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讲评攻专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写句式,命题形式较自由,学生答题范围较宽泛,极具开放性、灵活性,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是高考命题者非常青睐的一种题型。它看似简单,但考生要想拿满分并非易事。所以,在历年高考备考中,仿句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仿用句式,指的是仿写与例句或语段中的指定部分句式相同的句子,“仿”的是形式,表达的内容要求是“新”的。仿写类题,一般有两方面的得分点,即形式和内容。考生在仿写句子的同时,不仅要追求“形似”,而且要注意做到“意谐”。
  所谓“形似”,就是要弄清例句的“骨架”,这样才便于模仿。一般说来,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所谓“意谐”,就是要求考生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修辞手法等方面做到协调一致,考生往往会因为考虑不周,在这一环节上丢分。
  做任何题目,都要从审题入手。只有审清题意,才能抓住正确的答题方向。就仿句题来讲,考生既要看清题干中的“显性要求”,又要审出例句中包含的“隐性要求”,这样才能抓准形式和内容两个答题方向,尽可能多地拿分。
  做专题训练,老师讲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许多老师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只注重历年高考题。高考题是必须研究的,也是必须让学生接触的,但是一味地盯着高考题,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甚至抵触情绪。所以,老师们不妨采用以下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有兴趣才会有动力。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呢?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考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从学生的考题答案中大做文章。我把这种方法命名为“取之于生,授之于生”。
  “取之于生”,就是具体分析学生答卷中的答案,但选择例子要有针对性,切不可盲目。同学们自己分析失分原因,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会非常积极地配合,老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务求对题目讲精、讲透,绝不能草草了事;“授之于生”,就是师生一起科学地整理课堂内容,教授给学生方法,使他们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在这里,我仅举一例,供大家参考。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基本一致,修辞相同。
  示例:母爱,如同疲惫时的一杯清茶,当你软弱无力时,淡雅的清香一飘荡,便使你神清气爽。
  答案一:母爱,如同得意时的一句叮嘱,当你忘乎所以时,温馨的话语一回荡,便使你找回自我。
  分析:这个学生犯了最不该犯的错误:结构不当。这种失误,只要学生稍微细心一点,就完全可以避免;同时,该生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二:朋友,如同悲伤时的一颗繁星,当你难过忧愁时,耀眼的光芒一闪耀,便使你快乐幸福。
  分析:这个学生疏忽大意,“一颗繁星”不合逻辑。
  答案三:冲动,如同争吵时的一把利剑,当你愤怒难当时,清寒的剑影一闪过,便使你失去理智。
  分析:这名同学能很好地把握住结构特点,内容上也合乎逻辑,但是,话题偏颇,感情色彩与例句不一致。例句是对母爱的赞颂,考生最好选择真善美的事物为话题,感情要定位在以赞颂为主。
  答案四:友情,如同寒冷时的一杯热酒,当你孤独无助时,浓浓的酒香一吹拂,便使你心生暖意。
  分析:“寒冷”和“孤独无助”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答案五:父爱,如同颓丧时一句鼓励的话,当你迷茫停滞时,暖心的话语一说出,便使你充满斗志。
  分析:这名学生的答案内容最确,感情真挚,但是他对隐性要求分析不透澈,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父爱”和“话”不是本喻体的关系。
  答案六:父爱,如同饥饿时的一桌饭菜,当饥饿难耐时,浓郁的菜香一飘扬,便使你精力充沛。
  分析:结构相仿,话题一致,也运用了比喻,内容上也互相联系,但是,把父爱比作“一桌飯菜”,非常不恰当。
  答案七:母爱,如同饥渴时的一杯冷饮,当你口渴难耐时,浓浓的甜味一飘荡,便使你精神舒畅。
  分析: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与例句雷同。雷同句没有考生自己的思考和智慧,无异于抄袭。
  出示满分仿句,并让学生分析体会。
  答案八:母爱,如同孤独时的一朵鲜花,当你寂寞惆怅时,明艳的香蕊一绽放,便使你心脾恬适。
  答案九:母爱,如同烦恼时的一曲古筝,当你意志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拨动,便使你激情昂扬。
  答案十:母爱,如同烦恼时的一曲清乐,当你郁郁寡欢时,动听的旋律一萦绕,便使你心情愉悦。
  答案十一:母爱,如同烦躁时的一阵清风,当你心烦意乱时,轻柔的身姿一掠过,便使你心旷神怡。
  分析完了上述十一个例句,学生们自然就会总结出以下注意事项:
  审题:不仅要看显性要求,而且要注意隐性要求。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下手。
  形似:只要细心,结构上是不会丢分的。
  内容:要注意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话题、感情色彩要保持一致;内容要合乎逻辑,前后要有必然的联系;内容不能与例句雷同。
  事实上,以上注意事项适用于做任何类型的仿写题,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利用试卷讲评攻专题,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江敏.例谈高考仿句问题.教育教学论坛,2010,(3).
  [2]冯为民.例说高考仿句题的创新.语文建设,2007,(9).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通过探究式阅读教学改革实践,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探究式阅读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行为、心理、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考察,表明了探究式阅读教学对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及阅读整体水平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探究式阅读教学 英语专业 实效性     1.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探究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但我国的探究教学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课堂往往引进国外的
摘 要: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华裔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问题,其定位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屡经变迁。文章通过以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戏剧《龙年》为个案,分析华裔对中国食物的不同态度,揭示华裔身份认同的不同取向。  关键词: 赵健秀 戏剧《龙年》 华裔 中国食物 身份认同    在族裔众多的美国社会,华裔作为少数族裔,其身份认同一直备受关注。作为华裔族裔特征的中国食物①,不仅体现了华裔美国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
教学规范的回归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严格执行规范办学指导方针的指引下,扩宽思路,探寻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依据我们苏北地区教育教学的实际,探索出一条符合苏北地区教育教学特点、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的教育模式已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的当务之急。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导学案模式已逐渐成为我们改变地区落后教育方式的一条可探索的道路。  一、什么是导学案  当前,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课堂;二是课堂外学生的自主学
摘 要: 新课程的实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与以前的教学相比,课堂的教学形式、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作者通过实践改进了“基因表达”一节内容的教学方法,通过改进将游戏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比较容易地理解并掌握了“基因表达”这一复杂精细的生命过程,教学效果较好。  关键词: “基因的表达” 教学 比喻 游戏    1.案例背景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写文章时不能平铺直叙,要有曲折、有波澜,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有兴趣读下去。语文课堂也应如此,不能平平淡淡、千“课”一面,而应该把课上得有层次,尽量做到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听下去。我就语文课堂如何掀起教学高潮的艺术谈谈自己的拙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科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有效注意时间只有十几分钟,所以我们不能奢求学生整节课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增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和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学习和总结前人有关英语课堂提问类型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提出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类型可分为参阅型、展示型、评论型,并以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为例对其特点、功能及价值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堂提问 提问类型    1.引言  提问是英语教学中
摘 要: 在这个迅猛发展、知识快速更迭的年代,传统的人才培养的模式都渐渐失去往日的活力,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挑战。本文对新时期高校和企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 企业 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人才愈发成为这个时代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的保证。人才的培养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根基,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一、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改进办法  高校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中存在着大量的在学习、思想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大多属于非智力型后进生,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尤其是在他们犯了错误以后的思想转化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做好非智力型后进生转化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 非智力型后进生 转化教育 方法 转化对策    在基础教育中,对后进生特别是非智力型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一直是十分重要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才能的基
摘 要: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是电子、电信、自动控制和机电等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近二十年来随着单片机的普及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为改革和创新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作者引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从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设备的研制等几方面进行探索性的改革,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指令系统、汇编语言教学中,采用阶梯式教学法,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
摘 要: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再创造者,他们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因此教师素质至关重要,但近年来教师心态频显问题,甚至受到社会的质疑与谴责。本文从社会期望、教师考评制度、教师面对的家庭与学生实际问题四方面分析教师不良心态产生的原因,并从教师自身入手提出教师跨越不良心态的对策。  关键词: 教师 心态 不良心态 产生原因 克服方法    《北京晚报》发表过一封学生来信,其中一段这样说:  我们的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