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中“认识晶体”教学为例,阐述了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基于学习任务单的课前自主与合作学习环节、基于云平台的教师云端协作备课环节和基于课堂交互系统的讨论互动环节。同时还阐明了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成效及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关键词:互联网;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5–003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提出
从电视到互联网,再到慕课、大数据,技术不断影响甚至改变着教育。每一次与新技术遭遇,学校和教师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数据帮助教师确定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这非但不会剥夺他们的工作,反而会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趣味性[1]。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师生、生生、师师间的交流沟通方式更加充分、多元,课堂教学反馈更加高效、快捷,电子书包所提供的教与学的海量资源,大数据支持下的学生评价和差异性发展,为教师定制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
那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借助互联网技术、智能终端设备以及教育云平台的支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禁锢,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赢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就成为摆在我们高中化学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对于现代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许多学校、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笔者下面就以鲁科版教材中“认识晶体”一节教学为例与读者共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2 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环节
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主要分为课前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教师云端协作备课,课堂讨论互动教学三个环节。
2.1 基于学习任务单的课前自主与合作学习环节
课前学习环节,以学生的学习为根本,学生利用自带设备(BYOD)通过教育云平台接收学习任务单,基于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基于生生互动答疑形成学习共同体,生成的学习问题为教师备课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参考。
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与预习学案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任务单中学习任务设计的精练化与开放性,并且是基于本节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的,一般只设计三到五个问题,并且充分注意问题设置的有效性,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回答,扩展及加深对认识对象的认识角度[2]。而不像普通预习学案是基于整节课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设计的诸如填空、选择类的简单问题,并且题量较大。
如“认识晶体”的学习任务单设计如下:
(1)晶体的典型特性有哪些?从晶体学的角度如何来理解?
(2)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有哪些?其中A1型、A3型最密堆积是如何进行的?
(3)其他类型晶体微粒间的堆积是如何进行的?
(4)什么是晶胞?如何来计算一个晶胞实际含有的微粒数?
学习任务设计完成后,教师通过云平台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移动智能终端(包括平板电脑、手机等),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基于电子书包和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活动,如学生可以通过百度百科、图片、视频等搜索相关学习内容,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和电子书包内关于原子堆积模型教学微视频的学习,使原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直观、简单,并且可以反复观看学习,有效利用微视频克服课堂上时间有限、教师讲解转瞬即逝等缺陷,有效突破难点,分散重点[3],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云平台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起讨论,其他同学可以跟贴回复,共同讨论,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以问题为纽带形成学习共同体,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课前自主和合作学习产生的新的问题又可以通过云平台发回到教师的移动终端上,为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提供最重要、最具针对性的参考。
在此环节中,倡导在学生自主学习体验与反思基础上的合作探究与互动生成,重在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扮演与功能发挥。通过合作解决个性问题,通过互动生成新的问题与思考。这一过程更加强调思维品质的提升和领导能力的培养。
2.2 基于云平台的教师云端协作备课环节
在课前备课环节中,教师利用云平台接收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的问题,并利用平台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如“认识晶体”一节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是:A1型最密堆积为什么是面心立方堆积、非等径圆球的密堆积是如何进行的、晶体为什么大都服从最密堆积等。
教师根据这些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或调整教学,从而做到“以学定教”;教师通过云平台备课的过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电子书包资源,设计各种教学活动环节,并且通过云平台电子教案的共享功能实现教师云端协作备课,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个体性和封闭性,使教师间建立更为便捷、有效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经验、教研成果的共享,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支持。
2.3 基于课堂交互系统的讨论互动环节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利用云平台展示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再次布置学生利用智能终端查询电子书包资源或互联网资源,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合作讨论的成果利用云平台进行实时展示、实时共享,将自己的观点展示到其他每一位同学的面前,其他学生可以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相互间产生思维碰撞。当遇到学生自己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适时点拨,达到解决问题、学习升华的目的。
为了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中的在线测评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时课堂检测。如“认识晶体”可以设计如下在线检测题目:
1.对于A1型密堆积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A1型密堆积晶体的晶胞也叫面心立方晶胞;
关键词:互联网;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5–003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提出
从电视到互联网,再到慕课、大数据,技术不断影响甚至改变着教育。每一次与新技术遭遇,学校和教师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数据帮助教师确定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这非但不会剥夺他们的工作,反而会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趣味性[1]。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师生、生生、师师间的交流沟通方式更加充分、多元,课堂教学反馈更加高效、快捷,电子书包所提供的教与学的海量资源,大数据支持下的学生评价和差异性发展,为教师定制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
那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借助互联网技术、智能终端设备以及教育云平台的支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禁锢,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赢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就成为摆在我们高中化学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对于现代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许多学校、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笔者下面就以鲁科版教材中“认识晶体”一节教学为例与读者共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2 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环节
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主要分为课前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教师云端协作备课,课堂讨论互动教学三个环节。
2.1 基于学习任务单的课前自主与合作学习环节
课前学习环节,以学生的学习为根本,学生利用自带设备(BYOD)通过教育云平台接收学习任务单,基于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基于生生互动答疑形成学习共同体,生成的学习问题为教师备课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参考。
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与预习学案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任务单中学习任务设计的精练化与开放性,并且是基于本节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的,一般只设计三到五个问题,并且充分注意问题设置的有效性,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回答,扩展及加深对认识对象的认识角度[2]。而不像普通预习学案是基于整节课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设计的诸如填空、选择类的简单问题,并且题量较大。
如“认识晶体”的学习任务单设计如下:
(1)晶体的典型特性有哪些?从晶体学的角度如何来理解?
(2)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有哪些?其中A1型、A3型最密堆积是如何进行的?
(3)其他类型晶体微粒间的堆积是如何进行的?
(4)什么是晶胞?如何来计算一个晶胞实际含有的微粒数?
学习任务设计完成后,教师通过云平台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移动智能终端(包括平板电脑、手机等),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基于电子书包和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活动,如学生可以通过百度百科、图片、视频等搜索相关学习内容,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和电子书包内关于原子堆积模型教学微视频的学习,使原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直观、简单,并且可以反复观看学习,有效利用微视频克服课堂上时间有限、教师讲解转瞬即逝等缺陷,有效突破难点,分散重点[3],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云平台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起讨论,其他同学可以跟贴回复,共同讨论,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以问题为纽带形成学习共同体,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课前自主和合作学习产生的新的问题又可以通过云平台发回到教师的移动终端上,为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提供最重要、最具针对性的参考。
在此环节中,倡导在学生自主学习体验与反思基础上的合作探究与互动生成,重在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扮演与功能发挥。通过合作解决个性问题,通过互动生成新的问题与思考。这一过程更加强调思维品质的提升和领导能力的培养。
2.2 基于云平台的教师云端协作备课环节
在课前备课环节中,教师利用云平台接收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的问题,并利用平台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如“认识晶体”一节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是:A1型最密堆积为什么是面心立方堆积、非等径圆球的密堆积是如何进行的、晶体为什么大都服从最密堆积等。
教师根据这些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或调整教学,从而做到“以学定教”;教师通过云平台备课的过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电子书包资源,设计各种教学活动环节,并且通过云平台电子教案的共享功能实现教师云端协作备课,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个体性和封闭性,使教师间建立更为便捷、有效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经验、教研成果的共享,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支持。
2.3 基于课堂交互系统的讨论互动环节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利用云平台展示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再次布置学生利用智能终端查询电子书包资源或互联网资源,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合作讨论的成果利用云平台进行实时展示、实时共享,将自己的观点展示到其他每一位同学的面前,其他学生可以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相互间产生思维碰撞。当遇到学生自己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适时点拨,达到解决问题、学习升华的目的。
为了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中的在线测评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时课堂检测。如“认识晶体”可以设计如下在线检测题目:
1.对于A1型密堆积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A1型密堆积晶体的晶胞也叫面心立方晶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