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培养小学生积极情感的策略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ho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标准都有了新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中是以老师的教、学生的听为主,大多注重于应试教育,但新课程目标中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逐步提升,因此,要加强小学教育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主。想要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探索,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提高和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情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情感展开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 积极情感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0111-02
  学生的情感态度决定着其整体的学习和发展,情感也就是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直接体现。一个人对事物的情感主要由事物是否满足其需求来决定,情感态度反映了个体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擅于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参加各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对学习这一客观事物有着积极的情感。在日常的教学中,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下将具体地从培养小学生积极情感的策略方面展开具体讨论。
  一、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老师、对学习的情感。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说,学生只有从情感上接受老师,才能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接受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受到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去有意无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行。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层提出这样的理论,“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起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种理解、诚实和相互接受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教学效果的作用。[1]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教学模式如何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知识的引领者和教导者,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中起主动作用的一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擅于抓住有利的时机和关键的环节展开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经常涉及一些名作家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有涉及人情世故的情节,教师可以联系到自身,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联系文中的情节,引起学生的共鸣,为课堂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也就自然地拉近了同学生的距离。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进行,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各方面的事物都处在好奇、探索的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德育教育对小学生今后的整体发展都会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加深情感交流的同时要加强对小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体系的正确引导。在课前通过老师和学生的相互问候,充分尊重彼此在课堂上的地位。另外,老师在课堂上合理地批评与表扬,也是抱持对每个人都平等对待的态度,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支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这种平等、愉快的情感关系,学生自然会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愿意接受老师在学习上和德育上的教育,同样的,老师也需要以谦虚、平和的心态接受来自学生的意见,做到教学相长。[2]
  二、在丰富的想象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丰富、合理的想象是积极情感的源泉,如果没有了想象,也就没有了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利用课本中的知识和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联想与想象,训练学生的积极情感。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是未知的状态,思维天马行空,他们对很多名著、课文的理解不像成年人那么快,但是想象空间却很宽阔,他们对文章的解读、对语句的理解、对文章意境的掌握等,都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完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开放课堂氛围,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多受到课本的制约,造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要利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带着被文章所唤起的情感积极思考,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这个过程中能发现的知识种类和知识领域也有所不同,很多时候通过这种不受拘束的想象可以挖掘中一些隐藏在文章中甚至连作者本身都没有意识到的知识。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补充书本中一些空白的情节,省略的意境,等等,可以延伸出各种不同的情节,或者使学生自己升华书本中的观念,进而领悟到新的见解等。小学生虽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还是需要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朝着积极的方向想象,根据课文在头脑中展开一幅新的画卷,从而使学生进入到新的情感世界,情感训练得到有效的加强,达到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情感的目的。[3]
  三、让学生愉快学习、培养乐学情感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人情感和认识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那么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学习效率也会显著提高。想要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首先要有一个和谐的集体和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学习过程的强效催化剂。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虽然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二者须是一个平等的状态才是教学的最佳状态。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乐学情感,进而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心态,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一个饱满的热情。学生是否愿意上一门课程大多数取决于同老师之间的关系,难以想象一个学生如果对哪一个任课教师不认同会去认真地上这个老师的课,所以加强学生的积极情感,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是关键。其次,小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都是空白的,学习英语、数学这些具有一定专业性的课程时,教师要注意把道理講得通俗易懂,尽量同生活实例相联系,把教学的重点目标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4]教学的过程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明确所教授的内容经过学生的理解与努力是可以完成的,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慢慢体会到成就感和乐趣。再次,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创设情境,理论联系实际,并给予每个同学自我展示的机会。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绩要及时给予表扬,小学时期的学生对赞美和夸奖都极为敏感,通过适当的表扬可以使学生的心情愉快,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一些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要着重培养,努力挖掘他们性格中的闪光点,加以正确引导,将其个性特点逐步培养起来。
  四、结语
  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加强培养小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情感,利用各种方式消除消极的情感,促进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时刻保持一个高昂的学习状态,才能切实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小学生能够彻底转变成为小学教育的主体。通过提高个体的积极情感,提高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各类教育活动中加强同其他同学之间的合作,发挥个人潜能,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以达到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更高标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殷秋艳.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策略探析[J].中学生英语,2016(3):82.
  [2]徐茜.小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2015(6):216.
  [3]刘娟.论小学老师积极情感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6):309.
  [4]石寿贤.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2013(12):106.
  责任编辑:杨国栋
其他文献
DOI:10.3772/j.issn.1009-5659.2016.19.010  本研究选取西藏世居高原不同海拔环境中藏族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的测序和基因PCR产物的二代测序技术,重点对在低氧功能通路
1948年9月至10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和部队妇女、家属代表会议。会议决定全军部队除个别妇女干部在前线机关工作外,所有部队家属、妇女和儿童均需留
期刊
在体育课上常常可以看到安排同样运动量时男生感觉很轻松而女生却感觉很困难。特别是在自由课上,男生的运动积极性明显高于女生的积极性,男生大部分都在篮球场或是足球场上飞奔,而女生则更热衷于小运动量的排球、羽毛球。同时我们可以看看世界田径纪录中的男女差别:  男子100米9秒69牙买加选手博尔特(2008年北京奥运会)  女子100米lO秒49美国选手乔伊纳  男子200米19秒30牙买加选手博尔特(20
随着“知识经济”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来临,我们熟悉的现代设计体系正在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转型期.对于中国的艺术设计来说,世纪之交刚刚实现了用“艺术设计”取代“工艺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同时并存.实施高等精英教育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研究型大学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并积极创造条件,精心打造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四个正确认识”内涵丰富,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为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着力点。人文素养《时政纵横》作为学院形式政策类专题教育承担着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为提升教育效果,结合思政会议“四个正确认识”重要精神,重构教学内容。  关键词:四个正确认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
阿尔兹海默症(AD)是一种病理机制复杂,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MSCs)外泌体能够促进抗炎、调
2011年11月,英国最新解密文件“香奈尔计划”披露:首次将毒气运用到战争中,被称为“毒气之父”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化学家哈柏,为了报复同学兼情敌费吉斯,一直设法将他
期刊
摘要:“和”的生成背景,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自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期,是“诸子百家”兴起,形成了音乐思想极为丰富、空前活跃的时期,我们所要探讨的“和”的思想,就蕴涵在社会发生变革以及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民族关系以及普通的知识土壤之中。  关键词:历史“和”;音乐审美;音乐关系    一、前 言    众所周知,先秦时期思想家学派繁多,被称为“诸子百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