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da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引导我们提出一个一个“为什么”,让我们认识许多未知邻域。那么何谓“问题意识”呢?笼统地指一个人提出怀疑、反思、批评的思维方式。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对实际问题或现有理论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人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类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被称为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思维的驱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形成新的发现──创新。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学习,把问题看做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凸显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实践。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下面,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法。
  一、从文章主旨中提问
  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上,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导向作用。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不可能对文章中每个词语、每项内容都进行同等深度的信息加工,而是选择对文章某些部分做精细加工,对另外一些部分做粗略加工,甚至忽略不做加工。在阅读中,围绕文章主旨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实现阅读目标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如教学《<呐喊>自序》时文章篇幅较长,理解难度较大,再加上学生对学习鲁迅的文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教师很有必要把学生的阅读关注点聚焦到对文章的主旨性段落的品读上。教学中,笔者通过图表迅速整理了鲁迅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的“追梦行动”,随后花大力气和学生一起研讨了文章的7、8、9、10四段,就作者文学救国的梦想破灭之后的心态、情感及反思重点进行了质疑提問。通过对这几个揭示文章主旨段落的交流研讨,学生能有效突破本文难点,从而很好地理解鲁迅一次次痛苦的选择,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取更高的地位和福利,而是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一路的艰辛充分展示了一个伟大灵魂的高尚品格,展现了他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从重点词句、语段的隐含义中提问
  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就会影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因此,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是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是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因此,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遇到和日常生活、日常概念、科学观念等一致的内容时,产生疑问;让学生面临需要解释的事实时,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新设想,并检验设想,进而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在比较、对照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如《荷花淀》中有这样一段情景描写: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呢?”
  “睡了。”
  “小华哩?”
  “和爷爷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这段对话粗看起来不过是一般的家常对话,但细细品味就会产生疑问:妻子为什么总对“他们几个”特别关注?为什么水生的脸有些红涨,说话有些气喘?妻子从丈夫的神情举止中预感到了什么?要准确解读这些词句、语段的隐含义,就必须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细心揣摩、品味、体验。
  三、变换角度提问
  人往往会困于思维定势,习惯沿着常规方向思考问题。在引导学生质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获取独到的见解。如《雷雨》、《项链》的阅读教学,《项链》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被视做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典型,能否摈弃阶级分析的种种偏见,发现人物性格的另一闪光面──恪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教师要在有利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方面,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用原有知识经验激活问题
  在阅读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原有的生活体验质疑课文,会促进更丰富的思考。如阅读《雨霖铃》(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时,可以联想过去读过的一些送别诗句思考:同是送别,各描写的景物是什么?各表现了什么样的胸襟?各体现了怎样的风格?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同样的表达又可以有不同的含义,阅读文章要善于用学生头脑中积存的知识经验激活问题,于无疑处生疑:为什么《鸿门宴》中项羽不追问项伯为何要替刘邦说情?《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那么美丽能干,为什么焦母不喜欢呢?刘兰芝“左手持刀尺,右手持绫罗”,她是“左撇子”吗?
  其实,阅读中提问的方法很多:从课文题目提问;从课后思考题提问;从结果追问原因;从原因问结果;从课文表达技巧方面提问:从标点符号处质疑;从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质疑;从人物、景物描写处质疑;从文章的过渡质疑,从文章内容顺序处(文章思路)质疑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不仅对他们理性思考能力有帮助,还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参透课文的精髓,这些都对新课改强调的能力培养有益。
其他文献
口唱书曲手弹弦,春夏秋冬走民间.rn铁鞋踏遍黄土地,金嗓唱彻碧云天.rn这是我们对著名曲艺家、陕北说书艺术大师韩起祥的由衷赞誉,也是他几十年如一目,为人民群众说唱新书的真
高校学生社团在管理中必须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
“粮食安全”之于粮食人是再熟悉不过了,2008年的南方冰灾、汶川震灾和北京奥运,演绎了一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世界粮荒,中国不慌”的粮食保供大合唱,让我们对“粮食安全”
多媒体技术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正广泛地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就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及其存在的优缺点进行初步探讨,同时也为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本文针对中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部分中常遇到的问题,论述了在高考知识考点中常见句型的用法以及句型变形与辨析.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让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rn——冰心rn爱和同情无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出自篇中的诗句.数千年来,这首爱惰诗以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评语)的艺术特质,打动了亿万读者的心灵.据宋代大儒朱熹
针对我国应用型动画人才培养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明确目标,突出特色的改革方向,从优化课程结构、实验教学体系、监督与评价体系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