,应建立多样化的课程模式。为此,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特点,构建了“基础课+专项选修课+保健课+运动体验课”的特色教学模式,并采用双语教学。
“基础课”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体育基础参差不齐,且差距明显而设置的,以发展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兴趣,满足学生需求为主要目的。该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采用按学生体能分层教学。“专项选修课”是以尊重学生的生理、心理、体育兴趣和需求等个性而设置的,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此课安排在第二、三学期,每学期选择一项,采用按学生体育兴趣分专项教学。“保健课”是根据目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而设置的,此课以体育活动改善身体形态,发展身体机能,缓解心理压力,调整心态,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采用处方教学。“运动体验课”主要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出国、考研、就业)而设置的体育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对国外体育文化的了解,强调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掌握,体验我国大众体育运动。课程安排在第五至第八学期,采用俱乐部教学。
2.“四类”教学内容。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要考虑学生的体育个性,还要考虑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实际,既要借鉴国内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又要引进合作院校国家的体育教学内容。根据国外体育教学内容多样化、弹性化和乡土化的发展趋势,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内容应涵盖四方面,即竞技运动项目、体育休闲项目、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和国外时尚体育项目。竞技运动项目安排要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结合学校实际,选择一些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比较实用的项目;体育休闲项目既要选择比较时尚的体育健身项目,还要选择街心体育活动项目,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以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以体现中国特色为核心;国外体育项目的设置应具有全球化体育项目,更要有合作国家或合作学校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
3.“四位一体”评价体系。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教学评价强调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学习过程评价,强调运动技能评价,忽视身心健康评价。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思想向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转移,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进步幅度、身心健康的评价。从学生的视角,以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增进健康为目的,重新建立“四位一体”评价体系,即运动技能(30%)、学习过程评价(20%)、身心健康评价(30%)、进步幅度(20%)。这种评价体系不仅增加了评价内容,还调整所占比例,采用“教考分合”的评价方法。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首先,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课程和组织形式种类较少,普遍运用的更少,与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调查所获学生要求在体育评价中应增加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身体和运动基础等方面内容,适当增加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的评价比例。其次,体育教学内容的开设基本上符合学生的体育需求。但男、女学生的体育爱好存在一定的差距。男生喜欢运动量大、挑战性强、技艺性较高的运动项目;女生喜欢运动量较少、艺术性较强、没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学生还对娱乐休闲体育项目和国外体育项目情有独钟。最后,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教育理念,为实现学校体育向生活体育、娱乐体育、社会体育、国际体育的方向发展,构建了“基础课+专项选修课+保健课+运动体验课”的四段式特色体育教学模式。
(二)建议
首先,中外合作办学应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等硬件建设,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能为学生开设多种体育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需求。其次,加强国际交流,了解国外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动态,引进国外成功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完善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最后,加强体育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外语水平,并结合我国体育教育实际研发具有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育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沈席强,印文郁.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7).
[2]杨志伟.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大学生体育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世界,2008(7).
[3]姜生成.高职体育“岗位主导”教学模式探析[J].体育学刊,2008(7).
[4]王凤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普通高校女生体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
[5]袁淑娟,康雷,刘荣华,等.整合体育考试方法构建“教考分合”新模式[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6]孔军.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的尝试和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6).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特色模式
[作者简介]袁淑娟(1963-),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欧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北秦皇岛066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教育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0311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33-03
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产物,其特点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全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适应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各地高校纷纷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引进国外教育专家参与教学,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按照国外院校的评价要求考核学生、检查教学。因此,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体育教学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其作用,构建与中外合作办学相适应的特色体育教学模式,是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包括已通过国家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5个和正在复核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体育教师及我院在校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针对本课题所涉及的内容,通过镜像期刊网、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查阅收集与本文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国内、国外体育教学,在研读了教育部发布的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文件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归纳。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内容设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体育需求调查问卷》两份问卷。采用特尔菲法对两份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经专家认定各项指标认定率均达到89%以上,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抽取10名研究对象进行两次测量,时间间隔一周,经计算两次测量的相关系数《教师问卷》R=0.85,P<0.01,《学生问卷》R=0.83,P<0.01,证明问卷指标体系有较高的可靠性。发放教师问卷90份,回收88份,回收率97.78%;有效问卷85份,有效率94.44%。发放学生问卷600份,回收584份,回收率97.33%;有效问卷571份,有效率93.17%。
3.访谈法。通过座谈和电话采访,对3位中外合作办教育专家、7位体育专家和体育教师就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现状和发展问题进行专访。
4.数理统计法。运用Microsoft Excel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与学生体育需求的比较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课设置现状与学生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外合作办学中开设的体育课程有专项选修课、普修课、基础课三种,开课较高的仅有专项选修课、普修课两种;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其中有97.55%的学生希望开设专项选修课,有74.61的学生喜欢保健课,有57.44%的学生要求开设运动体验课,有51.66%的学生认为基础课非常有必要。说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与学生的需求有差距,除开课率最高的专项选修课很受学生的青睐以外,开课率比较高的普修课,开课率极低的基础课却受到学生的冷落。数据分析提示,专项选修课是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的主要课程形式,它不仅深受学生的喜欢,还有助于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要“以人为本”,根据学校场地设施,调整开课类型;依据教学时段、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增加开课类型。
(二)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实践课教学内容现状与学生体育需求的比较分析
通过下表中对中外合作办学体育实践课内容与学生喜爱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从学生较喜欢的前10个项目中可以看出,男、女学生的兴趣排序存在差异,男生喜欢频率高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早期开设的一些运动量大、挑战性强、技艺性较高的运动项目上,如足球、篮球、网球、排球、武术等;女生主要喜欢一些后期开发的运动量较少、艺术性强、没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健美操、街舞、羽毛球、武术等。同时也可以看出男、女学生都比较喜欢娱乐休闲体育项目和国外新引进的项目,如登山、远足、毽球、台球、瑜伽、跆拳道、街舞和攀岩等。分析结果提示,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内容除安排我国普通高校比较传统的体育项目和新开发的运动项目外,还应在体育课程中合理选择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娱乐休闲体育项目和国外时尚体育项目,充实选修课教学内容。
(三)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教学形式现状与学生体育需求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教学组织形式调查显示,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按自然班、按兴趣分班、按体能分班。学生喜欢的教学组织形式依次为:按兴趣分班(73.69%)、按体能分班(63.61%)、按健康分班(55.18)。说明学生除了对按兴趣分班进行教学的形式非常喜欢之外,对按体能分班、按健康状况分班的教学形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男、女学生基本相同。结果提示,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按兴趣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与学生的需求非常吻合,今后应继续采用。
(四)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评价现状与学生需求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学校体育评价内容与学生需求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评价内容所有的学校把技术评定作为主要内容,有88.89%学校在评定中把学生素质达标成绩作为内容,有77.78%的学校把学生的出勤表现列入评价内容,有55.56%的学校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这些评价内容均受到学生不同程度的认可,不过学生点击频率与现状运用率不同,学生点击频率依次为学习过程评价(85.64%)、体育基础(69.35%)、身心健康水平(66.20%)、运动技能(54.47%)、理论知识(46.06%)和身体素质(35.20%);在调查中获知,学生希望增加 学习过程、进步幅度等考试内容。
从考试方法统计显示,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考试方法以“教考合一”为主,占100%,运用“教考分离”和“教考分合”的学校较少,分别是27.78%和11.11%。学生的调查结果基本上与目前学校采用的方法相吻合,点击频率排序也相同。说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考试方法比较符合学生的心愿。但也有学生反映在考试中老师有送“人情分”的现象,同时有77.93%的学生希望体育课不考试,但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是不现实的。
(五)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思路
根据上述调查分析,认为中外合作办学体育课程模式构建要从学生需求出发,立足本国,面向国际,在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总的框架下进行构建。
1.“四段式”课程模式。中外合作办学体育课程实施双重目标,即普遍目标和特色目标。普通目标是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特色目标是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而制定的。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特殊性、学生体育基础的差异悬殊、学生毕业去向的多样性(出国、考研、就业),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育不能使用单一的课程模式,应建立多样化的课程模式。为此,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特点,构建了“基础课+专项选修课+保健课+运动体验课”的特色教学模式,并采用双语教学。
“基础课”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体育基础参差不齐,且差距明显而设置的,以发展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兴趣,满足学生需求为主要目的。该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采用按学生体能分层教学。“专项选修课”是以尊重学生的生理、心理、体育兴趣和需求等个性而设置的,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此课安排在第二、三学期,每学期选择一项,采用按学生体育兴趣分专项教学。“保健课”是根据目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而设置的,此课以体育活动改善身体形态,发展身体机能,缓解心理压力,调整心态,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采用处方教学。“运动体验课”主要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出国、考研、就业)而设置的体育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对国外体育文化的了解,强调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掌握,体验我国大众体育运动。课程安排在第五至第八学期,采用俱乐部教学。
2.“四类”教学内容。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要考虑学生的体育个性,还要考虑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实际,既要借鉴国内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又要引进合作院校国家的体育教学内容。根据国外体育教学内容多样化、弹性化和乡土化的发展趋势,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内容应涵盖四方面,即竞技运动项目、体育休闲项目、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和国外时尚体育项目。竞技运动项目安排要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结合学校实际,选择一些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比较实用的项目;体育休闲项目既要选择比较时尚的体育健身项目,还要选择街心体育活动项目,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以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以体现中国特色为核心;国外体育项目的设置应具有全球化体育项目,更要有合作国家或合作学校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
3.“四位一体”评价体系。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教学评价强调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学习过程评价,强调运动技能评价,忽视身心健康评价。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思想向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转移,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进步幅度、身心健康的评价。从学生的视角,以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增进健康为目的,重新建立“四位一体”评价体系,即运动技能(30%)、学习过程评价(20%)、身心健康评价(30%)、进步幅度(20%)。这种评价体系不仅增加了评价内容,还调整所占比例,采用“教考分合”的评价方法。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首先,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课程和组织形式种类较少,普遍运用的更少,与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调查所获学生要求在体育评价中应增加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身体和运动基础等方面内容,适当增加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的评价比例。其次,体育教学内容的开设基本上符合学生的体育需求。但男、女学生的体育爱好存在一定的差距。男生喜欢运动量大、挑战性强、技艺性较高的运动项目;女生喜欢运动量较少、艺术性较强、没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学生还对娱乐休闲体育项目和国外体育项目情有独钟。最后,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教育理念,为实现学校体育向生活体育、娱乐体育、社会体育、国际体育的方向发展,构建了“基础课+专项选修课+保健课+运动体验课”的四段式特色体育教学模式。
(二)建议
首先,中外合作办学应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等硬件建设,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能为学生开设多种体育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需求。其次,加强国际交流,了解国外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动态,引进国外成功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完善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最后,加强体育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外语水平,并结合我国体育教育实际研发具有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育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沈席强,印文郁.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7).
[2]杨志伟.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大学生体育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世界,2008(7).
[3]姜生成.高职体育“岗位主导”教学模式探析[J].体育学刊,2008(7).
[4]王凤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普通高校女生体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
[5]袁淑娟,康雷,刘荣华,等.整合体育考试方法构建“教考分合”新模式[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6]孔军.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的尝试和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