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改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监控组织能力;教学技能;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 G451. 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4(B)—0018—01
新课程改革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变革。它给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教师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中,占支配地位的教学方式,其特征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传授。新课改要求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方式,从而建构起新型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核心,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包括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以及活动学习。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践的能力及创新精神起着一种不可忽视的作用。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理念,重新定位角色,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必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构建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塑造全新的形象
实施新课程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建立的教学观念主要有: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②以能力为中心的质量观。③以当代认识心理学为中心的知识观。④以民主、合作、研究为中心的教师观。要实施新课程就必须实现“六个”转变:①从重教师的教到重学生的学。②从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培养。③从重认知到重情感。④从重结果到重过程。⑤从重教法到重学法。⑥从重继承到重创造。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课程的研制、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教学相长、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并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变“传话”为“对话”,教师应“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同学生一块成长”。
三、教师要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综合课程教学素养
新课程具有综合性、平衡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能够开展合作教学,并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综合课程教学的素养。另外,教学内容的社会化还要求教师除具有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科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体活动知识。
四、教师要具有教学监控组织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具有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依靠教学监控组织能力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地开展。
五、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养成新的教学技能
新课程赋权给教师,教师可以支配的因素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创造力被解放了。随着课程内容综合性和弹性加大,教材开发的空间也加大了,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决定教学组织形式。为此,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现代教育信息技能整合到课程教学中。
六、教师要参与课程开发和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探究的素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还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教学的研究者。开发课程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要求教师变“教课本”为“用课本”。因此,教师要拓宽课程领域,广集课程资源,注重课程开发。另外,新课程还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不断地重新学习,接受在职教育,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
〔中图分类号〕 G451. 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4(B)—0018—01
新课程改革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变革。它给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教师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中,占支配地位的教学方式,其特征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传授。新课改要求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方式,从而建构起新型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核心,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包括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以及活动学习。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践的能力及创新精神起着一种不可忽视的作用。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理念,重新定位角色,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必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构建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塑造全新的形象
实施新课程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建立的教学观念主要有: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②以能力为中心的质量观。③以当代认识心理学为中心的知识观。④以民主、合作、研究为中心的教师观。要实施新课程就必须实现“六个”转变:①从重教师的教到重学生的学。②从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培养。③从重认知到重情感。④从重结果到重过程。⑤从重教法到重学法。⑥从重继承到重创造。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课程的研制、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教学相长、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并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变“传话”为“对话”,教师应“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同学生一块成长”。
三、教师要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综合课程教学素养
新课程具有综合性、平衡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能够开展合作教学,并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综合课程教学的素养。另外,教学内容的社会化还要求教师除具有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科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体活动知识。
四、教师要具有教学监控组织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具有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依靠教学监控组织能力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地开展。
五、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养成新的教学技能
新课程赋权给教师,教师可以支配的因素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创造力被解放了。随着课程内容综合性和弹性加大,教材开发的空间也加大了,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决定教学组织形式。为此,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现代教育信息技能整合到课程教学中。
六、教师要参与课程开发和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探究的素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还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教学的研究者。开发课程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要求教师变“教课本”为“用课本”。因此,教师要拓宽课程领域,广集课程资源,注重课程开发。另外,新课程还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不断地重新学习,接受在职教育,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