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高职教育的首要问题。《弟子规》对我们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启示,因而将《弟子规》引入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弟子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意义
一、学会做人做事,对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具有基础性意义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教导我们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规范和礼仪。是教育高职学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作风的良好教育题材。《弟子规》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并对其启蒙养正、学会做人,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有着积极的作用。鉴于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有不少学者提出开展儒学启蒙教育,倡导诵读《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是培养做人的根本、完善为人品行的基础,南怀谨先生认为,中国人最重要的是文化的根,不要因为学习知识而忘记了文化,因为这是存在于我们五千年的文化里的东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冰也曾深情地写了一封《给天下子女的信》,在信中,作为一个母亲,她饱含深情却又犀利地揭示了当今青少年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倡青少年诵读《弟子规》。
二、倡导思想,潜移默化,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关键
《弟子规》开篇就讲“弟子规,圣贤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作者就把孝悌(对父母兄长的亲爱)、谨信(对朋友的诚实守信友爱)、爱众(对世界的大爱)放在了首位,而把学业放在了这些爱的教育之后。可见,《弟子规》实行的就是一种爱的教育,一种情感的传递。只有对家人亲爱,对朋友友爱,对世界大爱,才能使我们安身立命,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孔子最早提出 “仁者爱人”。从此爱在中国思想史中处于最高的道德标准。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题,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爱的教育是从情感中丰富学生的心灵,给心灵加以柔软的感性灵魂,通过这种教育,把当代大学生培育成有同情心、有爱心、有良心的人。爱的教育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实现人生幸福为目的的非理性教育。爱的教育尊重了主体的个性,保持了个体的独立,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它蕴涵着人性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提高了人的幸福感、同情心及其他内在丰富的情感,是一种心灵修养的教育。《弟子规》恰恰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关键的教育作用。
三、贴近生活,以情诱学,有助于思想政治教学思维模式的转变
《弟子规》从日常行为规范出发,并非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一种形象的实践指南。《弟子规》从外在的礼仪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而正确引导学生的内在价值观,日常行为规范的精髓、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密切亲子关系的途径、深入浅出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使学生尤其是当今的高职学生在迷茫的青春期找到了导航的灯塔,指引他们走向人生的成功。《弟子规》和《大学》等经典著作的内在意义是相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把一个人的一生作为一个过程,从小到大都可以用中国的传统伦理来指导。《弟子规》拉近了课堂与生活实际的距离,从而有利于教学模式的转变。
四、继承传统,启迪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就如同影子一样,始终尾随于现实的脚后,这是任何人为的努力都甩不掉的。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眼花瞭乱的世界,心中会有一种虚假感,更别说心智还不是十分成熟的学生了。“我是谁”是现代人对于现代生活的追问,而当代大学生的迷茫与彷徨就是对于自身存在感缺失的表现。中华传统文化集结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和智慧,具有一脉相承的鲜活性。它是中国人存在的根本和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找寻,就是对现代人存在意义的追寻。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他们对于自我根本的重新认识。《弟子规》等经典书籍完全可以成为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修材料。它对继承文化传统,启迪自我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弟子规》引入到思想政治教学中,对于奠定思想基础、实施爱的教育、探索教学思维模式的突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弟子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意义
一、学会做人做事,对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具有基础性意义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教导我们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规范和礼仪。是教育高职学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作风的良好教育题材。《弟子规》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并对其启蒙养正、学会做人,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有着积极的作用。鉴于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有不少学者提出开展儒学启蒙教育,倡导诵读《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是培养做人的根本、完善为人品行的基础,南怀谨先生认为,中国人最重要的是文化的根,不要因为学习知识而忘记了文化,因为这是存在于我们五千年的文化里的东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冰也曾深情地写了一封《给天下子女的信》,在信中,作为一个母亲,她饱含深情却又犀利地揭示了当今青少年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倡青少年诵读《弟子规》。
二、倡导思想,潜移默化,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关键
《弟子规》开篇就讲“弟子规,圣贤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作者就把孝悌(对父母兄长的亲爱)、谨信(对朋友的诚实守信友爱)、爱众(对世界的大爱)放在了首位,而把学业放在了这些爱的教育之后。可见,《弟子规》实行的就是一种爱的教育,一种情感的传递。只有对家人亲爱,对朋友友爱,对世界大爱,才能使我们安身立命,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孔子最早提出 “仁者爱人”。从此爱在中国思想史中处于最高的道德标准。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题,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爱的教育是从情感中丰富学生的心灵,给心灵加以柔软的感性灵魂,通过这种教育,把当代大学生培育成有同情心、有爱心、有良心的人。爱的教育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实现人生幸福为目的的非理性教育。爱的教育尊重了主体的个性,保持了个体的独立,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它蕴涵着人性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提高了人的幸福感、同情心及其他内在丰富的情感,是一种心灵修养的教育。《弟子规》恰恰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关键的教育作用。
三、贴近生活,以情诱学,有助于思想政治教学思维模式的转变
《弟子规》从日常行为规范出发,并非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一种形象的实践指南。《弟子规》从外在的礼仪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而正确引导学生的内在价值观,日常行为规范的精髓、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密切亲子关系的途径、深入浅出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使学生尤其是当今的高职学生在迷茫的青春期找到了导航的灯塔,指引他们走向人生的成功。《弟子规》和《大学》等经典著作的内在意义是相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把一个人的一生作为一个过程,从小到大都可以用中国的传统伦理来指导。《弟子规》拉近了课堂与生活实际的距离,从而有利于教学模式的转变。
四、继承传统,启迪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就如同影子一样,始终尾随于现实的脚后,这是任何人为的努力都甩不掉的。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眼花瞭乱的世界,心中会有一种虚假感,更别说心智还不是十分成熟的学生了。“我是谁”是现代人对于现代生活的追问,而当代大学生的迷茫与彷徨就是对于自身存在感缺失的表现。中华传统文化集结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和智慧,具有一脉相承的鲜活性。它是中国人存在的根本和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找寻,就是对现代人存在意义的追寻。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他们对于自我根本的重新认识。《弟子规》等经典书籍完全可以成为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修材料。它对继承文化传统,启迪自我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弟子规》引入到思想政治教学中,对于奠定思想基础、实施爱的教育、探索教学思维模式的突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