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物开佳境 新编集大成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jia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十月在贵阳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辞赋学研讨会开幕式上,全国赋学会顾问赵逵夫教授致辞时,特别提到马积高先生主编的《历代辞赋总汇》(以下简称《总汇》)是古典辞赋的集成,是赋学研究的盛举,宜刊行问世,沾溉学界。不逾岁,湖南文艺出版社刘茁松先生来宁,作为责编之一,他带来了该书即将出版的喜讯与宣传图片,煌煌两千余万言的巨帙,令人震惊,令人欣慰,更引起我一段赋学旧事的忆念。
  我初识马先生是在1989年四川江油召开的第二届全国赋学研讨会上,最后一次见先生是1998年在南京召开的第四届国际辞赋学研讨会上,与其晤谈间知先生当时全身心投放于《总汇》的编纂。2001年学会筹办将于福建漳州召开第五届国际赋会,其间相继得龚克昌、万光治先生电闻,知马先生身体欠佳。也许是日所思而夜有梦,某天忽梦见先生拄杖来寒舍,似语赋学事,茫茫然惊觉,不知东方既白。未数日,先生讣闻至,时案头恰有先生所赠《宋明理学与文学》、《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赋史》三书,因谨撰“宋清学术,辞赋光辉”八字以彰显其学。其实马先生学识渊博,非囿于宋、清两朝与辞赋一端,而是融会贯通,并成就其专门之学。仅就赋学一途,如果说他的《赋史》具通学意识,为治赋之代表作,《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具史料价值,为治赋学者提供门径,那么《总汇》则以宏整的学术视野与全面的文献价值,将为今后的赋学研究开启新境,诚集大成之编。在《总汇》的“前言”中,马先生引孟子转述孔子语作结:“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大义,尝以一字定褒贬,而以我戋戋之识,于先生自喻《春秋》之《总汇》,安敢置片辞以品评,所以只能就该书出版的主要价值与意义,略陈管见如次:
  《总汇》的价值之一,是首次全面而系统地展现“中国赋”的风采,其作用不仅在于标举中国文学中极具特殊性之文体“赋”的面貌与存在,而且有着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之品牌的意义。有人曾问我为什么要写赋,古人如此,今人亦然,我戏答:这是中国人的脸面。对此,可作几点说明:其一,赋是什么?对作为“一代文学之胜”的汉大赋,班固说“多识博物,有可观采”,刘勰说“体国经野,义尚光大”,魏收说“会须能作赋,始成大才士”,其中的“博物”、“包容”与“才学”,是任何文体都不能比拟的。所以我们阅读古代的大赋作品,其描写游猎、藉田、朝会、祭祀诸典礼,彰显的无不是“天子礼仪”,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形象”。其二,赋算什么?我以为是第一代冠以作者姓名的文学创作,是文学具有独立性的最初存在。刘勰《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所谓“诗人”,指的是《诗经》作者,皆不知名姓,而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赋,才是有文人名号创作的肇始,且至汉代“语言文学侍从”的出现,开启“献赋”之风,千年一脉,并与唐、宋以后科举“考赋”结合,成为中国文学中与国家文制结合最紧密的文体,在某种意义上,赋是国家选拔人才与彰显人才的一种需求。其三,赋干什么?功能甚多,其中一项要务,诚如近代学者刘师培《论文杂记》所说:“诗赋之学,亦出于行人之官。”刘氏所言,远指先秦藩国往来、燕飨礼仪之“赋诗言志”,然因其传统,则观历代赋章,多有外交内涵,成为对外的文学窗口。例如明朝湛若水出使安南,董越出使朝鲜,分别有《安南》、《朝鲜》赋作,至于高丽使臣来中国求购《二京赋》,桑悦因当时无人创制而感羞愧,于是奋笔铺藻,赋写好就卖给了高丽人。赋的宏阔与典雅,成为古代外交使臣的修养,也是面对外宾的光华。其四,赋的译称,成为国际汉学中未曾统一的问题。美国汉学家康达维毕生治赋,然于“赋”的翻译,因找不到对应文体与恰当词语,也几能用汉语拼音“FU”称之(包括给笔者的信),究其因,赋乃“中国特色”。综此数端,赋的特殊性与“形象”性已可见一斑。遗憾的是,由于古人“赋者,古诗之流”(班固《两都赋序》)思想的笼罩,赋始终依附于诗,赋集的编纂远不及诗集繁盛。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总汇》的问世,不仅为赋体自身存在的价值正名,更是为中国学者乃至世界友人展示了“赋”的整体形象。
  《总汇》的价值之二,是以会通之精神完成的亘古未有的赋学成果,为赋学研究与辞赋爱好者提供了最完整的创作库存。考察古代赋集之编,自《汉志》分“赋”三类,已有汇集赋体的意识,而自魏、晋文集兴,赋集应运而生,如谢灵运《赋集》、梁武帝《历代赋》等,惜早亡佚,故萧统《文选》之“赋”成为最初的集赋榜样,后世文集选赋,如《唐文粹》、《文苑英华》等,或古或律,各有偏重。而今存最早的赋集,则是元代祝尧的《古赋辨体》,继后明、清赋集大量编纂,而赋总集推清陈元龙的《历代赋汇》与署名庐江太守所辑《赋海大观》为最,前者收战国至明代赋四千余篇,后者收录包括清赋在内计一万二千余篇。而再看《总汇》,共分六卷(分别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以类相从,计收赋家七千四百余人,赋作达三万余篇。其中仅清代就收录赋家四千八百一十人,赋作一万九千四百九十九篇。尽管近年也相继出版了诸如《全汉赋》、《全唐赋》、《宋代辞赋全编》等断代赋总集,但与《总汇》相比,体量仍不可同语。说实在的,当今研究辞赋的学者,所涉及能达到《历代赋汇》的四千余篇已属不易,然就其全貌而言,四千与三万的数字相差甚巨,而不能全面了解赋文献,其研究显然也是打折扣的。因此,从这层意义来看,《总汇》的出版必将对赋学研究开拓新境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况且,《总汇》分作品为“内编”、“外编”,具有辨体意义,而另立“作者小传”,多达七千四百余家,其史料的功用,亦不可轻估。
  《总汇》的价值之三,是从词章学的意义对赋体的理解,这彰显于编者的理念,既有传承古人的思路,又有自我开拓的新创造。在我国文体史上,赋最具有包容性,所以诸多学者视其居诗、文之间。就其内涵看,赋或“抒下情”,或“颂上德”;就其性质看,或“体物”,或“言志”;就其风格看,或为典雅之章,或为俚俗之篇;就其形态看,或“鸿裁”,或“小制”,鸿裁则“体国经野”,小制则“随物赋形”,诸多不一。如就语言特征划分赋体,古代又有“骚体赋”、“散体赋”、“骈体赋”、“律体赋”、“文体赋”等等,也因时而变,应运而生。所以古人又有“辨体”之说,且辨赋之体,又呈示两端,一曰尊体,尊赋之固有之体;一曰破体,破旧体而创新制。落实到赋集,对此复杂现象也就有了不同的取向,例如祝尧《古赋辨体》前八卷为历朝赋,后两卷(卷九、卷十)为“外录”,收辑“后骚”、“辞”、“文”、“操”、“歌”诸体之与赋相类者;又如姚鼐《古文辞类纂》收《国策》、《史记》中三文(分别是《淳于髡讽齐威王》、《楚人以弋说顷襄王》、《庄辛说襄王》)入“辞赋类”。何谓标准,不甚明白。马先生如何区分?我想起早年他曾比较骈文与骈赋之区分,除了骈赋是文学作品,还有一条区分标准,即骈文不押韵,骈赋是韵文。由此再回到《总汇》,在以“赋”立名者之外,也兼收了“辞”、“七”、“对问”、“设论”、“文”等,其择选标准,要在两者:一是押韵(韵文),一是铺陈(修辞)。清人刘大櫆论古文之法曰“因声求气”,我以为辨赋体当“观韵见词”:以“韵”为主,以“词”为辅;倘失其韵(有少数以“赋”名篇者不押韵)之变体,则宜以词为衡,因为赋的本质,就是修辞的艺术。所谓“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竞骛”(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对照班固《两都赋序》论赋之兴“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兴废继绝,润色鸿业”,“辞藻”即“辞赋”之谓。所以《总汇》汇集三万余篇古代两千年之辞赋美文,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也具词章学的审美价值,而且以其“全貌”展示赋体“真容”,有明辨赋体的意向,尤值重视。
  《总汇》的价值之四,就是以科学化的研究起到表彰赋体并以为示范的作用。自二十世纪新学建立以来,对古典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形成两大特征,就是“学科化”与“体系化”。因此,在对古典文学文献的整理方面,也就出现了所谓“十全”的编纂(如《全宋诗》等)。而《总汇》作为第一部赋体创作的通代之“全”,既是赋学研究的体系化结晶,也是学科建设的重大成果。当然,这种“全”并不仅限于“学科”与“体系”,而宜着眼于实用的层面,承担“教学”之“工具化”的示范功能。这一点落实于“赋域”,也是一大传统,换言之,自汉代实行“献赋”之制,唐、宋又兴“考赋”之风,赋体就与王朝的文制紧密结合,具有实用性。于是古代赋集之编,例如宋人范仲淹编《赋林衡鉴》是为当时闱场考律赋之用,元人祝尧《古赋辨体》之编,则由元朝考赋“变律为古”所决定,至于清代陈元龙奉康熙帝之命编纂《历代赋汇》,同是当朝“博学鸿词”科与翰林院考赋示范所需。尽管“赋体”似乎离当代人们的生活已远,也不需什么“献赋”与“考赋”,但作为教学示范的意义仍存在,这主要表现于学科建设与保存最具中国特色之文体的意义。试想,近年大量的博士生以辞赋为研究对象而撰述毕业论文,了解古代赋的全貌又是何等的重要?近年大量的民间作手创写赋,尤其是本世纪初十年已呈繁盛景观,《总汇》作为一面“通鉴(镜)”,不可或阙,且意趣广远。荷兰学者佛克马、易布思论构建经典诸要素,其中有一项就是“教学的工具”,我想,有了上述双重意义的示范,《总汇》构建辞赋经典之成就以及自身成为经典,将有目共睹,又指日可待。
  作为全国赋学会老会长的马积高先生,对赋学研究的贡献良多,而其编《总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今天出版,已近二十年的光阴,先生“知我”之心,是献身赋学之苦心,“罪我”之意,则是一种学术的担当精神。而在马先生返归道山的十余年间,诸多同仁默默耕耘,共襄这一伟大的赋学工程,将此宏篇巨帙奉献给读者,其中生命接力的书写,又非我寥寥数语所能表述的。
其他文献
一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头是藏族姑娘卓玛采集松茸的故事,山高路远,采集不易;需有一定的松茸知识、经验与灵感,一天下来,卓玛收获不易。片中淳朴的藏族姑娘卓玛顶着初春的寒冽,一边调动全身感觉器官,一边向母亲学习采集松茸的知识,她俩缓缓走过藏区的原始森林,在各类树根下一棵又一棵找到松茸的痕迹,藏区的松茸除了少数留在国内市场,大都乘飞机前往日本,成为日本国民的盘中野生大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
近重读郑振铎的《劫中得书记》、《劫中得书续记》(以下简称为《续记》),感慨良多,为先生对书的痴迷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可以说,众多藏书家中,我最敬仰和感觉亲切者即为西谛先生。  读完二“记”,又重读其1940年日记《求书日录》。1月8日有购《皇朝礼器图式》记录。原文如下:“下午,至传新书店,得《皇朝礼器图式》残本三册,图极精细。闻有九册,前为平贾王渤馥得去。如能合璧,大是快事。”读完依稀记得《劫中得书
因为搬迁频繁,为图轻省,平时对纸质藏书格外挑剔,但凡能从图书馆借或是能找到电子版的读物,我都尽量不买,更少有收藏。因此,但凡能动用我荷包,必是发自内心喜爱的“硬货”,我之“硬货”标准也比较简单:作者学术深度要值得笔者敬重,作品内容值得学习并利于反复品味,最好能够终身陪伴自己并值得传家。此外,最重要的是,心心念念非占有而不能满足的,早晚都会买来灯下相伴的。而《宗教思想史》,正是我心中这样一本“硬货”
在盛唐诗人高适(700?—765)的集子里,有两首赠杜甫(712—770)的诗,杜甫均有回应,读起来很有兴味。高诗云:    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  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草《玄》今已毕,此外复何言?  ——《赠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由陈美华、刘中国编,香港名流出版社2013年版的《辛磊文集》记录诗人、作家、出版策划人辛磊五十三年人生写的诗歌、随笔、论文,以及众人对他的缅怀和对其作品的评论。辛磊生长于南粤海滨城市湛江,青年时入读南国最高学府中山大学。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引领南风窗潮头的历史名城广州生活、工作。他就像一颗播种于南国大地的红豆,在春天到来时哔哔叭叭破土而出,他的诗文,唱出国家“文革”灾难结束后的新悦之声;他在电台工作时
近读哈佛美术史家本杰明·罗兰的《东西方的艺术》(Art in East and West:An Introduction Through Comparisons)一书,作者对一向被主流美术界冷落的美国十九世纪鸟类画家约翰·奥杜邦着墨不少,还特别拿它与宋徽宗的院体派花鸟画相互作了一番对比,引发了他对中国画家空间运用高明之处的诸多揄扬与肯定。  奥杜邦一生钟爱绘鸟,其代表作品集《北美鸟类》共搜罗了四百
按:今年是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爱国学者郑振铎(1898—1958)一百二十周年诞辰,为纪念这位中国古籍保护事业奠基人,中国国家图书馆已于2017年12月23日举行了郑振铎铜像揭幕仪式,并宣布将此铜像永久安放,以资缅怀。相关学术研讨会及纪念活动,亦在接续开展中。笔者不揣陋简,草撰此文,同缅前贤。  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及文学家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曾在抗战期间印制木刻版《西谛所藏
一、日本考察中国:从学习到觊觎  中国近邻日本长期注意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情,调查中国是其基本国策。  日本对于中国的调查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安时代(794—1185)以来对于中国的学习性调查,派出遣隋使、遣唐使、遣宋使,通过留学生和游学僧考察中国,主要研考内容是汉字文化、儒学、中国化佛教、律令制度以及生产与生活方式。比如佛教,日本现在到处都是寺庙,不是禅宗就是华严宗,可见他们学的是中国的佛教
叶圭书,字芸士,号易庵,以官阶名位行世,世人敬称叶廉访。居室名沧粟庵。清直隶天津府沧州叶三拨村(今属河北南皮县)人。生于嘉庆十一年(1806)十二月二十日,病逝于同治元年(1862)二月十二日,寿五十七岁,葬于叶三拨村北叶氏老茔。他出身缙绅之家,祖父是道光一朝的二品大员叶汝芝。  道光十二年(1832)叶圭書中壬辰科乡试举人。官至山东按察使,诰授通议大夫。为人耿介,天性笃厚。为官廉洁奉公,恪尽职守
丰子恺与周作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同为文学研究会会员,三十年代又曾有人将他们调侃为新八仙中的汉钟离和张果老。但他们两人似无直接交往。虽然五十年代初丰子恺为周作人的儿童诗配了画。  丰子恺在为周作人的诗配画时,当然知道那些诗的作者东郭生即周作人。至于丰子恺为什么要为这些诗配画以及明知是周作人的诗还要为其配画现在已经很难说得清楚了,大概是周作人这些诗有的的确写得很好,而丰子恺又是最喜欢为儿童作画和为古诗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