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学派,其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主要体现在工具理性批判和大众文化批判上面,法兰克福学派将视角放在研究大众文化的产生,实质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对“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体系。研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 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 意义
一、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最早提出“大众文化”这一概念的是霍克海默,霍克海默在《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中把资产阶级的文化界定为肯定的文化。在此之后,马尔库塞在《文化的肯定性质》中认为霍克海默这种提法比较笼统,他认为早期的资本主义的肯定文化和发达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而且将视角放在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上面。阿多诺在《论爵士乐》中对爵士乐的内在结构和社会功能提出了批判。他认为爵士乐作为一种文化,虽然以反秩序的姿态出现,但是自身的这种规则同时又成为一种秩序,使人们主动适应这种集体组织中去。这是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早期萌芽阶段。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成熟应该体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在该著作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作者认为“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电影、广播和杂志创造了一个系统。不仅各个部分之间能够取得一致,各个部分在整体上也能够取得一致”①。
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对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批判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认为文化、艺术本来应该是一种自主,独立的活动,是“人”这一历史主体的自我感受,包括对现实社会的肯定以及否定两个方面,但是在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工业却以一种娛乐,消遣的方式对人们进行欺骗,使人们逐渐丧失自身的那种批判性,存在的仅仅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文化产品的认可,从此实现其对人民大众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和操纵,培育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广大群体。
1、文化工业的商业性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成为依靠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大量制造、一再重复生产的工业。文化艺术作品成为供广大群众消费的商品。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失去了自身的功能。更多的只是注重获利性,“这种大众的文化已经丧失了真正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的特征。”②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现代文化艺术作品只是一种受市场导向,受利润支配的商品。
2、文化工业的献媚性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文化工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不是随意的,而是遵循一定规则的,这种规则就是:迎合广大文化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心理。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广告等文化表现形式不是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特色和主流精神,而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生产出一系列的文化产品。
3、文化工业的齐一性
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繁荣,大众文化的生产同时也具有批量生产和无限复制的特征,现代艺术作品不是以独立个性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相反的,而是以一种齐一的,大众的形式贯穿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垄断下,所有大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通过人为的方式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③ ”。
4、大众文化的欺骗性
法兰克福学派之所以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是由于大众文化作为一种艺术,一种意识形态,主要迎合了在机械劳动中疲惫的人们的需求,主要采取了一种娱乐的形式为人们提供大量的文化产品,从而消解“人”这一主体的批判和反抗特性,使人们沉溺于无限的精神享乐中,进而维护现存的制度,实现对现存社会的认同。
5、大众文化是一种被异化的文化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谈到了劳动异化理论,所谓的异化,即就是:主体——人,创造出来的东西,不仅不受人的控制,相反的却以一种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控制人。在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影子,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它是在特定时期产生的,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但是,法兰克福所批判的“大众文化”理论却不是这样的,它虽然起到了丰富人们生活的作用,但是更多的还表现在对人的欺骗和控制上。
(二)对大众文化批判中“文化主体”的批判
1、文化主体——“大众”,具有单向度的特征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认为,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主体,其自身应该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性质,并且马尔库塞指出恰恰是因为人的这种批判和否定性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在现实社会来看,大多数劳动者丧失了人身上本应具有的这种批判性。经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二者批判的对象不同。马尔库塞批判的是由于技术和工具理性在现实社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人过分的依赖于科技,久而久之,人自身的这种创造性就逐步消失了,人就变成了科学技术的附庸。
2、文化主体——被动的受控性
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明确的认为大众文化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这种大众文化是人们主体性丧失的罪魁祸首。同样的,如果要理解为什么文化的消费群体会受控于大众文化,那么就应该结合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理论一同考虑。在工具理性和大众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人仅剩的属性便是被动的接收大众文化对自身的“熏陶”。
三、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应该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结晶。在我国主要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为辅,并且囊括了法家,墨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民间习俗的多元文化体系。法兰克福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文化传承和建设的基本方法和路径,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就应该根据本民族和国家的现实情况,构建符合本民族特点的多元大众文化。
(二)世界的文化应该是多元的,理性的看待西方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是葛兰西提出来的,是指除了以暴力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者在心里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这种领导职能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之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就极力的向其它国家推行自己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这种所谓的“普世价值观”。
(三)正确区分我国的“大众文化”与法兰克福所批评的大众文化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建设也是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在哪个时期,我们的党和国家都始终将文化建设放在和经济,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文化建设的方针是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立足时代和实践,不断开阔创新。
注释:
①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7页.
② 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7页.
③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参考文献:
[1]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熊静雯,女(1989—),陕西汉中人,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 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 意义
一、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最早提出“大众文化”这一概念的是霍克海默,霍克海默在《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中把资产阶级的文化界定为肯定的文化。在此之后,马尔库塞在《文化的肯定性质》中认为霍克海默这种提法比较笼统,他认为早期的资本主义的肯定文化和发达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而且将视角放在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上面。阿多诺在《论爵士乐》中对爵士乐的内在结构和社会功能提出了批判。他认为爵士乐作为一种文化,虽然以反秩序的姿态出现,但是自身的这种规则同时又成为一种秩序,使人们主动适应这种集体组织中去。这是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早期萌芽阶段。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成熟应该体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在该著作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作者认为“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电影、广播和杂志创造了一个系统。不仅各个部分之间能够取得一致,各个部分在整体上也能够取得一致”①。
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对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批判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认为文化、艺术本来应该是一种自主,独立的活动,是“人”这一历史主体的自我感受,包括对现实社会的肯定以及否定两个方面,但是在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工业却以一种娛乐,消遣的方式对人们进行欺骗,使人们逐渐丧失自身的那种批判性,存在的仅仅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文化产品的认可,从此实现其对人民大众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和操纵,培育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广大群体。
1、文化工业的商业性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成为依靠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大量制造、一再重复生产的工业。文化艺术作品成为供广大群众消费的商品。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失去了自身的功能。更多的只是注重获利性,“这种大众的文化已经丧失了真正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的特征。”②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现代文化艺术作品只是一种受市场导向,受利润支配的商品。
2、文化工业的献媚性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文化工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不是随意的,而是遵循一定规则的,这种规则就是:迎合广大文化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心理。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广告等文化表现形式不是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特色和主流精神,而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生产出一系列的文化产品。
3、文化工业的齐一性
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繁荣,大众文化的生产同时也具有批量生产和无限复制的特征,现代艺术作品不是以独立个性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相反的,而是以一种齐一的,大众的形式贯穿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垄断下,所有大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通过人为的方式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③ ”。
4、大众文化的欺骗性
法兰克福学派之所以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是由于大众文化作为一种艺术,一种意识形态,主要迎合了在机械劳动中疲惫的人们的需求,主要采取了一种娱乐的形式为人们提供大量的文化产品,从而消解“人”这一主体的批判和反抗特性,使人们沉溺于无限的精神享乐中,进而维护现存的制度,实现对现存社会的认同。
5、大众文化是一种被异化的文化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谈到了劳动异化理论,所谓的异化,即就是:主体——人,创造出来的东西,不仅不受人的控制,相反的却以一种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控制人。在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影子,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它是在特定时期产生的,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但是,法兰克福所批判的“大众文化”理论却不是这样的,它虽然起到了丰富人们生活的作用,但是更多的还表现在对人的欺骗和控制上。
(二)对大众文化批判中“文化主体”的批判
1、文化主体——“大众”,具有单向度的特征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认为,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主体,其自身应该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性质,并且马尔库塞指出恰恰是因为人的这种批判和否定性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在现实社会来看,大多数劳动者丧失了人身上本应具有的这种批判性。经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二者批判的对象不同。马尔库塞批判的是由于技术和工具理性在现实社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人过分的依赖于科技,久而久之,人自身的这种创造性就逐步消失了,人就变成了科学技术的附庸。
2、文化主体——被动的受控性
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明确的认为大众文化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这种大众文化是人们主体性丧失的罪魁祸首。同样的,如果要理解为什么文化的消费群体会受控于大众文化,那么就应该结合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理论一同考虑。在工具理性和大众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人仅剩的属性便是被动的接收大众文化对自身的“熏陶”。
三、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应该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结晶。在我国主要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为辅,并且囊括了法家,墨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民间习俗的多元文化体系。法兰克福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文化传承和建设的基本方法和路径,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就应该根据本民族和国家的现实情况,构建符合本民族特点的多元大众文化。
(二)世界的文化应该是多元的,理性的看待西方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是葛兰西提出来的,是指除了以暴力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者在心里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这种领导职能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之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就极力的向其它国家推行自己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这种所谓的“普世价值观”。
(三)正确区分我国的“大众文化”与法兰克福所批评的大众文化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建设也是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在哪个时期,我们的党和国家都始终将文化建设放在和经济,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文化建设的方针是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立足时代和实践,不断开阔创新。
注释:
①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7页.
② 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7页.
③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参考文献:
[1]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熊静雯,女(1989—),陕西汉中人,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