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变换,变换是研究函数性质的工具,它在初等数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平移变换,复杂的函数可以转化为简单的函数,未知函数可以转化为已知函数.平移概念,学生在初中学习函数的图象时就已经开始使用,在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别是研究三角函数的图象时,又多次使用了它.平移本身就是一个向量,用向量的运算推导平移公式简单明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向量知识的理解,并促使学生运用向量知识去解决一些与函数有关的数学问题.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平移公式的证明及平移公式、平移法则的运用,难点是平移公式在函数图象中的应用.
2 目的要求
(1) 理解平移变换的概念,掌握平移公式的证明方法,理解平移法则的推理过程,并会运用平移公式、平移法则解决一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2) 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交流、勤于探索的精神.
3 主要过程设计
3.1 平移的定义及公式
3.1.1 唤醒引入
老师:(1) 同学们都听说过“平移”这个词吧?
(2) 平移就是平行移动的意思吧?
(3) “平行移动叫平移”,对不对?
设计说明及对策:第一问是联系学生已有的平移知识与本节课内容的纽带(若没有这一问,就显得有些唐突).第二问是为引诱学生回答第三问时出现错误而设计的(学生回答第三问的错误率越高,唤醒效果越明显).第三问起唤醒作用,由于有第二问的铺垫,学生在回答第三问时都会说“对”,当老师告诉学生“回答错误”时,学生都会感到惊讶,产生疑问:“平移不就是平行移动的意思吗?‘平行移动叫平移’,怎么会错了呢?”这时,老师可以说:“如果说‘平行移动叫平移’,那什么叫平行移动呢?总不能说平移叫平行移动吧?把‘平行移动叫平移’是用自己来定义自己,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平行移动,看了这个定义之后还是不知道.”至此,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老师,那什么叫‘平移’呢?”此时老师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
3.1.2 让学生给“平移”下定义
老师演示图形平移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思 考,揭示平移的实质,并尝试着给“平移”下定义.
设计说明及对策:多数老师在讲定义时,大都是照本宣科直接给出,当学生问为什么时,常说“这是规定”,甚至有的还说“哪儿有那么多为什么?”这样就扼杀了学生勤于思考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其实,每个定义的得出都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经过千锤百炼得出来的.每个定义的得出不是没有为什么,而是有好多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话给“平移”下定义,这样学到的概念,印象才深刻,记忆才久远.
尽管有老师的演示、自己的思考、好学生的提示,但是,毕竟一个班中的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还会有不少学生不太清楚到底什么叫平移,或者不知道自己给平移下的定义准确不准确,迫切希望老师给出答案.不过,老师还是不要把标准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
3.1.3 让学生做题
题目:在坐标平面内,把图形F上所有的点都移动同一向量 a =(a1,a2)到F′的位置.在图形F上任取一点P(x,y),求图形F′上与P点对应的P′点的坐标(若学生程度较差,在此题之前可出一道数字题:已知A(-2,1),AB =(3,5),求B点的坐标).
设计说明及对策:这道题的已知条件隐含着平移的定义,它的答案隐含着平移公式,它的解答过程实际上就是平移公式的推导过程.老师引领学生集体评议学生的解答过程之后,可以再让学生说平移的定义,程度好的学生就会茅塞顿开,从而说出平移的定义.如果学生还是说不出,老师可以指着题目的已知条件说:“在坐标平面内,把图形F上的所有点都移动同一向量到F′的位置,这一变换叫平移变换,简称平移.”指着式子 x′=x+a1
y′=y+a2 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平移公式”,并板书课题.这样,定义、公式、课题的得出就显得很巧妙.
3.2 公式的运用
3.2.1 让学生出题
老师:(1) 平移公式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2) 你能举出运用平移公式的题目吗?
设计说明及对策:每学一个公式之后,老师都要这样问一下,使学生养成习惯,学会自己提出此类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多数学生都会说,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及坐标向量的坐标,可以求出这个点平移后的坐标;程度好的学生会说,从“平移前点的坐标,平移后点的坐标,平移向量的坐标”这三个量中,知道其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学生出的题目,估计多数是点的平移,没有“线”的平移的例子.让学生做过几道他们自己出的题目之后,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我们学过很多函数的图象,你们能否举出一些它们平移的例子?”经过这一启发,想必有学生会举出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函数的图象平移的例子.假若学生出的题目还是不合适,这时候,老师可以出示难度适当且非常重要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平移的例题:已知函数y=x2的图象F经平移向量 a =(-2,3)后到F′的位置,求图形F′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3.2.2 让学生做题
设计说明及对策:学生的做法可能有三种:其一,先求出函数y=x2的图象的顶点O(0,0)平移 a =(-2,3)后的坐标,然后根据二次函数的顶点式做出.其二,就是书上的解答过程(略).这两种解法的答案都是y=(x+2)2+3.其三,设P(x′,y′),过程同第二种解法,但答案是y′=(x′+2)2+3.
后两种解法稍微难,学生不易想出.老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其思考、解答,待多种答案做出来以后,让做出来的学生在讲台上讲解,然后让学生共同评议.若学生的解法没有后两种情况,老师就要把它讲解出来,并让学生进行比较.这时,学生会想:“一道题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呢?”、“究竟谁对谁错?”从而引起学生争辩.老师呢,则要把学生的认识统一起来:函数y′=(x′+2)2+3与y=(x+2)2+3的定义域相同,对应法则也相同,因而是同一函数.在坐标系xoy下,函数y′=(x′+2)2+3应该写成 y=(x+2)2+3的形式.
3.3 平移法则
问题:函数y=x2的图象按照向量 a =(-2,3)平移后的方程是y-3=(x+2)2.它能否推广到一般情况?即函数y=f(x)的图象按照向量 a =(a1,a2)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的方程是什么?
设计说明及对策:每做一道题之后,老师都要让学生总结一下,看能否得出一些结论,能否推广到一般情况.这个问题若学生做不出来,老师可以启发学生:
y=x2a =(-2,3) y-3=(x+2)2
y=x2a =(a1,a2) ?
y=f(x)a =(a1,a2) ?
从而总结出一般结论:一般地,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 a =(a1,a2)平移后,得到新图形的方程是:y-a2=f(x-a1).老师要告诉学生这个结论可以直接运用,并让学生根据这个结论叙述例题和学生自己出的其他题目.
3.4 小结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掌握的怎么样?请同学们填写课内总结性日记:
姓名日期 年 月 日
今天数学课的课题:
所涉及的知识要点:
我理解得最好的地方:
我不明白的地方:
老师在哪些方面引导得比较成功:
老师在哪些方面还需改进:
对老师的建议:
设计说明及对策:这样做,便于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便于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精神,更便于老师授课水平的提高.老师可以在辅导时,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讲解.学生毕竟是学生,对老师授课水平的评价及老师的建议不可能完全正确,教师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正确对待,切不可对给自己评价较低、建议有误的学生进行打击报复.
4 反思与讨论
4.1 引入要唤醒
学生在开始上课时,由于课前休息了一段时间,思维还处于“睡眠”状态.因此,老师进入教室后的首要任务是唤醒学生.老师可以在引入新课时,根据新课内容提出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引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答错,使错得很自然、错得好像还挺有理,然后再警醒学生“回答错误”.这时,学生就会被唤醒:“啊,怎么会错了呢?不对吧?”从而去思索,去探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最佳 的引入方式.
4.2 问题要暴露
学生在学习新课时,由于对新知识还处于接触阶段,对新知识的理解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有些观点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只有把问题暴露出来,才谈得上解决.这时,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暴露问题.
对于内容较容易的课,老师要尽量让学生提问题,下定义,推公式,出题目,说思路,写过程,评答案,得结论,甚至布置作业,尽量做到能让学生讲的老师不讲,能让学生写的老师不写.要让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参与到整个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去.老师可以根据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的讲解自然具有针对性,互动性.
对于难度较大的课,老师仍然要让学生按照上述步骤去做.当学生实在做不出来时,老师再去启发;如果还是启发不出来,最后才是老师的讲解.
4.3 课后有建议
现在的老师都很重视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许多老师往往通过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或者学习书本上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实,学生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师.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分辨优劣的能力,已经能对老师讲的课提出有益的建议.自己的课讲的怎么样,学生是节节都听着的,学生是自己最忠实的听众,是最有发言权的.老师可以在课下(为了方便,在学生写课内总结性日记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讲的课进行评议,通过卡片反馈给老师.老师要从中虚心学习学生提出的建议,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还怕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
参考文献
周荣伟.谈“数学日记”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数学教学通讯,2003(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变换,变换是研究函数性质的工具,它在初等数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平移变换,复杂的函数可以转化为简单的函数,未知函数可以转化为已知函数.平移概念,学生在初中学习函数的图象时就已经开始使用,在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别是研究三角函数的图象时,又多次使用了它.平移本身就是一个向量,用向量的运算推导平移公式简单明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向量知识的理解,并促使学生运用向量知识去解决一些与函数有关的数学问题.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平移公式的证明及平移公式、平移法则的运用,难点是平移公式在函数图象中的应用.
2 目的要求
(1) 理解平移变换的概念,掌握平移公式的证明方法,理解平移法则的推理过程,并会运用平移公式、平移法则解决一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2) 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交流、勤于探索的精神.
3 主要过程设计
3.1 平移的定义及公式
3.1.1 唤醒引入
老师:(1) 同学们都听说过“平移”这个词吧?
(2) 平移就是平行移动的意思吧?
(3) “平行移动叫平移”,对不对?
设计说明及对策:第一问是联系学生已有的平移知识与本节课内容的纽带(若没有这一问,就显得有些唐突).第二问是为引诱学生回答第三问时出现错误而设计的(学生回答第三问的错误率越高,唤醒效果越明显).第三问起唤醒作用,由于有第二问的铺垫,学生在回答第三问时都会说“对”,当老师告诉学生“回答错误”时,学生都会感到惊讶,产生疑问:“平移不就是平行移动的意思吗?‘平行移动叫平移’,怎么会错了呢?”这时,老师可以说:“如果说‘平行移动叫平移’,那什么叫平行移动呢?总不能说平移叫平行移动吧?把‘平行移动叫平移’是用自己来定义自己,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平行移动,看了这个定义之后还是不知道.”至此,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老师,那什么叫‘平移’呢?”此时老师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
3.1.2 让学生给“平移”下定义
老师演示图形平移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思 考,揭示平移的实质,并尝试着给“平移”下定义.
设计说明及对策:多数老师在讲定义时,大都是照本宣科直接给出,当学生问为什么时,常说“这是规定”,甚至有的还说“哪儿有那么多为什么?”这样就扼杀了学生勤于思考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其实,每个定义的得出都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经过千锤百炼得出来的.每个定义的得出不是没有为什么,而是有好多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话给“平移”下定义,这样学到的概念,印象才深刻,记忆才久远.
尽管有老师的演示、自己的思考、好学生的提示,但是,毕竟一个班中的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还会有不少学生不太清楚到底什么叫平移,或者不知道自己给平移下的定义准确不准确,迫切希望老师给出答案.不过,老师还是不要把标准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
3.1.3 让学生做题
题目:在坐标平面内,把图形F上所有的点都移动同一向量 a =(a1,a2)到F′的位置.在图形F上任取一点P(x,y),求图形F′上与P点对应的P′点的坐标(若学生程度较差,在此题之前可出一道数字题:已知A(-2,1),AB =(3,5),求B点的坐标).
设计说明及对策:这道题的已知条件隐含着平移的定义,它的答案隐含着平移公式,它的解答过程实际上就是平移公式的推导过程.老师引领学生集体评议学生的解答过程之后,可以再让学生说平移的定义,程度好的学生就会茅塞顿开,从而说出平移的定义.如果学生还是说不出,老师可以指着题目的已知条件说:“在坐标平面内,把图形F上的所有点都移动同一向量到F′的位置,这一变换叫平移变换,简称平移.”指着式子 x′=x+a1
y′=y+a2 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平移公式”,并板书课题.这样,定义、公式、课题的得出就显得很巧妙.
3.2 公式的运用
3.2.1 让学生出题
老师:(1) 平移公式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2) 你能举出运用平移公式的题目吗?
设计说明及对策:每学一个公式之后,老师都要这样问一下,使学生养成习惯,学会自己提出此类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多数学生都会说,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及坐标向量的坐标,可以求出这个点平移后的坐标;程度好的学生会说,从“平移前点的坐标,平移后点的坐标,平移向量的坐标”这三个量中,知道其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学生出的题目,估计多数是点的平移,没有“线”的平移的例子.让学生做过几道他们自己出的题目之后,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我们学过很多函数的图象,你们能否举出一些它们平移的例子?”经过这一启发,想必有学生会举出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函数的图象平移的例子.假若学生出的题目还是不合适,这时候,老师可以出示难度适当且非常重要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平移的例题:已知函数y=x2的图象F经平移向量 a =(-2,3)后到F′的位置,求图形F′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3.2.2 让学生做题
设计说明及对策:学生的做法可能有三种:其一,先求出函数y=x2的图象的顶点O(0,0)平移 a =(-2,3)后的坐标,然后根据二次函数的顶点式做出.其二,就是书上的解答过程(略).这两种解法的答案都是y=(x+2)2+3.其三,设P(x′,y′),过程同第二种解法,但答案是y′=(x′+2)2+3.
后两种解法稍微难,学生不易想出.老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其思考、解答,待多种答案做出来以后,让做出来的学生在讲台上讲解,然后让学生共同评议.若学生的解法没有后两种情况,老师就要把它讲解出来,并让学生进行比较.这时,学生会想:“一道题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呢?”、“究竟谁对谁错?”从而引起学生争辩.老师呢,则要把学生的认识统一起来:函数y′=(x′+2)2+3与y=(x+2)2+3的定义域相同,对应法则也相同,因而是同一函数.在坐标系xoy下,函数y′=(x′+2)2+3应该写成 y=(x+2)2+3的形式.
3.3 平移法则
问题:函数y=x2的图象按照向量 a =(-2,3)平移后的方程是y-3=(x+2)2.它能否推广到一般情况?即函数y=f(x)的图象按照向量 a =(a1,a2)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的方程是什么?
设计说明及对策:每做一道题之后,老师都要让学生总结一下,看能否得出一些结论,能否推广到一般情况.这个问题若学生做不出来,老师可以启发学生:
y=x2a =(-2,3) y-3=(x+2)2
y=x2a =(a1,a2) ?
y=f(x)a =(a1,a2) ?
从而总结出一般结论:一般地,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 a =(a1,a2)平移后,得到新图形的方程是:y-a2=f(x-a1).老师要告诉学生这个结论可以直接运用,并让学生根据这个结论叙述例题和学生自己出的其他题目.
3.4 小结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掌握的怎么样?请同学们填写课内总结性日记:
姓名日期 年 月 日
今天数学课的课题:
所涉及的知识要点:
我理解得最好的地方:
我不明白的地方:
老师在哪些方面引导得比较成功:
老师在哪些方面还需改进:
对老师的建议:
设计说明及对策:这样做,便于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便于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精神,更便于老师授课水平的提高.老师可以在辅导时,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讲解.学生毕竟是学生,对老师授课水平的评价及老师的建议不可能完全正确,教师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正确对待,切不可对给自己评价较低、建议有误的学生进行打击报复.
4 反思与讨论
4.1 引入要唤醒
学生在开始上课时,由于课前休息了一段时间,思维还处于“睡眠”状态.因此,老师进入教室后的首要任务是唤醒学生.老师可以在引入新课时,根据新课内容提出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引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答错,使错得很自然、错得好像还挺有理,然后再警醒学生“回答错误”.这时,学生就会被唤醒:“啊,怎么会错了呢?不对吧?”从而去思索,去探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最佳 的引入方式.
4.2 问题要暴露
学生在学习新课时,由于对新知识还处于接触阶段,对新知识的理解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有些观点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只有把问题暴露出来,才谈得上解决.这时,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暴露问题.
对于内容较容易的课,老师要尽量让学生提问题,下定义,推公式,出题目,说思路,写过程,评答案,得结论,甚至布置作业,尽量做到能让学生讲的老师不讲,能让学生写的老师不写.要让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参与到整个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去.老师可以根据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的讲解自然具有针对性,互动性.
对于难度较大的课,老师仍然要让学生按照上述步骤去做.当学生实在做不出来时,老师再去启发;如果还是启发不出来,最后才是老师的讲解.
4.3 课后有建议
现在的老师都很重视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许多老师往往通过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或者学习书本上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实,学生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师.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分辨优劣的能力,已经能对老师讲的课提出有益的建议.自己的课讲的怎么样,学生是节节都听着的,学生是自己最忠实的听众,是最有发言权的.老师可以在课下(为了方便,在学生写课内总结性日记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讲的课进行评议,通过卡片反馈给老师.老师要从中虚心学习学生提出的建议,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还怕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
参考文献
周荣伟.谈“数学日记”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数学教学通讯,2003(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