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羟乙基淀粉130/0.4用于心脏手术患儿急性血液稀释后血管外渗漏的发生情况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6%羟乙基淀粉130/0.4用于心脏手术患儿急性血液稀释后血管外渗漏的发生情况。

方法

择期行室间隔或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48例,性别不限,年龄2~12岁,体重12~53 kg,ASA分级Ⅰ或Ⅱ级,按年龄分为2组(n=24):学龄前组(2岁≤年龄≤6岁)和学龄组(6岁﹤年龄≤12岁)。2组患儿气管插管后经中心静脉以0.5 ml·kg-1·min-1的速率输注10%血容量的6%羟乙基淀粉130/0.4行急性血液稀释。分别于输注羟乙基淀粉前即刻(T0)和输注结束后15 min (T1)、30 min(T2)时,取中心静脉血样,测定血浆胶体渗透压(COP)和血红蛋白(Hb)浓度。同时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T1和T2时血浆6%羟乙基淀粉130/0.4浓度,测定T2时尿6%羟乙基淀粉130/0.4浓度。

结果

与T0时比较,学龄前组T1和T2时血浆Hb浓度降低,学龄组T1和T2时血浆Hb浓度降低,COP升高(P<0.05);2组间各时点血浆Hb浓度及CO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2组T2时血浆6%羟乙基淀粉130/0.4浓度降低(P<0.05)。与学龄组比较,学龄前组T1和T2时血浆6%羟乙基淀粉130/0.4浓度降低(P<0.05)。2组间尿6%羟乙基淀粉130/0.4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6%羟乙基淀粉130/0.4用于心脏手术患儿急性血液稀释后会发生血管外渗漏,学龄前患儿更明显。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儿童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17例初发LCH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分为多器官高危险组(Ⅰ组)、多器官低危险组(Ⅱ组)和单器官受累组(Ⅲ组),给予相应强度化疗。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分析受累器官、早期治疗反应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17例患儿包括男127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分层治疗已使儿童ALL的疗效明显提高,但仍有15%~20%的患儿最终复发,其主要原因是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MRD)的存在。MRD是指白血病患者经诱导化疗完全缓解后(或骨髓移植后),在体内残存有形态学上不能检测到的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MRD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
目的提高对婴幼儿血小板无力症(GT)的认识,探讨基因检测对于GT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报告1例婴儿期发病GT的诊断及家系基因检测图谱,检索国内和国外报道的GT病例,汇总并分析GT的临床特征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患儿,男,9个月10 d,因"反复皮肤瘀斑瘀点9个月、贫血1个月、多次鼻出血、黑便5 d"就诊。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282×109/L,凝血功能正常,血块退缩异常,血小板对腺苷二磷酸(ADP
目的分析microRNA(miR)-195和Bcl-2 mRNA在不同分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骨髓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ALL患儿为研究对象,共110例。包括初诊组、缓解组和复发组,将初诊组患儿划分为3组,分别为标危(SR)组、中危(IR)组及高危(HR)组。以同期本院行骨骼矫形手术并排除肿瘤及血液系统疾
目的总结胰母细胞瘤(PB)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6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9例PB患儿,男4例,女5例,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1.就诊时临床表现:腹部包块6例,上腹或脐周痛2例,皮肤黄染1例;胰腺头部肿瘤5例,胰腺体尾部肿瘤各2例。初诊时4例为胰腺局部肿块;3例为胰腺局部肿瘤伴胰外组织或邻近脏器浸润,1例患儿在治疗过程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并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前体mRNA(pre-mRNA)的剪接是指在剪接体的催化作用下,将基因初始mRNA中的内含子去掉并将外显子拼接的过程。在目前已发现的80多个RP致病基因中,有8个(PRPF3、PRPF8、PRPF31、PRPF6、PRPF4、SNRNP200、RP9和DHX38)在全身广泛表达并与前体mRNA剪接相关,然而这些基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婴幼儿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危害患儿的视力、眼球,甚至生命。RB起源于视网膜胚胎发育阶段,其发生和发展与人类第1个分离克隆的抑癌基因RB1密切相关。RB1 2个等位基因的失活是RB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RB相关基因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发现,RB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存在RB1基因突变外,还存在许多染色体层面的改变,癌基因MYCN、
微小RNA(mi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长度为20~25个核苷酸、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单链RNA,参与机体的各种生命进程,包括细胞的生长、分化、增生、凋亡和自噬。miRNA-204-5p(miR-204-5p)是由位于染色体9q21.12上的TRPM3大内含子6表达。研究发现,miR-204在角膜损伤愈合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亦能够保持静止状态下血-视网膜屏障的稳定,并且在人小梁
表观遗传学是指基因碱基序列在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调控基因表达的一门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其中DNA甲基化沉默基因的表达是表观遗传学重要的调控机制。DNA甲基化状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晶状体发育异常及白内障形成由多种致病因素决定,其中包括环境因素。因此,研究DNA甲基化在晶状体发育及白内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尤为重要。本文就近年来DNA甲基化在晶状体发育、年龄
微小RNA(miRNA)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性质稳定的RNA,通过与目的mRNA的部分互补序列碱基互补配对而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动物、植物的基因表达及抑制蛋白质合成。目前发现在视网膜中表达的miRNA有200多种,miRNA对基因的表达调控影响了视网膜的正常发育,与神经视网膜的发生、视网膜光感受器的分型及正常数量维持、神经节细胞的存活及轴突生长、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发育均有密切联系。此外,miRNA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