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高中组决赛题解析(二)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s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古诗阅读(本大题共2题,共10分)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早蝉
  〔唐〕白居易
  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①,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②,日暮槐花里。
  【注释】①新 ”一作“村 ”。 ②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屋舍。此处指家乡。
  送卢戡①
  〔唐〕元稹
  红树蝉声满夕阳②,白头相送倍相伤。
  老嗟去日光阴促③,病觉今年昼夜长。
  顾我亲情皆远道,念君兄弟欲他乡。
  红旗满眼襄州路④,此别泪流千万行。
  【注释】 ①卢戡:元稹好友。 ②红树:落日返照的树。 ③嗟:叹息。 ④襄州:今湖北襄樊。元和九年闰八月,淮西吴元济叛乱,严绶移山南东道节度使,发赴唐州,以招抚吴。元稹为从事。十月,严绶兼充申、光、蔡等州招抚使,元稹居戎幕,司章奏。
  1.“蝉”是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意象,被赋予了多种含义,下列哪一句描写的不是蝉的特点?( )(3分)
  A.烦君最相警 B.居高声自远
  C.去以六月息 D.饮露身何洁
  【答案】C。
  【考点】本题不仅考查了对蝉这个意象的理解,还考查了古诗文的背诵能力。
  【解析】C项出自《逍遥游》,说的是鹏徙南冥的特点。其余三项分别出自李商隐的《蝉》、虞世南的《蝉》以及戴叔伦的《画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蝉的特点。
  2.有人说“白居易诗中的蝉声勾连起了空间,元稹诗中的蝉声串联起了时间”,这一说法是否恰当?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7分)
  【答案】示例:恰当。《早蝉》中的蝉鸣之声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诗人以蝉声为线索,沟通了羁旅之地与家乡两个地方,由此地的蝉鸣想到了家乡的蝉鸣,在思绪的转换中表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送卢戡》中的蝉声与红树、夕阳组合在一起,从视觉和听觉上共同组合成一幅“日暮偏闻悲声起 ”的送别图景。也引发了诗人对光阴流转、年华逝去的伤感,更加深了白首相送友人的复杂而深刻的情感。
  (如果认为题目中的说法不恰当,能够自圆其说亦可。比如认为元稹诗中蝉声引起的情感更为复杂,不单是对时间流逝的伤感等。)
  【考点】本题考查了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解析】首先要回答是否恰当,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说明怎样“勾连起了空间 ”,“串联起了时间 ”。
  五、古文阅读(本大题共2题,共10分)
  请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蔡洪字叔开,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原在吴国做官,吴亡后入晋。西晋太康年间,由本州举荐为秀才,到京都洛阳。曾经担任过松滋令。
  1. 用“/”断句。(3分)
  幕 府 初 开 群 公 辟 命 求 英 奇 于 仄 陋 采 贤 俊 于 岩 穴 君 吴 楚 之 士 亡 国 之 余 有 何 异 才 而 应 斯 举?
  【答案】幕府初开 /群公辟命 /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 /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 /有何异才 /而应斯举?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析】文言文断句一般分四步:一、通读全文,弄懂大意。二、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三、借助“特征”,巧妙断句。四、注意句式,辅助断句。通过这四步,答案就很容易得出了。
  2.翻译全文。(7分)
  【答案】蔡洪奔赴洛阳后,洛阳的一些人问他:“官府衙署设置不久,朝廷百官奉命征召人才,要在出身卑微的人中寻求才华出众之士,在山林隐士中选取贤人俊杰。您生为吴、楚之人,本来是亡国的遗民,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敢来接受这一选拔?”蔡洪回答说:“夜明珠不一定都出在孟津河中;满握的玉璧,也不一定都采自昆仑山上。大禹出生在东夷,周文王出生在西羌,圣贤的出现,为什么非要在某个固定的地方呢!当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把殷代的顽民迁移到洛邑,莫非各位先生就是他们的后代吗?”
  【考点】本题考查古文的翻译能力。
  【解析】在词语方面,注意“辟命”“仄陋”“岩穴”“盈握”等的翻译;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
  六、综合题(本大题共3题,共25分)
  1.“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电视节目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很多人不禁感叹:复兴传统文化,看起来并不遥远。也有人表示:通过看几期电视综艺节目,就想让自己的传统文化水平突飞猛进,那也不现实。请谈一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社会热点的思辨能力。
  【解析】答案要做到条理清晰,文从字顺。
  2.阅读一则小故事:
  鸲鹆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
  (节选自《叔苴子》,有改动)
  假如你是这只鸲鹆鸟,你将如何看待自己“学舌”这一技能?(8分)
  【答案】可不拘于《叔苴子》中的原文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解析】首先要理解全文,在此基础上做到表述条理清晰,文从字顺。
  【译文】八哥出生在南方,南方人用网把它捉到并调教它的舌头,久而久之,(八哥)便能模仿人说话,但只能模仿几句罢了,一天到晚说的就是那么几句。蝉在院子里叫,八哥听了讥笑它。蝉对八哥说:“你能说人话,很好;可是你自己要说的话却未曾说出来,还不如像我这样自己表达自己的意图啊! ”
  3.阅读一则小故事: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节选自《列子》)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一谈你对关尹子要求“子知子之所以中”的理解。(9分)
  【答案】提示:考试做题,不能仅仅满足于选出了正确的选项,还应该知道这一选项为什么正确,这样才是真正掌握了题目所要求的知识。不拘泥于示例,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解析】首先要理解全文,在此基础上做到表述条理清晰,文从字顺。
  【译文】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可以了,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所以圣人不关心存亡,而关心为什么会这样。”
其他文献
随着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我国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步入了素养导向的新时代。语文课程作为中职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专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岗位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设计多样的课型,增强专业服务性  中职生就业的单位,大部分是服务性的窗口行业,与人沟通交流是必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由此可见,诗歌教学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对诗歌教学应予以高度重视。  反观中学诗歌教学的现状,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的淡化确已有些时日了,分析其原因,大致有:(1)老教材自身容量过小,窄小的篇幅,点缀一些古诗
随着新《课标》的逐渐改革,全日制初中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阅读理解的要求水平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教材中的文章,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多方面运用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叙述内容,领悟描写方式,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视野,汲取知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利用课余时间坚持阅读一定量的书籍。只有学校和教师在语文教学上对阅读加以重视,科学化构建和完善阅读培养体系,才可以从本质上提升
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文本解读无疑是重中之重,它将阅读、表达和理解能力综合起来,通过文本解读,可以训练和提高學生的思维能力。  一、厘清语文学科的本质,抓住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语文学习从语言学习开始,进而学习文章和文学,上升到学习文化和哲学等。而进入课程视野的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
初中语文课堂实践为初中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的“训练”氛围中获得知识。可究竟什么是语文课堂上应有的“训”“练”呢?我认同这样的说法:“训”是教师的指导,“练”是学生在教师指下的实践。  那么,理想的“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应该怎样达到呢?笔者以为,语文教师必须要俯身倾听学生的学习需要,方能从容不迫,师生共情。而要想让语文课堂“生”意盎然,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应
引导学生开展合适的语文项目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我们引导学生开展编写《传统节日文化丛书》的项目,取得了理想的成效。  一、基于标准开展项目学习  北京市十一学校开展“基于标准的学习”,确定学习内容要基于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如下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具有丰富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因此,语文课不能只是教授给学生语文知识与技能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入选语文教材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
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来自于生活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服务于生活的课程。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生活化的内容融入到课堂中,利用情境创设、目标突显、包容共建的策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生活情境,丰富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课程。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来看,所有的文章实际上都是作者的生活经验以及
有人说:“教书是为了让自己高兴。”每天践行着这句充满阳光的话语,笔者确实感知到,带着微笑和对学生的期许走进课堂,势必会发现教育生活的美好、悲悯、爱意和诗趣。恰如偶逢山罅流淌出的淙淙清泉,邂逅“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夕照晚景。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需要我们以智慧之眼观看山水流转、云起云落,以慈悲之心体味生命的美好丰盛、世间的冷暖滋味。但目前诗歌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与诗歌本身存在很大的落差。怎样让
一、引言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 ,在总结十多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规划。新《课标》展现的是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呈现的是对于课改不断深入推进的精神,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扎实执行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是历史老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前提与保障。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