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摘要:采取有效办法,提高正常人体学基础教学效果。内容摘要:导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培養学生的新问题意识,重视实验,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临床病例。方法摘要:通过成功的导课,转变教育观念,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新问题意识、重视实验、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临床病例等方法。成果摘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结论摘要:正常人体学基础是一门重要基础课,要采取有效办法提高正常人体学基础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医学生。
【关键词】正常人体学基础;教学效果;实验;临床病例;多媒体教学
正常人体学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临床医学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正常人体学基础教学效果,使学生们学好这门课程。结合工作经验,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注意导课的艺术
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生理教学效果,如何导入新课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的导入新课,犹如戏曲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导课,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使其自觉地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尿的生成一节时,先出示一张真实患者的临床尿的生化报告单,请学生判断此张报告单所显示的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依据在那里,这样将学生的思绪很快的拉入本节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新课程的兴趣。又如在讲述心的泵血功能时,以学生打球后的感想为例——运动后,感觉胳膊、腿很累,而心为什么不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到了一起,增强了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再比如讲《生物电》一节时,这样设计导言:“在非洲热带河流中有一种大鲶鱼,当地人叫它‘死神’,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一上课,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立即高度集中,为上好一堂课奠定良好基础。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一名老师不只是精心备课,不只是关注怎样传授知识、怎样练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设计教学,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状态,使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转变角色,教师由传统教学活动中的“演员”向“导演”转变,以自己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境界,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能让学生做的事情,就让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充分让学生多思多做,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样可以活跃教学气氛,促成有效教学。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喜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非凡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图像处理技术及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深入高等教育。丰富的信息资源,灵活、快速的学习空间,使医学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也为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创造了物资基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常常利用文字、板书及挂图等教学手段,将某个章节的内容宣讲一遍,由于手段上的限制,即使教师有意结合临床知识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往往只能通过举例说明等口头描述的方式,学生们由于对临床无客观的认识,往往收获有限。而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由于它的大容量、多样化、互相链接等特点,在单位时间内能把正常人体学基础中的很多抽象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各个器官的功能特点一一演示出来,教师可随时在教学中结合理论讲述,将生命活动的机制以动画的形式明确地展示出来,还可在讲课前先演示出各系统或各器官功能的图像资料,启发式地提问,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及回顾,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对学生们系统地掌握知识十分有利。例如在讲解心脏的泵血功能时,可制作左心室泵血的动画,利用多媒体演示这一生理过程,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处理镜头,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心脏泵血的动态过程,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强化,记忆将会比较深刻。又如在讲解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时,用投影显示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然后让学生看图、区别、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学生纷纷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使教学动静结合、生动有趣,概念“活”起来,通过多媒体感知认识和交流,把课堂教学激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形成学习动机。再如在讲细胞跨膜物质转运这一节时,用动画视频演示各种物质在细胞内外的运动过程,既形象生动,又轻易理解。已往在讲解时,老师一遍遍讲,学生在记忆时就是轻易混淆,通过多媒体课件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非常轻易记住。
多媒体课件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融为一体,图文声像并茂,将板书和绘图难以表达的抽象正常人体学基础理论、概念、过程和机制等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辅以声音,动画说明,使正常人体学基础的教学生动形象、具体化,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全面、直观地掌握知识,学生的学习思维清晰,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新问题意识
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学会创设新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熟悉需要。比如讲骨骼肌收缩的引起和收缩机制时,就可以用新问题情境引导他们。首先提出如下新问题摘要:关节是如何活动的?当学生回答是肌肉收缩时,又问肌肉在谁的支配下才能收缩?学生说是神经时,之后再问摘要:神经如何把生物电活动转变成机械收缩活动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一一讲解肌肉收缩的引起以及收缩原理。又如,讲述脊髓对躯体运动调节时,可以设问,脊髓正常情况下总是与更高位中枢保持联系,如何才能了解其单独作用能对躯体运动功能做出何种调节?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有创伤和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如何验证其原因的产生?脊休克后,部分反射还能恢复,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启发了实验设计的思路。再如讲授完骨骼肌的结构、肌丝的滑行学说、兴奋-收缩耦联及神经-肌肉接头后,可以布置这样的问题:坐骨神经兴奋后,如何引起腓肠肌收缩?甚至可以在讲述完神经系统之后,提出人是如何将收缩某一部位肌肉这一意识转化为肌肉收缩这一过程的?总之,在生理教学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于提高生理教学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通过设置新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和知识的获取过程,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活动的知识”,是“生产的知识”,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五、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正常人体学基础知识都源于实践,所以实验对正常人体学基础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实验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非凡的意义。实验教学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直观熟悉、自然规律的直接体现;在科学探究、科学探索中是理论验证和基本数据的来源。
教师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实验研讨,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达到融会贯通。如在“兔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压迫兔颈动脉窦,可导致血压降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减压反射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压迫兔颈动脉窦,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发放和传入的神经冲动增多,通过心血管中枢的调节,使心迷走神经紧张性活动增强,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从而导致血压下降。这种教学方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的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对于正常人体学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六、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临床病例
首先要在教学观念上重视正常人体学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正常人体学基础是探索生命机制,而医学是寻求护身之道,二者出发点不同,但在共同研究生命这一点上汇合、交织着。所以我们的正常人体学基础教学就必然要和临床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理论教学与临床病例相结合,无疑在生理知识与临床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正常人体学基础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将来临床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常人体学基础中几乎每一章都有和临床相结合的内容,但由于一个病例的表现往往很多,而正常人体学基础的知识一般只覆盖其中一部分,因此教师在课前应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最有效的知识,预先安排好哪些内容与临床相联系,合理地選取实例进行巧妙穿插,例如:在讲刺激与反应时,可以结合临床上“两快一慢”的无痛注射法;讲血浆渗透压时,可以结合临床上肝硬化的患者出现水肿、腹腔积液;讲体温时,可以联系临床上高热昏迷的患者利用冰袋、冰帽降温;讲内分泌时可以提出为什么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不能突然停药;在讲神经系统的胆碱能受体时可以结合临床上有机磷中毒。在讲渗透性利尿时,可以解释糖尿病病人为何会出现“三多一少”的原因等。
讲述一些典型病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也是他们了解和积累临床知识的开端,有助于缩短学生参与临床工作的心理适应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善于适时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获得的知识越多,其学习效果也就越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正常人体学基础;教学效果;实验;临床病例;多媒体教学
正常人体学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临床医学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正常人体学基础教学效果,使学生们学好这门课程。结合工作经验,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注意导课的艺术
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生理教学效果,如何导入新课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的导入新课,犹如戏曲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导课,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使其自觉地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尿的生成一节时,先出示一张真实患者的临床尿的生化报告单,请学生判断此张报告单所显示的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依据在那里,这样将学生的思绪很快的拉入本节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新课程的兴趣。又如在讲述心的泵血功能时,以学生打球后的感想为例——运动后,感觉胳膊、腿很累,而心为什么不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到了一起,增强了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再比如讲《生物电》一节时,这样设计导言:“在非洲热带河流中有一种大鲶鱼,当地人叫它‘死神’,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一上课,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立即高度集中,为上好一堂课奠定良好基础。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一名老师不只是精心备课,不只是关注怎样传授知识、怎样练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设计教学,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状态,使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转变角色,教师由传统教学活动中的“演员”向“导演”转变,以自己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境界,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能让学生做的事情,就让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充分让学生多思多做,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样可以活跃教学气氛,促成有效教学。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喜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非凡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图像处理技术及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深入高等教育。丰富的信息资源,灵活、快速的学习空间,使医学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也为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创造了物资基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常常利用文字、板书及挂图等教学手段,将某个章节的内容宣讲一遍,由于手段上的限制,即使教师有意结合临床知识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往往只能通过举例说明等口头描述的方式,学生们由于对临床无客观的认识,往往收获有限。而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由于它的大容量、多样化、互相链接等特点,在单位时间内能把正常人体学基础中的很多抽象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各个器官的功能特点一一演示出来,教师可随时在教学中结合理论讲述,将生命活动的机制以动画的形式明确地展示出来,还可在讲课前先演示出各系统或各器官功能的图像资料,启发式地提问,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及回顾,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对学生们系统地掌握知识十分有利。例如在讲解心脏的泵血功能时,可制作左心室泵血的动画,利用多媒体演示这一生理过程,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处理镜头,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心脏泵血的动态过程,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强化,记忆将会比较深刻。又如在讲解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时,用投影显示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然后让学生看图、区别、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学生纷纷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使教学动静结合、生动有趣,概念“活”起来,通过多媒体感知认识和交流,把课堂教学激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形成学习动机。再如在讲细胞跨膜物质转运这一节时,用动画视频演示各种物质在细胞内外的运动过程,既形象生动,又轻易理解。已往在讲解时,老师一遍遍讲,学生在记忆时就是轻易混淆,通过多媒体课件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非常轻易记住。
多媒体课件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融为一体,图文声像并茂,将板书和绘图难以表达的抽象正常人体学基础理论、概念、过程和机制等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辅以声音,动画说明,使正常人体学基础的教学生动形象、具体化,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全面、直观地掌握知识,学生的学习思维清晰,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新问题意识
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学会创设新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熟悉需要。比如讲骨骼肌收缩的引起和收缩机制时,就可以用新问题情境引导他们。首先提出如下新问题摘要:关节是如何活动的?当学生回答是肌肉收缩时,又问肌肉在谁的支配下才能收缩?学生说是神经时,之后再问摘要:神经如何把生物电活动转变成机械收缩活动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一一讲解肌肉收缩的引起以及收缩原理。又如,讲述脊髓对躯体运动调节时,可以设问,脊髓正常情况下总是与更高位中枢保持联系,如何才能了解其单独作用能对躯体运动功能做出何种调节?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有创伤和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如何验证其原因的产生?脊休克后,部分反射还能恢复,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启发了实验设计的思路。再如讲授完骨骼肌的结构、肌丝的滑行学说、兴奋-收缩耦联及神经-肌肉接头后,可以布置这样的问题:坐骨神经兴奋后,如何引起腓肠肌收缩?甚至可以在讲述完神经系统之后,提出人是如何将收缩某一部位肌肉这一意识转化为肌肉收缩这一过程的?总之,在生理教学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于提高生理教学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通过设置新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和知识的获取过程,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活动的知识”,是“生产的知识”,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五、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正常人体学基础知识都源于实践,所以实验对正常人体学基础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实验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非凡的意义。实验教学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直观熟悉、自然规律的直接体现;在科学探究、科学探索中是理论验证和基本数据的来源。
教师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实验研讨,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达到融会贯通。如在“兔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压迫兔颈动脉窦,可导致血压降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减压反射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压迫兔颈动脉窦,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发放和传入的神经冲动增多,通过心血管中枢的调节,使心迷走神经紧张性活动增强,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从而导致血压下降。这种教学方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的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对于正常人体学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六、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临床病例
首先要在教学观念上重视正常人体学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正常人体学基础是探索生命机制,而医学是寻求护身之道,二者出发点不同,但在共同研究生命这一点上汇合、交织着。所以我们的正常人体学基础教学就必然要和临床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理论教学与临床病例相结合,无疑在生理知识与临床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正常人体学基础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将来临床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常人体学基础中几乎每一章都有和临床相结合的内容,但由于一个病例的表现往往很多,而正常人体学基础的知识一般只覆盖其中一部分,因此教师在课前应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最有效的知识,预先安排好哪些内容与临床相联系,合理地選取实例进行巧妙穿插,例如:在讲刺激与反应时,可以结合临床上“两快一慢”的无痛注射法;讲血浆渗透压时,可以结合临床上肝硬化的患者出现水肿、腹腔积液;讲体温时,可以联系临床上高热昏迷的患者利用冰袋、冰帽降温;讲内分泌时可以提出为什么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不能突然停药;在讲神经系统的胆碱能受体时可以结合临床上有机磷中毒。在讲渗透性利尿时,可以解释糖尿病病人为何会出现“三多一少”的原因等。
讲述一些典型病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也是他们了解和积累临床知识的开端,有助于缩短学生参与临床工作的心理适应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善于适时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获得的知识越多,其学习效果也就越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