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创业文化教育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相融共生,相互促进。本文着重从构建校园创业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提升职业素养;打造校园创业文化品牌活动,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构筑内外整合的创业教育基地,推动创业实践等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开展校园创业文化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路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文化教育 实现路径
关于校园创业文化,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诠释。笔者认为,创业文化是指一种能够激发大学自身及其师生群体创业意识和热情,增强创业能力和动力,鼓励和支持创业行为,提供创业保障的价值观念、制度行为与环境氛围的集合体。创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将创业文化教育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
一、校园创业文化教育的时代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 号)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1.创业文化教育是带动就业的一剂良方
当今,全球就业形势普遍严峻,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学校实施校园创业文化教育,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树立自立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创业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自主创业行动。
2.创业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方重地
创业文化教育远不只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操守、行为规范、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文化素养、团队精神、意志品质、身心素质、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在创业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都能发现切实、有效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3.创业文化教育是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一大助力
创业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需建立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体系,从组织、专业、课程、队伍、基地、制度、文化建设等多方面整体规划、协调运作、同步落实。培育和实施创业文化教育,能更好地促进一个学校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它与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同向促进。
4.创业文化教育是迎接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高地
无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还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都赋予了职业教育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的脉搏紧密相关。不断加强创业文化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进一步贴近经济、贴近社会、贴近全球化要求的一个路径,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实施校园创业文化教育的路径选择
1.构建校园创业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实施创业文化教育必须发挥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作用。只有积极开发就业创业文化教育的必修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建立创业文化教育课程群,形成特色鲜明的创业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使创业文化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学中,才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1)开设创业文化教育系列课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和大学一年级时,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实务”“商务精读”“企业设立知识与实务”“职业指导”等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创业教育课程,并列入各专业教学计划。学校还开发了时间管理、沟通技巧、危机管理、市场调查、成本核算、思维导图等20多个标准模块,服务于12个专业86门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将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于专业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转变传统择业、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主动结合专业设计创业项目、展开创业实践。
(2)加强人文素质通识教育。为拓宽学生的多向适应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学校在理工科专业专门开设了商务精读课程,重点讲解市场营销、商务谈判、会计报表等知识;所有专业普遍开设“公关礼仪”“职业行为优化”等课程,为学生创业提供充足的人文素质储备。
(3)引入KAB、SYB创业培训课程。学校成立就业创业素质强化培训学院,教师以项目驱动、互动教学、模块嵌入为设计思路,开发《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训练》《微生活 微创业》等实用新型选修课程。为满足商贸和现代服务业类创业项目培训的需要,学校还专门开发了基础型、核心型、实务型和工具型四大类12门精英特训课程,用于自主创设的创业培训资格认证体系(图1),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
图 1 大学生创业能力重塑认证资格体系
2.开展校园创业文化活动,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学校有“大学生科协”“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创意协会”“市场营销创业协会”“电子商务创业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创业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创业计划大赛、职业规划竞赛、广告和营销策划大赛、艺术设计大赛,举办大学生创业论坛,组织寻访优秀创业校友等一系列活动,在自主性、生活性、趣味性的氛围里,帮助学生提高创业热情,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创业能力和素质。学校经常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和优秀毕业生开设创新创业讲座、举办专题报告,进行创业对话,传授经验技巧,用他们艰苦创业的经历与业绩启迪广大学生。开展“创业之星”评比和表彰活动,并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校报等多种宣传工具,将创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树创业典型、颂创业风尚、旗帜鲜明地推崇创业之星,褒奖创业行为,在学校形成歌颂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投身创业的良好氛围。
3.政校企共建创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文化教育的成效,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按照政行校企“合作共建、合作共管、合作共育、合作共赢”的建设思路,创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学生创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和项目,形成了“学校人才培养—企业受益—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三赢局面。笔者所在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建成了“一体两翼三区”的创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图2),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专业实习和创业实践岗位。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文化教育 实现路径
关于校园创业文化,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诠释。笔者认为,创业文化是指一种能够激发大学自身及其师生群体创业意识和热情,增强创业能力和动力,鼓励和支持创业行为,提供创业保障的价值观念、制度行为与环境氛围的集合体。创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将创业文化教育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
一、校园创业文化教育的时代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 号)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1.创业文化教育是带动就业的一剂良方
当今,全球就业形势普遍严峻,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学校实施校园创业文化教育,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树立自立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创业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自主创业行动。
2.创业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方重地
创业文化教育远不只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操守、行为规范、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文化素养、团队精神、意志品质、身心素质、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在创业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都能发现切实、有效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3.创业文化教育是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一大助力
创业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需建立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体系,从组织、专业、课程、队伍、基地、制度、文化建设等多方面整体规划、协调运作、同步落实。培育和实施创业文化教育,能更好地促进一个学校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它与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同向促进。
4.创业文化教育是迎接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高地
无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还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都赋予了职业教育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的脉搏紧密相关。不断加强创业文化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进一步贴近经济、贴近社会、贴近全球化要求的一个路径,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实施校园创业文化教育的路径选择
1.构建校园创业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实施创业文化教育必须发挥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作用。只有积极开发就业创业文化教育的必修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建立创业文化教育课程群,形成特色鲜明的创业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使创业文化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学中,才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1)开设创业文化教育系列课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和大学一年级时,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实务”“商务精读”“企业设立知识与实务”“职业指导”等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创业教育课程,并列入各专业教学计划。学校还开发了时间管理、沟通技巧、危机管理、市场调查、成本核算、思维导图等20多个标准模块,服务于12个专业86门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将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于专业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转变传统择业、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主动结合专业设计创业项目、展开创业实践。
(2)加强人文素质通识教育。为拓宽学生的多向适应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学校在理工科专业专门开设了商务精读课程,重点讲解市场营销、商务谈判、会计报表等知识;所有专业普遍开设“公关礼仪”“职业行为优化”等课程,为学生创业提供充足的人文素质储备。
(3)引入KAB、SYB创业培训课程。学校成立就业创业素质强化培训学院,教师以项目驱动、互动教学、模块嵌入为设计思路,开发《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训练》《微生活 微创业》等实用新型选修课程。为满足商贸和现代服务业类创业项目培训的需要,学校还专门开发了基础型、核心型、实务型和工具型四大类12门精英特训课程,用于自主创设的创业培训资格认证体系(图1),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
图 1 大学生创业能力重塑认证资格体系
2.开展校园创业文化活动,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学校有“大学生科协”“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创意协会”“市场营销创业协会”“电子商务创业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创业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创业计划大赛、职业规划竞赛、广告和营销策划大赛、艺术设计大赛,举办大学生创业论坛,组织寻访优秀创业校友等一系列活动,在自主性、生活性、趣味性的氛围里,帮助学生提高创业热情,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创业能力和素质。学校经常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和优秀毕业生开设创新创业讲座、举办专题报告,进行创业对话,传授经验技巧,用他们艰苦创业的经历与业绩启迪广大学生。开展“创业之星”评比和表彰活动,并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校报等多种宣传工具,将创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树创业典型、颂创业风尚、旗帜鲜明地推崇创业之星,褒奖创业行为,在学校形成歌颂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投身创业的良好氛围。
3.政校企共建创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文化教育的成效,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按照政行校企“合作共建、合作共管、合作共育、合作共赢”的建设思路,创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学生创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和项目,形成了“学校人才培养—企业受益—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三赢局面。笔者所在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建成了“一体两翼三区”的创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图2),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专业实习和创业实践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